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如果你正在为大班学生编写教案,这些范文可以给你一些思路和参考。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一
1、学唱歌曲,尝试创编歌曲的新唱法,体验其乐趣。
2、学会有效的控制自己的`音量。
学唱歌曲,尝试创编歌曲的新唱法,体验其乐趣
音乐录音带
教师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说歌词。
播放歌曲录音,幼儿欣赏。
小狗叫。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跟唱。
玩法:幼儿做录音机,教师做开录音机的人。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二
2、在掌握"马蹄声"与"欢呼声"两种节奏类型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配乐方案并演奏。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1、欣赏歌曲"小牧民"。
2、打击乐器:铃鼓、串铃等。
1、重复欣赏歌曲:"小牧民",并与幼儿一起拍节奏。1~16小节:拍"马蹄声"17~~20小节:拍"欢呼声"节奏,21~~22小节:拍"马蹄声"节奏,最后小姐按节拍表示结束(×/×/×/×—/)
2、讨论配乐器(1)小牧民骑着马跑来,用什么乐器呢?
3、练习演奏
(1)教师指挥,幼儿做现有乐器的模仿动作。练习过程中,提醒幼儿要保持节奏速度,与集体保持协调一致(尤其是"马蹄声"节奏)
(2)用乐器演奏,提醒演奏铃鼓、串铃的小朋友,要用手腕用力。
(3)交换座位,看指挥自由选择乐器演奏。
教后感:在打击"马蹄声"与"欢呼声"两种节奏类型时,幼儿还不能分辨清楚。演奏起来较困难。今后要让幼儿多学习。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三
1、感受歌曲旋律,初步学唱歌曲。
2、用肢体动作表现太阳带给人们的光明和温暖。
重点:感受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难点:用肢体动作表现太阳带给人们的光明和温暖。
自制太阳、蓝色皱纹纸若干(代表海面)、音乐磁带。
2、师:太阳在早上缓缓地升起,到了傍晚又慢慢落下,它每天都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你觉得太阳怎么样?(很辛苦,很勤劳,乐于奉献……)。
3、人们为了赞美勤劳的太阳,为它编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仔细欣赏。(欣赏乐曲)。
1、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歌词来回答)。
2、师:我们一边拍手一边把歌词朗诵一遍。
3、欣赏歌曲录音一遍:请你再来听一听,这回可以边听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1、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的动作做得真好,这次你可以边做动作,边跟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地唱。(集体跟唱一遍)。
2、师: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我们应该感谢太阳,鼓励幼儿用感激之情来演唱。(集体演唱第二遍)。
3、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演唱时还会加上一些优美的动作,这次请你用响亮的声音,再加上优美的动作来表演。(请幼儿站起来演唱)。
1、一幼儿扮演太阳从海面升起,边唱歌曲,边按照歌曲节奏做升起和放射光芒的动作。
2、部分幼儿两两相对手执皱纹纸,跟随音乐节奏扮演海浪,部分幼儿扮演大自然中万物,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3、交换角色进行歌表演,鼓励幼儿边歌唱、边表演。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四
1、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的情绪与节奏,初步学习分析乐句及节奏谱。
2、学会看节奏谱,正确地运用乐器完整地演奏。
3、喜欢进行打击乐活动,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1、《小牧民》的磁带、节奏谱、录音机。
2、双响筒、铃鼓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1、欣赏音乐,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欣赏后提问: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好象看到了什么?点出曲子的名字是《小牧民》。
2、分析乐句,感受节奏。
教师和幼儿一起分析乐句。
(1)乐曲中哪些地方是表现马儿在奔跑的?我们来用手拍出马蹄的.节奏。
(2)下面的乐句表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示呢?这一句节奏比较舒缓、悠扬,我们用慢一点的节奏表示。
(3)小牧民看到这些心里非常高兴,看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我们一起来拍一拍。
(4)最后一个乐句表现的是什么呢?
师:小朋友拍得真棒!那你们能听着音乐从头到尾拍一遍吗?我们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眼睛看节奏谱,听好前奏)。
3、出示乐器,讲解角色的分配。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双响筒和铃鼓,你们认为哪种乐器能表示马跑的声音?(双响筒)对,双响筒发出的声音就象马跑的声音。(教师指节奏谱第一乐句)下面一句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笑脸表示什么呀?(表示很高兴,两种乐器一起演奏)幼儿初步学习分析节奏谱,知道要看节奏谱上的标记分角色。
(2)幼儿拿出乐器,看着图谱,自己练习一下节奏。(自由练习)。
(3)听音乐,看图谱,演奏两遍,教师评价并纠正。
(4)交换乐器演奏两遍。
4、结束部分:
师:听了小朋友的演奏,老师真想立刻骑上马在草原上奔跑,你们想吗?好,我们一起来骑马吧!(幼儿学骑马听音乐走出教室)。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五
1、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的情绪与节奏,初步学习分析乐句及节奏谱。
2、学会看节奏谱,正确地运用乐器完整地演奏。
3、喜欢进行打击乐活动,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1、《小牧民》的磁带、节奏谱、录音机。
2、双响筒、铃鼓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1、欣赏音乐,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欣赏后提问: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好象看到了什么?点出曲子的名字是《小牧民》。
2、分析乐句,感受节奏。
教师和幼儿一起分析乐句。
(1)乐曲中哪些地方是表现马儿在奔跑的?我们来用手拍出马蹄的节奏。
(2)下面的乐句表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示呢?这一句节奏比较舒缓、悠扬,我们用慢一点的节奏表示。
(3)小牧民看到这些心里非常高兴,看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我们一起来拍一拍。
(4)最后一个乐句表现的是什么呢?
师:小朋友拍得真棒!那你们能听着音乐从头到尾拍一遍吗?我们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眼睛看节奏谱,听好前奏)
3、出示乐器,讲解角色的分配。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双响筒和铃鼓,你们认为哪种乐器能表示马跑的声音?(双响筒)对,双响筒发出的声音就象马跑的声音。(教师指节奏谱第一乐句)下面一句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笑脸表示什么呀?(表示很高兴,两种乐器一起演奏)幼儿初步学习分析节奏谱,知道要看节奏谱上的标记分角色。
(2)幼儿拿出乐器,看着图谱,自己练习一下节奏。(自由练习)
(3)听音乐,看图谱,演奏两遍,教师评价并纠正。
(4)交换乐器演奏两遍。
4、结束部分:
师:听了小朋友的演奏,老师真想立刻骑上马在草原上奔跑,你们想吗?好,我们一起来骑马吧!(幼儿学骑马听音乐走出教室)
小百科:牧民,指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六
1.理解歌曲内容,喜欢演唱歌曲。能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有趣的表演。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理解歌曲内容。
教学准备:
一盏装有调控开关的台灯,音乐录音带。
一、谈话。
--出事台灯,教师演示台灯的调控开关,引导幼儿观察,台灯随着调控开关的旋转而变亮或变暗。
有人想给太阳装一个开关,如果太阳真的装了开关,会怎样?
二、欣赏歌曲。
--教师放歌曲录音,请幼儿欣赏。
--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
--引导幼儿学说歌词。
三、游戏"回音壁"。
--请幼儿做回音壁,教师唱一句,幼儿模仿一句。比一比哪个回音壁"返回"的声音最好听。
四、游戏"录音机"。
--请幼儿做录音机。教师唱两句,"录音机"就"录"两句,看哪个"录音机"录的声音最清楚。
五、大家一起唱。
--播放歌曲录音。幼儿在音乐的引领下演唱歌曲。
--引导幼儿听清前奏和间奏,说好歌曲中的道白部分。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七
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旋律及其欢快活泼的性质,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2、培养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进一步学会控制和协调并用自己固定的节奏随音乐演奏,始终保持自己的声部。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1、已学会唱《小牧民》。
2、立体玩具小马,脖子上套一串小铃。
3、指导幼儿认识有关牧民的生活及劳动内容。
1、复习歌曲《小牧民》。
2、学习掌握xx xx︱ xx xx︱节奏型。
(1)教师用双响筒敲击xx xx︱节奏型,另一幼儿操作玩具小马,让其他幼儿注意倾听“小马”跑时脖子上串铃发出的响声。
(2)启发幼儿说出是谁来了?怎么来的?
(3)幼儿将自己听到的马蹄声节奏拍出来。
(4)全体幼儿随着音乐拍“马蹄声”节奏。
(5)幼儿用模仿马蹄声“哒哒哒哒”或“的个的个”。
3、教师在幼儿拍xx xx︱ xx xx︱节奏声中唱《小牧民》歌曲。
4、探索17小节到20小节与其他旋律节奏的不同。
(1)让幼儿体会小牧民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心里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示?
(2)用欢呼声表示小牧民激动的心情。
(3)用动作表示小牧民激动的心情。
(4)教师帮助幼儿归纳出节奏型x—︱x—︱。
5、组织幼儿二声部语音节奏,教师一个声部,全体幼儿一个声部,分别念马蹄声的节奏和串铃的节奏,欢呼声齐念。
6、讨论配器。
(1)小牧民骑着马跑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集体探索并尝试演奏。
(2)小牧民看到草原很高兴,用什么乐器表示?
(3)在速度较慢的琴声伴奏下,在教师的语音提示下,幼儿打击乐器。
(4)在录音机里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演奏。
(5)交换乐器演奏。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八
春雷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在研究“春夏秋冬”的主题时,不可不提到到它。春雷的声音非常令人震撼,和其他的声音有着强烈的对比,在探索声音和运用打击乐器尝试表演时,这是绝佳的教材。作为幼儿日常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一种,相信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替代表现,幼儿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会得到锻炼。本次活动将力图让幼儿充分尝试,鼓励他们用音乐手段表现各自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1、发现雨声和雷声的不同,尝试用不同的乐器和节奏进行模仿和表现。
2、喜欢音乐游戏,发展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和表现力。
课件——“好听的声音”—资料包—“风雨雷水的声音”;“夏天的雷雨”—“雷雨vcd”;各种打击乐器;挂图及各种节奏谱。
一、引出主题。
(价值取向:交流分享雷雨的特征,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什么时候会打雷?打雷时什么地方可以安全避雨?
二、比较雷声和雨声的不同。
(价值取向:观看比较雷、雨的不同声音特点,并尝试用语言和节奏进行表达。)。
1、观看电教——“声音”和“雷雨vcd”
2、雷声和雨声有什么不同?(幼儿用声音模仿各种不同的雷雨声。)。
3、小结:自然界一般总是先打雷再下雨;雷声轰隆隆、雨声淅沥沥;雷声间隔的时间长,而雨声较密集;雷声响、雨声轻。
4、你能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示不一样的雷声和雨声吗?(随着幼儿拍打节奏,教师进行绘图表征或出示相应的节奏谱。)。
三、选用乐器表现雨声和雷声。
(价值取向:尝试用不同的乐器和节奏,合作模仿和表现雷声和雨声)。
1、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小乐器,来分别表示大雷和小雨?为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进行探索表现,教师巡回指导。
3、你们觉得这样的合奏有什么问题?怎么办?(太吵,不像雷雨声)。
怎样才能让雷声和雨声更好听?
4、分成两队,分别扮演雷声和雨声,老师当指挥。
有了小指挥,我们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会更整齐,也更好听。
5、尝试看指挥变换节奏合奏。
四、音乐游戏——《下雨了》。
(价值取向:在合作游戏中发展对音乐旋律和节奏变化的敏锐性和表现力)。
1、分配角色(小动物、大雨、两组乐队)。
2、幼儿按照游戏情节进行游戏,先是小动物跳舞;音乐变换后大雨出来,小动物躲雨;两组乐队进行合奏;集体舞蹈。
3、提醒幼儿在不同的音乐变换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生互动顺利开展的大前提。教师必须明确幼儿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互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幼儿教育成功的关键。教育过程是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双方呈现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复合状态。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忽视对幼儿所传递信息的反馈的教育机智,使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教师自己的客体地位也因其隐性状态而被掩盖,这样互动变为单动,就不能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本次音乐活动中,我注重处理好师生互动中呈复合状态的主客体关系,把握好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关系。例如在听音律动《小动物跳舞》中,幼儿自由创编简单的动作姿态时,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而在合奏时,教师当指挥,并给幼儿提供了明确的节奏谱,幼儿认真看,积极做,教师则成了活动的主体,幼儿成了活动的客体。我们都知道,为了使师生互动能正常进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但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去实践与实施。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九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旋律。
2、学会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来演唱。
一、音乐律动《小司机》、《藏猫猫》。
二、欣赏歌曲《歌声与微笑》的音乐气氛,感受一下节奏高潮活跃的情绪。
三、老师示范朗读歌词。
四、小朋友一句句的跟着老师把歌词读熟,读三遍后,让小朋友齐声朗读一遍。
五、欣赏音乐《歌声与微笑》,老师带唱。注意引导幼儿唱的时候要有弹性,声音不要拖拉。
六、老师教唱完三次之后,让幼儿齐声唱一遍。
七、律动唱,教幼儿一句句带动作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认识。
八、请个别幼儿出列表演唱。
九、男女组比赛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十
1、感受歌曲活泼、轻快的旋律,学习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良好的听音乐与唱歌习惯。
3、在歌曲意境的渲染下,产生对上学的美好向往。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重点难点:
了解歌曲内容,学唱歌曲。
用愉快昂扬的声音唱出对上学的自豪感。
视频,课件。
一、导入,谈话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们,再过不久我们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说说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二、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
1、欣赏歌曲,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旋律:
(1)完整欣赏歌曲第一遍。
提问:歌里的小朋友心情怎么样?
(2)再次感受乐曲。
提问: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歌词内容,教师出示课件图谱边指图谱边唱歌曲。
师: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快的学会这首好听的歌,老师把它做成了一张图谱,小朋友们可以看着图谱学唱歌曲。
2、听唱结合,初步学唱歌曲:
(1)教师弹唱歌曲,幼儿学唱。
(2)幼儿轻声跟唱,教师告诉幼儿歌曲处理的地方:
如,“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情绪饱满、富有激情、节奏明快。
“长要为人民立功劳”坚实有力,表现出决心。
(3)播放音乐,幼儿看教师手势进行轮唱。(提示幼儿要面带微笑,用好听的声音唱)。
3、幼儿表演唱:
(1)请愿意唱给家听的幼儿在集体面前胆表演并演唱。
三、小结。
师:上学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情呀,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好好学习;长立功劳;养成良好习惯;热爱学习。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向歌曲唱的那样好好学习、快快乐乐。
1、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2、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歌曲的柔美。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十一
能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用优美是声音形象地表现“人声”和“回声”;能分角色合作表现。
1、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这首歌,使幼儿熟悉旋律。
2、音乐磁带。
一、爬山。
1、假日里,天气晴朗,我们一起去爬山吧!
2、教师播放音乐,引起幼儿边听音乐,边作各种动作,表现爬山情景。如:背上背包、擦汗、观望、休息、喝水等动作。
3、到了山谷大家会作些什么事,并用动作表示,如:双手拢成喇叭状,大声呼喊。
二、回声真好听。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说说听到了些什么,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欣赏歌曲,引导幼儿听一听歌曲中哪些是小朋友的声音,哪些是大山公公唱的?
1、怎样唱才能让人一听就能分出是谁唱的?
2、重点学唱回声句。引导幼儿学习控制音量,表现回声由强变弱的过程。
3、山谷回声很好听又奇特,真有趣!怪不得小朋友哈哈哈的笑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大山公公是怎样笑的。
三、与大山对话。
1、根据歌曲内容,让幼儿按意愿分成两组,一组扮小朋友,一组扮演大山公公。
2、幼儿分角色演唱歌曲。
3、怎样才能让几个人的声音听上去像一个人似的?
引导扮演小朋友的幼儿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演与大山对话时的情景。要求两组幼儿配合默契,体验合作的快乐。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十二
1.了解壮族人民喜爱“对歌”的风俗。
2.学会领唱、对唱,培养即兴创编歌词的兴趣。
影片《刘三姐》的vcd,对歌的挂图,壮族音乐《小金风》《什么水面打筋斗》。
1.复习壮族舞蹈《小金风》。
2.欣赏影片《刘三姐》片段,讲述刘三姐与阿牛哥、莫老爷、秀才们对歌的故事,了解广西壮族人民爱对歌的风俗习惯。然后讨论对山歌的形式以及壮族的服饰、道具等。
3.欣赏对歌的音乐《什么水面打筋斗》。
(1)听录音,要求幼儿安静仔细地听。
(2)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歌中的内容,如“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雨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4.学唱歌曲《什么水面打筋斗》。
(1)整体教唱歌曲,要求幼儿唱好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
(2)教师唱领唱部分,幼儿集体唱齐唱部分。
5.学习创编歌词。
(1)教师示范创编歌词,例如“什么有脚不走路”……
(2)幼儿学习创编歌词。
1.扮演壮族娃娃,充分感受对山歌的乐趣。
2.加深对领唱和对唱的理解。
壮族服装及首饰;绣球、花伞、扇子、秀才帽、扁担等道具;音乐《什么水面打筋斗》。
1.复习歌曲《什么水面打筋斗》。
2.《对山歌》游戏。
引导并鼓励幼儿利用投放的道具、壮族服饰等,把自己打扮成壮族娃娃,进行自我即兴表演,也可用乐器作即兴伴奏。
“对山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
(1)齐唱,要求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山歌优美的旋律。
(2)教师领唱,幼儿集体齐唱。
(3)幼儿分男女进行对歌,要求对歌衔接紧凑,并要求在“(众)嗨,打筋斗”“(众)嗨,起高楼”等处,唱得有力、整齐。
(4)也可把幼儿分成男女队玩《对歌》游戏:先按原歌曲进行对歌,唱对的一方挂上一绣球,然后两队创编歌词进行对唱。当a方唱出问题,b方对不上歌时,a方可加一个绣球,最后决出优胜队。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穿上民族服饰,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对唱或两人对唱,还可到美工角绘画民族小娃娃。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小牧民(模板13篇)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歌词内容,感受说唱的特点,能够有节奏的说唱。
2、用连贯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领略汉字的源远流长及歌曲所表达的自豪之情。
活动准备:
有关中国汉字演变的视频。
教师教学资源《中国字》。
活动建议:
一、组织幼儿谈话并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中国汉字的魅力,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熟悉旋律。说一说歌曲里唱的什么。
三、欣赏歌曲念白部分,并初步学习歌曲中的念白。
(1)请幼儿说说歌曲中突出了哪些字?你们都认识哪些字?
(2)再次欣赏歌曲念白部分,教师边听歌曲念白部分边出示相应图片(汉字处出示汉字卡片,上、中、下······)幼儿根据教师提示跟随音乐说念白。
(3)再次熟悉歌曲,跟说念白部分。
四、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优美的风格。
(1)欣赏歌曲演唱部分,并初步学唱歌曲。
(2)运用跟唱、轻声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演唱歌曲。
(3)引导幼儿用自然整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教师和幼儿完整演唱中教师要逐步退出。
五、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感受歌曲活泼轻松快乐的情绪。
(1)师幼一起演唱。
(2)自由表演唱。
(3)领唱与合唱。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我们喜欢和认识的汉字,并尝试进行汉字创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