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一
生:听老师说的。
师:光听别人说,没见过面,不能叫认识,只能说:“听说过”——认识我吗?
生:以前不认识,现在认识了。
师:现在把上课东西准备好。
师:你们喜欢听京戏吗?(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不管喜不喜欢都请你们来听一段京戏(放录音)。
师:好听吗?
生:好听。
师:知道是谁唱的吗?
生:梅兰芳唱的。
师:(板书:“梅兰芳”三个字,然后投影梅兰芳照片)梅兰芳是男的,扮演的却是女的,叫男旦。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9岁那年,拜吴老师学艺。(师转身在“梅兰芳”后面加上了“学艺”二字)可是师傅说的他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听了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一篇课文。一看就清楚了。读读吧,全文带注音好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了部分学生的朗读。)。
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戏。
生:梅兰芳学习唱京戏。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这个是好习惯。下面,请小朋友在读课文,把不懂得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评: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于老师十分注意培养良好读书的动笔习惯。]。
师:谁来交流一下哪个词语或句子你不理解。择其要者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梅兰芳学艺。
料子 紧盯 注视。
世界闻名 京剧大师。
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
师:小朋友画的这些词语,还有句子,是有些难理解。不过,只要多读几遍书,边读边想,这些难懂的词语就逐渐明白。请大家再读课文,读慢点,边读边思考。
师: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的表情特别好,请他到前边来读一读。
生:(读)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师:看他的表情,听他的声音就知道说的话的意思完全理解了。——谁愿意跟他比赛?(又一生读,语气,语调,表情更好,老师予以充分肯定。)。
师:第一段会背的举手!背的时候,能不能加上动作?这会儿,要求又高了。大家站起来背背看。
(学生绕有兴趣地加动作背诵。先后有两位小朋友到前边颇有感情的加上体态动作背诵。其中一位背“拜师学艺”时加了个作揖的动作;另一位则跪下磕头。背师傅的眼睛没有神儿“一句时,把手摆的象货郎鼓似的。教师内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师:唔,真好!老师也背背好吗?
(老师表演性的背诵,语气、语调和动作惟妙惟肖。老师读毕,全体学生在背诵,有的学生已经会加上动作了)。
师:背的多好哇!你们就像当年的梅兰芳,当年的吴老师。
大家读读第二段,读的时候,要想一想“紧盯”和“注视”是什么意思,看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用动作和眼神把它们的意思表示出来。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谁读懂了?
(师从几个举手的小朋友中请一位到讲台前站在凳子上,师用手指着上空,对这位小朋友说,天空有一只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老师用手在空中从左边向右边画圈,站在凳子上的小朋友的眼珠子迅速的跟着转动。)。
师:“紧盯”的意思懂了吗?
生:(齐声)懂了?
师:(对站在凳子上的学生)你在向下看。下边是一个大水池子,里面有很多鱼。你看那一条——师说到这里,有右手指着“水池“,指尖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快,忽而慢,学生的眼珠则随着老师手指的方向快速转动,仿佛在跟踪一条游动的鱼。)。
师:“注视“的意思知道了吗?
生:(齐声)知道了?
师:“眼睛会说话”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好,我来考考你(抽两名学生)。用眼睛告诉我你很生气。
师:用眼睛告诉同学你在思考问题。
师:看来你的眼睛真会说话!是块当演员的料子,——小朋友眼睛会说话的意思明白了吗?这句话明白了,紧盯、注视也理解了,课文一定会读的很好。请同学们把第二段读一读。
师:谁能够背下来,和老师比赛一下,看谁背的好。要求带表情,加动作。
(老师请一生和他比赛背诵。在背诵中老师的表情生动形象,学生评选老师第一,
老师说:我读的遍数多,还是同学第一)。
师:“大师”什么意思呢?请同学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生:(齐读)“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大师”什么意思?
生:很著名的那些人。
生:可以当老师的人。
生:可以教别人的人。
生:学的很好很好的人。
师:小朋友,听我讲梅兰芳的一些事情,听过之后,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大师”了。
1913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梅兰芳义演赈灾,把挣来的钱,捐献给日本人抗震。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梅兰芳畜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是著名演员,演技非常高超,曾到美国、苏联、日本等国演出,轰动世界,受到高度评价。这样的人才叫“大师”!,好,在把最后一段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下课)。
第二节。
(找生请小朋友朗读,读的很有味道。然后又请小朋友把全文背下来)。
(学生推荐一名女生)。
师:你读一年级的时候你的朗读能力怎么样?
生:刚上一年级读的不好。现在读的好一点。
师:后来怎么读好了呢?
生:认真练习,妈妈也教我。
师:练多了就会有收获。
(接着,老师又了解了部分同学在写字、跳舞、弹琴等方面经过努力取得明显进步的情况,并深情的说,只要努力什么都可以学好。)。
生:(大声)想!
(于老师唱了《霸王别姬》中的一段“南梆子”。其以假乱真的男喉女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戏可不是白听的,下面要请你们做一个练习,用“……经过……终于……”写话。
师:这次写话练习比较难,“经过”和“终于”我为什么点上了省略号?就是说,这两个地方必须有个交代,一句话怕说不清楚。大家先想想,想好了再写。
师“写好的举手?请小朋友小声读一读好吗?看看通顺不通顺,交代清楚不清楚。同位的还可以交流一下。读了同位的再对照自己写的,看看要不要修改。这叫互相学习。
生: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朗读没有感情经过努力终于会读课文了,
生:哥哥经过努力终于考上大学了。
生:妈妈生病了经过医生治疗终于康复了。
师:有写我的吗?
生:于老师小时侯嗓音不好,不是唱戏的料子,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把戏唱好了。
师:谢谢你的努力!不过我的老师的确说我唱的像梅兰芳,当然这是给我打气,是鼓励我。不管怎么说,只要我们刻苦努力,任何事情都会取得成功。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二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人物对话内容。
二、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题。
2、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1)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2)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3)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4)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圈画画。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回复到教师发出的帖子上。
3、展示一部分学生的帖子,评讲。
(五)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六)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可以完成一次小练笔,同样也发到教师发出的主题帖子上。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四、画一画,想一想。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吗?瞧,它们来了。
播放课件:学生观看猫捉老鼠的课件。
提问:你们知道哪一只猫会先追上老鼠呢?为什么?(生答)。
师:说的真棒。
师:这条直直的路线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线段里的学问可多了,想和它交朋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一起读一读,多响亮啊,多有精神啊!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教师取出一根线,拉直并捏紧两端,学生观察。)。
提问:瞧,这是谁的路线?(生答)为什么?(生答)为什么不是小灰猫的?(生答)两点间这一段直的线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课件出示线段)它和小黄猫的路线一样是?(板书:直直的)它两边还有?(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端点。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2个端点)。
2、小组交流探讨:能和你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开始吧!说好了吗?好,你来试试。
3、比较发现:
师:刚才,老师是把这条线段横着摆的,你还有其他摆法吗?请同学们拿出用具,同桌合作,试试看!
引导学生思考:当线段竖着摆、斜着摆时,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摆好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找两个小组来汇报作比较)。
师:(竖着摆、斜着摆)那么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老师,我还可以这样摆。(“v”字型)。
师:哎,他们摆了几条线段?这两条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评价:你们真有创意,了不起!
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操作来看,线段它可以方向不同,长短不一,但是无论怎样摆,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哪些是线段?(课件出示)。
学生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评价:你们真的好眼力!
6、合作探讨:我们身边的线段可多了,让我们一起找找,说说吧!
师评价:小朋友们,善于观察,找到了这么多线段,真棒!
7、欣赏生活中线段:(课件出示)。
师:在我们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瞧,芭比公主漂亮的小木屋就是由许多条线段组成的,这条红色的线段就是其中的一条;电视显示屏上也有许多条线段,这就是其中的一条;咱们吃饭的桌椅上也有许多条线段呢!你们看到了吗?小朋友们最爱玩的滑滑梯上也有线段呢!它在这儿;这是一扇漂亮的门,你看到门框上的这条线段吗?最后再来看看椅子的漂亮座垫,它上面也有线段呢!
小结:这些图片多美啊!我们的祖国也很美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我们先来轻松一下。
8、欣赏音乐:(课件出示)。
师:让我们用一双灵巧的小手,一支美丽的画笔,画出你喜欢的线段吧!
三、画线段。
1、画线段。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哎呀,你画得也不错,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4、谢谢这两位小老师,我们知道了画线段时的注意点。那么你能画出两条方向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段吗?谁来展示一下。
5、如果没有尺,想想看,还能用哪些物体画线段呢?(生答)(出黑板报,我们用线弹出又长又直的线段)。
师:看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真大,所以我们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学好数学哦!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线段了,也会画线段了,可线段在和我们捉迷藏呢?看:
1、数一数。
课件依次出示五边形、六边形,它们叫?它们由几条线段围成呢?请你们拿出图形小组合作数一数吧。
那么,现在老师想画一个十边形,要画几条线段呢?
师评价:你们真爱动脑筋。
2、画一画。
小朋友,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看题目:(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和5。
五、思考题。
课件:数学博士也要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图1:提问:你能数数下面这幅图中有几条线段吗?
出示图2:这幅图上有几条线段,你知道吗?
六、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五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
1.播放暖场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多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当这些生活中的物品脱去华丽的外衣,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二、合作探究互动雅学。
过渡:(板书抽象的角)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独立思考,指名多位同学说。
1.教师归纳:所以角有一个尖尖,我们把它叫做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我们叫做边。
2.同桌互说。
3.小结: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4.数学游戏:谁的眼睛明又亮。
过渡: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你们想玩儿吗?
(1)第一关:判断角。出示红卡:第1题。
独立思考、同桌互查、全班汇报。
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或者找角的时候,都要用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有一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它就不是角。
(2)第二关: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并说明原因)出示红卡:第2题。
师:大家都会判断这些是不是角,其实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本数学书上就有好多角,在这个面上,这里有角,这里也有角,在这个面上呢,这里有角。(摸面、圈角、指顶点和边)。
师:那这个物品的哪些表面有角呢?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小结:我们从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出了许多数学角,希望大家以后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物品。
(二)角有大小。
过渡:生活中处处都有角,我们这把折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角。
1.课件演示,感受角有大小。
2.小结:所以角有大有小。
3.比角。
师:这怎么比啊?(上台演示说理由)。
(三)画角。
1.自主尝试画角。
2.播放动画,规范画角。
3.拍照作业,欣赏角。
三、点拨指导提升领悟。
师:我们不仅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通过比、折、画的方式认识了角。那你们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蓝卡吗?请拿出蓝卡第一题。
四、检测反馈博学拓展【出示分层实践卡】。
文档为doc格式。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文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1)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2)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3)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1)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2)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3)点名读,分角色读。
(4)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5)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6)“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鲸,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介绍了鲸哪几方面的知识?(形体大、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将鲸的形体大、进化过程、种类介绍清楚的?作者有介绍了鲸的哪几个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生长)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额?语言的运用又有什么特色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讨的问题。深入分析之前,咱们先温习一下词语。课件出示:指名领读:师强调“肺”的写法。再只读“须鲸、齿鯨”
二、指导学习,探究新知。
师:一类没有牙齿,一类有锋利的牙齿,那它们吃什么呢?又是怎样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鲸的第一个生活习性----进食(看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师: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列数字,鲸的食量大)谁来读一读,读出鲸的食量大。
还从哪也能说明鲸的食量大?这句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食量这么大,须鲸又没有牙齿,那它吃什么呢?怎么吃呢?从哪体会到的?(动作词:张、吸、闭、滤、吞)。
师:没有牙齿的须鲸是这样进食的?那有着锋利牙齿的齿鯨主要吃什么呢?怎样吃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讲讲齿鲸进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这个自然段的方法?课件出示:
1.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鲸的这一生活习性的?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这三个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一)学习第五——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比作花园里的喷泉,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打比方)。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欣赏水柱。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师:鲸这种庞然大物喷出的水柱也是格外壮观的,那么这种奇观是不是难得见到?(出示: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突出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师:鲸喷水柱后累了要休息了,那鲸怎样睡觉?哪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表演,师跑去,鲸散开。师:稍有敌情,鲸就散开,看出?(鲸反应快,警惕性高)。
再表演:全班观察:用书中原句回答: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总是”说明?(鲸。
一直是几只一起睡觉,已经是一种习性,作者用词恰当,说明事物才能更准确。
师:警惕性这么强,这么庞大的鲸它的生长有何特点呢?哪组汇报?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吃母鲸的奶长)。
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鲸生长速度之快,寿命长。突出了幼鲸个头大,生长快的特点;突出了鲸的寿命长的特点。(列数字,举例子)。
四、拓展延伸。
师;警惕性再高,鲸还是遭受到了杀戮,看图片;同学们说一条保护鲸的标语吧。
五、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大家学到了鲸的那些知识?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介绍清楚的?
五、作业。
1、谁能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一种水果?板书设计:9.鲸。
进食列数字举例子。
呼吸作比较打比方生活习性睡觉用词恰当。
生长列数字举例子。
《鲸》教学反思。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教学中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动脑,虽说有些问题答得有些偏颇,但他们很努力了,不觉遗憾,而是给了我警醒,我知道了今后教学中我要专注什么了。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今后我也会适时安排一些说明文的专题练习,进一步巩固说明方法的应用。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八
1、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 。
2、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看整时、半时。 。
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数 。
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数 。
二、说教法学法 。
三、说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钟表店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
你都知道关于钟表的那些知识? 。
(2)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
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
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及讨论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
讨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
2.教学整时 。
总结:分针指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
(5)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等时刻,并展示给大家看。 。
3、教学半时 。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自己动手拨一拨。 。
4.出示情景图:聪聪的一天 。
5、学会看电子钟 。
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表示的 。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
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
2、设计尝试:请同学们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 。
(1)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
(2)你希望未来的时钟是怎样的,请画出你的设计图纸 。
(4)体验成功:谈话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九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鲸的体型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4 、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了,像列数字、举例子这样的常用说明方法,学生也是能够找出来的。但是,关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没有进行过一个整体的学习,对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在习作当中的实际应用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解内容和掌握说明方法上。
生:《太阳》
生:《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师:很好。咱们经常说记叙文里要有修辞手法,那么说明文里要有什么呢?
生:说明方法
师:那你知道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
生: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师:(教师板书四种说明方法),这四种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当中最常见的最常用的说明方法。那么咱们带着这些说明方法一起来学习新的说明文吧。
环节目的:第一环节“回顾旧知”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说明文的四种常见常用的说明方法,为本文和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默读课文,听录音读课文,自由读课文等形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师:同学们,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鲸的时候,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活动:同桌两人交流自己找到的说明方法,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两分钟左右。
师: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说明方法,下面请参照黑板上的几种说明方法,汇报一下你寻找到的句子,用上“这篇运用到了***的说明方法,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句子是***”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这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句子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生:“这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句子是‘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生:“这篇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句子是‘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生:“这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句子是‘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环节目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从整篇中寻找使用的说明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使用的说明方法,还进一步对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们结合《课时练》上的“品读感悟”对说明方法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说明文里恰当地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可以具体准确、详细通俗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鲸》这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具体全面、条理清晰地将鲸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因为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所以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所以各自然段独立成段,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大家对鲸的了解可以说是零,那么通过这篇常识性说明文,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或者说有哪些新的认识呢?请用上“我从第几自然段中了解了鲸***”的句式回答。
生:“我从第5自然段中了解到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在海面上呼气的时候,喷出的水柱像喷泉。”
学生的回答确实是我们之前不曾了解到的鲸的生活习性,但是我对于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师:“那么请问,如果鲸是鱼类,用腮呼吸的话,它还会喷出这样的水柱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
生:“鲸不是鱼类”
师:“是……?”
生:“哺乳动物”
师:“用什么呼吸?”
生:“用肺呼吸”
对话结束后,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我开始讲解第5自然段的内容,最后总结段落大意“鲸是用肺呼吸的”。这样学生们领悟到,对鲸的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还有明白其内部的原因。
生:“我从第6自然段中了解到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朝外,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音,就会立即四散游开’”
师:“说一说第6自然段主要向我们介绍的就是……?”
生:“鲸怎么睡觉”
生:“我从第1自然段中了解到鲸非常大”
师:“除了大,没有其他特点了吗?”
生:“重”
师:“还有吗?”
生:“长”
师:“这些大、重、长,总结起来就是鲸的形体特点,主要在介绍鲸的外形。”
以此类推,通过师生间的讨论,我们没有按照课文自然段的顺序一段一段去讲,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个个去讨论。最终将整篇的内容讨论完毕。黑板上已经板书了七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将4-7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环节目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的。这些,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了解这些说明方法,并试着运用,对于学生的习作,至关重要。
这篇常识性的说明文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体型、鲸的进化过程、鲸的种类和鲸的生活习性。相信大家对鲸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2、学习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表达方法。
3、积累运用生动的词语。
理解体会课文中对周恩来同志让伞包过程的描写,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精神。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简介周恩来。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长出故事了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纲。
1)自由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或问题。
2)在小组里讨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再读课文,思考: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需要提出来让大家来帮助。
1)指名读,思考:
a为什么要用“突然”?
b飞机遇到什么样的危险,飞机怎样?
c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划记重点词)。
d危急关头,机长采取什么措施?
3、师小结。
五、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默读思考:飞机上发生了什么事?
2、小扬眉哭了,周恩来同志怎样做?
3、他知道小扬眉没有伞包,又怎么做的?
4、再读课文,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小组交流体会。
6、反馈体会。
7、三读课文,尝试的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8、师小结。
9、自学第四五自然段,解决。
当大家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时,他为什么用命令的口吻对大家说话?
体会周总理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欢腾”是什么意思?
六、总结全文。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巩固区分“渴”“喝”两个字,能用“渐渐”一词说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想象、演示来理解课文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
程,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指导学生读出韵味,体会乌鸦的表情变化。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抢读、齐读)。
2、这里还有一对双胞胎词语,你能区分吗?比较区分“喝”和“渴”。
二、学习课文。
(一)、体会乌鸦喝不着水的着急。
出示第一幅图,生观察。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乌鸦喝不着水(板书:喝不着)。
3、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呢?快快翻开书第83页,自由读课文,把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用横线画下来。
指名回答,适时评价。出示“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这里呀,老师要给大家一把理解课文的金钥匙,看图理解。(板书:看图理解)。
5、乌鸦为什么难过呀?
那你从课文哪一句话中知道乌鸦好不容易才找到水的?指名回答,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6、大家想象一下,乌鸦可能到哪些地方找水?(山上、田野、河边„„)。
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到处)。
7、找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水,乌鸦是怎样的心情?
很累,那你能读出累的感觉吗?
很渴,那你读一读渴的感觉吧。适时评价。
这只乌鸦又累又渴,翅膀越来越沉,全班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老师现在要交给大家第二把理解课文的金钥匙,想象理解。想象乌鸦去了哪些地方找水,就可以知道乌鸦有多累了。(板书:想象理解)。
8、又累又渴的乌鸦喝不着水,该怎么办啊?(想办法)。
(二)体会乌鸦喝着水的高兴。
2、乌鸦究竟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喝水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乌鸦想的办法画下来。指名回答。
3、小实验: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乌鸦的办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发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4、“渐渐”可以换成什么词?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造句练习,师生共评)。
同学们读的真好,奖励大家第三把金钥匙就是—演示理解(板书:演示理解)。
通过演示,我们就可以很清楚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了。
三、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
1、如果瓶子旁边没有那些小石子,你们能想办法让乌鸦喝着水吗?
2、小组讨论。
3、对学生想出的办法进行评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乌鸦听到你们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可高兴了,直夸你们聪明呢!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别慌,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六、布置作业。
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图片图片看图理解。
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想象理解观察、思考演示理解。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2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91―9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整时,使学生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认整时。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
生1:闹钟。
生2:钟表。
……。
2、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
师:对啊!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真多呀!瞧!(课件出示各种钟表)。这些表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里面藏着的学问可大着呢!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1、感知钟面。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面模型。
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请开始吧!
2、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评价。
师:刚才,你们在玩钟面的时候,发现什么了?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
生2:有两根针。
师:比较这两根针,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一根针长些,一根针短些。
生:一根胖些,一根瘦些。
师:在数学里,这根又长又短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那根针叫时针。
师:你能在钟面模型上找到分针是哪根吗?时针是哪根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师生小结。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表。(课件出示钟表,再次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
三、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整时(小明的一天)。
(1)师:小朋友们,你们一天在学校里玩得快乐吗?(生:快乐)现在老师带小朋友去看看小明是怎样度过他快乐的一天的。
(2)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谁知道小明是在干什么?(生:刷牙)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呢?(多让生说)。
生1: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所以就是7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点。
师:7点的书面语叫做7时。
……。
(3)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板书:7时)。
想一想,7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生说后师板书:7∶00)。
2、小明刷完牙吃过早饭,这时侯该干什么去呢?猜一猜,说一说(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师:你知道小明做什么呢?
生:在看书。
生:在读书。
生:在上课。
师:小朋友说得可真好,你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生:8时师板书)第二种电子表表示法怎么表示?(生说8:00师板书)。
师:你看他上课多么认真啊!希望大家也能象他一样。
3、小明做操可认真啦,瞧。(出示第三幅图)。
(1)师:你知道这是几时?(生:10时师板书)10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呢?(生:10:00师板书)。
(2)出示第四幅图)他在干嘛?(生:吃午饭)。
师:猜猜这是几时呢?(生猜、说:12时)(出示钟面)订正猜测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四幅图,让学生直接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写在本子上。
集体订正。
师:猜猜这两个时间小明分别应该在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4)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合理吗?
小明的一天严格遵守时间作息制度,过得既充实又快乐。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整时的钟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指着12)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针指着几)。
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学生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想不想自己在钟面上拨一拨时间呢?
生:想。
师:老师说几时,请小朋友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
师:3时、5时、9时、6时、12时。
学生拨钟并交流。
师:认识钟面上的时间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抢答。
五、巩固练习。
1、连线(书94页第一题)。
2、请依次给钟面补上时针或者分针。
3、想一想。
生:一个是上午10时。
生:一个是晚上10时。
七、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整时。
生2: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
……。
结束语:不知不觉一节课40分钟就结束了,时间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向前跑,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