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雨下雨教案篇一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期间我刻意安排一些学习困难生,让他们反馈学习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让大家一起帮助纠正,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雨下雨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七、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1.二下推理教学设计
2.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3.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4.数学教学设计步骤
5.数学周长教学设计
6.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7.二下平均分教学设计
8.初二数学实数教学设计
9.章建跃:教学设计与好数学教学
10.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大雨下雨教案篇三
《识字5》围绕冬天提供了一组词串,包括冬天的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体育活动。课本中还提供了跟词串有关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图片哪些地方画出了这些词语。讲到蟒蛇、蚂蚁、刺猬时,我先让学生在插图中把它们找出来,提问它们在干什么。
由此引出“冬眠”这个概念。蚂蚁比较特殊,它们不冬眠,而是准备好粮食在洞里过冬,回顾《蚂蚁和蝈蝈》这一课,学生能够回忆起课文的内容,明白蚂蚁是怎么过冬的。进而给学生补充其他过冬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怕冷。
但是,在冬天还有不怕冷的,我又让学生找出了图片上的腊梅、翠竹、苍松。让学生讲讲图片上的这些植物怎么样。学生发现竹子和松树还是碧绿碧绿的,腊梅还盛开了。从图片上看出来这些植物都不怕冷。
正因为它们在冬天不怕冷,所以它们又叫“岁寒三友”。接着,我让学生看着图片回答“冬天不怕冷的还有谁”?学生看到图片上有很多小朋友。再看仔细,他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这些体育运动也有了认识和了解。讲完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合上书本回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能把这些词语都记住了。可见,在教学中,图片的作用还是不小的。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记忆词语也会变得更加简单了。
同时,这篇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好素材,在讲到小朋友不怕冷的时候,我还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的三项运动,小朋友在冬天还做哪些运动。可以上用“有的……有的……”这个已经学过的表达方式。
大雨下雨教案篇四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教完之后,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体会:
1、重视学生的体验
根据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激发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自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培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计算哈尔滨、海南岛、台湾、乌鲁木齐距离四川的距离。学生从计算结果的数据中,很清晰地认识到祖国地域辽阔。学生对这知识的认识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学生的学情不够充分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2、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够具体。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大雨下雨教案篇五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想上好品社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品社课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否则你很难回答学生提出来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其次要有很好的口才,因为整节课得从头说到尾;最后是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否则课堂就会乱成一锅粥。
怎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有效的品社课呢?
1.提高上课时的注意力:请学生重复老师的话。教师在集体讲解时,肯定有孩子没有认真听,为了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让全班大声地跟着老师说,或者再请个别学生重复说。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
2及时抓住典型,进行表扬与批评:每个班级里总有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同学,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的指出,在全班面前表扬或者批评,树立典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3.利用课间进行教育:每个班级总有让人头疼的孩子,几乎每节课都要被批评,常常招惹其他同学,或者“埋头苦干”自己的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已经习惯了,但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课堂秩序,可老师又不能为了他们而停下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课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4.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是以直接视觉、听觉为主,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往往离不开具体形象。因此,应以直观方式教学为好,如模型、图片、录音等,做到听、看、说三结合。又因三年级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性占优势且易扩散,注意力不专一、易分散,所以教法应多样化、情境化,如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模仿法等,就能达到好的效果。
几个学期的品社课教学,使我对它有了很深的认识,同时也接触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