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薇儿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篇一

《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

--滨西一小 吴小彬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眺望”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领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2.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 教学时数:

2课时。

四. 教学准备:

cai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5----11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知道了曹操的军队和周瑜的军队在两岸对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cai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读。

二. 新授:

学习5-----9自然段:

1. 这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出示cai),“东吴”3万人,而曹操号称80万人,但战争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2. 快速找出周瑜获胜的办法,找到了吗,一起说。(火攻)

板书:火攻

3. 那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分析周瑜火攻的计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

4.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a.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2)找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析东南风和火攻有什么帮助?

自读提示:a.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b.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c.细读词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议)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鸡蛋指的是什么?(东吴的军队)石头指的是什么?(曹军)那周瑜3万人的军队跟曹操80万人的军队硬碰就叫“自不量力”。明白了自不量力的意思了吗?(实力强的跟实力弱的硬碰)

相机板书:写信假降,靠近曹军,火攻曹营,追杀曹军

5.cai出示东南风的句子。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6. 小结:东南风对火攻战术帮助很大(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东吴他们利用了东南风这种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硬碰这种不利的条件,叫扬长避短。

板书:利用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7.这次火攻能取得成功,除了周瑜、黄盖聪明,能随机应变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起了很大作用。

请看这些句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同桌互读,个别指名读,齐读)

学习10,11自然段

1. 师:曹操这一仗输得太惨了,我们来看当时的场面(视频)

2. 刚才我们看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哪些自然段找到(10,11)

3. 课文怎样形容曹军落败的场面,请同学自由朗读10,1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丢盔弃甲,无心应战)

4. 除了课文的这些词语外,你还想到其他什么词语(狼狈而逃,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残兵败将,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5. 我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把10,11自然段读一读,读出狼狈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三. 总结:

(手指板书)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以少胜多

四. 拓展竞赛:

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内容,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尽管也                       非不可

不是而是

师举例:东吴虽然弱小,但是面对强大的敌军,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附板书:

17.赤壁之战

写信假降

靠近曹军        知己知彼

以少胜多  (火攻)        火攻曹营        扬长避短

追杀曹军       利用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篇二

教学内容:《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藏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篇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悟面对贫困,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

2、 品味课文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了解西墙的变化所蕴含的科学常识,体会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的字句。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阅读课文,本文写了什么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要求在文题前加上动词即可。“ 西墙”

2、除了加固西墙外,还有哪一堵墙需要加固?

3、为什么要加固东、西墙?自由散读

加固西墙(保护、修葺等均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此环节是深入感悟的基础,让学生充分阅读。

二、研读课文

1、“我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种草和爬山虎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奏效?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东墙:帮助邻家造房子来挡住风雨;西墙:石灰-草帘子-种草-种爬山虎。

介绍石灰、草和爬山虎的功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明白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深入探究

1、照理贫苦的生活留给人的回忆是苦涩的,从文中你能读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吗?

2、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用文中的字句加以说明。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理解“西墙”的深刻内涵。圈画字句,讨论分析。

例如:作品中对草、爬山虎的描绘,充满诗情画意。把肆虐的风雨写得如一个恶作剧的孩子等。

“西墙” 是“我” 贫困生活的记忆,更是一家人积极生活态度的见证。 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妙处,进而感悟作品流露出的顽强乐观的精神。

本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引导。

四、布置作业

草、爬山虎为西墙遮挡风雨的原理是什么?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写一段文字介绍爬山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学以致用,通过模仿写作来巩固理解,同时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五、思路点拨

1、以朗读促思考。

2、圈画字词,品读感悟。

说明:两种思路均为教学的侧重点,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六、练习

1、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摘录你最欣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草、爬山虎为西墙遮挡风雨的原理是什么?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写一段文字介绍爬山虎。

3、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你能讲出一两个你生活中有科学的事例吗?请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反思:

“西墙”是一堵土墙,土墙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用土造起房子,造房子用土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预备年级学生而言是缺少感性认识的。因此要他们凭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会因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而显得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过程须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设计从题目切入:课文围绕“西墙”写了一件什么事?加固“西墙”。为什么要加固?是怎样加固的?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通过阅读来填补他们的认知空白,比如第一节就对加固的理由说得明白而形象,要紧扣字词品读。进而提问: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用一两句话能够解释的,不妨设计作为教师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帮助老师来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再提问:面对生活中这样一件大事,“我们一家人”的心态是怎样的?由于缺少对贫苦生活的感性认识,学生们可能会因作者对种上爬山虎后的西墙的生动描写而对西墙充满向往,认为这样的生活是诗情画意的,并不能体会到这一家人能以苦为乐的根本原因。因此此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沉浸到“我”的生活中去,和“我”一起走这样一段生命历程,进而逐步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和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了解一些科学道理。总之,对于课文的难点重点,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引导,保证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切忌越俎代庖,教师贴标签式的分析课文。

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暮江吟教学实录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技能:引导学生紧扣文题,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完整。

能力: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情意: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实验最精彩,最动情的地方写具体。

对策:做一个实验,把实验的过程写具体。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老师已布置学生一项活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就自己比较喜欢的领域设计一些小实验做一做,并做好条文式的记录;或者把科学课上做过的有趣的实验简要记录下来。

二、引入习作话题。

1、最近我们都做过些什么小实验呢?今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些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二、口头交流习作内容

1、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1、实验的名称,需要的材料。2、实验的过程:

2、实验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大组交流。

三、学生写习作提纲。

1、按照实验的顺序把实验过程有条理地写出来。

2、把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详细地写出来。

四、交流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1、实验小组内交流。

2、大组交流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习作。

五、交流教师的“下水文”。

有趣的实验

我将信将疑地开始做起来。首先,我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子和一张长方形的白色纸,来到厨房,在杯子里注满自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纸盖了上去,然后,用手轻轻地盖住杯口一会儿,把杯子倒了过来,倒数一、二、三、四、五,把手放开,嗨!神了,纸头真的把水托住了,这怎么可能?小小的一张纸怎么可能托住一杯水呢?我又试了几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理。

为了炫耀我的实验的成功,也为了我的实验成功的把握率高一点,我决定用半杯水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一下我的魔术。

为了把气氛搞得富有神秘感,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放了音乐,还拿了根筷子作为魔术棒,把杯子倒过来让他们看清楚,把白纸放到他们眼前让他们看清楚,然后倒入半杯水,把纸盖上去,按刚才的顺序用手轻轻按压,倒过来,为了提高魔术的惊险性,我把杯子放在头顶上,数一二三,放手!顿时,我傻眼了,我成了一只落汤鸡,我呆住了。爸爸,妈妈捧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来。

妈妈说:快快换衣服。爸爸说:快快上查一查。

原来:一张纸是顶不住一杯水的,而真正起到神奇力量的是大气压,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半杯水比一杯水轻,但是,半杯水,还有半杯是空气,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于是,水就流出来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懂得了两个道理:

一是,有关大气压的问题,大气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人类创造着魔力,比如:用吸管喝饮料,中医火罐疗法,输液等等。

二是:更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有根据,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研究,从而发现问题。

1、教师朗读“下水文”。

2、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给老师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对照要求)

3、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4、师生交流“下水文”的成败,提出修改建议。

六、习作评议和修改。

1、根据刚才对老师习作的和补充,修改各自的习作。

思考一下:着重从哪些方面来修改?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3、学生自由选择交流和帮助批改的对象。

板书设计:

作业4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有条理地记叙

最精彩或最关键的部位写具体、写生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