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研究不同学科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一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多媒体电脑、投影。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解释字词。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三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能力目标: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1、重点:朗读背诵这篇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朗读——理解——讨论
多媒体课件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课题。
2、出示课题,明确课题中的“伤”的含义,“伤”——“为……哀伤”或“感伤、叹惜”
3、课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简介)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5、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让学生认读,并抄写。
6、课件展示几个重点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强调并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句读,整体感知内容。
7、检查朗读情况,纠错、评价,再分组读、齐读课文。
8、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无标点),分组抽学生代表来读,小组之间互相评判。
9、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译课文,遇到译不通的地方,可以请同学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之后老师检查最后一段的翻译情况。
10、课件展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理清本文的结构:
(1)依据表达方式,如何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回答的同时,课件分步展示如下内容:
仲永变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第一个阶段
叙仲永变化的——(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个阶段
仲永变化的——(又七年)泯然众人
第三个阶段
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议一议,说一说: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13、课件展示几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举例。
14、作业:熟背课文。
15、结束这节课。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四
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五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准备阶段。
1、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伤仲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仲永。
神童凡人众人。
荒废利益。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六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文档为doc格式。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七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仲永。
神童凡人众人。
荒废利益。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八
1.掌握文学常识,及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了解文言虚词“之”“于”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情况;。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你对王安石的了解有多少?(交流反馈,补充,板书)。
3、课题探究: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题目,“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哀怜)课题“伤仲永”又该怎样理解呢?(为仲永而哀伤)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经历。
(二)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包括读音和解释。
2、自由朗读,解决字词,要求会人会读会写。
3、交流反馈。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
(那么在仲永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
(1)出示板书,注明仲永三个阶段的年龄。
(2)请同学们找出仲永在每个时期的特点。
3、反馈交流。
仲永生五年:“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四)交流探究。
1、作者认为仲永沦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王安石认为他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才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即使天赋很高的人,也需要接受教育和学习,否则就会变的和常人一样)。
(五)拓展延伸。
2、交流。
(六)小结。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作业。
附:
字词: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利其然:
伤仲永:
故事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伤仲永》。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九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忽”“即”“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文档为doc格式。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4][5][6][7]。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一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
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二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能力目标: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这篇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课题。
2、出示课题,明确课题中的“伤”的含义,“伤”——“为……哀伤”或“感伤、叹惜”
3、课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简介)。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5、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让学生认读,并抄写。
6、课件展示几个重点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强调并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句读,整体感知内容。
7、检查朗读情况,纠错、评价,再分组读、齐读课文。
8、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无标点),分组抽学生代表来读,小组之间互相评判。
9、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译课文,遇到译不通的地方,可以请同学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之后老师检查最后一段的翻译情况。
10、课件展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理清本文的结构:
(1)依据表达方式,如何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回答的同时,课件分步展示如下内容:
仲永变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第一个阶段。
叙仲永变化的——(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个阶段。
仲永变化的——(又七年)泯然众人。
第三个阶段。
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议一议,说一说: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13、课件展示几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举例。
14、作业:熟背课文。
15、结束这节课。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四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五
课题:(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
所在年级:七年级下册。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