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电视剧之后对其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一
前几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华发”,即白发早生,表面上是说年岁已大,实际上是感叹光阴虚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啊,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酒洒江月,把人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间吧。篇末的感伤是一种苍凉,抒发了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将人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二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三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的故事。这个故事读完后,我们该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火烧赤壁》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着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成功的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的人物: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曹操、吕布、孙权、周瑜、赵云、鲁肃等。《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有了智慧,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实在不会了,蒙也得蒙上。智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抢劫的,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制服强盗。说到勇气,我还真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勇气的可贵。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和我的好朋友边策一起去了濮上园,我们一起玩了很多东西,漂流,套圈,射击,投球……让我最难忘的就属套圈了。我们买了十四个圈,套了十三个后,我们套了三个好东西,我的手里还剩最后一个圈,这个圈是套前面的呢?还是套后面好的呢?我的心里很纠结,能套上什么就是什么,套个小的吧,不能太贪心,我们已经有两个了,当脱手的一瞬间,我的心里闪出一个念头:在三国里,火烧赤壁的周瑜是勇气和智慧并用的,我不能只有智慧,还得有勇气呀。在脱手的一水间,我瞄准一个用玻璃盒子装的大炮,猛地一推,期待着奇迹出现,果然不出我所料,正好套中了那个东西。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着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四
这篇文章主要写苏轼在赤壁之下游玩,因当时自己处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之后,又以辩证的思维说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的。
有人说,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有人说,最后苏轼想明白了,豁然开朗。我却觉得那释然与轻松是暂时的。
此篇文章中,苏子化身为客,来阐述自己内心的苦闷,后来文中苏自用变与不变的角度解释给客说:物与我皆无尽也。若说这句话是说给客听的,倒不如说是苏轼用来说服自己的,使自己释怀,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与其说是解脱,到不如说是无奈与屈服。
不过,最后作者还是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与轻松。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五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文档为doc格式。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六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七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美世界,美哉景观。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说到它扬名立万的代言人——周瑜。很时曹操换天子而立令诸候,割据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势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东风,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烧赤壁”让曹操溃不成军。而今赤璧已不见当年的漫天火光,或许耸立的石壁某处还留有烧焦的印记,或许有一块石头还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纶巾,谈笑鸿儒。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旷世奇景般震撼,却绝不会想象到冲天大光吞墨水面、苏轼泛舟湖上时的刻骨铭心。江南景中描绘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边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个少妇,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历史已然沉淀成过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块岩,一颗造访者苏试的心。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九
我很喜欢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前几天读了《赤壁之战》,现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想。
首先,我认为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曹操战胜袁绍得了60万大军,所以骄傲自大;
二、曹操想统一天下,求胜心切,日行三百里,部队的士兵很疲惫;
三、曹操的部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而周瑜的部队精通水战。
其次,周瑜只有十万人马,如何战胜曹操的百万大军呢?周瑜联合刘备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第一、黄盖假装不满周瑜,被周瑜打了50军棍,黄盖投降曹操;
第二、周瑜用计让曹操错杀了熟悉水战的降将蔡冒、张允;
第三、庞统诈降曹操献计把军中大小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解决北方军队水土不服、常常晕船的问题。
最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登坛做法,借来东风,黄盖率船诈降曹操并引火冲向曹营,火烧曹营,曹操大败。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一
道理:要捉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采用部属黄盖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的兵力大北曹军八十万雄师的故事。这是我国战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在此次的战争中,我学到了黄盖身上了几个优点,一是正确估计了双方气力,利用对方的不足,发扬了自己的优点,采纳火船攻击的方式对付曹军。
二是利用了天时地利上下团结,假意投靠曹操。商定在起风的黑夜,筹办了20条大火船,像箭一样冲入了曹军水寨。
第三考虑周密,筹办工作安排有序。还知道利用曹操狐疑重的这个致命弱点,用信来表达"投降",而不是亲自去告诉曹操,让曹操消除了有阴谋的想法;带兵士和粮草去"投降",就是为了暗示自己投降的"诚意",让曹操对自己更加信托,从而轻易地带上火种实行火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捉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二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三
赤壁赋这首词是我们都学过的,用文言文写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读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阅读《赤壁赋》有感:风月动情美文生。
阅读苏子《赤壁赋》,文字美,音韵美,风景美,意境美,哲理美会一齐向你袭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叹:这真不愧是古今艺术珍品!特别是“风月”二字,贯穿全文,无边风光,使人心醉;从头至尾有关“风”与“月”的语句不下十句。难怪清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完此篇后,作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点评。
苏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阴历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是一月中最亮最圆的月亮呀!难怪他在“月出与东上之上”后,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祥和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了,诵着唱着,唱着诵着,就浩浩乎飘飘然,就“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风月,触动了苏子的情思,催生了这篇美文。
良辰美景,风月无边;饮酒作赋,甚是快乐。苏子情动风月,其乐融融。他忘情地扣舷击节,歌而唱之。当他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心里就掠过一丝淡淡的,因忠君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箫和歌,又撩拨了他的伤痛。箫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孤独的嫠妇也落泪悲泣。苏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变脸失色,厉声责问:“何为其然也?”——是风月,触动了苏子悲伤的心灵。
徐风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当年的曹操——踌躇满志,一世枭雄;又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风月依旧,赤壁仍存,枭雄安在?英雄何处?此番议论,虽出于客人之口,却流动于苏子笔端,是苏子感情的流露。——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联想。
风月,又是作者阐发哲理的凭借。苏子在歌风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叹了“吾生之须臾”,知道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与月”发表议论:江水虽然东流长逝,却未曾枯竭;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却没有消减;万事万物既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又是无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也没必要悲伤呀!——又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议论。
风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写到月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是通过风月,推进了人们情感的变化,预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作者因风月而“饮酒乐甚”,因风月而悲伤愀然,又因风月而觉悟和旷达——达到了不悲不哀不叹不羡的大彻大悟。最后在文章结束之时,主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是“结出大自在”(金圣叹语)。
纵观全文,作者因风月而乐,因风月而悲,最后又因风月与客“喜而笑”,从而达到了觉悟旷达和宇宙观的升华。风月推动了行文思路,风月贯通了前后文脉。所以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苏子的《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古代学问家的点评真是准确到位呀!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四
初读题目“前赤壁赋”,心中不免感想到——这应是篇怀古吊今之作吧?带着疑问,我读了下去。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迈著称,本首也不例外,一开头便给人以磅礴苍穹之感。一叶扁舟,泛于江上,“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美景佳人,怎会少了酒相助,这不,过了一会儿,正喝尽兴了,便传来歌声。歌声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箫声,便顿时给人一种凄凄惨惨慽慽之感,或许是箫本身的音色,或许是作者的内心萧瑟,听——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大环境的壮阔再加上箫声的凄寂淡意,作者的内心,由一开始“涌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转到“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据了”。
噫!“乌台诗案”一发,苏子被贬黄州,满心的愁苦只在游山玩水间被深深咽下去,那心底的压抑遇上一个大环境便发挥的淋漓尽致。周瑜、曹操,两位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周瑜在此将曹操大败,如今苏子同游赤壁,也悲叹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许苏子想借此抚慰自己,一时政治上的失意也没什么大不了,于此,作者怀古吊今的感叹发挥到了极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败,苏子内心的渺小与落寂融为一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人生之短暂,人的渺小与天地而言,不过一霎,低头望水,抬头望月,竟心生羡慕之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但却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内心写照应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脚,但却无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来临时,似乎连一开头的“清风徐来”都变成了“秋月悲风”了。
然而,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苏轼却依然保持着旷达乐观,积极豪迈的心情。再次低头望水,抬头望月,竟也发现了些许不同。水滚滚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却最终没有丝毫增减。自变与不变,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变化的人观看,则天地连一瞬间都不尽相同;自己不变化的人观看,则物与我都没有尽头,又何需羡慕呢?如此说来,苏子是自变者,潜移默化中,作者转变了自己的思想——既然万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学之理,打消了自己从政念头。“惟江上之清月,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这山水,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终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现在,不负光阴年华,好好去游一游,赏一赏这“造物者之无尽藏”。想必此时,原本的寂廖与落寞一扫为空,作者又回到了赏景之中了,此时的喜,比最开始欣赏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层深意吧。
作者旷达,积极、乐观,一大部分是从自然之中获取的。而最后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给人以随意洒脱,豪迈肆恣结尾,果然,从前那个东坡又回来了。
此词与《小石潭记》很大的一点共通之处,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环境触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但最后,东坡悟得真经,柳宗元却没有,如此说来《前赤壁赋》不失为一篇佳作。不只有怀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对人生,对自然道理的悟彻。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五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赤壁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六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黑暗。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很容易就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