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XY字客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一

【资料】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二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三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宿松县实验中学沈兴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沈兴邦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四

1、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3、品析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互动序幕

师简介文章的地位及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互动扩散:讨论与交流课前预习表的内容

项目发现问题

题目

内容

情感

写作

学生将预习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并凝成焦点问题

三、互动火花:碰撞与探究

师生共同交流,凝成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凝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深化

四、互动收获:共识与共鸣

教师从文章内容、作者感情、写作特色方面做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互动四环节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好课前预习表,给学生一些指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文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整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断的评价和整合中对文章的重点及情感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充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运用互动四环节的理论来设计,虽理论上觉得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因设计的内容过多,互动扩散发散的方面太多,学生不能及时发散,影响了后面的互动火花的顺利完成,导致时间不够,未能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因此,在以后设计时要注意发散点不宜过多,过宽。

张友平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五

小石潭记(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对优美景物的描写和美好的情致。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唐代名家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山水游记,由于文字洁净有力,精美异常,加上柳宗元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异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因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让我们走进“小石潭”,与柳宗元同游,看看那里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趣。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规范学生诵读中的字音和停顿。

(二)合作学习

1、学习小组通过工具书和参考书,疏通字词句的含义,了解课文大意。

2、请一个学生做课文讲解(课前准备),其他学生勾画仍不懂的`字词句或对讲解提出质疑,请讲解的同学或其他同学解答。教师视情况适当点拨。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提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水尤清冽(特别)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多)

影布石上(映)

明灭可见(或隐或现)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景过清(因为)

不可久居(停留)

全石以为底(以……为)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学生重新阅读课文,整理自己对景物描写的感受,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教师示范: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艳艳的日光蓝莹莹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又是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水透明而鱼不透明,当日光下彻时,自然“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的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加上“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从潭上望去,有的地方溪光闪耀,有的地方为石岩所蔽,不见溪光。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而这又是写望中景物,重点在“望”字上。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意。)

(三)学生自行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作者写山石、潭水、游鱼、岸势、树蔓都经过仔细的观察,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炼的语句描摹出来。这样优美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却是“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这是为什么呢?以“与柳宗元对话”为题,就这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