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修养,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和有魅力的人。在写感恩文时,应该如何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并表达自己的心意?最后,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感恩带给我们的力量和美好,一起学会感恩的正确姿势。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一
故乡的'天很蓝,少了城市尾气的污染,也少了高楼森林。一下子,天是那么广阔,我仿佛清朗了许多,连云朵也不那么妖娆的炫丽多姿,变得纯朴起来,还有那属于阳光的风,风中总有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甜味,倘若你中午时分在野外休息,那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清凉的风吹得你人清气爽;阳光也最温暖,照得你全身暖融融的,这是乡村的风景。就算是下雨,故乡的天空也会散发一种惆怅的灰色,雨声仿佛也是优美的旋律,或许在窗边听听雨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故乡的水很清,是一种特有的清。蜿蜒曲折的小河仿佛把乡村环抱起来。记忆中,我常与表叔到河边钓鱼,河底有许多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小鱼小虾常躲在其中。它们很滑,用手是抓不到的,所以只好用蚯蚓来钓鱼。我坐在河边,看着鱼儿在水中尽情的舞蹈,可它们就是不上钩。表叔早就没耐性了,下河凉快去了。不会游泳的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清澈的河水环抱着他。太阳将最后的一抹余辉撒向大地,我收起鱼杆回去了。我没有钓到几条鱼,却钓回满满的一桶家乡的晚霞。
故乡的油菜花很美。立春过后,地里的油菜花全开了,黄艳艳的,一大片一大片地灿烂着,把整块田野布满不留一点空隙。扑面而来的清香,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最喜欢轻风拂过,那些花儿宛如荡漾在海岸的细细的波纹、滚动着、跳跃着,仿若掬不住的水,仿若闪烁着阳光色彩的细缎,每一朵花仿佛在对我微笑,我经不住诱惑,倒在一片花海里。
故乡的人很纯朴。在家中,每一个亲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亲切,在饭桌上,他们时不时的给我夹菜,问我有什么需要,他们少了那种客套,却多了一份温馨,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你来我往,现在都市生活就是缺乏这种情感,或许,这就是难以割舍的一份乡情。
现在我已经不常回去了,但心中却常常飘荡起那份浓浓的乡情……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二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吃粽子,都要在房子上插几根艾草,说是可以祛瘟镇邪。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神仙来到人间巡视。那时人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老神仙降下云头,摇身变成了一个骨瘦如柴的乞丐。他右手拄着打狗棒,左手端着破碗,来到一家农户门前。这家女人在喂猪,猪吃的不是糠皮,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里,他不露声色,把破碗伸了过去,哀求说:“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施舍点东西给我吃吃吧!哪女的对老头白了一眼,说:”臭要饭的,给你吃还不如给猪吃!猪吃了还长肉呢,快走!“老神仙又说:”大嫂,不给饭吃,给一点水喝喝吧!“那女人一听,顺手将墙上拴的网勺拿了下来,扔给老头,没好气地说:“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这东西怎么好舀水呢?老神仙来气了,用袖口往墙上一拂,墙上立刻出现了十个大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内死尽。”化作一道青烟,升到空中,那女人吓得像根木头,好久才明白过来,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
第二天,老神仙驾着云头,背着瘟瓶,正要向村里撒瘟药,忽然看见有一个妇女一只手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诉儿,另一只手里搀着一个两三岁的伢儿在匆匆赶路。老神仙感到奇怪,怎么大的抱,小的搀!又变成一个老头倒在路上哼,那女的看见了忙问,”老大爷,你怎么啦?”
“我脚被树枝戳了一个洞。”
那女的一看,老头脚上到处是血,连忙放下怀中的伢儿,摘了几片文草叶,放到老人伤口上,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
老人问了:”你走得这样急,上哪儿去呀?“那妇女说:”我们村里有个大嫂,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发了怒,说三日之内,叫我们全村人生瘟病死光,我们都去逃命。“她边说边把老人搀起来,”老人家,你也同我们一起逃命吧2”
“那你为什么不抱小伢儿走,而抱大伢儿走呢?”
”老人家,不瞒您说,这大儿子是我丈夫前妻生的孩子,这小的是我生的孩子。现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们的命根子留下来,好好照看才是。”
“噢!”老神仙一听,心想,自己差一点儿办错了事!天下还是有好人,坏人毕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说:“那么,你们也不必逃命了,这艾草就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子上,就不会生瘟病了。”说完,就上了云头,用拂尘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一到村子,这妇女就到处找艾草,又把这消息告诉了大家。后来,老神仙虽然在天上投了瘟药,但因地面上有艾草防着,所以也就都没事了。
从此,五月初五插艾草的风俗习惯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三
插在门楣上的艾香告诉我,端午节到了。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是在日出之前去采艾蒿,赶在太阳没出来前就把艾蒿插在门楣上,说这样避邪、“生好(升蒿谐音)!”
那时候,我特别喜爱过端午节,老家叫“五月当午”。因为可以佩戴奶奶缝制的“香囊”,俗语“香布袋”。那香是复合味的,有艾叶、甘草、冰片、沉香、桂官、益智仁、小茴香、薄荷好多种,深吸一口,回味甘长。“香布袋”的形制,奶奶则缝制了鸡心、长菱、牌锁、葫芦、小老虎、盘脚娃娃等。颜色光华陆离,有红色,宝蓝色,墨绿色,金黄色,诸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布片拼接点缀的五光十色。还缀着明珠、流苏,用五彩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神气很哩!发小们一上学首先比对“香布袋”,看看谁的形状好看,谁的颜色鲜艳,谁的闻着香。当然,他们都被我一一“打”下“擂台!”
孩子家贪美食,家里端午节炸油条是比不可少的,时逢麦子刚刚收获,新磨麦面、新榨菜籽油、和着丰收的喜悦,那种滋味是童年里最难忘怀的。尤其是奶奶用艾叶掺些韭菜包的“油馍角”,绝配了蔬菜的嫩香、艾叶的清香、油面的甜香,我总是超负荷“加载”!
端午节后,蚊虫便多起来。奶奶用她拧成的艾绳一盘盘挂在院墙上晾干。晚上睡觉时悬一支在棚梁上点着慢燃,使我,她心中的“国宝”免遭蚊虫的叮咬。
奶奶手巧、节俭持家,人缘特好。谁家小孩感冒啦,风湿啦,长疔疖啦,不是问奶奶“寻”艾叶,就是抱过来让她灸疗。更有些妇道人家来“寻”艾治妇科病,说奶奶在日出前采的艾最好,如过了那个时辰,药效就不中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久咳不止。奶奶便用她典藏的陈蜜,和蒸煮捣碎的艾叶制成蜜丸子让我吃。果然神奇,十几丸后,病竟然全愈。
后来,我离乡上了大学,又到城里工作安家。奶奶还给我缝制艾叶枕,说这东西明目养神,对你整天用脑子有好处!
往事如烟。奶奶终离我走了。城里生活远离艾香。这几年母亲年纪也大了,我把她接身边来。今日下班抬眼见艾,便知是母亲的杰作,一下子让我闪回童年。
我知道,这插上的.艾,是纪念,是回忆,是憧憬,是美好,更是一种文化。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名句想必大家都十分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则正是为了纪念他而来。
我爱粽子,爱那粽叶中所蕴含的清香。将糯米包裹在粽叶中,包成类似于三棱体的形状,蒸熟即可食用。但粽子在最初却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一位渔夫为了不让河中的鱼龙虾蟹去咬屈原的身体,用榛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并投入水中。而当时的这一切便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美味。每当打开一个粽子,我总是先去观察它的形状、色彩,而后细细品味。在那冒着热气的米粒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屈原: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宫中,向楚怀王陈述利害。但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屈原怀着那颗爱国的心,却无处安放。
打开粽子,第一口咬下去,屈原抱石投入汨罗江中的情景浮现在我眼前。听到郢城被攻占的消息后的他万念俱灰,已对楚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屈原对国家的忠心,就像包裹在粽叶上的那条彩线,都早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的安危也就是屈原的安危,他也选择了同自己的国家一起离开。
再一口,江上的渔夫争先恐后地去打捞屈原遗体的情景闪烁了起来。每个渔民的脸上无不显露出着急哀伤的神色,一个个拼命地划着船,只为了能使屈原的遗体不受到伤害。遗体没有打捞到,渔夫们又将船上所携带的饭团、鸡蛋等投入江中,只为了不让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咬伤。
最后一口,如今的端午节的场面映入眼帘:大街上,小巷里无不飘着丝丝粽香;赛龙舟的人也多了起来,在五月初五的河面上时常见到些蓄势待发的龙舟。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之前只有在史书中才可见的往河中扔粽子、倒雄黄酒的场景如今也能见到了。
我再打开第二个粽子,粽叶的清香依旧,形状却有所不同。家人们将它包裹成了方方整整的正方形,而不是像之前死板的三棱体的形状了。我细细的品味,在味蕾的刺激下,我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来到了五月五日的汨罗江边。屈原依旧抱石投入汨罗江,但是,他的爱国精神早已流传千古,烁古耀今。
端午悠悠,粽香悠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五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曾几何时,家乡成了一个遥远而朦胧的词语。每每想起,必将勾起满脸泪光。城市的霓虹灯太闪,闪得有时会模糊了双眼。渐渐快要看不清家乡那方方矮矮的小房子。可幸好每每深夜的时候,那没有星光的黑夜总让我怀念家乡那星辰闪烁的夜空。过节时,那感觉愈发强烈。空荡荡的屋子,空荡荡的饭桌,空荡荡的灵魂。
突然又想起了家乡一家大小围在桌子旁吃着丰盛的饭菜过节。小孩子嘻嘻哈哈的笑声,大人们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街头布袋戏老头精彩的表演。我忘不了。忘不了家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家乡的山高水清。曾经,去过我家乡游玩的朋友说我家乡真是个好地方,风景多么的壮丽,天空多么的蔚蓝。我在心底莞尔。
不,我家乡最美的风景是人。思乡,思乡,在外飘泊的辛酸常常因为想起了家而熬了过来,却也同时多了一份苦涩。别人总问我怎么不回家?他们怎么会懂呢?家乡路遥。家乡,容我思念你吧!思念你的每个尘土,每个笑颜,每滴泪水。家乡路遥,谁来带我回家。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六
我的家乡座落在美丽而古老的废黄河两岸。说她美,她从遥远的西北姗姗而来,又轻盈地将长裙一摆迤逦南下,继而伸开她的臂腕把家乡温情地拢在她的怀抱中。听老人们说这河曾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运粮河,当年还真的有过“帆樯相连,百舸争流”的恢宏气势哩:前几年从这里挖出一只明代的大木船,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例证。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条大河的缘故吧,我的家乡才有了茂盛的芦苇坡和蒲草滩,才有了家乡的这座大集镇,才有了一代勤劳、朴实的家乡人。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七
时间飞快,恍惚间已到端午节,记得过去在老家,每到五月初五,那天一早,娘就到家前的地边,割一大捆野艾回来,插在大门两旁。说能辟邪,也是风俗。
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在农村,很普遍,它生长在田间地头,喜阴好水繁殖力特强。每年开春后,它就拱土出芽,白白的,毛毛的黄嫩。由于艾有浓烈的香味,酷似中草药味,所以,兔也不闻,羊也不吃,牛也不啃,经过,春风春雨的滋润,长的很快,到了五月前后,都有一米多高。端午节一到,家家都在自家的地头,荒草地里,割一大捆回家,挂在大门口。碰到谁家结婚办喜事,浓绿艳活的野艾,衬托着大门两旁的大红喜字,煞是好看。
过了三、五天,艾已半干后,细心的主妇们把艾取下,放在屋檐下风干,收藏好,早晚能用着的时候,找出来用。药贩来收购时卖点钱花。要是跌打崴脚,用艾泡水烫烫,第二天脚就好了。在那个没有蚊香的年代里,点燃干艾叶,来驱蚊子,效果很好,很芳香,总能让人甜甜的入梦。
遥想老家的沟边地头,那一片片,一丛丛,茂盛的野艾,不用耕种,不用浇水,不用喷药,不用施肥,默默无闻的成长,虽没有娇艳的花朵,香甜的果实。但它能给人们带来很多好用途。那一抹浓绿随风摇摆的野艾,在田野里,在阳光下,也算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摇曳在眼前。
虽然,端午节那天,我们有吃粽子,吃鸡蛋,赛龙舟等风俗,但都远不及家家大门两旁插艾,那样必不可少。端午节那几天,整个村子到处弥漫着艾的清香。
离家外出打拼很多年了,每到端午节时,浓浓的艾香便勾起我想家的念头。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亲人,又都萦绕在我的眼前。
端午思乡的说说篇八
因了端午,早起。一阵晨风吹过,大街小巷里,艾香浮动。于是,买一把艾蒿带回家。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窗上插艾蒿的习俗。当我把一大把艾蒿分插到前门后门、大窗小窗之后,顿感艾香满屋。洗过手,手亦留余香。
如今,过端午,却少有人亲自到野外采艾蒿了,我也一样。但是,闻着艾香,我自然也就回想到小时候。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母亲总是早早地起床,准备端午的食物,包粽子,煮鸭蛋,蒸发粑,揣糍粑……而我们则在母亲的吩咐下,拿着弯刀去小河边砍回带着露水的艾蒿,然后用稻草随意地扎成一束一束的插在门窗上。于是,一屋的艾香。在艾香里,我们便围着八仙桌开始饕餮母亲为我们精心制作的端午大餐了。现在,又一次坐在艾香里,我似乎感觉自己回到了母亲的端午,回到了儿时的时光。
敲到这里,手机短信轻轻一滴,哦!朋友发来的,不妨一并敲下,与读者共享:“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把淡绿的艾叶,挂在你的窗前;送一缕可人的清香,飘入你的心房。祝你端午快乐!”
看来,坐在艾香里,能享受此等快意,随俗的我,还有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