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各项教学任务,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这些教学工作计划实例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一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二)整体感知。
朗读。
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并由此形成板书)。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研读赏析。
选读。
师:请从以上三个事例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只谈课文的事例,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
生:喜欢第一个事例,喜欢的是飞蛾的顽强抗争精神;
喜欢第二个事例,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如张海迪的经历;
喜欢第三个事例,联想到自己,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
寻读。
生:“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写出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肃然起敬”是发自心底的敬佩;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仅仅”写出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出对生命的执着;
“擎天撼地”体现生命顽强;
“竟然”突出我的惊喜。
(学生的回答使我打算用词语替换比较法进行提示的念头打消了)。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
(四)体验反思。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师:引导。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时语言表达非常精美。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师:2、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惊叹。
(生: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梦,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
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如同父母的爱,应该学会珍惜生命,懂得爱的真谛。)。
(五)总结概括。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杏林子。
朗读 。
选读 。
寻读 。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那份特殊情感。
学习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体悟相对较成熟。本课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并在学习中学习这种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海伦凯勒。
2、老师总结: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友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海伦凯勒口述的一篇文章《再塑生命的人》一起来解决这个谜。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词语:(投影)。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1-5段在安妮。沙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女士。
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留给读者期待。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沙莉文老师的什么事?
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四、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为什么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莉文老师的人?(文题“再塑生命”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字面含义: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五、拓展延伸。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1、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2、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音——《命运交响曲》。
3、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4、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作家。
六、你学习这篇课文有何启示?
七、小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写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教育,表明莎莉文女士是一位既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爱心点燃了一个心怀苦闷和寂寞的残疾儿童心灵深处的火花,启迪她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帮她走向成功,所以作者称她为“再塑生命的人”。
八、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做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四
先谈对这篇文章本身的看法。由于这是一篇经过翻译的外国作品,因此译者如何翻译其实给予了作品以第二次生命。就《生命之线》来说,我认为如果翻译所用的辞藻更平实一些,减少一些由华丽辞藻带来的过大信息量,也许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隽永。当然,这一想法主要与我自己比较喜欢冲淡如话的语言风格有关。然而,就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学生往往会把很多时间花在试图搞清楚主人公与马尔先后下落的过程上,甚至花了很多时间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依我看,翻译用词还是平白一些的好,至于在外国作品的翻译中用上“茕茕孑立”这样的词,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主题上来讲,《生命之线》又是一篇以生死为母题的课文。之所以用“又是”,是因为这样搞不好就生离死别的文章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实在是不胜枚举。其实,对于是否需要把那么多以生死为主题的文章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一直有些个人的想法。初中生处在最绚烂最美好的时节,是应当尽情享受生命馈赠的年龄。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思考《沉船之前》中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心理,《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为什么放弃逃生,以及在这篇《生命之线》中如何看待西蒙割断绳索自己求生的行为,是非有必要?是否符合他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否能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以我之见,该让中学生多读读灵秀的小品文,多从中学得一些生活的乐趣和其中的智慧,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关照生活,年轻的一代人才更有可能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阳光。
最后,关于文章结尾部分写我依旧喜爱探险活动,以及对人类探险精神的赞美,结尾这些的内容与本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结尾是不是偏离开了前文“生命之线”的题中应有之意。我自觉不甚了了。让我写,最后一节不写或写别的内容也许更好。由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故而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希望下次上到这篇文章时有新的感悟。
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核心问题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驱动性比较强,能够把主题挖出来。
核心问题:
本文中出现的“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授课反思:
程度好的班级的这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品读字句,给更多的时间充分阅读反复讨论效果也许会更好。程度弱的班级核心问题不能太早抛出,之前要反复理解内容,搭足脚手架,拉着手往上爬,否则就会像这次的课一样,一下子全班给问蒙了,答不出来,也不愿意多想。
总之,这次这篇课文上得太赶了,有些问题没有说到,有些问题没有说透,有些结论的得出是我为了抢时间越俎代庖,只能在讲练习的时候补充了,真是很不应该。最近的心态太功利,要自我批评!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五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畅谈生命,激发情感。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六
文章列举了石缝间的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三种生命,学生首先要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存环境。他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如何“长”的?在具体的点拨过程中,我提出了以下相关问题进行引导:
1.野草、山花和松柏的生存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3.从哪里可以看出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
4.作者除了感动,对石缝间的生命还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经思考得知:这些植物,当它们还是种子时就无人问津,于是被风裹挟着散播到天涯海角,落在了石缝间,生命似乎只有终结,也不会再有开始。然而,它们竟然倔强地站在了不毛的石缝间,凭借对生命的渴望,去充实自己,去挑战环境,并最终战胜了环境,为自己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与此同时,学生们联想到了自身:耳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颗失落的枯萎的心,当一些生命生来就被注定要历尽磨难和艰辛时,他需要昂首挺胸,奋力拼搏,去战胜环境,去改变自己。
很多学生表达了这样的心声:适者生存,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我们,生命就是拼搏。耳的残缺算什么?生命就是要在身处困厄的环境中时,锻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升华自己。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七
1、;注音并组词:
2、;写出近义词。
3、;写出3-5个词语形容“生命的执著”。如“坚持不懈”
4、;仿写句子。(注意句式结构一致)。
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一双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仿写:生命从一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生命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八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这不是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了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样的无边、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生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几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了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的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九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2、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情感态度。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领会文章主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
改变学生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研读文章。
教学内容和目的。
1、教师导入;
2、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3、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并从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朗读训练;
5、问题设计与研讨;
6、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7、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
8、课上练习;
9、学生交流。
1、唤起学生注意,进入讲授主题。
2、夯实基础,为朗读扫除障碍。
3、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整体。
4、训练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5、激发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深入细致的领会文章内涵。
6、总结好方法,达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自主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点拨,找出比较阅读的技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适合课文朗读的伴奏带;
制作教学课件。
搜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以备上课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1、导入:心脏在跳动,生命在继续,同学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还是“习惯”的忽略了这一问题呢?(稍微停顿)好,请同学们随老师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在她的感召下思考生命的大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大问题,并培养关注生命的情感。
2、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3、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并从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事例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4、朗读训练:(配乐)。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2)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7、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
将这篇课文与下面的同题文章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8、课上练习: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不停地在---------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2)---------在----------小憩。
(3)----------昂然挺立----------。
(4)----------足以擎天撼地。
(5)我可以----------也可以----------。
(6)------------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9、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
10、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朗读练习。
夯实基础,为朗读扫除障碍。
从把握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章主旨。
训练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根据文章内容,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激发主动的参与意识,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
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资料共享,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习惯。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十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一
学习流程;仔细阅读课本76-77页(4分钟)完成轻松起航(5分钟)完成试试身手(5分钟)完成能力提升(6分钟)实际应用(5分钟)小展示(13分钟)小结(2分钟)。
总结:
ab型是万能受血者,
o型是万能供血者,
课题4.4.4输血和血型课型预习+展示。
教学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
轻松起航。
血型分为、、、四种类型。不同血型相遇,可能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
2.大量输血是应以输入血为原则,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还可以输入少量的型或型血。
3.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4.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毫升,能在短时期内自然恢复正常,如一次失血超过毫升,会有生命危险。
5.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试试身手。
1.一个ab血型的病人需要大量的输血,原则上应给他输入的血为。
a.o型血b.a型血c.b型血型血。
2.某人是b型血,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可输入少量的.()。
a.a型血b.o型血型血d.以上三种都可以。
3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
a.对人体健康无影响b.一个月可以恢复。
c.三个月可以恢复d.造成终生的损失。
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多少会引发生命危险?()。
能力提升。
1.输血时,如血型不符可能发生凝集反应,凝集现象是()。
a.白细胞黏结在一起b.红细胞破裂。
c.红细胞黏结在一起d.血液凝固。
2.小明被车撞伤住进医院,需要输血,小明的血型是a型血,那么适合小明的血型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3.在无同型血的情况下,危险性最大的病人的血型是()。
a.a型b.b型型d.o型。
4.将下列患者症状与该输入的血液成分用直线连接起来。
严重贫血者血浆。
身体大面积烧伤者浓缩血小板悬液。
出血不易止血者浓缩红细胞悬液。
实际应用。
讨论:(先讨论后总结)。
1献血以后,应该补充哪些营养成分?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二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五篇课文:三篇古代散文,两篇古代诗歌。《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古文二则》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陌上桑》中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古诗文朗诵
一、口语交际指导
培养情趣,读好诗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语言。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语言意蕴丰富,凝炼精辟。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
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借助于文字,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第二,正确停顿,掌握诗文的节奏,朗读语速适中。第三,朗读要充满激情,仪态大方,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朗读可以大胆创新,富有个性。
二、口语交际范例
城阙/辅/三秦一——风烟/望/五津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注]“/”是音节划分节奏,“一”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宏示不是韵脚,一般节奏朗读。
任选一篇学过的古诗文,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高尔基说:仅仅观察、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的确,没有想像,生活便失去光环。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空想,写出来的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比如本学期学过的《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还有我们读过、学过的许多童话、科幻作品等,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然而想像力的发挥,也不能像脱缰的马,任意奔驰,要充分考虑主题的需要,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大胆想像,精巧构思,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喜庆,亲友相聚等,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二、写作练习
文题: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提示:1. 给拟一个副标题,力求新颖醒目。
2. 发挥想像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3. 篇幅不少于500字。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我的心愿,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
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
儿时,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白,黑来描绘我们的家。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
是呀,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环保,环保,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然而,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森林资源……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是绿色的话,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
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把爱献给地球,献给我们的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让人们明白,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撒播爱的种子3_tr.a,们的心绿起来。让人们明白,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一次次酸雨的下落,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只有大家一起环保,才能缓解这些危机。
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
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地球,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
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因为大阳的升起,它悄悄隐去,让鲜花尽情绽放!
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做像露珠一样的人!
这篇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立意深远,引人深思,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选取“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作为心愿,大胆想像,构思精巧,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让人震动。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三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十四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五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