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黑镜英语名言篇一
亲情,可以融化一切;亲情,可以让彼此感到温暖;亲情,可以创造奇迹……下面的电影情节就反映了爱和亲情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多么重要。
《冰雪奇缘》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城堡中居住着两位公主,生来就有召唤冰雪能力的姐姐艾尔莎在玩耍时误伤妹妹安娜。地精治好安娜并抹去她知道姐姐会魔法的记忆。从此,为了不再伤害任何人,姐姐带上手套遮住魔法日渐增强的手独居城堡的房间。以后数年,姐妹只隔着一扇门,却好像相隔万里,她们两姐妹不能相见渐渐长大。父母去世,艾尔莎只能走出房间成为女王。好不容易瞒过众人她会魔法,却因为不同意妹妹想要和初识的汉斯王子结婚而魔法失控,手套被妹妹拉下的那一刻,她一不小心使出了失控的魔法,使所有人都震惊了,她所到之处冰天雪地,整个王国陷入茫茫冬天,艾尔莎被人认为是怪物躲进深山,用冰魔法建造了一座冰城。妹妹为了拯救王国踏上寻找姐姐艾尔莎的旅途,经历千辛万苦,安娜找到了姐姐,却被失控的艾尔莎冰冻了心,最后,两姐妹用亲情战胜了可怕的冰魔法,而艾尔莎也学会了控制,用冰魔法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快乐。这部电影像所有电影的结局一样,从此她们在王国幸福地生活就开始了。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简单的几句话:亲情可以战胜一切,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黑镜英语名言篇二
放寒假英语老师介绍了这部也冰雪奇缘电影,观看了之后,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也让我受益很深:只有真爱才能化解一切!也只有心存真爱,幸福的生活才能够由此开始,如果心中不存有爱,那么你的一生也就十分乏味!
在一个美丽的城堡里住着一对姐妹,姐姐叫艾莎,妹妹叫安娜。
一天晚上,她们在大厅里堆雪人,艾莎用魔法变出了雪,她们用雪堆了个雪人,名字叫雪宝。艾莎不小心冰冻了妹妹的头,国王和皇后带安娜去看病,从那以后艾莎就不用魔法了,一直带着手套。
十年以后,艾莎当上了女王,安娜要嫁给一个王子,女王不同意,安娜就把女王的手逃转了下来,女王把手一挥就把世界变成了永恒的冬天,女王又在北山变了个冰城堡,公主就去找女王了。又过了一年,安娜公主又认识了一个人,她们要一起去找女王。她们终于找到了女王,女王又冰住了公主的心,女王又变了个大雪人。女王把她们扔到了山下的大雪堆里,最后女王被关进了监狱,女王又逃了出来,王子要杀了女王,这时公主跑了过来,跑到女王面前时被冻住了,但最后又被姐姐的爱给解冻了。
从此她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原来一个充满爱的心可以化解一切。
黑镜英语名言篇三
在这大好的日子里“北外网院杯”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地区决赛在北外东院逸夫楼第一阶梯教室如期举行。
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在初赛时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的每一位选手都是赢家。
诺大阶梯教室,面对成百上千个注视的目光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仍旧可以谈笑风声,不乱方寸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
这份勇气与信心就很值得我们为其喝彩。
这次演讲比赛,我见到了许多新面孔。
也见到了一些“素未谋面”但很久前就相识在网络世界的同学们。
他们用自己的激情与奔放,优雅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对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会的理解与期盼,他们通过一尺见方的讲台和我们一起分享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希望与喜悦。
在本次英语演讲比赛过程中,于永靖和李沫两位同学是众星之中最为闪亮的两颗星。
他们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在全场所有参赛选手中,都可以说是近乎于完美的。
其他同学虽然有的不太善于演讲,但他们的文章写的相当精彩的。
无论是英文原版还是翻译成中文。
字里行间都透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举办成功的信心。
今天能有机会旁听演讲比赛,实在是受益不浅,正如班主任陈丽羽老师之前说的那样,来参加一定会有所收获。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全国总决赛上上演更精彩的对决。
我期待, 期待全国大赛的到来。
7月1日,我院开展了“我为医院发展做贡献”的主题演讲比赛决赛。
6名来自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职工从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创建和谐团队,讴歌医院新风貌等不同角度畅谈了个人发展与医院发展之间的关系,诠释了“大医精诚,厚德积善”这一全院职工共同追求的服务理念。
这感人至深的演讲,这精彩纷呈的内容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也使在座的医护人员更加深了对奉献和爱心的认识,更为坚定了为护理事业不懈追求的信心。
我决心在今后工作中,处处体现优质服务、礼仪服务、文明服务,争做好护士,让奉献和爱心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以一流的技术为医院服务,为患者服务、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共同享受和谐美好的生活。
昨天,我们班在综合楼听演讲比赛,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比赛当中,我们没有好好听讲,给班级丢脸,还被扣掉了宝贵的分数,给校长和老师们留下了坏印象。
连老师盛怒之下,生气地批评了我们,还叫我们写一篇观后感,做为对我们的惩罚。
在听演讲比赛当中,我的表现一般,但听完演讲却也让我感触良多。
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在成百上千个目光的注视下,仍旧可以谈笑风声、不乱方寸的演讲。
那充满激情与幽默的话语,让我自惭形移,也让我体会到了勇气的重要。
这份勇气与信心就很值得我们为其喝彩和学习。
因为,我觉得演讲技巧可以学习,能力可以培养,而勇气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虽然我生性胆小,但我也想改变一下自己,因为凡事都有第一次,只是需要你去如何面对,去努力突破自己的能力,可能会表现的不好,但也尝试了机会。
大家都欣赏有尝试欲望的人,欣赏勇于争取机会表现自己的人。
机会是自己争取的,放弃永远面临淘汰的威胁。
当我在努力学习的时候,必须加强口才的训练。
因为只有能说会做,才能保证不被淘汰。
今天能有机会旁听演讲比赛,实在是受益不浅,正如连老师之前所说的.那样,来参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期待,期待自己的那一天。
我在听完这一轮讲座之后,感觉实在是受益匪浅,很感谢学校安排了这样的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这一门类之深奥和博大,然而学的最多的还是有关于设计的一些感悟。
第一次的讲座是柳冠中先生给我们的讲的,我印象很深刻,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讲的主题是《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主要是阐述了他对设计和艺术的一些思维方法。
我觉得柳冠中先生的一些想法是很有见地的,譬如说他说的“设计经常讲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战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讲牌,并不讲品。
”这句话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这个“品”字可是包含了许多含义的,试想以一下为什么是三个“口”而不是一个“口”呢?,他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到处在显摆,到处在招摇过市,它谈不上品。
我们讲真正的“品”是一种适可而止,是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有节制生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而我们讲的设计的观念和如何评价一个好的设计,绝对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要做过头。
我也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我从中的感悟是中国现在是奢侈品消费第二的国家,国人都以家中有奢侈品而骄傲,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讲,“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句话永不会过时,难道我们不应该继续发扬下去吗?从中国的设计角度来讲,中国的品牌却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中国的品牌设计上,让别国都来买中国的设计的奢侈品,这才是国人值得骄傲之处。
他还说:“真正生活的问题,被大家忽略的问题,这个才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设计的思路。”
的确,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做出好的设计,但却没发现答案就在身边。
另外,他对设计的认识的很深,他认为:“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能力,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技巧,但是设计仅仅从这个角度认识的话,就太局限了。
设计是人跟大自然,跟社会和谐的一种智慧,或者我们的思考方式。
”所以设计是远远早于科技和艺术的。
简单来说,设计一直在人类的进程过程充当着催化、引导和调整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角色,所以设计的本身,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整合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某一个专业的创新,它最终靠的是整合广博的知识和资源的结构关系。
具体来讲,设计的作用是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使之成为健康的审美观,以合理的生存方式生活,另一方面,要从思维方式上来讲,我们应完成从造物到谋事的变化,不要追求“最”,倒不是说在设计上不能追求“最”,而是说不要一直陷入在追求“最“的境界里,那样只会一直在自我的圈子里打转,所以说应该在适应特定的条件、情况下,为别人考虑,才能达到在艺术上更高的境地和作为。
在方式上,不要盲目的去追求技术、手段,本质才是在重要的。
也就是说,你既要把自己放在设计体系里,又不能埋没在技巧中,正如一句话所说:“人们并非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这其中的奥妙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因势利导,适可而止;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然而这其中的奥妙还需要各位去仔细的品味了,而在设计某一样东西时,还应把对象的需要、特性一一满足这些的同时,也应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更具有创新性。
以上都是从柳冠中先生的精彩讲座中所感悟出来的,他不仅给了我们很多和设计有关的方向,还使我们今后在专业学习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还有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授苏丹的讲座,他的讲座有些是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因为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所以就对这方面很是关注,而苏丹教授的演讲最后得到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苏丹教授讲的范围很广,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使我们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他指出中国的设计现在缺少一种野性,野性指的是一种难以驯服的生性。
如(唐)韦应物《述园鹿》诗:“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
”又如沈从文《湘行散记·虎雏再遇记》:“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
”中国的设计缺少野性,这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学校就像是一个工厂,生产的都是一个模子的学生,磨没了学生的棱角和野性,从而使得中国的设计特缺少一种野性,国内知名的设计人余静赣在会上建议中国的设计教育界能够增加设计哲学的课程,培养学生们的“野性”。
他说,“野性”是当代中国年轻的学子需要的,中国人历来缺少“野性”,我们的民族也一直缺少“野性”,这阻碍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创办人,余静赣甚至认为他们这一代设计师“是失败的一代”。
他说,日本平均每年能出现一位重量级的设计大师,而我们大量的建筑都由国际友人帮助设计,“中国的设计就像中国足球一样,总是走不出国门”。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王铁也发现,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们不敢想象。
“你敢想象,这比任何资产都重要。”王铁说,不具备想象力就无法成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虽然中国的设计现况正如上所述,但现在中国的一些设计院校也已经开始了教育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想象,我相信中国的设计师不会再被人认为是“失败的一代”中国的设计总有一天会走出国门的!
另外,苏丹教授认为,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最重要的是功能。
他通过分析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当代的设计特点,指出国内设计专业教育只注重设计外在形式的误区。
苏丹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意大利、瑞士、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当代前沿设计展会上的见闻,认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作品都在告诉大家,现代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字化科学领域渗透,向着更高、更广的维度发展。
苏丹教授还仔细的介绍了几位国外建筑设计大师,如kazuyosejima,remkodhaas,ryuenishizawa,并且还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大作,使我们大开眼界,后来我上网去搜索了这些大师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有关建筑的东西,然后,苏丹教授介绍一些著名的国外设计大展,如威尼斯,德国,巴西等国家的设计大展,最后,还说到了国外的一些顶尖的设计院校,讲他们是如何的教育学生,而学生的作品也是很棒的,同时,苏丹教授还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设计,将来使中国的设计处于世界的顶尖之处。
还有许多的讲座都还没提到,其余的讲座也使我获益的不少,这一轮的讲座真的可以说是使我受益良多,希望学校还能多开一些这样的讲座。
黑镜英语名言篇四
跨文化交际-《刮痧》有感
《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梁家辉饰)与妻子简宁(蒋雯丽饰)在美国奋斗了8年,事业有成。许大同是位游戏设计师,他设计出了许多成功的电子游戏,并为此获奖。但有许多游戏是存在暴利色彩的,为此遭到了许多市民的反对。在他的颁奖礼上还发生一点小插曲,他的儿子丹尼斯与他朋友约翰·昆兰的儿子保罗打架,为此许大同对儿子非常生气。在颁奖礼上许大同的父亲偶遇了多年的老朋友老霍,后来大同的父亲与老霍一起去赌场回来的路上,老霍突发心脏病去世,大同父亲因此到了警察局,许大同接到警察局的电话,匆匆忙忙赶到警局,但却把儿子单独留在家里,为此,五岁的丹尼斯被简宁的电话铃声吵醒,在黑暗中摔倒,大同赶回家,送孩子到了医院。这便是这个美好家庭的转折点。前几日,丹尼斯肚子痛,老父亲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医院护士看到丹尼斯背上的刮痧痕迹,误认大同夫妻虐待儿童,因此将大同夫妻告上法庭,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大同因为想为父亲办绿卡,也为了保护父亲,不想让父亲被涉嫌其中,对法官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因为这件事,父子与夫妻都不得已的分开了。大同因为好友昆兰在法庭上为对方作证而认为好友背叛自己,毅然辞掉工作,这时的大同伤心欲绝,面对儿子与妻子,他能做什么为自己伸冤呢?自己的境遇也糟糕到极点。在圣诞夜给儿子妻子通话,却不能见到家人让他非常懊恼,他想到自己装扮成圣诞老人混进妻子公寓,却被楼下保安拆穿,无法成功,失望的他走出公寓,看到通往楼顶的管道,他决定徒手攀爬上九楼的家,为此引来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大家都很担心他的安危,这时的昆兰因为自己找到中国城的刮痧师做了亲身试验,找到状告大同的儿童福利局,儿童福利局看到昆兰背上的刮痧印记,明白了事情完全是文化的误会,与昆兰一同找到了法官,并让法官撤销了对大同的控诉,当大同惊险地从窗户进到家里的时候,也获知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一家人抱成一团,事情也圆满解决。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1]在《刮痧》一片中,跨文化交际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从大同刚开始到达颁奖礼时与昆兰的对话,简宁对昆兰的发问,昆兰回答“言论自由的结果”。在到片中因为不同文化而发生的各种冲突,或者是在他们都能正常顺畅交流的情况,这些都是在跨文化交际。在电影中有不少因为文化差异,而在中西方交流上造成的障碍。文章将就电影中出现的几点文化冲突问题指出,并解释其中原因。
第一个文化冲突点
罗道歉,但是丹尼斯却拒绝,并向保罗吐口水,大同不顾昆兰的劝解,昆兰认为小孩子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对孩子这样,但是大同因为儿子的不听话而打了孩子。昆兰一家和大同妻子简宁都对大同的举动感到惊讶。
从这里看来,大同是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所以才会打孩子。但其中的文化原因却是事件的关键点。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了等级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对于年长的、地位高的和有权势的人应该表示尊重。在中国人眼里,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天经地义的,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别人是没有权利指责其对错的。虽然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这在中国人眼里是可以接受的,也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昆兰这样的西方人来说却是不可理喻的胡乱中国逻辑。西方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与面子毫无关系,孩子的错误与父母也是毫无关系的,所以将孩子与面子联系起来,这样的逻辑是不可接受的。回到家中,大同父亲也没有觉得大同打孙子是不对的,中国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所以,打孩子是管教孩子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文化冲突点
也是电影中的主要事件是大同夫妇因丹尼斯背上的刮痧印记而被控虐待儿童。大同要找到证据证明刮痧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让法官与儿童福利局的人信服,但是在西方的所有医学书中都不能找到相关的解释,在法庭上,大同师徒解释“刮痧”,他不得不使用中文的“丹田”“七经八脉”等中国特有的术语,但是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来表达,他的“丹田”“七经八脉”却让在场的美国更加雨里雾里,根本不知所云。而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伤痕”的照片却让所有的罪证都指向大同。大同百口莫辩,最后只好选择与妻子分居,才让丹尼斯回到了妻子身边。这些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医学,到了美国却怎么也解释不清,相反却被认为是伪科学,是虐待。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清末是有人解释“拿破仑”是一勇士,持破烂的武器,我们不了解,对外国文化的不懂是我们的可悲,但在《刮痧》中,我们的文化不被外人接受,了解,也是一种悲哀。当大同在法庭上听到对方律师对刮痧,孙悟空这样的中国文化的歧视与偏见时,他也愤怒了,在法庭上就殴打了对方律师。对方律师的偏解让法官对中国文化与大同都有了不好的看法。而大同的不理智行为更加使法官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粗鲁的文化。笔者认为“刮痧”仅仅是在知识上的不同而造成的,但也造成了一道鸿沟,让两种文化的人之间无法沟通。但是不是价值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的,只要能找到媒介,让两种文化的人在这一知识上了解,认识,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在电影结尾时,昆兰放下偏见,自己到中国城实践刮痧,并验证其有效性,就让事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第三个文化冲突点是
昆兰因为看到丹尼斯背部的照片,而对大同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有嫌疑的,并为此给儿童福利局作证。大同因为在法庭看到昆兰的出现而感到意外而愤怒,下来也毅然地辞掉了工作,并拒绝与昆兰的任何对话。他认为这是朋友的背叛。
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最基本的美德之一,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在《刮痧》中,因不同文化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难免的,但为了交际的目的,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特别是要对于自己文化不同的地方要有足够的宽容,消除文化偏见,坚持让自己去了解对方文化,积极地建立正确的交流方式,不要有文化自我优越感,而对对方文化产生偏见,造成文化隔膜。这样世界的交流才能进行下去。
黑镜英语名言篇五
央视八频道的《西安事变》电视剧看完了。剧中尽量真实地重现了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事件,也力图能更加细腻的刻画出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张学良。
张学良和杨虎城出于爱国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决然发动了对蒋介石进行武力扣押实施兵谏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帮助下,迫使蒋介石终于停止了内战,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国序幕。
然而张杨两位将军的命运去因此事件的发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转折,张学良事后被蒋介石软禁达55年之久,而杨虎城则被暗杀。剧情最后是张学良置杨虎城等将领的极力劝阻于不顾,执意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蒋回府后,私宴张学良,宋氏兄妹作陪,饭中,蒋极为大度的许诺张学良很快就可以回去领兵去收复东北,同时故作轻淡的让张学良写份本次事件扣押领袖的请罪书,张学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顾,不假思索,慨然挥笔。待送走张学良后,蒋立即摸起电话,命令军事审判委员会马上开庭审判张学良。就此,张学良开始了被软禁55年的漫长囚徒生活,所有的`领兵收复东北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其中剧中饶有兴味的是,当对张学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质问蒋介石为何不守信诺时,蒋说的话很有意思:我不是没劝他不要来南京,可他非要来,我有什么办法?又说:南京政府不是我一个人的政府,连我都因管教不严而想引咎辞职,只不过他们不允许而已。言下之意,张学良是活该自投罗网。这幕场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谋的蒋介石的阴险,但更嘲弄性的讽刺了张学良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
的确,抛开了正义和自己的实力去妄谈忠义,以书生意气和侠客精神想感动蒋介石,无疑于以肉饲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悲剧,其又怪谁?在剧中,就张学良最终的命运而言,真有虎头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叹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来劝说张学良的一句话:政治是无情的。倒是可以警醒人们悲剧之所在。
当然,评论只是对于电视剧中,至于历史原貌究底如何,张将军为什么会最后选取那样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
黑镜英语名言篇六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