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对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件。如果你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遇到了困惑,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来寻找灵感。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一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二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1、2、3。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三
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1课时。
请一位同学吹一个气球,然后让气球复原,放进一个塑料瓶,并用气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请这位同学吹这个气球,同学们一起观察前后两次现象:气球在空气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
提问:气球在空气中容易被吹大,为什么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当气球放在空气中,气球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气球受到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二者压强的大小是不相等的,显然后者压强更大。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压强变大了呢?
请同学们观察在吹气球过程中,瓶子里气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那么,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否是因为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中,瓶子里的气体是被密闭的,现在我们就以密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面前的实验仪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气体?注射器里的气体就是实验研究的密闭气体。
1、实验目的: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注射器(出口处用橡皮膜封住)。
3、实验思路:
(引导学生找出实验思路: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就是研究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时,“压强”随之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压强如何变化?
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如何变化?
4、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气体体积增大时,橡皮膜如何变化?当气体体积减小时,橡皮膜如何变化?)。
5、实验结论:
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当向里推活塞,气体体积减小,橡皮膜向外突起时,表明气体压强增大;当向外拉活塞,气体体积增大,橡皮膜向内凹陷时,表明气体压强减小。得出实验结论,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看课本的结论:“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结论中特别说明,“温度一定”有何含义?是不是气体的压强还与温度有关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验证。
在水平玻璃管内用一小段水柱将烧瓶里的气体密闭,用手给烧瓶里的气体加温,观察水柱向外移动,表明气体的压强有变化,可见,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
当研究三个变量中的其中两个变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第三个变量不变,所以,要表明“温度不变时”
1、气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气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现象)。
当气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一些时,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减小,作用在气球上的压强增大,使气球难以被吹得更大。
2、人的呼吸过程。
(1)、引入:气球放在瓶子里很难被吹大,但可以通过改进瓶子的结构,即使不吹,气球也能变大,怎么改进呢?引导学生思考:要使气球变大,应使气球外的气体压强减小,所以应使气球外的气体体积增大,所以,可以考虑如何改变瓶子的体积。
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教具——经过改进的塑料瓶,拉动瓶底,气球变大。请学生回答原因。
还可以继续改进这个教具,用橡皮膜代替瓶底,。取一只“y”字形的玻璃管,一端开口,另两端用两只气球封住,有气球的两端放在瓶内,开口端通过橡皮塞与大气相连。这样,只要拉动橡皮膜也可以改变瓶内气体体积的大小,使气球变大。
提问:这个教具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到人的呼吸过程)。
(2)、人的呼吸过程。
a、呼吸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呼吸的模型。注意观察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b、请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做深呼吸。注意体验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c、提问:人在吸气时,胸腔是怎么变化的?人在呼气时,胸腔是怎么变化的?
d、通过观察人呼吸的模型和体验呼吸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人在吸气时,胸腔是增大的;人在呼气时,胸腔是减小的。
e、请同学们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分析人呼吸的过程。
我们吸气时,胸腔扩张,胸内肺泡跟着扩张,于是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体外的大气压强,大气将新鲜的空气经鼻腔、气管压入肺泡;呼气时,胸腔收缩,于是肺的容积减小,肺内空气压强增大,大于体外的大气压强,肺内一部分气体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呼吸过程时靠大气压强的作用,如果人在高海拔地区,人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大气压小的缘故。
3、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1)、打气筒的构造:金属筒、活塞、橡皮碗、接气门(实物讲解,特别讲解橡皮盘的结构和作用:当活塞向上拉起时,橡皮盘收缩,当活塞向下压时,橡皮盘张开,紧抵着筒壁)。
(2)、用打气筒给轮胎大气时,把出气管接到自行车的气门上,气门是一个单向阀门,只允许空气从打气筒进入轮胎,不允许空气从轮胎倒流入打气筒。(用气门芯的结构图讲解)。
(3)、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打气筒的打气过程,第一遍是完整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打气筒内密闭气体的体积的变化和气门的状态)。
提问:请同学们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分析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二遍分解过程,使同学的分析更完整、更准确、更规范)。
完整的表述:向上拉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活塞上方的空气就从橡皮盘的四周挤到下方;向下压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使橡皮盘紧抵着筒壁不让空气漏到活塞的上方,继续向下压活塞,当空气压强足以顶开轮胎气门上的橡皮套管时,压缩空气就被压入轮胎。
现在我们身边大多数是用自动压缩空气机给自行车打气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也很多,如:射钉枪等。
一种玩具,大家想想,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后,取出自制教具演示一遍,请同学分析原理,并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一)、教学内容:
(1)、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程和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四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1、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习体会。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五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来]。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六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组织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平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4)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七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概念的理解。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八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概念的理解。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
(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
(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
(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九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十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一
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1 课时
请一位同学吹一个气球,然后让气球复原,放进一个塑料瓶,并用气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请这位同学吹这个气球,同学们一起观察前后两次现象:气球在空气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
提问:气球在空气中容易被吹大,为什么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当气球放在空气中,气球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气球受到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二者压强的大小是不相等的,显然后者压强更大。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压强变大了呢?
请同学们观察在吹气球过程中,瓶子里气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那么,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否是因为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中,瓶子里的气体是被密闭的,现在我们就以密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面前的实验仪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气体?注射器里的气体就是实验研究的密闭气体。
1、实验目的: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注射器(出口处用橡皮膜封住)
3、实验思路:
(引导学生找出实验思路: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就是研究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时,“压强”随之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压强如何变化?
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如何变化?
4、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气体体积增大时,橡皮膜如何变化?当气体体积减小时,橡皮膜如何变化?)
5、实验结论:
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当向里推活塞,气体体积减小,橡皮膜向外突起时,表明气体压强增大;当向外拉活塞,气体体积增大,橡皮膜向内凹陷时,表明气体压强减小。得出实验结论,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看课本的结论:“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结论中特别说明,“温度一定”有何含义?是不是气体的压强还与温度有关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验证。
在水平玻璃管内用一小段水柱将烧瓶里的气体密闭,用手给烧瓶里的气体加温,观察水柱向外移动,表明气体的压强有变化,可见,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
当研究三个变量中的其中两个变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第三个变量不变,所以,要表明“温度不变时”
1、 气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气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现象)
当气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一些时,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减小,作用在气球上的压强增大,使气球难以被吹得更大。
2、 人的呼吸过程
(1)、引入:气球放在瓶子里很难被吹大,但可以通过改进瓶子的结构,即使不吹,气球也能变大,怎么改进呢? 引导学生思考:要使气球变大,应使气球外的气体压强减小,所以应使气球外的气体体积增大,所以,可以考虑如何改变瓶子的体积。
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教具――经过改进的塑料瓶,拉动瓶底,气球变大。请学生回答原因。
还可以继续改进这个教具,用橡皮膜代替瓶底,。取一只 “y” 字形的玻璃管,一端开口,另两端用两只气球封住,有气球的两端放在瓶内,开口端通过橡皮塞与大气相连。这样,只要拉动橡皮膜也可以改变瓶内气体体积的大小,使气球变大。
提问:这个教具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到人的呼吸过程)
(2)、人的呼吸过程
a、 呼吸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呼吸的模型。注意观察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b、 请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做深呼吸。注意体验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c、 提问:人在吸气时,胸腔是怎么变化的?人在呼气时,胸腔是怎么变化的?
d、 通过观察人呼吸的模型和体验呼吸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人在吸气时,胸腔是增大的;人在呼气时,胸腔是减小的。
e、 请同学们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分析人呼吸的过程。
我们吸气时,胸腔扩张,胸内肺泡跟着扩张,于是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体外的大气压强,大气将新鲜的空气经鼻腔、气管压入肺泡;呼气时,胸腔收缩,于是肺的容积减小,肺内空气压强增大,大于体外的大气压强,肺内一部分气体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呼吸过程时靠大气压强的作用,如果人在高海拔地区,人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大气压小的缘故。
3、 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1)、打气筒的构造:金属筒、活塞、橡皮碗、接气门(实物讲解,特别讲解橡皮盘的结构和作用:当活塞向上拉起时,橡皮盘收缩,当活塞向下压时,橡皮盘张开,紧抵着筒壁)
(2)、用打气筒给轮胎大气时,把出气管接到自行车的气门上,气门是一个单向阀门,只允许空气从打气筒进入轮胎,不允许空气从轮胎倒流入打气筒。(用气门芯的结构图讲解)
(3)、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打气筒的打气过程,第一遍是完整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打气筒内密闭气体的体积的变化和气门的状态)
提问:请同学们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分析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二遍分解过程,使同学的分析更完整、更准确、更规范)
完整的表述:向上拉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活塞上方的空气就从橡皮盘的四周挤到下方;向下压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使橡皮盘紧抵着筒壁不让空气漏到活塞的上方,继续向下压活塞,当空气压强足以顶开轮胎气门上的橡皮套管时,压缩空气就被压入轮胎。
现在我们身边大多数是用自动压缩空气机给自行车打气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也很多,如:射钉枪等。
一种玩具,大家想想,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后,取出自制教具演示一遍,请同学分析原理,并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一)、教学内容:
(1)、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程和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播放视频:液体内部的压强。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三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十四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增大、减小压强的事例,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搜集整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出示图片: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场景。这是陕西日报的一篇报道:《超限超载造成三零七国道路面破损不堪 》请大家留心我们身边的路况,以《道路不堪重负》为题,给我们的`市长写一封建议信。
三、课堂总结
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困惑?
师:这堂课与大家合作感觉非常愉快,希大家把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带到学习中去。
板书设计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单位
3、例题
三、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压力和压强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五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损坏。
物体由于外因或内因而形变时,在它内部任一截面的两方即出现相互的作用力,单位截面上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压力。
一般地说,对于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将会产生压(或张)形变和切形变。因此,要确切地描述固体的这些形变,我们就必须知道作用在它的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上的力的三个分量的效果。这样,对应于每一个分力fx、fy、fz、以作用于ax、ay、az三个互相垂直的面,应力f/a有九个不同的分量,因此严格地说应力是一个张量。
由于流体不能产生切变,不存在切应力。因此对于静止流体,不管力是如何作用,只存在垂直于接触面的力;又因为流体的各向同性,所以不管这些面如何取向,在同一点上,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是相同的。由于理想流体的每一点上,f/a在各个方向是定值,所以应力f/a的方向性也就不存在了,有时称这种应力为压力,在中学物理中叫做压强。压强是一个标量。压强(压力)的这一定义的应用,一般总是被限制在有关流体的问题中。
垂直作用于物体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若用p表示压强,单位为帕斯卡(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