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这里有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一
《论语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十分之一,九分勤奋”,它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读完《论语大学》后,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以期能够对于更多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是《论语大学》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其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博学”,我们要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不仅仅限于书本中的知识,还要关注身边的一切,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审问”,我们要善于提问,发扬怀疑精神,不停地追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再次,“慎思”,我们要仔细思考每一个问题,不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然后,“明辨”,我们要善于辨别是非,学会分析判断。最后,“笃行”,我们要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不能止于理论。
第三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国,以礼修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让社会和谐,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我们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和规则,尊重他人的习俗和传统,通过礼仪来维持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德与礼的双重引导下,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与进步。
第四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是《论语大学》中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定力的人,首先要懂得止,要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极限,不贪心、不浮躁。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得到安宁。在安定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思考和计划,才能够取得我们想要的成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并且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够最终实现成功。
第五段:总结。
通过学习《论语大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重要性。同时,我了解到了德与礼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两者的引导,才能够实现和谐与进步。此外,我也明白了止、定、静、安和虑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种状态,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和计划。总而言之,《论语大学》给予了我丰富的启示和指导,对于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愿意努力践行其中的智慧,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术能力。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二
《大学》是我国古代名著《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章节,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大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也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通过学习《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的使命。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对《大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个人的修养是基础。只有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才有能力管理我们的家庭和国家。不论是从品德、才能还是从学问上,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实践证明,一个修养高尚的人往往能够带动整个家庭走上正道,一个可靠的家庭又能够使一个国家更加和谐稳定。因此,个人的修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大学》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大学》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是说,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是一种持续而辛苦的过程,但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再次,《大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是一种传承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目的。《大学》中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懂得知足常乐,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宁。因此,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德与智慧。
此外,《大学》还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与宽容的重要性。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在《大学》中,有一个人物张都宗说:“敬而信之,卫其民,恶伤辱之,使之无怨。”这是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道路上,我们要以敬意对待他人,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伤害和冒犯他人,从而取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大学》提醒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大学》的开头就有云:“君子之学也,文,约也。”这是说,学习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然后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接近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大学》也强调了良好的心态的重要性,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通过学习《大学》,我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和教育的使命。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与他人和谐相处和把握自己人生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大学》为指导行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同时,我也将努力传递《大学》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影响他人,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三
论语作为我国历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对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一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了论语对我们的启迪和引导。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读《大学》中体会到的八则心得,希望能够启发更多的人读懂、理解并实践论语中的精髓。
第二段:做一名仁者。
作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前导,仁德的地位不言而喻。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很丰富、很杂乱,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有用的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像这样满怀爱心的情感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我们在前行的路上需要不断学习、锤炼、传递,将这份美好传递给周围的人。
第三段:如何做一名勇者。
勇气是取得成功最为基本的因素之一,没有勇气就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勇气是一个获得的过程,在我们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自己的不足、面对困难、挑战困难都需要勇气,要敢于卸下自己的面具,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勇敢地面对困难,用我们的勇气来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第四段:谦虚让我们更多成为了解专家。
本质上来说,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领域都非常了解,各自的知识领域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谦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去不断摸索、学习,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够丰富的知识面。只要保持谦虚心态,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五段:总结。
读《大学》中的八则心得,是我领悟、认识到的一些道理。通过这些道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如何做一名仁者,如何做一名勇者,如何做一名谦虚者,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在实践这些道理的过程中,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只要保持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永不放弃的心态,那么成功就一定会到来。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四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之作,《论语》以其深邃的智慧、纯粹的道德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学学习中,我们深入研读《论语》的同时,不仅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智慧,也从中汲取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感悟。
第二段:学习坚韧精神。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深思。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学习应该是持之以恒的,要不断重复、不断巩固。而且孔子还告诉我们:“不学诗,无以言。”这让我们明白学习文化艺术对于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深入了解到“学习是一种持久而艰辛的修行”,并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大学学习中的决心。
第三段:弘扬传统美德。
《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论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些美德的理解和认同。毋庸置疑,大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而《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引导,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具有仁爱之心、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信任关系,言行要保持稳固,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些传统美德成为了大学生活的精神支撑,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第四段:修身养性践行。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也积极探寻着如何修身养性,践行其中的道理。孔子曾提出“中庸之道”,这是一种“恒中、不偏”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学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不走极端,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学生在毅力、耐心、自信等方面也要有锻炼和提升。这些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的形成,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磨砺。
第五段:应用于实践。
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成为师道尊严和责任心为上的教书育人者。此外,《论语》中的智慧也能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他人相处,以及在职场中的行为规范等。这些智慧既适用于我们的大学生涯,也适用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
结语: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接触到了古代圣贤的哲学智慧,也汲取到了古代圣人的人生经验。《论语》不仅是学术的研究对象,更是一部源远流长、道义真诚的与人为善之道。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应从《论语》中深入探索智慧,把其中的精神内涵转化成自己的人生经验,推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真正做到以《论语》为引导,以其广泛的适用性指导我们的生活,将其融入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中。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六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我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七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八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九
《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的经典著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部,论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人从《论语》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智慧,更通过深入研究得到心得体会,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反思身心之修。
《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学习不仅要有恒心与决心,更需要持之以恒。学习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境界。同时,人的精神和身体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合一,才能在学习中达到更高的境界。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对自身的身心状态进行反省和调整,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三、关注礼仪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仪之道的重要性。礼仪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学习《论语》使我们明白,只有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人际关系得以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将礼仪之道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四、重视学习与世界的联系。
《论语》让人明白学习与世界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学习要贴近生活,与现实世界的问题相结合,通过思考和研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只有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世界。
五、追求君子之道。
《论语》中无数箴言都在劝人追求君子之道。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他具备德行、文化和深度思考的品质。追求君子之道需要我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君子也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高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追求君子之道,才能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言行更加正义,对社会的贡献更加积极。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通过对它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和深刻的体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迪的智慧之书。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深入领会并运用其中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境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同时,我们也要将《论语》中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贯彻于实际行动中,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十
论语是中国古代学者孔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大学篇,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通过阅读和研究大学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人生的价值追求。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我对于《论语·大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大学的学问之道。
《论语·大学》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问之道。我们只有在满怀热忱和追求的情况下,才能真正领会学问的精髓。学问需要我们付出努力,而且付出不应该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是要从学习本身中获取快乐和满足。只有真正喜欢学问,沉浸其中,我们才能在学问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智慧。
第二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大学》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根本,只有通过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一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是我们为人处世和工作的基础。如果我们个人的品行不端正,那么我们将无法顺利地处理家庭事务,进而会影响到治国和平天下。因此,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心和为人民谋福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第三段: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论语·大学》中提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人。知识和行动之间的紧密结合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不断实践,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第四段:学习精神的培养。
《论语·大学》中强调了学习精神的培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学习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怕犯错误,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只有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勇气,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五段:实践中的“大学”
《论语·大学》中的大学,不仅仅是指一所学府,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追求。我们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培育和追求大学精神,将这种追求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学的真谛。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者,我们需要保持充满热情和对人生的追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将所学所思付诸于实践中,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论语·大学》的阅读与思考,我认识到“大学”的意义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和深远。它不仅仅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更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我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培养学习精神,从而在实践中体会到大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追求卓越,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大学论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其内容丰富深刻,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读大学论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我对大学论语的一些体悟。
第二段:实践为上(200字)。
大学论语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正的方法。这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至关重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大学论语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应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修身意味着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向上的人。齐家是指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我们要尽力承担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和睦可爱的家庭。治国则需要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平天下则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学而不止(200字)。
大学论语中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大学时期还是毕业之后,学习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不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间,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五段:笃信信仰,崇尚仁爱(200字)。
大学论语中强调了笃信信仰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信而后行,忠而后成”。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将之付诸行动,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时,大学论语中还强调了崇尚仁爱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与理解。用爱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让仁爱的力量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
结尾(100字)。
大学论语是我大学学习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受启迪和感动。大学论语中的种种思想和智慧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时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学习并信仰坚持,用仁爱的态度去面对和改变身边的环境。
实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2篇)篇十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