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诗经·采薇 诗经采薇赏析简单点(通用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薇儿巜诗经·采薇 诗经采薇赏析简单点(通用8篇)

公益不仅可以改变他人的生活,也能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总结要注意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分析深入,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在以下的公益总结范文中,你将看到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和志愿者的真实体验。

巜诗经·采薇篇一

《诗经·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诗经·采薇-作品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巜诗经·采薇篇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必修二)

1、《诗经·采薇》中写士兵采集野生的薇菜充饥的场面,其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两句写了夏天刚长出来的薇菜的叶片肥嫩的样子。

2、《诗经·采薇》中写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他们没有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他们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3、《诗经·采薇》中“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诗经·采薇》中“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几句写士兵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忧心如焚,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表示我的驻地没有安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梨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经·小雅·采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巜诗经·采薇篇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巜诗经·采薇篇四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诗经·采薇-作品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反映了,戍卒归途中的悲苦心情。

巜诗经·采薇篇五

《小雅·采薇》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小编与读者分享诗经小雅采薇节选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世说新语》和《晋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这诗句又出自于何处?谢玄为什么会认为《毛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最佳呢?佳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至于说它最佳则必须解析原诗才好作出回答。请看原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注释:薇,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其种子、茎、叶均可食用。作,兴起;作物。止,句末助词,无实意。玁狁,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猃狁”、“荤允”、“荤粥”、“獯鬻”、“薰育”、“严允”等,即犬戎,春秋之前称北戎,之后称北狄,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相传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的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春秋时被称为戎或狄。一说为秦汉时匈奴的先民。遑,闲暇。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

译文:采摘野豌豆啊采摘野豌豆,野豌豆也已经正在生长。说要回去了啊说要回去,即使到了岁末年关。好象从来就无家无室,完全是因为玁狁的缘故。没有闲暇时间来休息,也完全是因为玁狁的缘故。

赏析:《毛诗序》云:“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郑玄笺:“昆夷,西戎也。”昆夷,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诗·小雅·出车》,所描写的是出征猃狁,告捷回还。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颂,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信心。《诗经·小雅·杕杜》,所描写妻子如何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感情真挚、深切,爱意专一,永恒持久,从而体现了古代妇女高尚的人格和纯洁的情爱,也反映了长期的戍役给下民带来的痛苦。而《诗经小雅采薇》,则是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咏叹之作。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重现在眼前。

从开花到结果,野豌豆成长初期,就开始采摘嫩芽充饥。临近新年了,却不能回家团聚,为了抵御敌人侵略,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从而可以想象,边塞生活是多么辛苦。没有粮食,远离亲人,整日忙碌。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其实是“不作边塞卒,谁知人生苦。”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注释:柔:柔嫩。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载,词缀。嵌在动词前边,如载歌载舞。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聘,问候的音信。

译文:采摘野豌豆啊采摘野豌豆,野豌豆也已经长出了嫩叶。说回去啊说要回去,心中也只有忧伤。这忧心炽热如焚,又饥又渴。我所防守的对象还没有被平定,还不能回去给予问候。

赏析:野豌豆长出了枝叶,正好采摘嫩叶用以充饥。那思乡之情更是越来越迫切,心情就更加忧伤,因为还不能回家去问候家人。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注释:刚,坚硬。阳,阳光之气,阳春季节。盬,止息,了结。启处,休整,休息。孔,甚,很。疚,病,苦痛。

译文:采摘野豌豆啊采摘救荒野豌豆,野豌豆也已经成熟。说回去啊说要回去,岁月又到了阳春季节。然而王室大事还没有了结,更没有时间去休息。忧心忡忡而且非常痛苦,我还是不能回家。

赏析:野豌豆已经成熟,新的生长周期又要到来,却为了国家大事,还是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以上连续三章,所采用的是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从而反复地表达戍卒远别家室,经久不归的痛楚凄苦心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注释:尔,引作薾。华盛的样子。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此指将帅。小人,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此指士兵。戎车,兵车。牡,雄马。业业,高大雄壮貌。定居,犹言安居。捷,报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谓一月多次行军。

译文:繁华茂盛的是什么花?也许是常棣之花。道路为何这样大?因为要通行将帅的大车。兵车既然已经起驾,四匹雄马是那么的高大雄壮。岂敢安然而住下,一月内转战了三次。

赏析:“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毛传:“尔,华盛貌。”棠棣,花名。花黄色,春末开。棠棣花白色或粉色。

《诗经·小雅·常棣》,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歌。“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按,此为逸诗。《论语·子罕》引作“唐棣”。《晋书·索靖传》:“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

《诗·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毛传:“业业然,壮也。”高亨注:“业业,高大貌。”

全篇在此气势为之一振,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也描写出了军容强壮,戒备森严。

驾彼四牡。四牧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注释:骙,雄强,威武。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腓,庇护,掩护。翼翼,整齐的样子。谓战马训练有素。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鱼服,鲨鱼鱼皮制作的箭袋。日戒,日日警惕戒备。棘,急。孔棘,很紧急。

译文:驾驭他的四匹雄马。四个骑士雄壮威武,为将帅所依靠,为兵士所庇护。四匹雄排列得马整整齐齐,有象牙装饰的弓弩和鲨鱼皮箭袋。岂可不在每日里警惕戒备,玁狁侵略的形势非常紧急!

赏析:此章描写军容威武、士气高昂,战马强壮,武器精良,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常备不懈。虽然猃狁猖狂,但是将士却洋溢着报效国家,不惜血洒疆场的豪放情怀。虽然身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悲哀,以以对遥远故乡的不尽思念,但是此时为了迎接战火的洗礼,而将这些阴暗的色调全都冲淡了。就当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一样,身后无不承载着自己的温暖而美丽的家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昔,从前,文中指出征之时。依依,依依难舍,形容倒垂的'轻柔柳丝,随风摇曳的样子。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霏霏,雪花纷落的样子。迟迟,迟缓的样子。往,当初从军。

译文:昔日我前往从军时,杨柳挽臂,情意依依;如今我凯旋归来,雨雪相加,涕泪不止。行走在道路上步履迟缓,又渴又饥。我心中是多么悲痛,不知我还有哀思!

赏析:至此谢玄为什么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佳句,已“不言而喻”。慷慨出征,凯旋归来。触景生情,情真意切。从从军时的情意缠绵,依依惜别,到凯旋时的心情沉重,涕泪交加。军人,也只有军人,才能充分领悟和体会到这种复杂心情。缠绵恻隐、深邃飘忽,含蓄隽永,自然流露,回味无穷。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想起牺牲的战友,他们为了人民的福祉,祖国的安宁,抛家弃子,保家卫国,战死沙场,魂断异乡,怎能不让人难过。而活着的将士,虽然凯旋归来,但是该如何向他们的家人交代,怎不让人步履艰难,悲痛欲绝。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王夫之《诗广传》对谢玄所爱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在其《姜斋诗话》卷一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从中看不出其中有什么乐。

予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似一幅风景画,其实其中涵蕴的是千丝万缕、回肠荡气的军人情怀。

作为“北府兵”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淝水大战的前敌总指挥,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最佳是必然的,而且是毫无疑问的。

谢安叔侄摘引《诗经》佳句,并不是在于对诗句本身的评价和考量,而是将诗句作为利用的对象和手段,以此达到诗外言志和论说的目的,这与赋诗断句和引诗论证是的区别的。

可是,他们所阐释的主旨,依然是发掘诗句中的政教伦理及意义,或者是从诗句中进行比较、附加,进行推理出其中的意义。

谢安叔侄所阐释的主旨,是选出《诗经》的最佳诗句,并不在于发挥字句之外的美刺义理,萁目的也只是进行交流品赏,以娱情悦性,展示才情,并没有政治教化的功利追求。

虽然有关佳句、妙句等词语,早已在汉末魏晋就已出现,但是时至东晋,陈郡阳夏谢氏家族对《诗经》的一系列文学品赏,才是“魏晋风流”给予《诗经》阐释的最大成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全为景语。景中寓情,情中忆景。通过今昔对比,情景相生。于是,文学情味最浓郁的,至今仍为人们激赏的千古名句应运而生。

在经学的传统视野中,此类诗句是算不上最佳,然而谢玄却认定为最佳,从而说明情景交融这一被后世奉为诗歌至高境界的文学品评标准,已经从此确立。

谢安与谢玄、谢道韫,作为论诗的代表人物,虽然并不以政教义理为阐释指向,而是以最佳诗句为主题,只来自于对作品本身的情境、风格和情感寄托的一种自我崇尚。

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文学鉴赏和品评,也是在经学衰微而文学意识高涨的历史背景中,《诗经》走下神坛,进入文学品评广阔视野,心怀展露其本来风采神韵的重要标志。

经《世说新语》、《晋书》以及《太平广记》等文学历史名著作为文学佳话的记载和流传,谢安叔侄对《诗经》最佳诗句的评选,在《诗经》阐释史上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引发了后世人们对所选佳句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其中谢玄所选择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发掘者为最多,也最为深远。

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依依尽杨柳之貌”,就是从物色用词的角度而指出,“杨柳依依”为写物图貌的精工。

宋祁在《宋景文笔记》中说谢玄所爱“昔我往矣”四句,是“写物态,蔚人情”,从而揭示了其中人情物态的交融,创造了景语即是情语的艺术境界。

谢榛则在其《四溟诗话》中,将这四句作为“隔句对”的最早祖例:“江淹《贻袁常侍诗》曰:‘昔我别秋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阪,春日媚春泉。’子美《哭苏少监诗》曰:‘得罪台州去,时违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此皆‘隔句对’,亦谓之‘扇对格’。然祖于《采薇》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次,引导后世文人学士去进一步品赏和发掘《诗经》中的佳句。

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说:“《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诗》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意耳。”

宋祁《宋景文笔记》说:“《诗》‘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物态,蔚人情,谢玄爱之。‘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安石以为佳话。”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对谢安叔侄《诗经》佳句品评的发扬光大。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

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自诩自己对《诗经》的佳句的品赏发掘,远胜于谢安叔侄、颜之推,说:“颜之推爱‘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谢玄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语,邓予最爱《东山》三章:‘我自东来,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末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后人闺情胎源于此。又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明陈卧子谓秦人思西周之诗,卓然特见。”

表扬与自我表扬,只要遵循以事实为基础,以推动文明进步为目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堆柴积薪,后来者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理所当然。

然而人们亦不会忘记,谢安及其家族品诗,及其对《诗经》佳句的关注,以及对其中艺术法则的阐明与揭示,由此所构成的亮丽风景线,曾经吸引并仍在吸引一大批文人学士,以推动了《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和进步,该是功不可没。

钟嵘的《诗品》,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著名文学理论著作。他不仅将汉魏以下诗歌从体式风格上溯源至《国风》、《小雅》、《楚辞》,并突出了《国风》的范式地位,而且表明了自己对《诗经》的看法,并对此前一百二十三家五言诗歌,从中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十六家,进行了诗体源流的分派归类。

对于陈郡阳夏谢氏来说,继承《国风》的有二支。一支是《国风》——曹植——谢灵运;另一支是《国风》——陆机——颜之推——谢超宗。《楚辞》也有二支。一支是《楚辞》——李陵——王粲——张华——谢瞻;另一支是《楚辞》——李陵——王粲——张华——谢混。

其实四言诗才是《诗经》的典范,是对《诗经》作品广义上的模拟。四言诗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诗经》的典雅风格。如谢安、谢万的《兰亭诗》就在其列。

《诗经》中的诗句,也常常被直接引入此后的四言诗中。四言诗也模拟《诗经》的技法、章法,乃至《诗序》也是如此。

《诗经》,亦是魏晋六朝文赋创作发掘和文学宝库。如谢庄的《月赋》,就是对《诗经》的艺术鉴赏与总结,其所创立的的,是一种崭新艺术境界。

巜诗经·采薇篇六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巜诗经·采薇篇七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巜诗经·采薇篇八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