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听讲座有感篇一
这个星期五,学校请来了享有“动物小说大王”美称的沈石溪先生,和我们一起谈谈写作。
我读过沈石溪先生的很多书:《狼王梦》、《斑羚飞渡》、《疯羊血顶儿》……刚一开始,他就给我们带来了2个有趣的故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沈石溪先生不仅给我们讲故事,还告诉我们写作的方法:
1、要牢牢记住“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
2、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
3、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事物。
是呀,写作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让我回想起了一件往事……
邻居家有一只叫“菁菁”的狗,我跟她的感情特别要好。每天放学回家,只要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就会从家里冲出来,热情地迎接我。有时候,我们还在吃晚饭,她就会偷偷地溜到我们家来,乘机找点儿东西吃!
一次语文单元考试,作文题就是:我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我立刻想到了菁菁。于是,我就把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还加上了一点点自己的想象。结果,作文得了“优秀”,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看来沈石溪先生的话还真准!从这以后,我也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听讲座有感篇二
听了张老师在艺术小学做的《艺术让城市更美》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例如他说的艺术有宣传、教育、审美的功能;它是用来为社会和人们服务的;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废品变成艺术品,能把别的事把这个事说清楚,就很体现创造力了,这些话常在耳边回旋。
张老师是一位充满激情之人,作品大刀阔斧,纵横恣肆,不拘一格,大气而阳光,有感而发,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自然看到的多是美丽;对社会充满感谢之意,自然心胸开阔,一切都能包容,色彩强烈而构成繁复,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其“热闹”,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也常常是注重感觉和激情的表现,相对而言,不拘泥于结构、造型的准确和规范。他说艺术需要创造,就要敢于“不讲理”!超越技巧的层面而进入艺术的境界。
艺术的`进步本身就是克服缺陷,超越自我的过程。瑕不掩瑜,完美是相对的,不完美是绝对的。从突出个性的角度理解,也大可不必追求完美,只追求独特,“一俊遮百丑”可也。张老师很平和和亲切,他的作品总是引人瞩目;张老师又是一个很不普通的人——当你走近时,才能感觉到他的“磁场”和“张力”。
感谢领导给我们这次与艺术家一起学习的机会。
听讲座有感篇三
3月12日下午,我们在学校会议室聆听了校长《如何实现少教多学》的专题讲座,让我体会到了在课堂中要依靠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行动。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2、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3、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4、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这样,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越学越盲目。所以,我们寻求一种教学方法“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即是上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数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才会更深刻。
教师“少讲”是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学生“多说”是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关键。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猜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的是“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或“连环炮”式的提问。这样只注重形式上的完美,突出对知识的灌输,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不发问,但并不是问得越多越好。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只精心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舞台,多让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自我,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教学中就少做一些,让学生尝试多一点、思考多一点、体验多一点、合作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展示多一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讲比多讲收到的效果确实要强。“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的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注重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的性格。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总之,“少教多学”就要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老师精讲,学生多学”。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实现高效课堂!
听讲座有感篇四
我读过沈石溪老师的许多书,有《骆驼王子》、《狼王梦》、《鸟奴》、《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老师写的是动物小说,他将里面的动物写的十分生动,为什么他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呢?我心里一直有着这个疑惑。
今天,我校请到了沈石溪老师,让他来给我们演讲,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我坐在大屏幕前,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期待着这次讲作的开始。
首先,沈老师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讲起他来到西双版纳的亲身经历来。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养小鹰的经历了。他的小鹰是由母鸡抱窝孵出来的,母鸡苦苦喂养着那只小鹰,小鹰长大时,猎王波农丁提醒他:“小鹰喂食的'量一天比一天大,你那只老母鸡今天捉一条虫喂它,明天叼一条虫给它,一定不出一个月就会活活给饿死的。”
但沈老师坚决把小鹰留了下来,小鹰不但没死,还健康地生长了两个月。难道布农丁说的话有假?沈老师抽了一个时间,观察起来。原来,他给鸡喂食时用一个小脸盆装一些谷粒,贪吃的老鼠来偷食时,小鹰便扑上去,用翅膀将脸盆罩住,然后将老鼠吃了,接连吃了好多,所以小鹰才能长得这么健壮啊!原来是沈老师细致地观察着,才有今天的作品中一些精彩的描写啊!哦,原来写作是需要有真情实感的。同学们也专注地盯着大屏幕,看接下去的内容。
沈老师又说,当来了一条毒蛇时,母鸡吓得毛都立起来了,蛇要吃蛋,它便勇敢地挡在蛋前,小鹰也跟着母鸡一步步向后退,当小鹰被挤住,探出头来时,便兴奋地眼睛直亮,它撞开了老母鸡,和蛇对面对站着,蛇原本见到鸡那种有着绿光的眼睛顿时愣住了,想:怎么我一眨眼,老母鸡就变成鹰啦!这种风趣且独特的想法,也是沈老师的优胜之处。
当小鹰吃了蛇后,沈老师也给老母鸡设进了心理活动,老母鸡会想:我们天生是被蛇吃的,怎么我的孩子也会吃蛇,说不定哪一天把我给吃了呢!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但在笑的同时,也应该体会到沈老师的幽默之处。
为了证明老母鸡很怕小鹰,沈老师故意用“又肥又大”这个词来形容老母鸡,从一开始六斤二两瘦到二斤三两,可见老母鸡确实被小鹰吓坏了,这些,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在欢笑声中,讲作结束了。我却悟到了许多: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流露真情实感,要细致地去观察某一事物,然后,还要用许多手法来衬托你要表达的思想。而沈老师,还自行为动物配上了动作、心理,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了。经过这次指导,我相信我们对作文的认识也会上更高一个台阶!
听讲座有感篇五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请来了中国心灵美育第一人高兵来为家长及老师进行讲座,这场讲座的主题是“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讲座,虽然主要是针对是家长朋友们,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听完之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育的思考。
他讲到:“好农民不让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孩子自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帐户,你赏识他就是存款,抱怨他就是取款”;“万物改变从我开始,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父母太爱孩子却不懂孩子,不会爱爱为害,爱是需要学习的能力!”
这些观点在我看来,就是学会赏识孩子,学会正确的爱孩子。赏识教育在教育界已经提出了十几个年头,赏识教育是一种心态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找自信的教育。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说到这里,我就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都是很敬业的,对待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有时候被学生“气疯”的时候就会失去耐心,说出一些打击学生的话来,或者听到一些老师说到“以批评为主”的话。其实,我们想想,我们作为大人,大部分时间还是愿意听到大家对你的肯定,这样我们就会更有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何况小孩子呢?但是也不是没有原则性的去夸赞他们,错的地方还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错了,对他们应该严爱有加。
高兵讲到,父母是标兵,是榜样,使孩子模仿的对象。那我们老师呢?是一样的,甚至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比父母还要神圣,我们应该言行一致,言传身教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的信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