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在充分思考和拟定主题之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论述,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世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赏析,希望能够激励大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一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看书听朗读录音.
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5.学生质疑。
五.作业。
读熟课文.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二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覆盖式投影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三
知识目标:
掌握9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情感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能力提高: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2.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3.解决课后练习,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4.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拔出来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点拨: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堂上练习。
指导学生用“熟悉”、“出色”造句。
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了解现在打捞沉船的办法。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四
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马上要重修浮桥。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他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上装满泥沙,慢慢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别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淤泥里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空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让水手们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
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名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七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九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
《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这个片断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有序地说;特别注重自读、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去东桥边的`铁牛上玩耍。
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先爬上了牛角,我对爸爸说:“我想爬到牛背上。”爸爸说“那你就试试吧!”我在铁牛的四周转了一个大圈,发现从牛尾巴处爬,就比较容易,于是我一只手抓住牛尾巴,一只脚踩在牛的大腿上,然后使劲地爬,终于爬上了牛背。
啊,坐在牛背上真舒服呀!
来源:m.201301/。
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一
清晨,我迎着初升的太阳走进了校园,整个校园还浸在乳白色的薄雾中,像泡在牛奶里面似的。太阳还只露出一小半边脸,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松树和香樟树精神抖擞的挺立着,像一排排充满朝气的卫兵。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每天,一幕幕场景就像放电影般在我们眼前放映。
场景一:楼道间,值日生们正在紧张有序的打扫卫生。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扶手,有的倒垃圾,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小军队。很快,他们就将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得一尘不染。看着干干净净的楼道,他们笑了。走在楼道间的我们都不由赞叹道:“真干净!”
场景二:教室里,老师正与同学们学习课文。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只要老师一提出问题,一眨眼功夫,眼前就出现了一片“手树林”。同学们的脸上都写满了自信,丝毫都不担心自己回答错了。检查的学校领导见了,不由地竖起大拇指:“真厉害!”
场景三:操场上,同学们都穿着黄蓝相间的校服,笔直地站在那儿。这是在干嘛呢?原来是我们正在进行广播体操比赛。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像一只只在暴风雨中飞行的海燕,又像一支支气势磅礴的军队,展现着同学们强身健体的新风貌。老师们见了,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家长们从头至尾观看着,不时为我们拍照摄影,不时夸赞:“太棒了!”
场景四:走廊上,一位同学抱着一沓作业本,走到了办公室门前,正准备敲门。突然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作业本犹如天女散花似的,掉得满地都是。周围路过的同学见了,连忙将他扶起来,然后捡起地上散落的本子,帮他收拾整齐送到了办公室。走廊上回响着“谢谢你”、“不客气”的对话。凡是看到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真礼貌!”
场景五:办公室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正盯着一张纸看。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张贺卡。上面画着的老师可真漂亮,还写着一行稚嫩的文字:祝老师生日快乐!这幅画画得虽然不是特别好,但却蕴含了同学们的一片真心。老师脸上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我猜,老师肯定在想着:孩子画的就是我吧。我情不自禁的低喃:“真温馨!”
场景六:校门口,值班老师轻声细语,正在提醒大家:同学们,出入校门靠右行,不要拥挤,不要追逐打闹!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同学们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学校,快快乐乐地回家去。我们听到老师们的叮咛,忍不住感叹:“真幸福!”
……。
这一幕幕场景记录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和朝气蓬勃,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我们的阳光校园——铁牛小学,它是我们温馨的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还收获到了数不尽的快乐!我爱你,我们的铁牛小学!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二
一进铁牛矶,你就会看到一块宽阔的水泥地。水泥地的正中间有一头铁铸的黑褐色的独角铁牛。这头铁牛外实内空,有两米来高,三米多长,宽约90厘米,重2吨左右。它身体前立后蹲,张开大大的嘴巴,睁着圆圆的'眼睛,俯视着长江,看上去非常威武。铁牛的身上刻了126个字,全身有好几处补过的痕迹。一百多年了,铁牛日夜守卫着荆江大堤。
铁牛的左右两边,是茂密的树林。树各种各样,参差不齐。松柏一年四季披着绿装;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舞蹈……鹅卵石铺成小路,弯弯曲曲的,踩上去非常舒服。
沿着石级往下走,你就会看到滔滔的长江。长江里的水很清,清的可以让你看见江底的沙石呢!哦!江面又有大轮船驾驶过来了,那激起的白色浪花多美呀!要是在平时,你偶尔还会看到渔夫驾着小船来捕鱼。有时,江心会飘来许多黑点,那是冬泳爱好者在锻炼,他们敢于挑战的气魄肯定会让你佩服不已。江边的人也不少啊!小朋友在沙滩上堆城堡;年轻男女在那儿拍影留念;还有一家大小在石头缝里捉螃蟹呢!
铁牛矶的美景说也说不完,这里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欢迎您有机会再到我们这里来游玩。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三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返回本页页首。
一、制定目标。
湖南师大余同生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而不含糊,要准确而不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而不以理解内容为重点。”在制定《捞铁牛》一课教学目标时,本着这个原则,尽量做到明确、集中。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以本课为例进行阐述的。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落实目标。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小语界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前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和方法,后一自然段写打捞另外七只铁牛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馈目标。
目标反馈,是目标教学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环节:
1.让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
2.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并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言之有序”的掌握情况,看一看学生是否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返回本页页首。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四
一、“老师,我有问题。”
当我出示课题后,学生的小手马上举起来,显得十分激动。“你有什么问题?”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们。有的问:“是谁从哪里捞铁牛呀?”有的问:“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吗?他是怎么捞的?”有的问:“为什么要捞铁牛呢?”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如果我们再开动脑筋,通过自己读书,不用老师讲,我们都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真的吗?”学生有点半信半疑。“当然是真的!你们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课堂顿时活跃而轻松起来。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看课件演示边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我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怀丙明明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可后面却说‘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这不是矛盾吗?“我听了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让学生找到怀丙说的话,理解”送“的含义再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矛盾吗?”有的学生似乎不知道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么理解的?”我连忙追问。然后引导学生从第四自然段捞铁牛的过程中找答案,最后学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为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铁牛拖上了岸,所以说是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
二、“老师,我有办法。”
学生从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上铁牛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叹的同时,如何撞击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这样引导学生“除了怀丙的办法之外,现在的你,还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下被点燃了,纷纷举起手说“我用起重机。”“我用吊车。”“我用直升飞机拉。”还有的学生说:“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桥,也用不着笨重的铁牛。我们的桥梁建设者们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如:建造水上房屋,让水上汽车在水上行驶……“几十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有热闹起来,太美妙了!
课后反思: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从心理学角度讲,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放飞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本课教学中,学生大胆设想的捞铁牛的方法以及他们想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夸赞,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在这种想像思维的对话中,放飞了儿童的创造天性。
从这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充满疑问的课堂,只有那种给足学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五
中国有不计其数的风景名胜,历史悠久的永济蒲州铁牛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暑假,我们全家去参观了蒲州铁牛。
刚进铁牛园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几头高大的铁牛在茫茫人海中若隐若现,有几个小孩高兴的坐在牛背上,头上戴着十分精致又香飘十里的花环,玩得十分尽兴。
我来到了一头铁牛的身边,摸着铁牛的鼻子,仿佛感到它呼吸急促的声音,只见它睁着有神的大眼睛,一副庄严又全神贯注的样子,好似朝我奔过来,吓得我急忙跑开。这时只见一头整装待发、威严凶猛的铁牛,摆出出征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可是没想到,这头让人一看就毛骨悚然的牛将军有着传奇的故事,听了他舍己为人、献出自己生命的事迹后,让许多游客发出啧啧称赞声。
不知过了多久,一轮明月高悬在铁牛的牛角上,地上是水银泻一般的月光,如同仙境,我国的风景名胜都蕴含着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的传奇故事,它感染着我们每一位人,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六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能复述怀丙捞铁牛的步骤、过程。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捞铁牛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对课题质疑。
2.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余生画出生字新词,读完评点。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生字的字型记忆、书写。
3.理解词义:陷、潜、绷、淤泥、笨重、出色、浮桥。
4.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捞铁牛?课文什么地方说明了原因?
2.学习1、2自然段,分析捞铁牛的原因。
(1)大水冲走铁牛。
(2)笨重的铁牛陷入淤泥里。
(3)重修浮桥需要铁牛。
3有感情地朗读怀丙和尚说的话(自信而不外露地),明白这样读的原因。
4.学生质疑:什么叫“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怀丙和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课后的阅读说说。
2.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了解怀丙和尚如何捞铁牛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准备捞铁牛。
1.默读课文,思考:为了捞铁牛,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几步?用竖线将它们划分开来。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1)(2)(3)(4)。
3.想想:怀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
4.试着给每一步的准备工作加小标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准备工作的不同层次,抓住重点词语。
6.试着复述“准备工作”
三、学习第三部分:捞铁牛。
1.根据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第三部分。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2)给捞铁牛的步骤加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
四、课文小结。
1.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原因有哪些?
2.这说明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解答。
3.再读课文开头怀丙的话,谈谈体会。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爬铁牛铁牛的(模板17篇)篇十七
我是一个又高又壮,又有一点胖的男孩儿。我现在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但当新学期到来我就要上四年级了。我性格内向平日里言语不多,但我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妈妈说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我会帮妈妈买菜,扫地,洗衣服;帮爸爸搓背;帮奶奶浇花,喂小金鱼和小乌龟;帮弟弟提书包。
老师说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课堂上总是很快掌握新知识。我很热爱学习,总是很快完成作业。
同学们说我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小超人。这都是因为我有许多的爱好,我喜欢读书、羽毛球、电脑……都是我所爱的。这些爱好不仅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的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但我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胆小爱哭鼻子。哎,想不到我外表这么强壮,内心却这么柔弱。我一定要改变自己,做一个坚强勇敢的男子汉。
这就是我,一个又高又壮,又有一点胖的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