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独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选段,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天下富足,禾下乘凉》。
噩耗传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同志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在这痛心疾首的消息之后,让我不经想起了袁老生前说过的:我有两个愿望,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一生致力于国家粮食发展,鞠躬尽瘁。
他说,敬天惜粮、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年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20__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但是,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他说我是研究杂交水稻的,目的就是增产粮食,保障粮食安全。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可以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附农民辛勤之汗水。科研人员想方设法钻研怎样提高水稻产量,哪怕提高5%-10%都十分不易!粮食增产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当看到提高产量的粮食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看看工厂食堂、酒店宾馆、学校饭堂,白花花的米饭倒在泔水桶里,太刺眼了!现在,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超过10%,大型聚会的浪费更是接近40%。虽然他们是用钱买的,但是没有粮食的时候,有钱又怎么样呢?过去说:两个金元宝挑不到一个窝窝头;20世纪60年代,有人拿着当时市面上面值最大的10元钱想要买一斤粮票,但是买不到。有钱也不能填饱肚子啊!
提倡节约不是强制做什么,也不是要求少吃饭,更不等于缺粮,而是提醒人们铭记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之诫,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对饥饿会有深刻的印象,他曾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那种感觉真是锥心般的刺痛。在那个困难年代,粮食非常珍贵。因为经历过饥饿的痛苦,所以爷爷们这一代人对于粮食格外珍爱。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普通,却比普通人更懂得奉献。
袁老的梦。
是我们这一代人砥砺前行的目标。
是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世界更不会忘记您,
人生在世最后不过一黄土,
而您的功劳与奉献,
将会永刻在历史的丰碑。
袁老一路走好。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二
2021年5月22日的上午,微博发生了一件大事,营销号发文称袁老已去世,配图是他的黑白照。
看到这些消息和网友缅怀袁老的评论,我极为震惊:怎么会呢?
中午九、十点钟,营销号被打假了。袁老的助理说,袁老仍在医院治疗,情况些许严重。那些无聊之人紧急撤回了造谣的新闻,做法显得狼狈不堪。
一瞬间,我的心里不知是庆幸,还[]是厌恶。庆幸的是袁老去世是假的,袁老仍然还在;厌恶的是这些营销号不辩事实真相就急于发文,生生地将活人写成死人,不仅欺骗了大家,还令人心寒。袁老研究的杂交水稻不仅让中国十四多亿人口吃饱了饭,甚至为世界的`粮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没想到临了却被那些为博取流量的人而利用。
下午13时07分,又有人发文宣称袁老去世,享年91岁。我没敢相信,觉得许是有人未注意到谣言已经被澄清。当各大官媒都发出消息,放上遗照,我还心存侥幸,希望是假的。
袁老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创下奇迹的世界,他去了哪呢?他去到了一个美好的、没有人挨饿的天堂。在那里,他依然躬身在水稻田里忙碌着。
那天,我认真地将所有米饭都吃完了。
我觉得袁老肯定在旁边看着我,目光澄澈而又慈祥,当我将吃干净了的碗放在桌上,我似乎看到袁老在笑,笑得很欣慰,然后他挥着他那双映有稻穗的金色翅膀一点一点飞远了。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三
亲爱的同学:
有的人的偶像是能歌善舞的明星,有的人的偶像是威风凛凛的军人,有的人的偶像是技艺精湛的医生,而我的偶像是在稻田里挥洒汗水的袁隆平爷爷。
当你在吃饱饭的时候,也许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却想到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粮食问题。
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点科技工作者””中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粮食问题。
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梦寐以求的荣誉、名利、金钱对于袁隆平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他依然穿着朴素,每天只惦记着实验田的水稻,他依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去实验田里,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实验田里的阳光。即使再去北京领奖的途中,他也依然惦记着实验田。
20__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在实验田埋头苦干,他希望全世界的耕地都可以种上杂交水稻,为当地人解决粮食问题。
这种不懈奉献的'精神是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们也许没有获得财富,没有获得名利,但是他们的奉献却造福了人类千秋万代,为人类文明开疆拓土。
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云卷云舒,他们精确的估量生命的意义,没有时间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使这些美妙的晶粒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加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大片绿荫,歌颂那些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去回馈他们对我们做出的奉献,去感恩他们的一颗真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我们的时代一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四
现如今,在我的心目当中,始终有一位让我非常敬佩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国家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失志不渝的在田里和实验室中艰苦奋斗,为的就是能够培育出超级水稻。他几十年如一日不停的尝试和摸索。最终,他的心愿得以实现。
我觉得袁隆平爷爷最让我敬佩的,除了他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更多的是他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但是从来没有想借此发财或者身居高位。他那种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的精神,这是目前的社会人士所缺失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袁隆平爷爷的梦想,就是想让我们这14亿中国人口吃饱饭。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袁隆平爷爷还说过一句话:“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我也要像袁隆平爷爷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让我们做起像袁隆平爷爷这样的人,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要浪费每一粒粮食,袁隆平爷爷,祝你一路走好!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五
5月22日,传出一个让全中国人悲伤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去世了。
袁隆平爷爷用他的一生为国家和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耗时九年,在试验田不断选种,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袁隆平爷爷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实现了将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愿望,值得永远被人怀念!
每当看到碗里白花花的米饭,我就会想起袁隆平爷爷说过的话,他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爷爷还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稻穗有扫帚那般大,谷粒儿就和花生米一般大,风儿轻轻地吹过,他戴着草帽和助手高兴地在水稻下乘凉。这就是禾下乘凉梦。这虽然只是一个梦,但袁老一直在为他的这个梦努力。中国的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袁老的这两个梦,并且努力去实现这两个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隆平爷爷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我们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努力学习,让袁隆平爷爷的两个梦想早日实现。
温馨的餐桌上,我们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广阔的稻田里,一位耄耋老人辛勤工作。在阳光下,他显得很年轻,只是背有点弯,脸上有几道皱纹而已,没错,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袁隆平爷爷。
炎炎夏日,14天的奔波,只求一株雄性不育种;身患胃病,他一只手捧着肚子,另一支手扶着稻穗。没错,这就是我们所崇敬的袁隆平爷爷!终于,新一代杂交水稻横空出世,平均每年解决3500万人温饱问题,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而且杂交水稻还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以继续研究,这极大解决了一个有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
饱饭人应当忆袁公。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倾5吨、10吨、12吨、15吨的目标。而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在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911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旱稻亩产619公斤,真正实现了每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公关目标。
他勤于科研,身材瘦小,风吹日晒皮肤黑,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奖项很多,却为人低调,可他从不在意,攻艰克难,一丝不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给母亲写的`那封信,他为了人民不再挨饿,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母亲即将过世,自己却因开会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多少的悔与盼都成了老人的惦念。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同学都能忆起那位国士无双——袁隆平。从此碗中有米饭,心中有袁老!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六
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们这一代,是袁隆平爷爷养活大的。
幼时总是听母亲谈及,他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可于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我把功劳全都归结给祖国,这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后来,才知道,这个功劳归结给祖国,也要归结给您。
我没吃过树皮,野菜,甚至连曾经的杂粮馒头都没有吃过,更别提烤红薯,烤土豆了。白面馒头,把我养大,我感恩过祖国,我感恩过父母,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感恩您。
今天,让我们把所有的明星淡忘吧,因为今夜的天空,只会有一颗璀璨的星!中午的时候,我在我的学生群含泪发布了您去世的消息,而顷刻间,便证实为谣言,您知道吗?我第一次觉得假新闻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可一波三折,不消两个小时,真的新闻粉碎了我的心,新闻呀!我希望您再一次是谣言,再一次是假的,我不怪你!
可,你是那么的真,钻心的真,宛如一把利刃扎进心窝,而且还反复地搅动!我不知道如何怀念您,袁隆平爷爷,身为一个文人,我只能用自己最爱的文字去祭奠最爱的您!
谢谢大家!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七
袁爷爷活着人间播撒种子,逝去天上撒甘露。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袁爷爷一路走好!
20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湖南去世,享年91岁。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时的中国就算是像我们一样闭塞的村庄,人们也都解决了温饱,开始奔向小康。作为一个90后,我从未经历过饥饿,对于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也无法完全理解。就像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帝王,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后来长大因为过敏,我曾经有过半个月忍饥挨饿的时间,但这种只是忌口的挨饿根本无法与饥荒之时相比。
电影《1942》把重现战争时期的大饥荒,影片中有一幕甚至给我留下了阴影:狗在啃咬路边的尸体,以此充饥。从此我再也不敢敢看此类的电影或者节目。
我相信,真正经历过大饥荒的人们,肯定有过更加残忍的经历。正是这部口碑不怎么好的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我们如今的平安喜乐并不是上天的赏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乃至牺牲换来的。
袁隆平爷爷经历过战争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吃饱了!
我未曾了解过他的生平,但也能够知道他为祖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为人民带了怎么样的幸福生活。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把幸福的种子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有人说,他没走,他只是带着种子去了远方。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他走了,他又没走,他永远都在!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八
5月22日,下午一点零七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他有两个梦,一是稻下乘凉梦,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向全世界。在病床上的最后几分钟,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心爱的杂交水稻。
他曾经历过饥荒,正是那段回忆,促使他不断进行着实验,他说他就像贪财的.富人,对水稻的产量,几百万公斤时想着八百万,八百万时想着九百万,九百万时想着一千万……他的发明与贡献让他成为载入人类史册的当代科学家。他是如此伟大,伟大到让我们忘记了他也会有生老病死。
他说,此生最后悔的事情,是因为忙着实验而忘记陪伴母亲。如今,他去与母亲团聚了,可以像孩童一样,骄傲地将万亩良田指给母亲看!袁老先生,走好!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九
昨天是一个沉重悲伤的日子,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古时候有位叫司马迁的文学家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袁隆平爷爷的离世,就是比泰山还重的。
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爷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才研发出来的,他是多么辛苦。不管是烈日当空的夏天还是寒风瑟瑟的冬天,他都不顾一切地去做杂交水稻实验,他是多么伟大!
每一次见到袁隆平爷爷的照片,都是他弓着腰,戴着一顶草帽,手中拿着一株秧苗,脚伸进水里,小心地把秧苗插进田里。还有他那张慈祥的脸,微微的笑容,是多么令人难忘!
袁隆平爷爷曾说过:“我如果不在家里,就在实验田里;如果不在实验田里,就在去实验田的路上。”他倾注毕生,只为了天下生民的一顿饱餐。为此,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
啊!袁隆平爷爷,您是多么地伟大。可您已经去到另一个世界,时间不可挽回,今后我一定实行光盘行动,不浪费一颗米。
虽然您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您却依旧在我们心中!
作者:王奕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著名的学者司马迁说的。这位重于泰山的人就是昨天溘然长逝的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离世的前一天,这片土地似乎是知道一样,让大地的咆哮声来送别这位伟大的老人。
袁隆平从小就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家中的人各个都有学问,所以他从小就有上进心。到成年了,就种红薯,但他知道红薯不能吃得好,因此他就走上了让人们可以吃好,吃饱的水稻研究路了。袁隆平爷爷一向是很认真的,您曾说过:“我要么在家里,要么在实验基地里,要么在去实验基地的路上。”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正在去实验基地的路上,当他到了,却看见稻谷全被人拔了。本应发火发怒的他,什么也没有抱怨,又重新种了第二批。这一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啊!敬爱的袁隆平爷爷,虽然您已经离世了,但是您永远都活在我们心里面,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您。
感谢您让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感谢您让我们不再忍饥挨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定会光盘行动,不浪费一颗米饭。谢谢您,袁隆平爷爷!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
在20长沙,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因器官功能衰竭而逝世,享年91岁。看到这件事后,我的心不禁震了一下。
在中国最早人们吃不饱的年代,袁隆平爷爷虽然和大家一样都吃不饱,却挺身而出来研究杂交水稻。为了让中国人民吃饱饭。他在田里研究,突然发现了野生的水稻,并用了几年时间来研究这野生的水稻,最后用自己的实力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爷爷今生有两个梦想,其中一个就是让杂交水稻遍布全球,其中这个梦想让我佩服。
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我们现在可能还在饿肚子,吃不饱饭。正是有了袁隆平爷爷,我们中国的粮食才兴旺起来。不仅在我们中国,地球上的一半田地里都种了杂交水稻,这也正说明了袁隆平爷爷这个研究成果遍布了全世界。
同时袁隆平爷爷也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奖项——袁隆平星。之所以叫袁隆平星,是因为在太空,有一个小行星,人们称他为袁隆平星。同时,袁爷爷也获得了其他奖项。当我看到这些奖项和他以前的照片时,我的眼眶里泪水也禁不住了。
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年13时07分。在我的心中,袁隆平爷爷永远是最年轻的。因为它让我们中国人在最困难时吃饱了饭,而且也让其他国家佩服了我们中国的研究,因此“杂交水稻”遍布了全球。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一
杨伯毅2021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依稀记得袁老曾经说过“在一束稻下乘凉。”当时有不少人他痴人说梦,现在看来只是未来的美好憧憬。袁老爷爷生在乱荡时代,他经历过九一八事变,见证过敌人的铁蹄践踏在我国的河山,又目睹过人民连温饱都无法保障,饿死在街头。年幼的袁老当时便立下“养活中国”的愿望。在外国“权威”人士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水稻杂交实验多次不成功,不少科学家或学者都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的特性。”元老率领团队迎难而上,多次进行实验。这期间一直忍受着社会舆论,外国报纸也对元老团队的实验没有信心相信中国团队能做到发达国家都无法做到的壮举。
相信不久以后的将来,杂交水稻会越来越先进,长得像树一样高大,禾下乘凉梦不再是设想。只可惜他已离我们而去,再也看不到有那一天了。
作为共和国的新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血液,我们一定要铭记袁老的教诲,为人民,为国家而砥砺前行。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二
5月22日下午1:10,一辆辆灵车从长沙医院缓缓行出,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共同寂寞地传递着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会好好吃饭。”
袁爷爷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说过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每次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都会看见有一些同学,把没吃完的饭倒到垃圾桶里,然后就回来了,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节约粮食,既便现在我们的食物很多,但我们不能浪费。你们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应该节约粮食,而不能吃了你喜欢吃的,把不喜欢吃的就直接给到了。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来世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也让我们从一顿饭都吃不饱,到现在的每一顿饭都吃饱。正是因为像袁隆平爷爷这样的劳动者的无私奉献。才能让我们像现在一样吃得饱穿得暖。不像爷爷奶奶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可能今天吃饱了,明天就没吃的了。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袁隆平爷爷,我要学习您的无私奉献。你来的时候饿尸遍野,你走的时候。禾下乘凉。
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三
5月22日13点07分,现代神农袁隆平老爷爷返回了他的天国,留给人间稻米满仓。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不大会想起他们,你会觉得他们永远在。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他们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会随之定稿。后人在翻阅这本历史大书的时候,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我真是个傻孩子,我一直以为袁隆平爷爷会长命百岁,一直以为他还会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奋斗不止。虽然我没有时时关注,但袁隆平爷爷一直就在我心里。我希望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早日成真,我是那个在旁边会一直鼓掌的那个人。
袁隆平爷爷离开了,他应该还在的,在我们的心里,在时代的书页上,在历史的洪流中,一直都在。
袁隆平爷爷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他早就名满天下,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甘愿做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我永远记得袁隆平爷爷的一句话:“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是啊,袁隆平爷爷一辈子投身于杂交水稻事业,天下田因你丰足,上亿人永无饥馑。是您,让我们吃饱饭,我们懂得感恩。
永远怀念,永远感恩,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四
小满刚过,湖湘大地沉浸在连绵的阴雨中,农民们正忙着插秧,而就在此时听到了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起先以为是谣言。一直不断的阴雨不太像往常夏天的雨情。老妈一直在嘀咕今天的雨怎么下个没完,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上天也在为这位伟人的逝世而痛哭。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因器官多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老。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地,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中午还吃着袁爷爷的米饭,想起以前课本上的袁爷爷,现在真的感觉到五味杂陈。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伟人逝世让我这么难过,因为袁隆平爷爷好像一直都离我很近。他存在于我的一日三餐,是我每天都会期盼的,都会见面的。他就像是我的亲爷爷一样每天都陪伴着我,日复一日。
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些饥荒年代,但却听我的长辈提起过他们那些年饥肠辘辘的经历。他们每次讲那些年代的时候,眼睛都红红的。我知道那是他们不愿回去的年代。是他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人民脱离饥饿之苦。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五
是您,为天下生民创造粮食;是您,为天下粮仓,倾注毕生;是您,让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此刻,您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我不知道该对您说些什么,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感谢,以及对您的惋惜。
您是隆农,却胜似神农!踏遍荒芜的土地,只为寻找生命的支撑——粮食。您倾注毕生,只为换来天下人的饱腹!您倾注毕生,只为换来没有饥荒的中国。您是世界粮食的屋脊,是全中国都要感谢的伟人。
您是科学家中的农民,更是农民中的科学家。您荣获的奖项不计其数,却没几张留念照片,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都是您弓着身子在稻田里工作的照片。您曾说过:“我如果不在家里,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您一生淡泊名利,不求富贵,只求天下生民再无饥荒。
您的恩情,我永生难忘,中国人民永生难忘!您的恩情,比山高,比海阔,比天大!直到您走了,我们才发现:我们,还欠您一个鞠躬。
您,走了,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中;您,走了,走到了没有饥荒的天堂。袁老,您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世世代代铭记您的恩情。
作者:吴丹。
今天下午一点零七分,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在中午就收到微博推送的袁老逝世的消息,我的心立即啾了一下,随后官媒辟谣,当时我一边庆幸一边在心里骂无良媒体,不求实就胡乱播报消息,可没想到一两个小时后,袁老真的辞世了。
从小的时候就在书本中看到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奶奶也经常讲起当年闹的大饥荒过的有多么难,每每想起都会想起大英雄袁隆平爷爷,是他让我们这代人有饱饭吃。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
把这个梦变为现实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一直为此努力,他在田间完成了伟大的创造,用枯瘦的双肩扛起全球的饱食之忧,因胸怀天下而热爱他的事业,功成名就,荣誉无数。
或许袁老就是天上的水稻,下来拯救了人类,他用善良感染了每一个人,现在他要回去了,我们会永远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死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写袁隆平怀念(优质16篇)篇十六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有一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老人——袁隆平爷爷,走了。
头天晚上,神州大地连发两次大地震。我想,这是神州大地也感受到了袁隆平爷爷即将逝世,以地震的方式倾诉,哀痛出来。那个阴沉的午后,您最后凝望了那万顷良田便转身离去。忽然,云涌雨下,长沙为您的离去哀痛不已,数亿华夏儿女不禁潸然泪下。
袁隆平爷爷,虽然我并不怎么了解您的事迹,但听到您去世时,还是忍不住滴下了泪水。袁隆平爷爷,您的功劳与伟绩,我无法用千言万语吐露完,但我还是想对您说一声,谢谢!
虽然您的血肉之躯已深入故土,但您的灵魂早已超脱平凡,永远留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里!
作者:吴可天。
中国古代有位叫司马迁的学者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袁隆平老先生的离世,就比泰山还要重。
袁隆平老先生在生前就说过:“我如果不在家,就是在实验田;我如果不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句话很幽默,但也突出了袁隆平老先生为人民的一顿饱餐而奋斗终身的精神,袁老是多么辛苦啊!
袁老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90岁高龄的他,每天依然在实验田,那么多荣誉让他更加努力。他是隆农,却更胜神农。
还记得您喜欢打排球,喜欢拉小提琴,喜欢与好友一起下象棋,喜欢吃零食,喜欢甜味……您会在空闲时去超市看米价,看到大米便宜时,心中一阵窃喜。
千言万语都表达不了我对您的思念。我想,我们以后把每一碗饭都吃光,每一盘菜都吃完,就是对您最好的悼念。
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也永远地活在十四亿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