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范文四:教学工作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产生过程。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学具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全班交流。
3、提示课题:你知道,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平方米是指房间的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探讨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
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1)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
(3)看一看看一看黑板的面,课桌的面相比,怎样?
(4)想一想生活中的物体,你还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我们把书表面的大小叫做书面的面积,把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完整板书,齐读。
三、操作探究,认识单位。
1、比较面积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学具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
(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三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3.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
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通过探究的大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1.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感受无理数。
难点:探究的大小的过程。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算术平方根。
2003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宇宙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正常运行轨道的速度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分别满足:第一宇宙速度v1(米/秒):,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
小欧还要准备一些面积如下的正方形画布,请你帮他把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算出来:
面积191636。
边长1346。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活动2通过一些简单例题,进一步了解算术平方根。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吗?
2、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合作,一位同学说一个正数,另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3、16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
4、的值等于_________。
5、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_。
活动3动动脑,动动手,探究的大小。
你能用两个面积为单位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得的新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新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讨论:
你知道有多大吗?
的估算: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的近似值,还可以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活动4财富大统计。
你认为小欧要解决他参加美术作品比赛中遇到的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四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内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本单元内容编写编写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图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等几何初步的教学。特点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从儿童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的学习。特点之三是充分运用了直观手段来教学,特备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建立周长概念。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所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学段中,每一段都有相应的目标。
4、本单元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五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小黑板、投影、卡片。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六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展示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四、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_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九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花生米,计数器。
活动一:估豆子。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花生米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花生米(教师出示盛有一些花生米的透明杯子)你能猜一猜这个杯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吗?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出10粒花生米,放入另一个透明玻璃杯中(杯子大小与前同)。
现在你能比较准确的估计一下这个杯子中一共有多少粒花生米?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估计。
3、请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谁估的数最接近花生米的数量。
4、两个同学一组,每个人拿一些豆子,请对方先估一估豆子的数量,再数一数。
活动二。
1、还请同学们看老师杯子里的花生米,一共是28粒,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么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请同学在老师的大计数器上拨出来。
2、小组同学说一说计数器上个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十位上是几,表示什么?
活动三。
1、计数器上拨出下数(出示图片:说一说)。
2、请同学根据计数器上表示的意思,写出数来。
3、教师提问:这两个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十位的2表示2个十,个位的2表示2个一。
活动四。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听老师读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数,一人在本上写出这个数、(老师在大计数器上同时拨数)。
1、出示图片:写一写1。
2、出示图片:写一写2。
3、出示图片:写一写3。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此题与别的题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师板书: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表示一个百。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二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三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四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政府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89年,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解“平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习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五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以及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手电筒、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课件出示熊大和熊二)。
熊二在森林呆的太久了,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熊大就带着熊二一起去小镇看看。
从森林出发有三条路到达小镇,你认为聪明的熊大会选择哪条路线呢?
突出:(1)线段的特点。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反问:另外两条路线的的长度是否是两点间的距离?
二、探索新知。
1、进一步学习线段。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个端点做上记号,标出a、b两点。
板书:线段ab。
学生尝试并交流。
2、认识射线。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
(它们都由一点出发,直直的射向远方,无限延伸。)。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的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2)电脑演示同时口述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你会画射线吗?试着画一下。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师简单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并小结射线的特点。
(3)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
3、认识直线。
现在仔细看屏幕我们继续学习,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是射线。
师:那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同时想象一下两边无限延长,想象着向两边无限延长,延长出练习本,延长出学校,一直向宇宙中延长。)。
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你会画直线吗?
学生试着画直线并展示。
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的方法。
师小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动,都是直线。直线可以像线段一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大家画一画。
4、大家认识了射线、直线和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直线、射线与线段相比有异同点呢?
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三者联系: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6篇)篇十六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