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节论文摘要篇一
市区里多久没有听到爆竹声了呢?去年没有,明年依旧没有。
饭桌上姑父讨论起该不该放爆竹的事情,说得振振有词。我低头吃着饭,耳边却没法不听。
概括一下,他的观点大约就是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太过小题大做。爆竹怎么能停呢?停了哪里叫个年呢是不是?只是可以限量放、限地放、限时放。环境污染固然重要,可怎么能失了老祖宗的规矩。
是了,人从古时一路进化而来,好不容易研发了火药。进而有了烟花爆竹。现在要禁放,不是等同于退化吗?没有年味儿,不是个年。
万家灯火通明,然而那炮仗已然不在。
乡里还有残留的'礼炮店,那是全村仅有的几个“烟花爆竹指定销售点”之一。可就算这样,这里连烟花都不卖的。就连最小的摔炮、擦炮也是悲催的两个字:没有!
吃的早,爆竹放的早。噼里啪啦,很快就腾空而起了。可这不一样,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星星少了,烟花也不在空中炸开。回家就是春晚,守岁过了零点,与大家打好招呼:“新年快乐!”便草草了事。第二天还要拜年,就先睡下。
太安静了,我都快不认识了。这一觉睡得格外好,除却睡意,还有不一样的安静。
有个朋友说他们那边有习俗是通晚亮灯,说是年兽怕光。
春节论文摘要篇二
总有人经常提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如何如何热闹,或最近几年到老家过年如何如何新鲜。在大家眼中,农村仿佛成了保持着传统过年风俗和浓浓年味的一块圣地。
的确,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最近,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过年方式变化的调查,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加起来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36.7%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灶神还在送
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60%,“送红包”有50%。这些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
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笔者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货腌得少
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
调查也显示,56.7%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
送礼依然风行
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风干腌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送礼。
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77.8%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也有近3/4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
40.7%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济南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济南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
娱乐打牌看电视
调查涉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将(40%),超过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
旅游不是新鲜事
调查还涉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62.5%,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37.5%),去过省外的也占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
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气氛年轻人在闹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一位受调查者这样感叹。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6.7%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现在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
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
一位被调查者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
团圆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63.3%的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
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年味变淡是事实
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近2/3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当问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时,42.1%的人认为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过时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有1/3的人认为是外出打工、上学的增多,人聚不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还有1/3的人认为是“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已经过得很不错,过年就不新鲜了”。传统过年所具有的“改善生活”的含义已经失去了。
农村春节传统方式越来越远,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春节论文摘要篇三
春节是所有学生盼望的节日,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会留一些作文作业,您是否还在为怎样写作文而苦恼,以下是考试吧为大家整理搜索的关于春节风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春节是我们我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我国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风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老妈。
我看见老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明白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风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风俗和规矩啊?”老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先,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风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此刻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日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日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这日我的收获太大了,明白了很多过年风俗的知识,但是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风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文档为doc格式
春节论文摘要篇四
1.春节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2.春节感叹
一年一度的春节眼看就要过去了。今年的春节让我明显地感觉到:春节年年过,年年有不同。
先说春节联欢晚会,记的以往的.春节晚会是大家最为盼望的,真可以说是众星盼月的等待。每到大年三十,我们全家人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在歌舞喧闹中,等待着春晚的开始,等待着令自己心仪的明星上场,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而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相声小品了,让我们全家人捧腹大笑,乐个没完。可今年的春晚便有些冷冷清清,姐姐看了一会儿,便连声呵欠说:“睡觉了,反正网上还可以看。”,我知道前几天她与同学聚会,活动丰富,也累了。爸爸、妈妈这边呢,不时呼叫声起,“快,刚才你那条消息发给我用一下。”便忙开了……哎!怎能静心看电视呢?这不,我也没看出个所以为然,零点的钟声也没有以往的激动,只有鞭炮倒是疯狂地响了个整夜。
记的小时侯没到过年前几天,家里人总是忙的不亦乐乎:买春节食品,准备了很多的小吃,如芝麻片、花生糖、开口笑……年糕是每家必备的,我们家还多了一种年食品,就是用芋头,薯粉,肉做成的叫“肉丸”的糕饼,非常令我喜欢并回味,所以每逢过年,我家总是忙得一片温馨。今年已经到大年25了,家里还是一如往日,一点也没有置办年货的迹象,问妈妈,妈妈却说:“超市买一些年货就好了。”
往年的年夜饭是头等大事,无论谁家的大人总是尽早收工,家家炊烟不断,那些酒店小炒也早早关门,可不知啥时起成大年夜人们竟走向了酒楼,火锅店。今年的年夜饭,我们家竟因没有预订而辗转飘零在街头巷尾,每家酒楼都人满为患,冷风嗦嗦中只好就一家小酒店下座,边吃年饭边感叹不尽。
年在火热中渐渐冷却了,有长大一岁的欢乐,也有老一岁的叹息。
春节论文摘要篇五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到过年前几天,妈妈就会带我到超市买各式各样好吃,晶莹剔透果冻、酸甜可口蜜饯、香酥可口米果……这些都是我最爱。当然,过年少不了饺子,饺子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往年我们要去姥姥家吃饺子,那香味就更不用说啦!还要在节前要在住宅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年画,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喜庆气氛。过年前一夜,就是旧年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时候,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我和哥哥姐姐们要一直玩到第二天,可开心了。大人们会讲关于年有趣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过春节要贴春联,记得在上一年春节,我曾经做了爸爸妈妈小助手,我负责在所有春联后面涂上糨糊,爸爸就负责把春联贴在门口,而妈妈就在厨房把今晚团圆饭煮好,而我就帮妈妈把食物洗干净和切好,再让妈妈下锅,到晚上,我们全家就高高兴兴把团圆饭吃了,吃完饭,爸爸妈妈就带我到大草地里放烟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真是开心极了。还有,在春节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有时,亲戚朋友也会到我们家拜年,参观一下我们屋子睁不整洁,漂不漂亮。我们会包红包,送给亲戚朋友孩子,有时亲戚朋友也会送红包给我。
这就是我最印象深刻臆见事和我们这里过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