优秀作文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的呈现。优秀作文是一种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特观点的文学创作,它能够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深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写作水平,创作出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一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诗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宋代诗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翻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下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上没有一点风,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远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个小青螺。
《忆江南》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乡村四月》作者: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范成大(宋代诗人)。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唐代诗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二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诗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宋代诗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这是为同学们整理的五年级古诗词,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帮助,关注我们小学频道,查看更多文章。
上册:《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唐代诗人)。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清代诗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牧童》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一叶(条)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止划动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这首诗体现出了孩童的机灵,诗人也乐在其中。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宋代诗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古诗词,我们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
下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上没有一点风,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远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个小青螺。
《忆江南》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乡村四月》作者: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范成大(宋代诗人)。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唐代诗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四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六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七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八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两课时。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部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部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部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部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部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见九州同。
王师()中原日,家祭()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九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古诗比赛。
古诗比赛的规则是:每组派一位代表出一首古诗的题目,如果其他三组有同学能够背诵出来而且正确,那么这两个组各加一分;如果没人可以背出,那么就给出题组加一分。
比赛开始了,全班同学立刻跃跃欲试,很是热闹。先从第一组开始,一位同学出了诗题,没人能背出来;我们第二组,一位同学出题,也没人能背;第三组和第四组出的题目更怪,所以还是没人会。这样下来,每组各得一分,不分胜负。又轮到第一组了,谢植坪出题,四组的`李超完整地背了出来,他们得分。这样我们组就落后了,没关系,我们都没有气馁,继续努力。哎呀,轮到我们组出题,怎么没人站起来?我当时都懵了,平时背了那么多古诗,一下子全忘了!我焦急万分,脑子一片空白,千万不能丢掉这个机会。此时的我急中生智,大不了出一首学过的古诗,干嘛非得找没学过的。于是,我就出了一首一年级的,没想到难住大家了。我们得到了宝贵的一分!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十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础达标]。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腊
莫
朴
浑
p“()m?()n?()h‘n()。
b“()m?()l?()h’n()。
二、组词。
莫()腊()疑()浑()。
漠()蜡()凝()晖()。
三、补充成语。
()精会神自相()盾舍()为人。
()盆大雨守()待()波()壮阔。
四、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香蕉梨哈密瓜()。
2、赤橙黄绿青蓝()。
3、风衣衬衫夹克羊毛衫()。
4、碗橱方桌床梳妆台()。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做题b、书写,题写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b、缘分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相信b、疑心c、以为。
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拓展运用]。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到梅花坼(ch?)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诗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是:
2、诗中作者联想句子是:
3、全诗抒发了作者: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十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它积淀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遗产。
a>。
谚语。
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中的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生际遇,古诗词都不复巨细,一一呈现。我们读古诗时便可培养自己的欣赏境界,即使不能亲历其境,但也可以移情神游。
如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几句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仿佛不经意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尽情地欣赏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如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简简单单的五言律诗,恬淡隽永,充满禅意。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
怪不得主席说把古代经典诗词和。
散文。
从课文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古诗词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的祖辈在诵读古诗词中增强和建立了我们独特的文学体系,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我们年青一代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吸收,并把古诗词中的精华身体力行传承下去。
br/>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十二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建议教学1课时。
1、默写古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十三
我刚学了诗《元日》,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邻居几个朋友手里的鞭炮高兴地跑来跑去。其中一个胆大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树枝,正要放鞭炮,而其他孩子则捂着耳朵看着。五颜六色的鞭炮在空中爆炸,于是新年来了。
温暖的春风通过窗户把春天送到了家,每个人都开心地拿出新酿的屠苏酒,围坐在一起聊天喝酒。暖暖的'阳光从窗户射进屋里,大家早早起床,赶紧找出笔墨,小心翼翼地写下新春联。全家男女老少,把湿漉漉的春联贴在门上,换了旧的。
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包好饺子,准备好第一个月的美食,开始传播团圆的美食。
合上课本,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充满年味的画面。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十四
一天早上,贾岛一起床,就带着干粮上山去拜访一位隐士。隐士精通医术,隐居深山,采药,名声大噪。这个人只有在病人快死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且每次都能治好病。
贾岛这么崇拜这个人,这么早就去拜访了。根据邻居提供的`信息,这个隐士住在一座山下的森林里。贾岛走进树林。森林里长满了松树,风景非常美丽。花儿竞相开放,松树遮天蔽日。走了大概两个小时,贾岛终于在阳光下看到了一个草屋,走上前去。
一个warawako拿着棍子和一只狗玩,问:“你的主人在家吗?”男孩一听,不玩了,很有礼貌的回答道:“我师父天天上山收药。下来要五个小时。”贾岛听到它如此执着,竟然能上山这么久,非常惊讶!贾岛环顾四周,只见连绵起伏的山峰若隐若现,云雾缭绕,更不用说人了,连一棵大树也找不到了!贾岛别无选择,只能感谢男孩,回家了。
虽然他没有见到隐士,但他采集药物的艰辛和毅力一直铭刻在贾岛的脑海里。
四年级古诗(实用15篇)篇十五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仿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