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一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看完这段序语,顿觉触目惊心,不禁深感触动。为刘墉的幽默而倾倒,为他的勇气而深感敬佩,更为令我崇拜的是他的人生观。这是一本针对当今社会现象所写的书。每个故事都可能切中时弊,每个分析都可能深入人心。它的目的不在于立刻改变什么,而是希望慢慢产生深远的影响。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本书就是教你怎么洞明世事,如何练达人情。
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谴,打听天机的人,易招人怨;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
当“哥儿们”有一天当上了警察,原来的哥儿们就不再容易是哥儿们了;
跟主子穿一条裤子,打出天下的臣子,常第一个被杀掉;
当别人叫你往前站的时候,先看看是不是正有子弹飞来;
人性真的这么悲哀吗?好人为什么会常常中圈套呢?
而当我再把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细细咀嚼;将一则则后记,一一思索。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世界。
有一位读者曾经感谢刘墉说,他在人生最想不开,甚至要寻死的时候,看了他的书,才发觉不该只怨自己倒霉,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有着各种防不胜防的人与事。
他的情况,大概就像得了重病的人,站在健康人中间,会怨自己命苦。到了医院,才发现四周站着躺着的,全是像自己一样苦命人。
为什么不正视这个世界呢?为什么不接受这本书中所说的呢?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踏上社会的青年,更具有指导意义。学校里有许多老师教我们作学问,却少有老师指导我们处世的学问。
都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这句话说得真好,问题是等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我们的生命恐怕已剩下不到一半了。所以把人世的艰难和人性的弱点呈现出来并不可怕,那只会使我们更看清世界、更了解人性、更反省自己。
书中的故事尽管辛辣,却很生活,更实用。几乎每个故事中的角色,都可能是身边的人,或我们自己。刘墉更是从自己丰富的生活中,整理出经验,幽默中有着血泪。
《我不是教你诈》或许能提供给现代的青年人一些智慧,使他们更圆融、更成熟、更坚强,并在见到人生的各种怪现象时,更能冷静地面对。套用刘墉的一句话:“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是教你更技巧地坚守原则;是教你保护自己,且在风雨狂澜中,作个中流砥柱。”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是教你更有技巧的坚持自己的原则;是教你保护自己,且在风雨狂澜中,做个中流砥柱。”的确,我们需要更看清这个现实的世界,更了解人性的弱点,更反省自己,才能懂得更加冷静、坚强地面对,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其实这句话就是出自我最近读的《我不是教你诈》,此书把一些妇孺皆知的成语演绎成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注意的平常故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被想到,如 “防微杜渐”、“有备无患”、“三思后行”等等。就是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及其后记,让我了解到平常无法接触到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悲哀。
其实仔细想想,几乎每个故事中的角色,都可能是身边的人或我们自己。书中提到这个世界上,很难说有永久的朋友和永久的敌人。当原来的“互利”变成“互害”,在利益上有了冲突,则原来的朋友可以变成敌人;当原来的“敌对”变成“共荣”,在利益上可以结合,则原来的敌人可以成为朋友。这是在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批评任何人之前,都应该想想,是他这个“人”与拟对立,还是因为他今天的职位和立场,使他不得不与你对立。进一步想,如果有一天,他卸下这个工作,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所谓的“对事不对人”。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都有眼睛会看、耳朵会听。一个人似乎没有良知,也似乎不看不听,很可能不是“他”的原因,而是因为他处的“位置”。一个成熟的人一定要知道在看别人立场的时候不可忽略那个“人”,绝对不要用自己的立场否定“人”,或否定“人性”。 因为有一天,你也可能换成对方的立场。正所谓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不定那时你就会了解对方的苦衷,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书中讲述了很多职场上的明争暗斗,教我们如何来看清世事,如何处理才算圆满。也许你会觉得我们现在还在学校,没必要了解那么现实的社会问题,不愿卷入工作环境中的尔虞我诈中,可事实却是我们和其他人身在同一条船上。在职场上发光发热,除了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许多隐藏着却影响自己走向成功的能力,如性格、情商、社交等。也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专业技术过人,工作脚踏实地,不惹事生非,总有一天会得到领导赏识的,但最后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专业技能只是在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有利条件,可在日后的工作中,考验的是我们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等,所以真正能让我们更好的发展的能力的是智能。
在生活上,面对人情世故时,这本书也是不错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认识人性的弱点。的却,人性生来就是善良的,但是通过后天不断的变更生活的环境,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所以,适当的保持着防人之心是必要的!不是在教你诈,只能告诉你:你可以不丑恶,但你一定要知道丑恶!同时,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情多方面的去考虑!我们应该保持心态的单纯但心思一定不可单纯!因为人生无时无刻在发生着变幻,有时会让人措手不及。可贵的不是你如何能去预知这变幻,而是你能及时的去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变幻。
读这套书可以总结出几点:其一,害人之心不可有很容易做到,关键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比较难做到,具体说应该是时时刻刻的警惕着比较难,在某些地方碰到了某些人遇到了某些事,真的是多考虑一步就会让你受益匪浅;其二,人都是利己的,分析别人的行为时,要以这个为前提,自己做事也要以这个为前提,否则你将为世人淘汰或者白眼观看,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做好事,做好事可以满足人的慈善的本质,也算是利己的;其三,想让自己成功,就必须得了解人性,得懂得怎么做人,得为别人着想;其四,别人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你,令你感激涕零,但是你也要想想为什么给你,凭什么给你?你是真正年轻干练,足当重任吗?抑或你只是个替死鬼?所以,有时候应要多想想,免得被人利用。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二
在本书中,鲍尔详细地回顾了社会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他从十七世纪著名哲学家霍布斯谈起,因为霍布斯第一个尝试根据机械论的世界观“努力从个人倾向中演绎出群体行为”,即希望用严密程度不下于物理学原理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公理”及逻辑推断、归纳和总结出一门关于政治、社会以及人类相互作用的科学。然后鲍尔深入到更多的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等,它们看似各不相干,但都正如此书的副标题所说,是关于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
分散的个体行为,如何成就社会的秩序?这是本书主要内容之所在,也是阅读本书过后使人们产生无限遐思之处。从细菌生长的形态到城市的发展,从粒子的运动规律到交通流的运行,莫不遵从一致的奇妙规律。作者认为,在纷繁的社会中,每个个体的行为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就会表现得有章可循,就会在混沌中涌现出秩序和稳定,而我们最终也能够在不漠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预知社会。
作为单独的个体,我们拥有自由意志,要预测每个人的选择几乎无规可循,然而作为集体,我们的行为却表现出明显的概率分布,遵循普遍的规律。这就像连续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任一点的概率都为零,但加总起来却等于一。又如同一个容器内的气体,每一个气体分子的运动轨迹是完全随机的,但它们集合起来却能对容器壁形成稳定的压强。而人之于社会,正如气体分子之于整个气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甚至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选择倾向,我们只生活在一个不算大的交际圈子里,那些在与我们相隔万里的地方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几乎都不对我们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我们却完成了惊人协调,在行为互动中秩序井然”。就像亚当?斯密所描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进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正是个人行为成就社会秩序的典例。
由局域性的相互作用发展为集体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当水沸腾时,每一微小部分的运动是随机的。但是,当某一部分的运动方向确定后,则其相邻部分的运动方向也随之确定,例如要么与之相反,要么与之相同,以此类推,从而波及到更大的范围。单独的`个人作为社会的微小粒子,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同类互扰――每个人秉持简单的处世逻辑却造就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场景。也许是因为人天生具有的群动性,或者说是“跟群”的盲从倾向,使得个体智慧在非线性加总后形成了群体智慧,从而左右着群体行为的秩序和规律。
这也使我对个人的人生历程有所思考。人是一个个的个体,但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看作一个整体,而每个时刻或是每段时间看作构成这一整体的一个个小的部分,人生最终走向的不同也就可以用物理学上的分岔点来解释了。存在于每一个分岔点上的两个选择都是明确的,然而选择哪一个的结果却是任意的。因此,两个一开始完全相同的系统,经历的也是同样的驱动力,却由于在每个分岔点上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结果就终结在十分不同的状态下,这也类似于数学中的随机过程。生命也是如此,将每个选择的时刻都看作一个个分岔点,而如何选择则是由我们个人决定的,它也许是经由思考的,也可能只是一时冲动的,但选择一旦做出,就意味着做出另一选择所能达到的任何状态都永远不可企及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社会的形式和组织是错综复杂的,但却有可能源于十分简单的原理,作为社会的一员,也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自己,通过自己的积极行为影响身边其他人的行为,才是对所处社会的运行秩序所做的最大贡献。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三
看完书的时候,我在想有一天我会成为无缘社会的一份子吗。
想想就会很害怕。那天和一个学生视频,他在讲面对高考压力特别大,小女朋友和他高考之后不知发展怎么样,还说他们班女生之间的事情。说到女生关系的时候,我跟他说我一点也不关心。他问我那你现在女生是怎样相处的,我说大概是礼貌且克制吧。他说你们真没劲。是哦,我也觉得我差不多是个乏善可陈的人没错了。
今天在看完这本书,我在想,如果一味的不麻烦别人,不与别人发生关联,那是不是真的会步入那样的地步。我现在越来越习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不过还是有男朋友,朋友还有亲人,这样看也不算吧。
看日本的书,总感觉也是那样的理智且克制的感觉。《被嫌弃的松子》被拘役,警察分析她为何是这样的后果的时候,一条一条的罗列。在这本书里差不多也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但无论抒情还是理智且克制,尤其还是以nhk的口吻,观照社会,观照的也是我们自己呀。
这就是说,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这就是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即便不是“家庭”,不是“公司”,不是“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还是能够建立起来的。这件最重要的事,正是在非营利组织里集体生活的人们告诉我们的。
“只要有能够建立关联的场所,就能够生存下去。”
“只要有能够建立关联的人,就能够生存下去。
“亲情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都进一步使得“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本身日趋孤立。这就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现实。这就是“无缘社会”正在扩大的形势下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绝非事不关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在高中我们说到老龄化的时候,我们会说到日本。在我们经历了计划生育之后,我们也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遇到。
在往昔,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非常普通,然而如今时代变了,社会变为以“小家庭”为核心,并开始朝“单身户”方向迈进。然而,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隔壁住着什么人,他们日子是怎么过的,不是也知之甚少吗?我觉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即使自己周围发生了同样的悲剧而我们没有觉察,也是不足为怪的。
即使是我们,如果人生道路走错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种问题,说不定都会成为独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的。绝不是仅有某个特定群体的人才会孤独老死,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也曾把孩子培养成人,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爹妈喜出望外。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怎么能仅仅因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呢。
但即使这样,还是要继续去热爱生命,继续去拼搏呀,要不真的被边缘化了。
好丧哦。
好丧哦。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四
看完书的时候,我在想有一天我会成为无缘社会的一份子吗。
想想就会很害怕。那天和一个学生视频,他在讲面对高考压力特别大,小女朋友和他高考之后不知发展怎么样,还说他们班女生之间的事情。说到女生关系的时候,我跟他说我一点也不关心。他问我那你现在女生是怎样相处的,我说大概是礼貌且克制吧。他说你们真没劲。是哦,我也觉得我差不多是个乏善可陈的人没错了。
今天在看完这本书,我在想,如果一味的不麻烦别人,不与别人发生关联,那是不是真的会步入那样的地步。我现在越来越习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不过还是有男朋友,朋友还有亲人,这样看也不算吧。
看日本的书,总感觉也是那样的理智且克制的感觉。《被嫌弃的松子》被拘役,警察分析她为何是这样的后果的时候,一条一条的罗列。在这本书里差不多也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但无论抒情还是理智且克制,尤其还是以nhk的口吻,观照社会,观照的也是我们自己呀。
这就是说,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这就是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即便不是“家庭”,不是“公司”,不是“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还是能够建立起来的。这件最重要的事,正是在非营利组织里集体生活的人们告诉我们的。
“只要有能够建立关联的场所,就能够生存下去。”
“只要有能够建立关联的人,就能够生存下去。
“亲情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都进一步使得“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本身日趋孤立。这就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现实。这就是“无缘社会”正在扩大的形势下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绝非事不关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在高中我们说到老龄化的时候,我们会说到日本。在我们经历了计划生育之后,我们也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遇到。
在往昔,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非常普通,然而如今时代变了,社会变为以“小家庭”为核心,并开始朝“单身户”方向迈进。然而,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隔壁住着什么人,他们日子是怎么过的,不是也知之甚少吗?我觉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即使自己周围发生了同样的悲剧而我们没有觉察,也是不足为怪的。
即使是我们,如果人生道路走错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种问题,说不定都会成为独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的。绝不是仅有某个特定群体的人才会孤独老死,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也曾把孩子培养成人,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爹妈喜出望外。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怎么能仅仅因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呢。
但即使这样,还是要继续去热爱生命,继续去拼搏呀,要不真的被边缘化了。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五
无缘死:尸体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
有位老人家中电话已经两年没有响起……
有位老人已经去世,但姐姐却因为联系不到他而不停的打电话留言……
有位老人明明有名有姓最后却被处理为“无缘死”而不得葬回家乡……
死亡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有很多孤寡老人直到死也没人知道,等到尸体发臭了,血水从天花板渗下来了,邻居才会报警。
更有甚者对已过世的父母秘不发丧,将尸体滞留家中,每月冒领他们的退休养老金。
《无缘社会》录制组一开始由七名记者、一名节目主持人、两名摄像师组成。
本书就“无缘死”发生了多少起、为什么会发生,进行了全面的现场采访。是根据记者、节目主持人与摄影师等人采访“无缘死”和独身生活者的人生轨迹时留下的笔录写成的,其中有不少是在节目与新闻中未能播放的部分。
“姓名不详的男子死亡,一个多星期未被发现。”
“不停播放出声音的电视机。”
“灯光一直不会熄灭的房间。”
“没人注意到他已经过世了。”
“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吧”
“肯定有突然出了事,不能去买东西的时候吧。这么保存着,是不会腐坏的。”
“死在这里,变得只剩下骨头,即使有人打电话来,自己也不知道。我担心的正是这个。”
“有的时候,我也会觉得独自在公寓里生活下去挺寂寞的,所以希望在还有别人的地方度过自己所剩不多的人生。”
“环境变了,社会变了,连职业会变成什么样都无法得知,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我已经观察很长时间了,觉得要想靠血缘关系把祖传墓地永远传下去,似乎已经很困难了。”
“我思考了怎么活着以及怎么死去之后,才发现各种死亡中,‘无缘死’也是选项之一,所以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说不定自己也会那么死去的。”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六
自从接触到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后,我就对社会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实地研究。我好奇于要如何开展实地研究的计划,好奇于如何让当地人接纳自己并让自己融入当地并成为其中一份子,更好奇于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态度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我渴望能够更切身地接触到实地研究这种社会研究方式,然而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本真正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实地研究法实际情况的书,直到第一次接触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撰写的《街角社会》,才让我对实地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街角社会》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大利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而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是作者怀特是以被研究群体一一“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来进行他的研究的,即实地研究,而且怀特采取的是典型的参与观察法,就是通过亲身与被研究者接触,从而拿到最真实第一手数据。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读完整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从中最大的收获的更深刻地了解了实地研究,特别是实地研究的过程。关于这方面,我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在课本上学习了理论知识:(1)选择研究背景;(2)获准进入;(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4)实地研究中的记录。当我带着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去读《街角社会》时,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转化成为引导我读这本书的线索,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转化为更加有力的专业知识。从怀特选中科纳维尔,到他找到社会工作者的帮忙认识了多克而得以进入社区;从他跟随多克穿梭于街头巷尾以认识社区里的人用尽自己的努力以获取大家的信任并建立了友善的关系,再到最后他整理自己的记录作出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难和阻碍的过程,而这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也正是关于实地研究方式的最好实践教材。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了另外一个我所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客观进行参与观察的方法。正如怀特在书中所说:“当研究者走出大学,每次仅仅到实地去考察数个小时的时候,他可以把他个人的社会生活与实地生活分开。他的角色问题也不十分复杂。另一方面,假如研究者在他所研究的社区中生活一段很长的时期,他的个人生活就会与他的研究纠缠在一起。”而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怀特也曾经犯过一个严重的错误,即那次政治危机中关于托尼与卡洛的事件。怀特得出了一个结论:“参与观察者单纯为了加强自己在一参与领域中的地位,而努力想操纵被观察者,并不惜做出不利于他们的事,这对于被观察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我十分赞成怀特的说法。在实地研究中,随着与当地居民的熟络,研究者会越来越容易倾向于当地居民的许多行为或是逻辑思维,然而也会随着时间的拖长而更迫切地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增加自身的影响力,从而为研究带来更有力的研究资料。我想正如怀特所说得一样,研究者固然可以利用他对自己参与的人群的充分了解而有意识地从事有影响力的活动,但是如果他装作不想对任何人施加任何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发生冲突时却突然将他的砝码加到某一方,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参与观察的基本原则。
另外,看完《街角社会》这本书时,除了感叹怀特本身的实践精神之外,更多的是为他的正确的选择而感到钦佩。多年来,科纳维尔被视为一个犯罪频繁、人口拥挤、贫困滋生、政客腐朽的危险地带。在中产阶级看来,这里一团乱麻、混沌不堪,街头巷尾的年轻人终日无所事事,不是赌博就是斗殴,但是,看完此书便能够了解其实它有着完整的社会制度,而在我看来,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成员之间有着很高的.密切关系,形成了很高的社会相互作用率,所以也就组成了一个个帮派。出身于一个地位牢固的中上层阶级家庭的怀特,如果不是亲身进入科纳维尔生活,是很难跨出自己惯常的活动领域,也就根本不可能那么深入了解这样一个小社会。而不仅仅是怀特,我想任何一个人要想真正认识真实的科纳维尔,都必须对它的社会结构和行动模式有所把握,而欲了解这些,如果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的话,则很可能只是得到一系列数字信息而很难获得细微而深入的信息;如果采用非参与的观察,则很难获取社区中人们的信任,毕竟很少有人会对一个局外人敞开心扉。所以参与观察法将是怀特最好的选择,而事实上他真的尝试了。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态度是无法被观察的,而必须从他的行为来推断。由于行动可以直接被观察,并可以像其他科学数据一样被记录下来,所以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行动来了解这个人,似乎是明智之举。这种方法不仅提供了有关非正式群体关系的情况,而且为理解个人如何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框架。”
在科纳维尔居住的3年多时间中,怀特借助多克的帮助认识了通向其中各类群体的关键人物,与他们交谈,并坚持每天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我想这种生活一定是充满了刺新鲜趣味饿,同时也是充满压力的。书中有一句话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虽然你喜欢你的工作,但只要你在从事观察和访谈,你就要扮演一种角色,你就无法完全放松。”这就是怀特的心情吧,既充满了期待又紧张。
不过正是怀特这一明智的选择,他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也一步步走向他的研究目的与成果。怀特紧紧地跟紧了多克,穿梭于参差木结构楼房、逼仄街巷和声色交杂的娱乐厅里;他尽可能地道地待人接物,即使一开始他的意大利语是如此生涩;他让自己的双手在政治选举时冒险重复投票;他用自己的大脑去设计下一步的方向,收集和分析每一次取得的资料,然后进行推理,最后得出了关于研究科纳维尔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怀特的叙写看到整个科纳维尔的实际生活情况,更可以通过他对身边人物的描写感受到科纳维尔那里的居民的思想和心理轨迹。
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机缘下接触到《街角社会》这本书,我想就算我不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会被这本书的写实和研究内容所吸引与感染的。而现在我作为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看完这本书时真的是备受鼓舞,也激发了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许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认识仍然还不够深刻,我想假如再过几年,当我真的成为一名真正的社工时,再次回看这本书,我将会收获更多!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七
我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我们的终极问题,本来只是为了“催婚”,增强点危机意识,但自己从头到尾听完后,让自己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有非常多的思考。
首先,工作不能忘记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看似丰富多彩,充满诱惑和魅力,可是却有很强的欺骗性。大家忙着工作,忙着玩,忙着买买买,可是离原始的纯粹的生活却越来越远,就带孩子的能力来说确实在退化。工作和网络让我们远离了大家庭小家庭,想想有多久没陪孩子玩,没跟爱人坐在一起,没在家里做顿饭吃了。现在的社会让我们饱腹,却割离了亲情和家庭,现在日本的现状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所以赶紧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赶紧给爱人一个拥抱,赶紧给孩子一个微笑。
另一点感触就是不要怕麻烦亲人。日本社会向来崇尚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看似是种社会礼貌,却让人更加脱离了亲情。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心情不好了,只有父母可以毫无顾忌的骚扰,朋友,甚至兄弟姐妹都是没有单独的交流,怕打扰他们的生活,很少打电话,那时的我是闭塞孤独的,但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让我学会了脸皮厚,反而比起打扰别人,收获的感情更多。可以看到书中的人们都是善良而勤奋的,多数都是因为不愿意打扰别人而脱缘社会。
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学习交流,回归家庭。
社会学类书籍读后感篇八
《街角社会》一书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威廉·福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他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在“街角”这个小型社会中,同样反映出了有关于社会结构间互相作用的事实,在这里,或者说是每个城市的街角都有这样一个街角,也都有这样一群生活在街角的青年。这个群体根据它自身自然形成的一些规则在流动,一旦打破规则就注定不能在这里生存。虽然作为贫民区,很少有人自愿生活在这里,但要在这里生存,就需要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并不是特殊的,贫民区是一个组织形式,虽然非正式,但其规则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诺顿帮,这个贫民区内的一个非法组织,他们的首领叫做多克。很明显,从我们的角度看,他们只是一群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但在他们自己眼里,甚至在科纳维尔,他们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为了争取到支持,他必须对这些大人物信守诺言,甚至不惜对他的朋友食言。只要对要人们信守诺言,只要他们允许把他们挑剩下了的某些政治恩惠留给地位低于他们的人,从而维持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政治家就有把握得到大众的支持。有些街角青年会转过来反对他,但其他街角青年群体会予以合作,并取代他们的位置。
在他们中间,大学生听起来是一个很耀眼的名词,但事实上,大学生和街角青年都想成功。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大学生或是不肯让一群亲密的朋友约束自己,或是情愿牺牲他与那些进取得不如他快的人的友谊。而街角青年则被一张彼此负有义务的网将他与他的帮连到一起,他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摆脱它。正如书中所讲,有时候,你想通过市长给一个人找一份工作,而后来在你和市长之间发生了争论。你是应该和他争吵呢,还是应该默不作声?对这个问题你必须仔细掂量一番。假如你和他争吵,也许会使一个人失去一份终身职业,他就会逢人便说,要是乔不吵那次架,我今天就有工作了。另一方面,如果政治家从来不斗争,他的上司又会得出结论说,他很好说话,所以只需稍微给他一点政治上的好处就行了。
帮派与个人,政治家与贫民,都在这条街上,他们都在自己的规则支配下生活着,就好像是预先设置好的一样。个人没办法与帮派抗衡,贫民没办法干预政治,而事实上,政治家也没办法理解贫民所生存的世界。虽然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但并不能相互理解,这才是这个世界的迷人之处吧。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想通之处,如果是这样,就只是淡出你的个体存在,不能称之为整体的社会了吧。他们都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着,这份对梦想的执着是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就算是这样的贫民区也不例外。他们与我们通常了解的社会有一定的区别,但制度的结构是完整的,所有人都在制度的约束之下。这里所说的制度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法律,或许理解为道德更为准确,不是书面性质的任何东西,是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一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