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个学习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一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
小猪看着金灿灿的麦子,哈哈大笑笑:“我再也不用吃猪食了,我有白面馒头和面条吃了。”没几天,小猪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
小牛拿到麦子以后,他把一部分麦子储藏起来,搀着青草慢慢吃。还有一部分把它磨成面粉面包饺子,请其他的动物一起来过年。
小猴子拿到麦子,它想:我可不能像小猪一样一次性把全部的麦子吃完。我要比小牛分更多的麦子给大家。小猴抓抓耳饶饶腮:“有了,我一半麦子用来吃,一半用来种麦子。”它说干就干,于是就把麦子种到地里去了。还有一半他准备留着过年的时候再吃。
秋天,小猴种的麦子丰收了。它一部分留着自己吃,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下的小麦都分给了小猪、小牛和其他的动物。
从此以后,小猪、小牛和其它的动物们都学会了种麦子。他们再也不会为没有食物而发愁了。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二
读了《三袋麦子》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三袋麦子》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我很佩服小猴的聪明能干,做事情想得全面、长远,也很欣赏小猪的憨厚可爱,但我更为小牛的勤劳节俭所忻服。它是我们在生活中理财的好榜样。
小牛得到土地爷爷送的麦子,既不像小猪那样一下子吃完,也不像小猴那样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与众不同的它是“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还经常把麦子搬到屋外晒晒太阳。”可见小牛勤俭节约,在生活上非常有计划。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三
吃完麦子,又是过年了。兰德爷爷每个人都送了一口袋小麦,所以他必须再测试一次。
小猪,上次觉得太贪心了,这次把地上的麦子都种了。
至于小牛,他觉得应该把麦子种在地里,熟了就留一小部分给自己吃,另一半开拉面店。
一年后,土地爷爷又去看望小猪、小牛和猴子。
土地爷爷来到猪的家,猪说:“土地爷爷,你看,我在地里种了小麦,等它成熟了,我家就堆不下了。”老人点点头。
兰德爷爷又来小牛家了。小牛说:“麦子都种在地里了,成熟了给自己留了一些。另一家开了拉面店,土地爷爷,我想请你吃一碗拉面!”土地爷爷很开心。
老人又来到了小猴子的家。小猴子说:“请跟我来。我有个惊喜给你。”老人跟着小猴子来到了田野。哇!地上金色的小麦,还有很多蝴蝶和蜜蜂,真的很美!多么大的农场啊!
土地爷爷和邻居们对小猴子赞不绝口。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四
读了《三袋麦子》这片课文,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三人每人一袋相同麦子,小猪当时就做成好吃的,小牛是省着吃,小猴是播种,结果是第二年土地爷爷再找到他们时,小猪早就吃光了,小牛还剩了半袋,小猴却有了一屯子的麦子。
这使我想到,土地爷爷就像我们的老师,麦子就像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大家的知识是一样的,但是大家每次考试的成绩是不一样的,有的好,有的差。有的小朋友怕,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就像小猪一样,没有知识,成绩很差。有的小朋友虽然也在学习,也很用功,但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就像小牛一样,成绩很一般。有的小朋友上课很认真,很用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真正理解书本内容,所以就像小猴一样,发现了麦子除了吃还可以用来播种。
通过《三袋麦子》,我希望我们小朋友都像小猴一样那样优秀。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五
这个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吃完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是把麦子种下地,收获了许多麦子。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最赞同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猪它非常懒惰,只知道吃不知道干活。小牛它把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才吃麦子,说明他非常的勤俭节约。但是,它做的还不够好。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而且还有了收获,说明小猴他聪明能干,想什么事都想得很长远,而且他知道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要是给我一袋麦子,我就会像小猴那样,把麦子全种下地,还要浇水、施肥、除草,这样的话我就会收获更多的麦子了。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赞同小猴的做法呢?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六
读了《三袋麦子》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三袋麦子》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我很佩服小猴的聪明能干,做事情想得全面、长远,也很欣赏小猪的憨厚可爱,但我更为小牛的勤劳节俭所忻服。它是我们在生活中理财的好榜样。
小牛得到土地爷爷送的麦子,既不像小猪那样一下子吃完,也不像小猴那样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与众不同的它是“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还经常把麦子搬到屋外晒晒太阳。”可见小牛勤俭节约,在生活上非常有计划。
读了《三袋麦子》这片课文,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三人每人一袋相同麦子,小猪当时就做成好吃的',小牛是省着吃,小猴是播种,结果是第二年土地爷爷再找到他们时,小猪早就吃光了,小牛还剩了半袋,小猴却有了一屯子的麦子。这使我想到,土地爷爷就像我们的老师,麦子就像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大家的知识是一样的,但是大家每次考试的成绩是不一样的,有的好,有的差。有的小朋友怕,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就像小猪一样,没有知识,成绩很差。有的小朋友虽然也在学习,也很用功,但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就像小牛一样,成绩很一般。有的小朋友上课很认真,很用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真正理解书本内容,所以就像小猴一样,发现了麦子除了吃还可以用来播种。
通过《三袋麦子》,我希望我们小朋友都想小猴一样那样优秀。
今天,我读的书叫《三袋麦子》。故事主要讲了小牛、小猪、小猴分别得到土地爷爷的一份礼物——一口袋麦子。小牛省着吃,小猪是做了许多好吃的。只有小猴把一口袋麦子种下地,第二年收到了一大囤麦子,并送一口袋给土地爷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劳动,才能有吃不完的粮食。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滥用父母的钱了。每当我用钱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它是父母用血和汗换来的。我要向小牛学习,养成存钱积累的好习惯。要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钱。每到月底,我都要去银行存一点“紧急预备金”,剩余的用来买课外书,继续从书中吸取更多的精神食粮,从而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七
今天,我读了《三袋麦子》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袋麦子,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
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它迫不及待的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小牛呢,他先把麦子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在慢慢吃着好东西,我觉得小牛做事很有计划,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我最喜欢小猴,它聪明能干,它把一袋麦子全都种下了地,一年以后,它的米屋里的麦堆的满满的。原来,小猴把麦子种下地,这些都是他的收获,而且他还让土地爷爷带一些回家。我想,小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麦子呢?它一定常常到地里去锄草、浇水、施肥,它也一定忙得满头大汗,累得腰酸腿疼,但是看着绿油油的麦苗茁壮成长,心里一定会乐开了花,也就不觉得累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辛勤劳动才会有收获。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才会有知识,有本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八
1、教材简析:
《三袋麦子》在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上承《一只梅花鹿》,下承《竹石》。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一共有九个自然段,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
2、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充分的想象力,善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看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课文内容故事性强,线索比较清晰,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讲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
3、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做得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的品格。
情感目标:能正确的评价三个小动物,明白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我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能正确的评价三个小动物,明白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议、演等去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三袋麦子》引入,学生被这鲜活的画面所吸引,顿时思维活跃、精神振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欣赏后让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引入课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观看动画,理解感悟。
看动画片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乐于做的事情,针对这一特点,我把整堂课的教学以看动画片的方式来完成。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先后播放土地爷爷分别到小猴、小猪、小牛家的情景,在学生欣赏动画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现就以土地爷爷拜访小猴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我先播放土地爷爷到小猴家这一部分内容,并让学生边看边想,让学生看后说说小猴家的麦囤里怎么会堆得满满的呀?同时指导学生读好小猴的话。接着让学生交流:看着小猴家丰收的情景,听着小猴自豪的话,你准备怎么来夸夸小猴呀?最后,老师扮演土地爷爷和学生一起表演这部分内容,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由组合表演。教学拜访小猪、小牛的思路与拜访小猴这部分基本相同,只是问题有所不同。通过学生的看、想、说、读、演,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对三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小朋友,看了动画片之后,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做法呀?为什么呢?在此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感受快乐,得到收获,学会相互接纳,倾听、分享、互助,交流与合作的技能。
(三)、拓展延伸,活跃思维。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学完本课后此时学生脑中一定会想假如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我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复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句,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因此,我再次播放这部动画片,让学生边看边跟着一起说说这个故事。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主要采用帖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简洁、概括,是文章结构的简缩,展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九
土地爷爷走后,小猪来到了小猴家,见到小猴,它难为情地低着头问:“小猴,你的麦子真多呀!能送给我一些吗?”当然可以,给!小猴子非常爽快地拿出一袋麦子递给小猪。“太感谢你了!”小猪背着麦子蹦跳着回家了。
小猪想:去年小猴子把麦子种到地里后变成了许多麦子,今年我也种麦子!于是,它把麦子一半种下了地,每天按时浇水施肥,希望麦子长得个个饱满。另一半呢,留着享受美味,这样,来年不仅能收麦子,又能享受,多好呀!
小猴呢,它想:反正我麦子多着呢,今年不用再费力地种麦子,这些麦子能吃至少十年呢!于是,它把麦子做成烙饼,拿出去卖钱。
而小牛呢,它把余下的半袋加工成面粉,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烙饼,每天只吃一小块。
第二年,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它们三个,他先来到小猪家,小猪兴奋地告诉爷爷:“土地爷爷,我向小猴要了一袋子麦,一半种在地里,一半留着享用了,这是我的收获,小猪打开里屋的门,啊!麦子堆得像座小金山。土地爷爷赞助道:你好聪明!比小猴还要聪明!
告别了小猪,土地爷爷来到了小牛家,小牛说:”我把剩下的麦子做成烙饼了!“说着,就要拿出烙饼招待土地爷爷。
“卖了点心,我就有很多钱,可以买更好的种子了!”哈,这倒也是个好办法!土地爷爷笑了!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
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熊,小猪,和小猴每人一袋麦子说你们谁用麦子做的事多,谁就可以得到我的神笔!看看他们用麦子做了些什么吧!
小猪看着这一袋马子,不知道拿它做啥好,心想做麦子蛋糕吧!又香又甜,口感松软想着都馋的不得了,刚把麦子拿到厨房,一想“不能做蛋糕,要不然一年的麦子一天就吃完了,不划算呀!泡大麦茶吧!嗯!就这么定了!小猪喝上了大麦茶。
小熊很勤劳,它把麦子种了下来,躺在树下,睡着了,它想着自己变成了有钱人。自己睡在麦堆里开心的不得了。
小猴最聪明了!它把麦子种下了,细细呵护,常上肥,浇水,麦子长的非常好,炎炎夏日里,小猴不偷懒,村里人看见了常夸小猴勤劳能干,真棒!小猴开心的笑了。
秋天到了,小猪请土地爷爷喝上了大麦茶,土地爷爷点点头夸了句“嗯!真不错!”土地爷爷来到了小熊家里,看见小熊在哭,又看到了麦子地一片废墟,知道了怎么回事,土地爷爷安慰小熊说“孩子,要知道辛苦付出才有收获!”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里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麦地,小猴正忙着割麦子呢!土地爷爷止不住地点头:“好孩子!快来,我的神笔就给你了”说着就把笔给了小猴。小猴感激的说谢谢土地爷爷,我会用这神笔说一大堆好事。
现在,小猴成了大名人,成了人见人爱的小猴子成了村里的骄傲!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一
“哇!这么多麦子,足够我吃一个星期了!”
于是,它们三个欢天喜地地向土地爷爷道了谢,然后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过了几天,小猪变得懒惰了,不做农活了,整天在家里睡大觉。小牛和小猴走了一天一夜,二十公里,好不容易来到了小猪家。它们轻轻敲门,可是小猪大叫:“谁在外头?知不知道人家有多累呐……去,去!总之,别在外面敲门了啊……”没办法,无可奈何的小牛和小猴只好走掉,回家了。
第二天,秋天已经来了。小牛和小猴来到田里,去干农活。
可是,一到田里,它们看见了金灿灿的麦子,于是开始收割了。
终于,小牛和小猴的麦子收完了,它们把麦子大方地分给了村里的人。小猪也拿了一大堆。
可是,小猪太穷,它一下子就把麦子吃完了。
过了几天,小猪因太饿,被活活饿死了。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二
又要过年了,土地爷爷又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自言自语道:”我这回可不能像上次一样,一下子把麦子都吃光。我要学习小猴,这样来年就可以看到大丰收。“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心想:如果我要得到大丰收,就要跟小猴学习,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发愁以后没食物吃。
小猴看了看麦子,心想:我已经得到了这么多麦子了,何必要去做这粗活呢?在家里睡大觉多好啊!
这一年,小猪和小牛冒酷暑,顶寒风,在田里辛勤地劳作。他们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终于获得了大丰收。
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
土地爷爷先来到小猪家,全堆满了麦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味的食品,小猪正大口大口吃着白面馒头和烙饼。土地爷爷看着憨厚可爱的小猪,忍不住哈哈大笑。
告别了小猪,土地爷爷来到了小牛家。刚一进门,就看见小牛家的麦囤堆得满满的。小牛说:”土地爷爷,我把您送我的一袋麦子全播种了,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去吧。“老人听了欣慰地点了点头。
最后,老人来到了小猴家。土地爷爷看到小猴家空空如也,失望地说:”小猴,坐吃山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小猴听了老人的一番话后,不禁羞红了脸。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三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羊、小猴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1、 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2、 知道小猪、小羊、小猴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精读1至4自然段。
一、 导入激趣
三个可爱的'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三袋麦子》。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充分自由提问)
二、 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1) 自由轻生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 并理解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烙饼 发霉 虫蛀 麦囤
2、 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 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词语
一类生字词:
麦子 迫不及待 保存 杂粮 防止 搬到 拜访 仍然 节俭 神秘 收获
二类生字词:
馒头 烙饼 发霉 虫蛀 舔舌头 憨厚 麦囤
熟词:
礼物 黄灿灿 饱满 感谢 可惜 回味 忍不住
夸奖 抚摸 兴奋 聪明
(2)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指点学生读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边音、鼻音以及一字多音。
(3)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图示)
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在精读课文时去体会理解。
三、 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说一说每部分讲了什么。
学生自学后讨论: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以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他们各自作了处理。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动物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 精读第一部分
1、 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并理解关键词语:开心 迫不及待 捧起 慢慢吃 全种
(板书:小猪——吃光了 小牛——保存 小猴——全种下了地)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3、 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先分组说一个小动物的做法,再连起来说。
4、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段分组竞赛读。
五、 学生作业
课堂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练习朗读课文
回家作业
1、 钢笔习字册第21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四
目的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体验三个小动物不同的做法,学习到勤劳节俭的品质,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各抒己见。
重点:由“方法——结果”的不同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难点:懂得三个小动物不同的做法并无好坏之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图片、文字内容、表格。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复习旧知。
1、回忆第一自然段内容(师板书)。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小猪的做法。
1、过渡:同样是收到一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各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小猪的做法。(出示文字内容)。
2、指名读。
3、问:小猪收到这一袋麦子时有怎样的表现?
(1)理解“开心地喊”(利用朗读的形式)。
(2)理解“迫不及待”
(3)填表。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猪?
4、想象:小猪做了哪些食品?
(1)学生想向。
(2)出示相关图片。
(3)看到这些,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猪呢?
5、感情朗读。
三、学习小牛、小猴的做法。
1、过渡:知道了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做法,那么小牛和小猴分别又是如何做的呢?(出示表格)。
2、小组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学习,结合三、四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共同完成这张表。
(2)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共同交流。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填表;说说小牛的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
(2)继续完成表格(小猴的表现与做法)。
四、各抒己见。
2、学生谈想法并说明理由。
五、知道土地爷爷的态度,明理1、快速浏览5--9小节,找一找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做法的态度。(出示表格)。
2、生浏览思考,师巡视。
3、填表。
4、分角色表演,感受人物态度。
(1)师生角色表演。
(2)回答: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最赞成谁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一起读“老人抚摸着……”
六、拓展。
1、刚才,我们先各自谈了自己对三个小动物的看法,接着又学习了土地爷。
爷的态度,那么如果你也得到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有没有比它们更好的做法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小猪做成食品吃了——没有了。
小牛保存好——还剩半袋。
小猴全种下地——满满一囤。
只有播种,才有收获。
教案说明: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在快过年时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对同样一袋麦子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也获得了不同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做事,并告诉学生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本案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表格的设计,将文章内容概括提炼,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课件。
的有效运用,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事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角色扮演,加强体验。
通过对文中角色的演绎,学生能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的空间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与审美的情感自由的碰撞、提升。
三、联系实际,注重拓展。
教案的设计不局限于文本,引入“活水”是为了让自身更加“清澈”。为学生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事物而努力,跳出课本学课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地感悟。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五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初步进行学法渗透。
4、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课件出示小猪、小牛、小猴的卡通画像,揭示课题。
2、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9课,看看三个小动物面对同样的礼物分别有怎样的表现。
2、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描写小猪的句子。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导读小猪说的话。(读出开心、兴奋、欣喜若狂)。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5)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
(6)过渡:一年后,土地爷爷来拜访小猪时——。
课件出示:小猪说:“感谢您去年送给我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说着,不由得舔了舔舌头。
你说,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呢?
(7)指导朗读,读出小猪的可爱。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3、交流描写小牛的句子。
过渡:这真是一头憨厚可爱的小猪,那小牛又是怎样的呢?
(1)先来找一找写小牛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后,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2)讨论:看看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牛?
(3)一年后,土地爷爷来拜访小牛时——。
课件出示:小牛告诉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麦子至今还没吃完呢。”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麦子。
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4)指名感情朗读。
4、简要小结,迁移学法。
刚才,我们先找一找写小猪、小牛的语言,读一读句子,再抓一抓关键词语,想一想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小牛,就这样,我们认识了憨厚可爱的小猪、勤劳节俭的小牛。
(1)交流描写小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2)一年后,当土地爷拜访小猴的时候,他看到了卖囤堆满了粮食——。
课件出示: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低,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
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
(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地。)。
(3)、感情朗读。
投影出示:
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麦子。老人点点头。
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2、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3、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袋麦子读后感(优秀16篇)篇十六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便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通过“读”、“比”、“演”、“议”四个环节进行扎实的训练,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表演或讲述故事。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说话,训练语言;通过比较、朗读、表演、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演好或讲好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三只小动物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现代消费和投资观念;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轻松导入。
二、朗读比较,训练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2——4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按照“看——想——做”的顺序回答,训练学生的语言:
(2)谁能按照同样的顺序说说小牛和小猴是怎样处理的呢?
(3)学生自主练习。
(4)学生回答,教师评议并板书:
小猪看“黄灿灿的麦子”,想到“吃”,做“磨……”
小牛看“饱满的麦粒”,想到“保存”,做“搬……”
小猴看“上等的麦种”,想到“……”,做“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吃光了保存全种下了地。
(语文学习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但是如果在训练说话前不用任何方法引导,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所以我先“引”后“放”,对训练学生说话进行了有序的指导。)。
4、他们的做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一样的,就是: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劳动,我们也来学学他们。
三、朗读比较,分组表演。
默读课文,划出评价的句子。
2、引读,体会土地爷爷的不同评价,问:土地爷爷比较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
3、指导朗读小猴的段落,读出对小猴的赞扬。
4、小猴的聪明能干赢得了老人的赞扬,小猪的可爱和小牛的老实,谁能把它读出来呢?(小组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评价指导。
四、大胆质疑,拓展延伸。
1、质疑评议。
小猴的做法真的完全正确吗?小猪和小牛的做法一点不对吗?请大家多动脑筋想一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对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给予表扬、肯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并对学生的质疑、批判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
2、拓展讨论。
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积极的表扬激励。)。
五、自主选择,作业开放(三选一)。
1、计划:过年了,爸爸妈妈给了你一百元压岁钱,想一想,你怎样使用比较合理呢?用笔写下你的计划吧!
2、想象:小猪、小牛、小猴长大以后会做什么工作呢?做得怎么样?
3、续编故事:土地爷爷还会把麦子送给谁?它会怎么处理呢?
板书:
小猪小牛小猴。
吃光了保存全种下了地。
消费节俭投资。
教学反思:
一、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索然无味。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话语如催化剂,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通过画画读读,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二、让学生在自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三袋麦子》的第二段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它们又是怎样的呢?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教师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自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