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它的学习能力是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提高英语发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快来提升你的发音吧。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一
我国自古就有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月饼”一词起源于唐太宗,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加上嫦娥奔月的故事,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而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冰皮月饼这些年越来越受欢迎。它外形简约大方,漂亮时尚,口感也大大有别于传统月饼。制作上,也比传统月饼简单多了,并且不用烘烤,只要原料、配方正确了,想失败都难。
用料:
冰皮:
面粉30g。
糯米粉100g。
澄粉60g。
粘米粉80g。
白糖60g。
玉米油20g。
水350g。
馅料:
红枣500g。
糕粉:糯米粉20g。
做法:
3、放冷后分成35g没份的大小待用(冰皮非常粘手,一定要用保鲜膜垫在手中);。
6、隔保鲜膜拧成球状,放入糕粉中滚一圈防粘,(注意要均匀的裹上,否则会黏住月饼模子)然后放入月饼模中压扁,脱模即可。
小贴士:
2、冰皮容易变硬,如果操作时间较长最好盖上保鲜膜防干;。
3、冰皮月饼做好后如果不马上吃,最好放入密封的保鲜盒入冰箱冷藏保存,可保持3天。
【南瓜豆沙月饼】。
用料1(月饼皮):
南瓜200g。
土豆200g。
炼乳15g。
橄榄油20ml。
澄粉(小麦淀粉)20g。
用料2(月饼馅):
袋装红豆馅低糖型。
做法:
4、可以沾少许糕粉(糯米粉放入炒锅炒熟),模子里也倒入少许糕粉晃匀后把多余的粉都敲出,粉不可太多,多了做出的饼皮不好看了。然后把球放入模子中,压出即可。
小贴士:
1、炒制南瓜时,尽量多炒一会,勤翻防粘锅,把大部分水份蒸发掉;。
2、炒好后一定要凉透,可放入冰箱冷藏;。
3、扣模时,模具上沾粉,但量一定不要太大。我的这款,因为炒的时间欠了一些,为防粘连扣模时粉多沾了些,影响了卖相。
【蛋黄莲蓉月饼】。
用料:
面粉150克。
豆沙60*5=300克。
莲蓉60*5=300克。
蛋黄10个。
转化糖浆120克。
植物油30克。
枧水3克。
表面刷蛋黄水(蛋黄一个加少许水制作而成)。
做法:
1、准备咸蛋黄;。
2、烤箱160度预热,中层烤5分钟;。
4、将莲蓉包入烤好的蛋黄;。
5、再将饼皮包入莲蓉(豆沙也是如此操作);。
6、包好后,用月饼模具压出花纹,烤箱200度预热,中层,先喷水,烤5分钟,再刷蛋黄水,烤15分钟左右。
小贴士:
1、蛋黄取咸鸭蛋的蛋黄。烤的时候会出少许油是正常现象;。
4、饼皮表面开列,烤前喷些水会有很大缓解。
【冰激凌月饼】。
用料:
冰淇淋。
各色巧克力。
做法:
1、将各色巧克力隔水融化备用;。
2、把融化的巧克力抹在模具里。然后放冰箱冷冻3-5分钟;。
3、填入8分满的冰淇淋,放入冰箱冷冻2小时左右至凝固;。
4、给每个冰激淋月饼封上底盖,记得要要用相应的颜色哦。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二
做法。
1.饼皮做法:糖浆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融化后与苋水混合均匀。
2.倒入50g食用油再次搅拌均匀。
3.筛入200g低粉轻轻拌匀。
4.拌匀后揉成光滑面团包入保鲜袋中,放入冰箱松弛30分钟。
5.月饼做法:根据模子大小为了方便新手捏制馅与面团比例为6:4。
6.月饼皮面团压成圆片,放一个绿豆沙馅球。
7.将月饼皮面团轻轻向上推使其紧紧包裹住绿豆沙馅球,最后将面皮封口,轻轻揉圆。
8.将手上放些干面粉用面球滚一下,沾上少许干面后用月饼模罩住月饼坯子球,轻轻将手柄压下去。
9.脱模只需要拿起月饼模,再轻轻压一下手柄,月饼就出来了。
10.烤箱预热好后,将盛有月饼坯子的烤盘放入烤箱,220烤8-10分钟左右,取出烤盘晾5分钟,刷上蛋黄液,再放入烤箱200度烤8-10分钟左右就好了。等月饼彻底晾凉后,放入密封袋中回油即可。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三
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贵客,它就是我最爱吃的红豆月饼。它是圆形的,上面刻着深深的十字花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虽然是月饼,但是更像餐后小甜点,因为它不仅又香又脆,而且它最上面一层皮上还涂着好吃的蜂蜜呢!
闻一闻,就会有一阵浓浓的蛋香流进你的鼻子里,就好像许多蛋精灵在你身边翩翩起舞。
咬上一口,甜滋滋、香喷喷的红豆在你嘴里慢慢地消失。蛋硬硬的,咸里裹着甜。软软的红豆、咸咸的蛋,再加上外面又软又酥的皮一起在你的嘴里融化,那该是个什么滋味儿啊?想象一下吧!
我希望中秋节早日到来,这样我们全家就能一起坐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了。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四
中国有好多的传统节日,也伴随着很多的传统美食,端午吃粽子,腊八吃腊八粥,过年吃饺子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的月饼了!每一年的中秋节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吃到好吃的、各式各样的月饼。
我很喜欢吃月饼,一说到好吃的月饼,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月饼是我过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东西。月饼它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反映的人们对家人团圆的美好愿望。每年,我们家里都会收到很多不同口味的月饼。有冰皮月饼、伍仁月饼、凤梨月饼还有蛋黄白莲蓉月饼等既好吃又美味的月饼,听了都让人流口水。
我最爱吃的就是蛋黄白莲蓉月饼了!一口咬下黄亮亮、软松馨香的月饼,露出了金黄色的蛋黄。那味道,贼好吃!尤其是里面的蛋黄,口感醇正,色泽诱人。每年中秋节的时候,看着圆圆的月亮,吃着圆圆的月饼。那种感觉,这是好极了!
马上中秋节就要来临了,我又可以吃到好吃的月饼了,真希望每天都是中秋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五
这里真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啊。后来经工作人员讲解,这里是一个花园式的厂房,舒适的环境是让采蝶轩的工人们有一个好心情工作,才能做出美味的蛋糕给顾客享用。来到会议厅,看完了一段采蝶轩制作蛋糕和面包的全过程,便开始品尝采蝶轩特地为小记者们准备的冰皮月饼:有蓝莓味、橙味、莲蓉味……还有xo味的,我试了橙味和莲蓉味的冰皮月饼,满口清香的,非常好吃,真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工作人员教我们怎么辨别优质的冰皮月饼,他说:优质的冰皮月饼除了选料要严格,制作过程也要求严谨,制作好的冰皮月饼必须放置在冰箱里,品尝前才拿出来解冷15分钟,才是真正上好的冰皮月饼。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六
下午,我们班到了综合室,马上就可以制作冰皮月饼了。只见六张圆桌上摆着满满的馅料,十分诱人。据钟老师介绍:潘之琳妈妈昨天晚上调制馅料忙到了凌晨一点多。
听琳妈妈讲完制作要领,我们就开始动手制作月饼了。
我第一个冲过去拿了制作冰皮月饼的材料:紫薯馅30克,冰皮20克,冰皮粉2克。我马上戴上手套,立即开工!首先,我把白色的冰皮揉压成一个手掌的宽度,成圆形,接着把圆球形的紫薯馅包裹在里面,再把厚的地方往皮薄的地方拨,揉捏均匀,之后在两个手心之间搓得圆圆的,像个小乒乓球,沉甸甸的,再在上面洒一点冰皮粉,紧接着把月饼放到模具里面,用力一压,再慢慢推出来,一个小巧玲珑,白里透紫的冰皮月饼就新鲜出炉了。
看着自己制作的月饼,禁不住口水直流,来不及炫耀,放进嘴里两口就吃完了,味道还不错。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还在捏皮,有的在裹馅,忙得不亦乐乎。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七
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古代中秋节主要习俗。
一、拜月:妇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还是只有妇女拜。《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二、拜月老:求爱情,求偶,爱情如月满。
三、吉祥物兔爷(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习惯。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四、焚香:焚以桂花香。妇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五、团圆节: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团圆饭,赏月。
八、赏桂:桂树下赏月,吟诗,喝酒。
九、月宫符: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十一、中秋互赠铜镜。
既然中秋节也是铜镜的节日,铜镜之上出现中秋题材的月神形象纹饰也就变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赏月已是大众习俗,而秋夜赏镜,知之者不多。但凡知晓者,从见它的第一眼起,便会渐渐迷恋上渗透着亘古的气息的、如月光般明亮的铜镜。
相耀生辉的明月与铜镜渊源始于盛唐时期,每到丹桂飘香的季节,铸镜师的当务之急便为铸造“双秋”镜——千秋镜、中秋镜,以供佳节之用。
在中秋题材的若干个铜镜品类中,无论是双鸾瑞兽花鸟镜、双鹊月宫盘龙镜亦或是唐皇夜游月宫镜,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历史意味,凝结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智慧,而这些铜镜,也将成为后代永远追慕的珍品。
惟“诗”“镜”佐证千秋之景。
唐玄宗诞辰之后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唐朝百姓迎来普天同庆的中秋节,这同样也是铜镜的节日,铸镜师将不同的中秋传说熔于铜镜的铸造,诞生了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如图所示“双鹊月宫盘龙镜”,双鹊夹钮衔绶,展翅飞翔,月中有一株桂树,两侧有月兔捣药与蟾蜍纹,钮下一蟠龙飞于海上,间隙饰四朵祥云,葵花瓣缘与月饼形似。月宫镜,镜背纹饰主要刻画有蟾蜍、玉兔捣药、嫦娥、桂树。蟾蜍因其冬眠周期与月亮盈缺相似而被先民视作月宫代称;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故事流传,可见玉兔亦甚早成为古人对月宫的遐想代表;战国时期成书的《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六朝之后,嫦娥的地位逐渐升高,美丽婀娜得嫦娥超越玉兔蟾蜍,成为月宫中最吸引人的仙子,描绘嫦娥的铜镜也将其美丽的形象刻画得。
表现于铜镜之上。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乘云漫游月宫,并得听仙乐,使唐玄宗终得《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乱后,唐代国势转衰,盛世千秋之景不复存在,回观历史,曾经的起伏波逐淹没于时光的长流之中,如今,惟遗“诗”“镜”佐证。
中秋互赠铜镜的习俗由来。
相传中秋节的前身是“千秋节”,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应百官表请,将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设定为“千秋节”,举国欢庆的节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献美镜珍宝,皇上亦会在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将之命名为“千秋镜”,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进献铜镜和皇帝向大臣赏赐铜镜的惯例。
唐玄宗作诗《千秋节赐群臣镜》以纪之:“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亦有臣子张说的五律《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宝镜颁神节,凝规写圣情。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不承悬象意,谁辨照心明。”
逐渐数年,千秋节便演化为互赠铜镜的节日,也被称为千秋金鉴节。这一时期的千秋镜可分为赐镜和献镜两类,其中凡带“千秋”铭的都属赐镜,装点龙或衔绶鸾鸟,华贵大气。孔祥星先生所编著的《中国铜镜图典》双鸾瑞兽花鸟镜,钮左右立一鸾,振翅翘尾起舞。钮上一奔驰的瑞兽,钮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实,一鹦鹉展翅立于葡萄串上。边缘为两两相对称的四种纹饰,一为盛开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为如意云头纹,三为二叶一苞折枝花,四为方胜。千秋镜的铸造与流行充分反映了开元至天宝初年大唐盛世下人们祈求玄宗福寿愿望和渴望太平长久的心理。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八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制作月饼经验的.日益丰富,市场上月饼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工艺越来越讲究。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九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在苏州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排队买肉月饼的长龙。苏州街头现烘、现卖鲜肉月饼,已经成为了苏州街头的特色小吃和苏州街头的一道风景线。苏州街头上现烘现卖鲜肉月饼的店家并不少,但其中以苏州长发、胥城大厦为主。
长发鲜肉月饼的做法-长发鲜肉月饼的介绍。
苏式月饼,起源于扬州一带。苏式月饼在苏州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加工工艺,目前已形成了30多个品种,最著名的有胥城鲜肉月饼和长发鲜肉月饼。苏式月饼流行于江南(沪苏浙)一带,目前在全国也流传很广。
苏州长发的鲜肉月饼,历史最为悠久,特点是不放任何化学添加剂,而是用芝麻粉调香,甚至葱、姜也不放,选用的猪肉全部选用鲜腿肉,对肉的质量要求极高,从而形成了味道纯美的风味。鲜肉月饼都是外皮酥脆,肉馅鲜美,香气扑鼻:长发的鲜肉月饼馅嫩多汁。
鲜肉月饼制作过程:
step1:首先制作鲜肉馅。将肉馅及所有调味料倒入大碗中。用筷子不停搅拌直至上劲,拌好备用。
step2:将水油皮面团所有配料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
step3:将油酥面团的所有配料混合成面团。
step4:将水油皮面团和油酥面团分别分成大小均等的9份,并静置松弛15分钟左右。
step5:将一个小的水油皮面团,在手掌上压扁。
step6:把小油酥面团放在压扁的水油皮面团上。用水油皮面团把油酥面团抱起来。
step7:包好的面团收口朝上放在案板上,并用手掌压扁。
step8: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长椭圆形。擀好的面皮,从外往内卷起来。
step9:把卷起的面团,再次用擀面杖擀成长椭圆形面片。再次将面皮卷起。
step10:将卷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面片。
step11:将鲜肉馅放在面片中央,并包起来。包的时候要注意,收口处不能沾上肉馅,否则收口处难以粘合紧密,烤的时候馅料可能会挤出来。
step12:将包好的面团收口朝下放在烤盘上。用手掌握住面团,轻轻压扁。压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力,否则底部的收口可能会被压破。
step13:依次做好所有的月饼面团以后,在面团表面刷一层蛋黄。
step14:再在面团表面撒上一些白芝麻或黑芝麻。
苏式月饼,起源于扬州一带。那么,为什么叫“苏式月饼”呢?因为在最早的时候,这种月饼叫“酥式月饼”,因为酥跟苏同音,传着传着,久而久之,大家都以为是“苏”式月饼,于是,苏式月饼就这么传下来了。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苏式月饼在苏州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加工工艺,目前已形成了30多个品种,最著名的有胥城鲜肉月饼和长发鲜肉月饼。苏式月饼流行于江南(沪苏浙)一带,目前在全国也流传很广,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相比花样精美的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就随意得多。而鲜肉月饼则恰恰代表了其所有的精华和特点,其身影也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让人们的注意力无时旁落。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在苏州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排队买肉月饼的长龙。苏州街头现烘、现卖鲜肉月饼,已经成为了苏州街头的特色小吃和苏州街头的一道风景线。苏州街头上现烘现卖鲜肉月饼的店家并不少,但其中以苏州长发、胥城大厦为主。苏州长发的鲜肉月饼,历史最为悠久,其特点是不放任何化学添加剂,而是用芝麻粉调香,甚至葱、姜也不放,选用的猪肉全部选用鲜腿肉,对肉的质量要求极高,从而形成了味道纯美的风味。鲜肉月饼都是外面表皮酥脆,肉馅鲜美,香气扑鼻,长发的鲜肉月饼馅嫩而且多汁。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十
奶奶喜欢吃苏式月饼,妈妈喜欢吃广式月饼,而我喜欢吃冰皮月饼。
还没到中秋呢,我就缠着妈妈帮我买冰皮月饼。冰皮月饼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品尝,可妈妈说放冰箱里更好吃。哎,我只有流着口水耐心等待了。过了十分钟,我拿出冰皮月饼,看到它有晶莹剔透的皮儿,从它剔透的冰皮下,可以看出淡淡的粉色,勾引着人们的食欲。冰皮上的牡丹花更是引人注目,像一个工艺品,美丽极了。
我忍不住咬上一口,香甜的口感占据了脑际。豆沙入口即化,甜而不腻,细而松软的感觉,夹带着浓厚的甜美,让人回味无穷。转眼间,望着空空的盒子,仍然意犹未尽。
你是否已经嘴馋了?快随我来尝尝美食精品――冰皮月饼吧!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十一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的月饼品种很少,只有几个,所以,她最喜欢吃最原始的――枣泥月饼。我常常被她讲得口水直流,当然也经常吃到,所以我也爱吃。
苏式枣泥月饼上有一个大大的红章,里面写着“枣泥”。外面有一层黄黄的脆皮,掰开一看,哇!饱满的枣泥已经涌了出来,弄得我垂涎三尺。
闻一下月饼,浓浓的枣泥味儿夹杂着一点油香味儿正使劲儿往我的鼻子里钻。我仿佛在枣泥的世界。黑枣泥做的小路,蜜枣泥做的房屋,我也手持着一个枣泥做的月饼,走在小路上,边走边吃。
摸摸月饼,糙糙的,油油的,枣泥是软软的,带一点点黏。
咬一口,酥酥的皮不停的往嘴里掉,再嚼一嚼,一股香香的味道在舌尖漫布开来。仔细品尝,甜甜的枣泥味儿又抢了主角,我觉得太好吃了,一口气把三个月饼全了吃了,然后打了一个长长的香甜的饱嗝。
妈妈童年的回忆――苏式枣泥月饼,我长大以后,它也会变成我童年的记忆――苏式枣泥月饼。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十二
在无数种月饼里,我最爱吃的是芒果味的雪月饼。
打开盖子看看,花形的雪月饼漂亮极了!白白的花瓣加上淡黄色的花蕊,就像金黄的太阳花,散着香气,发出淡淡的微光。如果你轻轻地抹开月饼上小水晶般的“露珠”,哇!月饼如同分成了两半,一半洁白如冰雪,一半闪闪发光。
你再闻一闻,一股冷气扑散到脸上,还夹带着浓浓的香味。摸一摸表面,qq的,像软软的橡皮糖,但却是冰冰的凉凉的。
你咬上一口,那浓浓的芒果味,滑到你舌尖,也滑到了你心窝。一看,中间是奶油香草,里面隐隐约约有很多芒果丁呢!再吮一口软皮,轻轻咬住,嚼一嚼,粘粘的,就如同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喜庆的年糕。吃进肚子里,满满的都是幸福的感觉。
我爱吃那芒果味的雪月饼,那真的香味扑鼻,味美极佳呀!你呢?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十三
“何倩颖!快来看我给你带什么好吃的来了!”爸爸拎着超大一箱东西,朝我挥手。
什么?!好吃的?!会是什么呢?雪糕?饼干?还是面包?
听到“好吃的”这三个字,我便兴冲冲地跑到老爸跟前,抓起箱子就跑。
哈哈,趁老哥不在,我先尝尝味道吧。
我找了一把刀,暴力地拆了箱子:“月饼?!”
什么?月饼。不是说是好吃的吗?整个中秋节我都一直在吃月饼。我已经吃腻了!
“你看看月饼是什么馅儿的。”老爸见我满脸失望,指了指箱子。
月饼不就那么几个馅吗?还能有啥馅?
我半信半疑地看了看成分表:“水果综合味儿,辣条味儿,珍珠奶茶味儿,牛奶味儿。”
这都是些什么口味儿的月饼啊?这么奇怪!
“你尝尝看,这月饼挺好吃哒。”老爸殷勤地帮我拨开了塑料纸,把月饼递给我。我轻轻地咬了一小口。
嗯~~是辣条味儿的,辣条的味道淡淡的,掺杂着一丝香气。
我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月饼:“这么小一个还不够我塞牙缝的。”
我又拆了一个珍珠奶茶味儿的,一口咬下去,珍珠就流了出来,珍珠很有嚼劲,奶茶味十足,还有一股淡淡的茶味沁人心脾。
“太好吃了!”我彷佛上了仙境,这月饼一定给好评!五星的!
爸爸见我如此陶醉的吃着月饼,自己也得意起来:“我的眼光真不错,买了这么多我女儿爱吃的月饼。”
老爸啊老爸给你666个赞,这也太好吃了。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十四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节民族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介绍月饼的英语(通用15篇)篇十五
从五岁开始,我就爱上了莲蓉蛋黄月饼,它的味道我永远忘不了。
它看上去有一点点腻,是向日葵形的,中间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再仔细看看,白里透着棕色的外皮,里面镶嵌着丝绸般柔滑的馅,让我不禁意间口水流到了下巴颏。摸一摸它的侧面,柔柔的,滑滑的,像德芙巧克力一样溜进了我的指尖,摸一摸正面,很有弹性,很有活力,我的手指像在蹦床上跳来跳去,瞬间充满了活力。
再咬一口,糯糯的,甜甜的,莲蓉和蛋黄融合在一起的味道顺着嗓子、胃子,一直流进了肚子里。哇!太好吃了!我仿佛吃到了人间最香甜的美味,我仿佛吃到了一颗神奇的仙药丸。哇!太棒了!直到吃完最后一口。我无法将这种味道忘掉,这种味道一直在心中萦绕。
啊,莲蓉蛋黄月饼,我最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