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纸韵

优秀作文的观点独到而鲜明,既能平实自然地描写生活,又能深入发掘内心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一

《大国外交》是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央组织拍摄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弘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纪录片《大国外交》共6集,分别为,《大道之行》《众行致远》。

《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向我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体现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即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国外交中的自信表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达到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示出非凡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内政发展为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敢于担当的底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沉着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及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秉持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特别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顺势而行,利于千里。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下,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经济全球秩序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最期盼的。公正合理的多边外交能够带来互惠与共赢,是中国一直秉持推崇并将继续推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70年,是中国为世界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的70年。70年来,新中国外交作为新中国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了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外交工作继往开来,开拓奋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昂首迈入了新时代。

70年春华秋实。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坚持做国家发展的推动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合作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第一,推动我国外部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70年来,新中国建交国从18个增加到179个,建立了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我国同主要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致力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国同周边各国建立了伙伴与合作关系,解决了大多数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实现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取得历史性进展。从打破美西方孤立封锁到开展反帝反霸斗争,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外交经历了一次次重大考验,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答卷。70年来,我们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不断巩固一个中国的国际共识。我们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及反干预斗争作出贡献。我们坚定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划定和勘定边界,积极稳妥应对东海、南海争议,推动南海局势趋稳向好。我们同各种分裂势力坚决斗争,加强打击“三股势力”国际合作,牢牢把握反分裂国际斗争的主动权。我们还大力协助开展国际追逃追赃。

第三,助力我国对外合作实现历史性跨越。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交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为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总书记总揽世界大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国际合作倡议。6年来,我国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550多项合作成果,为促进中国开放发展和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带来新机遇。

第四,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新中国成立伊始即提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新风貌。时至今日,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安理会五常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我国参与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4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由中方人员出任。我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份额上升至第三位,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信、金砖国家等多场峰会,创设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多边金融机构,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议程设置权全面提升。我国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伊朗核、叙利亚、阿富汗等热点问题,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

第五,中国外交理念的影响力得到历史性增强。从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三个世界”响彻联合国讲坛,从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重要论断到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新中国外交把握时代脉搏,以理念指导行动、以道义引领实践,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推进一系列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并确立了***外交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正确义利观、新发展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等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极富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了人类发展潮流,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70年栉风沐雨,中国外交铸就了独特精神,积淀了优良传统,砥砺了坚韧风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好这些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对我国外交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政治保障。我们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国际主义精神指引的政党,是一个勇于开拓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外交才能在70年风云变幻中攻坚克难、赢得胜利;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惊涛骇浪中不畏浮云、坚定前行。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独立决定政策立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权利,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70年来中国与世界同行的历程证明,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和平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同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国际社会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心系其他发展中伙伴,迄今已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发展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700多人为他国建设与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历史已经证明,在攸关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中国没有缺席,也决不会缺席。

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70年来,新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合作中践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国际交往中讲究相互尊重、重信守诺,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尊重。面对保护主义逆流,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单边主义肆虐,中国坚守多边主义的道义高地;面对地区热点动荡不定,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和政治解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守原则底线,言出必行,约定必守,决不拿原则问题做交易。

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是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致力于打破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藩篱,倡导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设立近10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201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1205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新中国是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外交是人民外交,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维护人民群众海外合法权益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海外利益持续扩大,中国外交统筹推进海外中国平安体系建设,全面维护中国公民和机构的海外安全与正当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海外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中国公民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五星红旗的力量与温暖,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尊严与荣耀。

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外交接续奋斗的新起点。前进道路上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外交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和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历史、国情和时代潮流作出的战略选择。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将同各国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将坚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伙伴关系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模式。我们将不断完善伙伴关系全球布局,全方位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中美经贸摩擦,致力于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与欧洲携手推进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按照亲诚惠容理念进一步增强与周边各国的战略互信与利益交融。坚持奉行正确义利观,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

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我们将在过去6年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积极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方向不断前进。

我们将坚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努力避免治理真空和治理乱象,保持全球治理体系的健康稳定。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将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历来都尊重别国的正当权益,同时,中国的正当以及合法权益也不容侵犯。我们将以更扎实的行动、更有力的举措,构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牢固防线。我们将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对中国内部事务的任何干预挑衅。我们还将全力维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发展权利,抵制任何针对中国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

七十载岁月峥嵘,新时代乘风破浪。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外交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世界梦作出新贡献。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三

近日,央视《大国外交》政论专题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外交成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

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做出了中国方案。坚决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个家庭尚且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关键的是不要把分歧当成采取对抗的理由。有些分歧是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双方应该加把劲,把它们解决掉。有些分歧可能一时解决不了,双方应该多从对方的具体处境着想,以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把控。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分享中国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欧盟一体化遭遇挫折、经济全球化披上阴霾、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也一直在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寻找办法、谋划出路,积极与各方分享中国经验。-----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结合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发展深度“把脉”,开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方案,充分演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所在。最大限度发掘各国利益交汇的最大公约数,为陷入低迷的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必将越来越紧密。

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倡导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不要单赢。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不但着眼于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也致力于文明、文化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以人文交流夯实各项合作的精神基础,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凝聚中国和参建各国的智慧,促进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建设性作用。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四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28日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开播,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

如果说,7月份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答了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让人们对当下中国有了一个宏观和客观的认知,也让人们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定位。那么,此次8月播出的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则回答了在世界环境中中国应置身何处,扮演什么的角色,在全球的语境下我们应怎样的自我认同以及赢得他人认同。

在“没有人可以是孤岛”的当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梦的实现也不能离开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搞好关系;要求我们不仅要自我发展,还要在世界的格局中发展,我们要借世界的他山之石,攻中国梦这块玉。而这些不仅需要有国内外合适的环境,更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积极服务国内发展,努力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在国际上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正当权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内,不为“外界”打扰,安心工作,踏实的奋斗,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和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中国梦。这些都指向我们要和平和发展,要合作与共赢,我们最终是要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下的我们折射出“自我”是要有所担当和有所实干的。

《大国外交》让我们能更深刻的读懂国家,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世界,宏大的叙事为我们个体建构的提供了新视角,让我们在国家和世界的语境下有机会重新构建自我认同,而这个重新构建的自我是我们面对“过去”的标尺,也使我们选择“未来”的航向标。

《大国外交》是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央组织拍摄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弘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纪录片《大国外交》共6集,分别为,《大道之行》《众行致远》。

《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向我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体现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即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国外交中的自信表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达到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示出非凡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内政发展为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敢于担当的底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沉着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及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秉持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特别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顺势而行,利于千里。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下,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经济全球秩序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最期盼的。公正合理的多边外交能够带来互惠与共赢,是中国一直秉持推崇并将继续推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更有成效、大有可为。

央视近日播出的《大国外交》政论专题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智慧。

中国人爱好和平,中国历来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早在1953年,中国提出的“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奉行中国特色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充分展现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广交睦邻的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世纪形象。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走向更加文明、更加繁荣,人们生活更加稳定,敢于担当大国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实行的特色外交政策,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不断的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展示谋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响应和好评。中国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结盟,不自我膨胀,不称王称霸,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中国的倡议“一带一路”让中国发展机遇和世界广泛分享,中国同时从世界共同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在体现我们大国智慧的同时,也给某些西方国家舆论造势的“中国威胁论”以有力的回击。

《大国外交》是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央组织拍摄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弘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纪录片《大国外交》共6集,分别为,《大道之行》《众行致远》。

《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向我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体现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即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国外交中的自信表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达到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示出非凡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内政发展为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敢于担当的底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沉着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及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秉持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特别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顺势而行,利于千里。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下,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经济全球秩序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最期盼的。公正合理的多边外交能够带来互惠与共赢,是中国一直秉持推崇并将继续推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更有成效、大有可为。

近日,央视《大国外交》政论专题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外交成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

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做出了中国方案。坚决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个家庭尚且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关键的是不要把分歧当成采取对抗的理由。有些分歧是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双方应该加把劲,把它们解决掉。有些分歧可能一时解决不了,双方应该多从对方的具体处境着想,以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把控。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分享中国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欧盟一体化遭遇挫折、经济全球化披上阴霾、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也一直在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寻找办法、谋划出路,积极与各方分享中国经验。-----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结合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发展深度“把脉”,开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方案,充分演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所在。最大限度发掘各国利益交汇的最大公约数,为陷入低迷的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必将越来越紧密。

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倡导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不要单赢。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不但着眼于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也致力于文明、文化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以人文交流夯实各项合作的精神基础,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凝聚中国和参建各国的智慧,促进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建设性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撬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强国建设的重要、强大军队的关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开展“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需要大国责任。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凸显得淋漓尽致,中国担当、中国胸怀、中国力量更是为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能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中国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站上更高起点,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同时,不断加强经济组织合作引领,与金砖国家携手打造新的“金色十年”,开启“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亚投行,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扮演更重要角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运筹帷幄,与各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给自己创造了机遇,也让全世界得到实惠。

但大国外交并非一路坦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势必会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激烈竞争,甚至形成掎角之势。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不看好中国,从最初的“中国崩溃论”,到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各种错误论断、偏激理论甚嚣尘上。但中国的“大胸怀”,让发展国力、合作共赢、包容和谐、拼搏奋进成了主色调,也进而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理解、欣赏、信服。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吸引了外界的眼光,让国际社会在好奇、惊讶之余,更好地了解、研究中国,携手创新全球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大国外交需要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也逐渐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维和、世界反恐、国际援助、和平谈话……中国用实实在在极大力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宽胸怀、有格局的大国,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也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有序的氛围,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共享改革的红利。当然,大国担当不仅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威望,也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国际巡逻等,始终将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人民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

5年的努力,我国外交硕果累累,但我们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的认识,始终明确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务必携手共进、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把握好大国外交带来的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宣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些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使命宗旨,毫不含糊地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引领和亲力亲为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担当新风范,为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精练概括,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领悟报告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进一步学习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一)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需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清晰地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定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赋予中国外交与西方传统大国外交截然不同的底色和特征。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定捍卫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使命宗旨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弘扬公平正义,坚守人间正道。

(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实现目标,越将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风险考验。国际体系变革期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伟大复兴必然伴随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展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精神、更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为实现民族复兴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

(三)应对世界百年变局,需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格局正在经历深刻演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势不可当。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依然横行,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作为有着5000多年文明积淀的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有必要通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国外交,履行承担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同各国一道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入新时代,立足新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我国对外工作要“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将其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对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使命任务、战略布局、独特风范,为我们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正确方向、确立了基本方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挥、引领推进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外交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得以全面推进,在全球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办成了不少大事要事,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中央成立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召开两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和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化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工作大协同更加顺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正确举旗定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走向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国际影响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完善,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为人类向何处去贡献了中国方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相继签署合作文件,打造起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合作平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全球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建设,为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新的动力。从联合国讲坛到达沃斯论坛,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从应对埃博拉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砥柱中流作用。

(三)外交布局全面拓展。习近平主席42次出访成果丰硕,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在国内接待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为外交全局提供战略引领。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铁杆朋友和战略支点更加巩固。构建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坚韧,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稳步推进,为中美关系指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方向。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澜湄等次区域合作加速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中亚成为我国周边首个战略伙伴集群。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持续深化,中非高质量落实“八大行动”、推进“九项工程”,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中阿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

(四)公平正义全面促进。坚持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朝鲜半岛核、阿富汗、中东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发展空间。

(五)国家利益全面维护。面对无理讹诈和极限施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意志决心,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牢牢掌握了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坚决反制任何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的错误行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连续与台湾地区9个所谓“邦交国”建复交,有力打击“台独”分裂势力气焰,巩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连续挫败利用台湾、涉疆、涉港、涉藏、涉疫、人权等问题对我国发动的各种攻击抹黑。组织实施1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竭力守护海外同胞生命安全。开展海外公民接种疫苗“春苗行动”,及时救治染疫的中国同胞。开通12308全球24小时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保障海外机构、人员正当合法权益。加快构建海外民生工程,积极践行外交为民理念。

(六)服务发展全面深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经贸、投资、产能、科技、互联互通等领域对外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严守“外防输入”国门关,开设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打造货物运输“绿色通道”,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通过主场外交、国际展会、全球推介等平台支持地方开放发展。

(七)战略运筹全面增强。增强历史主动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旗帜鲜明,面对风险挑战积极化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略上主动运筹、战术上灵活机动,外交“工具箱”不断充实,开展大国外交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国之大者”的作用更加彰显。

风云变幻,不改人间正道;沧海横流,更当破浪前行。新时代中国外交在世界变局中砥砺前行,在大国博弈中从容自信,取得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成果,关键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每个重要节点作出正确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关键在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和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准确把握同外部世界关系。

先进思想辉映非凡事业,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最前沿,直面人类新挑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外交战略思想和重大理念倡议,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对外工作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对外交往中的集中体现,精辟回答了新形势下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发挥什么样的国际作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外交的源泉和根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外交的政治本色,使中国外交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保持定力、把握主动。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正确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条道路不是传统大国崛起的翻版,不是国强必霸的再版,而是造福中国、有利于世界的正道。中国外交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世界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阐明了新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了中国外交的世界愿景,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指明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路径,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四)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各国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对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念予以扬弃,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五)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各国历史、文化、国情不同,但人民心灵相通,都有追求和探索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平等权利。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不存在唯我独尊的“普世价值”,把本国价值观强加于人只能增加动荡之源,按意识形态划线极易造成冲突之祸。

(六)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风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新时代中国外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与当今中国外交实际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结合,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以更宽广视野、更开放胸襟、更积极姿态,担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书写了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自信自立、胸怀天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力推进实现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历史征程。

(一)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将继续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我们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外部势力胆敢玩火挑衅,必将予以迎头痛击。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二)坚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我们将坚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将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三)坚持对外开放,推动共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我们将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将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顺应了世界大势和人心所向。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重要依托,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旗帜指引方向,奋斗铸就辉煌。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学笃行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六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28日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开播,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

如果说,7月份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答了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让人们对当下中国有了一个宏观和客观的认知,也让人们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定位。那么,此次8月播出的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则回答了在世界环境中中国应置身何处,扮演什么的角色,在全球的语境下我们应怎样的自我认同以及赢得他人认同。

在“没有人可以是孤岛”的当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梦的实现也不能离开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搞好关系;要求我们不仅要自我发展,还要在世界的格局中发展,我们要借世界的他山之石,攻中国梦这块玉。而这些不仅需要有国内外合适的环境,更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积极服务国内发展,努力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在国际上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正当权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内,不为“外界”打扰,安心工作,踏实的奋斗,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和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中国梦。这些都指向我们要和平和发展,要合作与共赢,我们最终是要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下的我们折射出“自我”是要有所担当和有所实干的。

《大国外交》让我们能更深刻的读懂国家,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世界,宏大的叙事为我们个体建构的提供了新视角,让我们在国家和世界的语境下有机会重新构建自我认同,而这个重新构建的自我是我们面对“过去”的标尺,也使我们选择“未来”的航向标。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七

先是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两个大国领导人在相隔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访华,紧接着国家*****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出访周边国家,并出席多边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外交“既迎进来又走出去”,掀起一波高潮,密集的外事安排让很多长年跑外事口的媒体记者都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共十九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最新版的党章。就外交层面而言,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开放日讨论时发言称,这句话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也向世界公开亮明了我们希望与各国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在十九大之后的开局就呈现出很多为外界所关注的新意。虽然有巧合的因素,但是国家**和国务院总理在同一时间段分别在国外出访的情形,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还是头一次发生,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此外,另一个也被视为“破例”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美国总统成为首个到访的外国元首。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当天,11月10日中午,国家*****的专机几乎和特朗普所乘坐的“空军一号”同步抵达越南岘港。***此行除了在越南岘港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外,随后还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

11月10日下午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最先登台的特朗普和最后出场的***分别所作的主旨演讲成为了当天会场内外最受关注的两场演讲。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了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作为全球头两号经济体的中美在全球化问题上分别“吹暖风”和“吹冷气”的迥异立场。

特朗普在演讲中称,美国已经准备好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但是必须基于“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此同时,美国“再也不会签署那种束缚手脚、被迫放弃主权并且几乎不可能切实执行的多边协议”。和此前在七国集团(g7)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一样,特朗普展现出了自己在全球化上与其他成员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发表了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在约35分钟的时间里,***一上来就向与会者阐释了世界经济正面临的深层次转变,并明确指出,“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强调指出,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

在演讲中,***还两次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分析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时,***在演讲中称,“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紧密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趋势。”此外,在演讲的最后,***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他所列举的中国人民将开启的“五个新征程”中,涵盖了不久前写入十九大报告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四年多前***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时相比,此番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概念更加清晰,而且路径也已经明确。巧合的是,这两次阐释都发生在“首次出访”中,四年多前是十八大之后***以国家**身份进行的首次出访,而这次是十九大之后中国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将上述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且写到十九大报告里,是因为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理念发展和实践发展都是基于这两点。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萌芽,其背景就是冷战的结束。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集团对立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主线。当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敌对国家;而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兴盛,虽然传统威胁仍然存在,但新出现的威胁更直接危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恐怖主义等。

如何面对人类的共同威胁和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产生了很多种类似的“人类共同体”的提法,但直到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进行明确的阐释,这一理念才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将2012年11月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了明确阐述。

四年多后,十九大报告不仅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在一起提出,还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九大期间对此曾予以进一步阐释称,“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

秦亚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西方主流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竞争性、冲突性、二元对立的,国际政治是零和游戏;各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必然是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如果被这种想法支配,那就还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就永远实现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只有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各国才能避免冲突,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最终建成“共同体”。

在中国前apec高官王嵎生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apec所倡导的‘大家庭精神’也可谓一脉相承。”王嵎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称,这种“大家庭精神”,也就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apec合作方式。它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允许灵活性和渐进性,集体制定奋斗目标,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达标。

3年前,在北京举行的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作出开启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历史性决定,批准了《北京路线图》。此次在越南岘港,***再次呼吁:“要按照商定的路线图,坚定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开放中实现亚太新一轮大发展。”最终,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宣言中重申致力于全面系统推进并最终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越南国家**陈大光和越南国会**阮氏金银等越南领导人分别举行了会谈会见。因需要赶赴菲律宾出席东盟峰会,越南总理阮春福无法在首都河内迎接***对越南进行的国事访问,还专程赶到岘港,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前同***见面。

有媒体分析称,中越领导人在此访中重提“同志加兄弟”,强调双方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显然是希望借助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以积极姿态处理好历史问题和现实分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国关系。

在13日结束对越南的访问后,***还前往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本扬,以及老挝总理通伦、国会**巴妮等分别举行会谈会见。

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在访问前夕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对越南、老挝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开篇之作,将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新境界。

而在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下榻的酒店分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举行了会见。对于很多媒体记者而言,这几场被视作是着眼于“周边外交”的密集会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除了已与中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关系的俄罗斯外,菲律宾、韩国和日本近几年都曾因领土、安全等问题与中国的关系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

由于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战略地位提升,使得中国周边地区成为了世界大国角逐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分量有了明显提升。***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以后的首次出访国,也都选择了周边国家。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将周边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还在会上首次提出了“亲、诚、惠、容”的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一年后,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首先强调的也是周边外交,强调要切实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后,我的感觉是,中央对于外界的战略性规划基本做好了。”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也因此,2014年还被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元年。

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他还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要求,强调了“七个切实”,包括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切实推进多边外交,切实加强务实合作,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等。

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勾勒了中国外交的未来布局,“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报告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更加明确的阐释,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秦亚青看来,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最重要的变化是整体外交定位清晰了,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此外,还全面厘清了重大的外交理念。中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安全观等,都在一系列文件和讲话中得到了明确。

2013年6月,***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还阐明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十四字方针”: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认为,伴随着中国和平发展,全球中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国际秩序、国际权力结构正重新平衡。中美间的战略竞争越来越强,战略共识越来越少。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准确命中了中美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处于重新平衡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崔立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刚刚结束的特朗普访华上,中国就发挥了比较好的引领作用。崔立如认为,在消极面和积极面之间,中国加重了积极面的筹码,使得这次中美元首对话更多地带有积极的性质。

“面对问题,中国外交的理念是会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机遇总是大于挑战。这个机遇不是摆在那儿的,而是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机遇。”秦亚青也认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从外界非常担心的状态演变成现在这种积极的局面,是因为“中方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海湖庄园会晤的成功举行,就是在困难中创造的机遇”。

而且,这些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也有机遇的因素。世界正需要有更多元的力量来推动前行,中国刚好也发展到了这一步。但发挥能动性,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也至关重要。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haenle)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之所以能在地区和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也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采取“美国优先”的收缩外交政策的结果。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上,中国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这在应对南海局势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比较模糊,因为出于当时的形势考虑,需要避开一些矛盾旋涡。现在作为大国,有些矛盾我们已经避不开了。

在越南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是与***举行正式会见的唯一非周边国家领导人。***还同巴切莱特一道出席了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签字仪式。这是中国同拉美国家首度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升级,不仅会为中智务实合作注入新动力,也会在国际范围内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而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发表的《中越联合声明》中,越南明确表示,欢迎并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愿同中方落实好业已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文件。

越南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态度从早期的以疑虑为主,到近来的积极欢迎和支持,是周边多国尤其是东盟国家几乎都有过的心路历程。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外界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也不清楚这个倡议是否能真正“走出去”、形成规模。但到了今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时,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赴会。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亚欧非大陆这些“一带一路”的沿线区域国家,也有的来自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拉美国家,而且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均有代表,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了广泛认同。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四年来,中方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此外,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相较于东亚和欧洲的经济获得长足增长,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多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不便具名的中国资深外交官曾表示,中国在设计“一带一路”时,确实有一个“大棋局”,就是如何推动欧亚大陆的整体发展,填平长期处于凹陷状态的大陆中间地带,也被为“政策洼地”。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曾在法国《回声报》上撰文称,“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通过大量的公路、铁路、港口、金融、电信等基建计划,填补东亚和欧洲这两大“繁荣极”之间的经济、政治、人文真空,无疑有利于推进发展,也会遏制从中东经外高加索直至中亚的极端伊斯兰主义蔓延势头。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早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外界开始觉得中国不是说说漂亮话而已,而是切切实实地在做工作。

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导创建丝路基金、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制度产生了制衡作用,也为新兴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央对于外交的战略性规划基本明确后,接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何积极有为、一步一步地去实践这些规划。当然,规划本身也会与时俱进地做改进。”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今后五年,中国会主要在实施上下功夫,实践的力度会更强。***在国内考察时,曾说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秦亚青看来,这种思路在外交上同样适用。

“但我们现在参与的很多全球公共事务就是有优先级的,会有对于自身资源的考量,不会无限投入。不论以后强大到什么地步,这一原则都要坚持。”秦亚青说。

十九大报告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界定,一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处于初级阶段”就意味着中国承担责任要量力而行,此外,中国现在不断向世界释放的信号就是不称霸。秦亚青认为,这样的信号释放不仅是政策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在这个共同体中,不能有任何国家存在称霸意图。如果有国家称霸,那就还是强权政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尽管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已经放弃了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但实际上世界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中国这样"韬光养晦"的大国。从前的大国,在其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大都发展出来了如何扩张甚至如何称霸世界的战略,但今天的中国努力探索的则是如何和平发展,如何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八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外交部分开宗明义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如此庄重而鲜明地昭示党的伟大世界使命,在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更加明确地把中国人民的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给中国外交赋予更加宽广的思维、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宏大的战略目标,也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

1949年,刚获得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外交方面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打开国际局面,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的承认、支持和尊重,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那个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特点,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际统一阵线等思想,确定各种具体方针政策和措施,指导中国外交赢得一个接一个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外交思想为我国外交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作出卓绝的丰伟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一极其重要的决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进入富起来的历史时代。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纵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国内外形势发展,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深刻调整和创造性发展,创立了富有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中,指导着我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确保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的最可靠基础和保证,丰功伟绩彪炳千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潮流的新动向,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站在时代潮头,结合中国国际地位新形势和发展新要求,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连续性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使我国外交呈现出辉煌壮丽的新局面,展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外交思想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八大以来,***同志在外交理论上和在实践上都有系统创新与发展,主要新思想和新理念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建立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以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主张正确义利观等。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完善我国外交战略规划与总体布局;全面运筹大国关系,妥善处理好与美、俄、欧三大力量关系,保持我国主动有利地位;积极经略和塑造周边,坚决而稳重地应对和解决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等周边的复杂挑战;扩大和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开创对非洲、拉美、阿拉伯国家合作新局面,打造同中东欧国家互利合作新框架;引导和推进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新型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打破西方国家长期垄断国际金融领域局面;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日益显著的引领作用,在处理和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力量。所有这些,都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赞誉,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的一个个亮点,彰显出作为世界大国的崭新风采。这充分证明***外交思想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外交的战略与策略主导。

***外交思想的发展,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演变分不开。就国际而言,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一直处于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一大批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崛起,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鲜明地改绘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版图。西方世界几百年垄断国际主导地位的体制、思想和理念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缺陷与弊端。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和机构规章中不公平、不合理和不符合时宜的诸多事项,成为新兴力量强烈要求改变和改革的主要对象。西方顽固坚持的所谓普世道路、理念和模式日益失灵,既难以应对世界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也不能解决这些国家本身存在的新麻烦。近年来美欧国家出现的各种纷乱现象和尖锐问题,进一步显示出西方国家制度的弊端。世界人民呼吁新的全球治理思想、理念引导,要求出现新的主持正义和公正的领导力量。

从国内外形势看,一方面经过新中国成立6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艰苦努力和快速发展,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入由“富起来”转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另一方面,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赢得国际广泛尊重与赞许,国际地位和影响大幅提升,国际作用更加彰显,使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更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要求新的外交导向,***外交思想应运而生。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实际是党的初心。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邓小平也一再强调:“中国在国际上有特殊的重要性,关系到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安全。”“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这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具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更远大目标,既立足中国,也放眼世界,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输入新的思路和涵义。

我国的“世界观”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观念和目的有本质的不同。我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决不谋求世界霸权,现在不会,将来强大起来也不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刚刚步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过渡的历史进程,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真正完全的富裕,还需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强起来”也需不断加强物质和文明基础,以更加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坚实后盾。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肯定也要面对诸多新的甚至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下,在***外交思想指导下,必能继续砥砺奋进,不断赢取更多更大成就,创建新的辉煌。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九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000字集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央视播出。气势恢宏的场景向我们展示着国家领导人------繁忙的外交历程和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群众的“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

世界上很少会有如此繁忙的元首专机;接待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一次又一次的出访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和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中国的外交从大国到周边,从发展中国家到多边舞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更加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只有世界的环境整体和谐,中国的发展才会更顺利,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独自向前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重要经济体,她的发展壮大和政治态度对世界的整体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发展稳步向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谐稳定,世界整体环境才会更加稳定,中国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树立起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惠及广大中国人民,也将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中国特色外交的逐步发展,将助推中国梦的尽早实现。

近日,央视《大国外交》政论专题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外交成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

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做出了中国方案。坚决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个家庭尚且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关键的是不要把分歧当成采取对抗的理由。有些分歧是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双方应该加把劲,把它们解决掉。有些分歧可能一时解决不了,双方应该多从对方的具体处境着想,以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把控。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分享中国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欧盟一体化遭遇挫折、经济全球化披上阴霾、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也一直在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寻找办法、谋划出路,积极与各方分享中国经验。-----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结合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发展深度“把脉”,开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方案,充分演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所在。最大限度发掘各国利益交汇的最大公约数,为陷入低迷的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必将越来越紧密。

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倡导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不要单赢。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不但着眼于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也致力于文明、文化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以人文交流夯实各项合作的精神基础,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凝聚中国和参建各国的智慧,促进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建设性作用。

央视近日播出的《大国外交》政论专题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智慧。

中国人爱好和平,中国历来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早在1953年,中国提出的“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奉行中国特色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充分展现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广交睦邻的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世纪形象。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走向更加文明、更加繁荣,人们生活更加稳定,敢于担当大国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实行的特色外交政策,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不断的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提供方案、展示谋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响应和好评。中国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结盟,不自我膨胀,不称王称霸,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中国的倡议“一带一路”让中国发展机遇和世界广泛分享,中国同时从世界共同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在体现我们大国智慧的同时,也给某些西方国家舆论造势的“中国威胁论”以有力的回击。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开播,该片生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绚丽篇章。从“中国梦”的阐述到“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提出,再到“一带一路”等中国方案的确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经历着深刻“蝶变”。

独具“深度”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的外交实践不断印证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深度。大国交往是中国外交实践的关键领域,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同时也希望世界人民过得好,在国与国相处的过程中,不分国土面积的大与小,也不论国家实力的强与弱,中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这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独具的深度。

独具“广度”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赋予了中国外交前所未有的广度。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让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花结果;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共同进步。这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弹奏的交响曲,还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谐共生的圆舞曲。

独具“温度”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提“新狮子观”,既是对中国发展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等的完美概述。中国人常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家庭成员,因此发展起来的中国不会抱有“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狭隘思维,开放、合作、共赢等朴实而有温度的现代化外交理念将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通行证。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28日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开播,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

如果说,7月份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答了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让人们对当下中国有了一个宏观和客观的认知,也让人们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定位。那么,此次8月播出的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则回答了在世界环境中中国应置身何处,扮演什么的角色,在全球的语境下我们应怎样的自我认同以及赢得他人认同。

在“没有人可以是孤岛”的当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梦的实现也不能离开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搞好关系;要求我们不仅要自我发展,还要在世界的格局中发展,我们要借世界的他山之石,攻中国梦这块玉。而这些不仅需要有国内外合适的环境,更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积极服务国内发展,努力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在国际上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正当权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内,不为“外界”打扰,安心工作,踏实的奋斗,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和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中国梦。这些都指向我们要和平和发展,要合作与共赢,我们最终是要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下的我们折射出“自我”是要有所担当和有所实干的。

《大国外交》让我们能更深刻的读懂国家,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世界,宏大的叙事为我们个体建构的提供了新视角,让我们在国家和世界的语境下有机会重新构建自我认同,而这个重新构建的自我是我们面对“过去”的标尺,也使我们选择“未来”的航向标。

1840年,鸦片战争撬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强国建设的重要、强大军队的关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开展“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需要大国责任。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凸显得淋漓尽致,中国担当、中国胸怀、中国力量更是为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能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中国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站上更高起点,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同时,不断加强经济组织合作引领,与金砖国家携手打造新的“金色十年”,开启“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亚投行,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扮演更重要角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运筹帷幄,与各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给自己创造了机遇,也让全世界得到实惠。

但大国外交并非一路坦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势必会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激烈竞争,甚至形成掎角之势。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不看好中国,从最初的“中国崩溃论”,到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各种错误论断、偏激理论甚嚣尘上。但中国的“大胸怀”,让发展国力、合作共赢、包容和谐、拼搏奋进成了主色调,也进而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理解、欣赏、信服。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吸引了外界的眼光,让国际社会在好奇、惊讶之余,更好地了解、研究中国,携手创新全球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大国外交需要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也逐渐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维和、世界反恐、国际援助、和平谈话……中国用实实在在极大力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宽胸怀、有格局的大国,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也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有序的氛围,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共享改革的红利。当然,大国担当不仅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威望,也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国际巡逻等,始终将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人民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

5年的努力,我国外交硕果累累,但我们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的认识,始终明确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务必携手共进、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把握好大国外交带来的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国外交》是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央组织拍摄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弘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纪录片《大国外交》共6集,分别为,《大道之行》《众行致远》。

《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向我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体现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即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国外交中的自信表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达到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示出非凡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内政发展为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敢于担当的底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沉着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及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秉持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特别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顺势而行,利于千里。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下,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经济全球秩序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最期盼的。公正合理的多边外交能够带来互惠与共赢,是中国一直秉持推崇并将继续推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更有成效、大有可为。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

“一带一路”进行了五年,实际上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必须进行高质量的转型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研究,进一步把成果实化。

“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地从技术和实务方面进行总结,有四个观点进行汇报:

第一个就是“一带一路”体现了兼顾国际、国外两个大局的国家治理理念。可以看到,对外层面上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舞台的中心地位。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上也有很多期待,希望中国在经济、技术各个层面提供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很好地体现了统筹国内国际,更好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个“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大国外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方面不管是理念还是实践中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给予完美展示,在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这几个层面都得到了诠释。

第三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化,并参与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理念。特别是2016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能够提出怎样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什么样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向前迈进,任务很重。

第四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世界共商共享共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个倡议首先是对中国自身来说具有首创优势。现在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首创优势、先发优势作为引领优势,其次是跟发展中国家如何进一步巩固团体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群体,把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如何共享给各国,让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新时代大国外交中的历史担当。(本文系作者在学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有删减。)。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一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央视播出。气势恢宏的场景向我们展示着国家领导人------繁忙的外交历程和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群众的“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

世界上很少会有如此繁忙的元首专机;接待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一次又一次的出访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和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中国的外交从大国到周边,从发展中国家到多边舞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更加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只有世界的环境整体和谐,中国的发展才会更顺利,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独自向前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重要经济体,她的发展壮大和政治态度对世界的整体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发展稳步向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谐稳定,世界整体环境才会更加稳定,中国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树立起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惠及广大中国人民,也将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中国特色外交的逐步发展,将助推中国梦的尽早实现。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走进中国新时代是几代中国人民的梦想。

在新时代中的我们,有快乐也有烦恼。正值朝气蓬勃青春时期,小小的烦恼紧藏在心底,不愿分享。但新时代中的我们,渐渐的学会了不再把忧郁的气质当成青春的代表;不再把萌动的心情隐藏在紧锁的眉头;不再把骄傲的心理看作人生的必要。在新时代里,我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正确面对学习;乐观面对挫折。

在新时代中的社会,前途无量。在社会上立足,不仅要靠实力,还要靠诚意。在现实生活中,文明似乎被套上了枷锁,人心越来越淡漠。多年的邻居,没有说上一句话,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学会交往,终究多一个路人不如多一个朋友,何况是邻居。在新时代,要善于交往,提高道德才能立足社会。新时代的建设需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新时代中的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引人注目。吸引无数旅游者慕名而来,景色秀丽宜人,过目不忘。墨绿的参天大树,清香的五彩小花。清新的空气,带来缕缕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新时代中的生活,幸福美满。不再一味的工作、休息。都会有适当的放松时间,把积淀已久的心情释放出来,让人如释重负。科技的发达使人不再畏惧疾病,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样也有一个如向日葵般温暖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新时代,不是幻想。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懈努力,才能圆梦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三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家的日益崛起,中国的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第二段:坚定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200字)。

在新时代,中国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立场。中国倡导和平、合作、公正、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树立起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形象。中国坚持各国主权与不干涉内政原则,不追求霸权,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捍卫国际秩序和正义。

第三段:拓展多领域外交合作(200字)。

新时代中国外交倾向于全球化、多边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贸易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第四段:和平、稳定为外交目标(200字)。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稳定的外交目标。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和分歧,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国积极推动新型安全观,主张以对话、协商、谈判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中国积极参与涉及地区和全球安全的多边机制,通过互信、互利的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第五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0字)。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广大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中国主张通过相互尊重和发展独立思考、自我选择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等方式,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中国外交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守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原则,拓展多领域外交合作,倡导和平、稳定的外交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这些经验与体会,中国外交必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大国的责任和作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四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而如今已然居于世界大国之列的中国,却如同一只博爱可亲的狮子,觉醒于世界的东方,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博爱天下的新型“大国外交”,广交内外,兼济天下。

老子曾云:“天地合而万物兴。”儒家的“大同”为理想,墨侠以“兼爱平生”为旨。而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已融汇入中国的外交之中。特朗普总统的外孙女用中文背诵《三字经》,那是中国文化的外交传递的缩影;中国少年赴西班牙接受先进的足球训练,那是中国外交广泛接受先进事物的典范。这一“放”一“收”,正是中国“大国外交”一如既往贯彻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还在非洲马里援建医院,这又是何等兼济天下、利万民的胸怀。传播中国的优益(异)成果,又接受外来的先进成果;不拘于安本邦,亦去济世界,这种以“和”为中心的大国外交也诠释了中国人五千年怀博的大爱。

传播与兼收,“引进来”同“走出去”,正是中国外交一直坚持的。当习近平主席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当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同这位先贤一般,将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广播于天下。君可见,那个沉淀千年的中国,步履翩翩地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成果。当中国冰球运动员赴美参与国际赛事,奉行“体育外交”;当中国广泛的接受各国成功的发展经验,君可见,那个海纳百川的中国,再次仪态庄严,包容世界。中国的外交一直在诠释,在发展“和”,以“和”传播,以“和”兼收,以“和”而汇天下。

然而,中国外交不仅有大国的包容,更有兼济天下的宏图。有为非洲修医院、筑铁路,为“利万民”的博爱;更有也门撤侨行动中,带十二国民众脱险,“济天下”的胸襟。的确,中国的外交一直在诠释与践行“和”中,延伸和发展“和”。如今,中国外交的“和”不仅限于融合,更有一种为世界谋和平,促发展的大爱情怀。伊朗核问题争执不休时,中国的“和”,平衡各方,解决和平危机;中东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和”再次调解矛盾,展现风度。中国不仅安本邦,且济天下、利万民,这便是博爱的中国外交。

以博爱的胸襟,容纳百川,兼济天下,中国以“和”为中心的大国外交,正向世界展示出真正的世纪强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淡泊生活似乎是古人最向往的,也许是受了古人的熏陶,当今竟也有一群自称为“佛系青年”的人追求“淡泊”?原以为这“佛系青年”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潭清泉,孰不知他们追求的却是“什么都行、不太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这哪儿是淡泊?!

回想起千百年前杜甫在草堂提笔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形,对比之下发人深思。“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草堂里没有一处是干的,八月的秋雨让杜甫无可奈何,它既冲刷着杜甫的草堂,同时也侵蚀着杜甫苦涩的心。若是换作当下那些所谓的“佛系青年”,指不定要怨恨天公到何时呢?哪里还管得着“天下寒士”呢?!

自称为“佛系”,以为看淡生与死,不理名与利,就参悟了人生的境界。这种优越感真是可笑至极。只是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了个光鲜亮丽的借口罢了。这种所谓的“淡泊”只是个幌子,真正的淡泊是忘却名利,而心忧天下。

梁启超说:“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他的人生模板就真实而生动。青年人有远大的志向还不够,因为肩上的责任重大,要走的道路还远着呢!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才真正让人敬仰。随波逐流,只是自以为是的优越罢了。

淡泊名利是可以的,但是淡泊不等于放任。一味地随波逐流,放任自我,这种思想风气散播开来,中国还有几人会努力奋斗?安逸的生活令人向往,可谁又能一劳永逸?华为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奋斗。任正非的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辟: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

有一句话想送给所谓的“佛系青年”:最怕自己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你们所想的“佛系”,应该不止有淡泊名利,还有心忧家国,否则就成了放任自我。

所以,我们青年人要心怀“天下事”,可以淡泊,但别放任自我。

生活中许多的名人名言,总有一两句犹如清凉甘泉,醍醐灌顶,简洁的语言中却蕴含深奥的道理,其中,其中泰戈尔和菲贝利的话语,尤其让我悟出弃浮躁之心,立实干之志,乃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

勿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勿将生活物质利益化,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韵味。泰戈尔说:“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便不能翱翔了。”是的,当生活的一切都与物质欲望挂上钩时,人们总是身不由己,无法跳出这个充满了诱惑的陷阱,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管子认为人性就是趋利避害,人们追逐物质利益无可厚非,但凡是都有不可逾越的准则。

欲望如同巨大的黑洞散发着难以抵抗的吸引力,会将人们纯真的初心玷污的肮脏不堪,会使社会人际关系这张紧罗密布的网变得稀疏脆弱,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失衡。当人们选择了追求利益而不顾后果时,双眼已被利益所蒙蔽,无法识清道德与违法的界线,深深陷入难以逃出的泥潭中,被无边的痛苦与悔恨所包围,失去主宰人生的自由与权利。

立足于现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菲贝利曾说:“做好眼前该做的事,生命才有意义,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如今虚无主义夸大风气盛行泛滥,似乎立下小目标才是社会的主流,起飞的原点。趋之若鹜,随波逐流,只会使人之欲望愈生愈大,只终究会变成过眼云烟,看清现实,脚踏实地,才是生活的长久之计。

人们只是看到电商马云创下的无限商机,华人首富李嘉诚拥有的巨大产业,他们享有受人仰慕的名誉,却不了解从前的马云只是个四处寻求合作上门谈商业的无名之辈,李嘉诚只是个小小的推销员。大人物便是不断努力的小人物,连实际行动都没有付出的人,何谈目标?也许我们眼前的生活平淡乏味,但尝试改变以欣赏的态度过好每一天,懂得感激与满足,比懂得追求更加简单。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弃浮躁之心,立实于之志,方可拥有幸福生活。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又有谁可曾想过这么一个中国,忍受多少苦。

1840年,英国向我国发动鸦片战争,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法、意、德等国强迫我国政府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饱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欺侮和蹂躏。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挑起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南京超过30万军民先后被杀害。

30多万啊!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使我不寒而栗,对日本军的做法强烈不满,他们凭什么对中国这样呢?中国要崛起!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与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我们中国八路军战胜了日本军的阴谋诡计。可好景不长,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长征,吃苦耐劳,誓要中华崛起。

今天,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在第23届洛杉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5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世界上再没有人敢讥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了。

当北京申办____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时,全国沸腾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看着先辈们这么努力为中国拼搏时,看着日益富强的中国时,我们晚辈也不能放弃,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口气呀!但也不能忘记中国曾经经历的艰险。

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国之栋梁,心中永远铭记一句话:“我是中国人,祖国在我心中!”。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五

建党100周年是激动、泪水和喜悦的时刻。眼泪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困苦流泪,也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生命和鲜血的共产党人流泪欢庆,就是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取得惊人成就而欢欣鼓舞,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而欢欣鼓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先是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两个大国领导人在相隔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访华,紧接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出访周边国家,并出席多边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外交“既迎进来又走出去”,掀起一波高潮,密集的外事安排让很多长年跑外事口的媒体记者都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最新版的党章。就外交层面而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开放日讨论时发言称,这句话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也向世界公开亮明了我们希望与各国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在十九大之后的开局就呈现出很多为外界所关注的新意。虽然有巧合的因素,但是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在同一时间段分别在国外出访的情形,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还是头一次发生,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此外,另一个也被视为“破例”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美国总统成为首个到访的外国元首。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当天,11月10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机几乎和特朗普所乘坐的“空军一号”同步抵达越南岘港。习近平此行除了在越南岘港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外,随后还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

11月10日下午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最先登台的特朗普和最后出场的习近平分别所作的主旨演讲成为了当天会场内外最受关注的两场演讲。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了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作为全球头两号经济体的中美在全球化问题上分别“吹暖风”和“吹冷气”的迥异立场。

特朗普在演讲中称,美国已经准备好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但是必须基于“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此同时,美国“再也不会签署那种束缚手脚、被迫放弃主权并且几乎不可能切实执行的多边协议”。和此前在七国集团(g7)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一样,特朗普展现出了自己在全球化上与其他成员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在约35分钟的时间里,习近平一上来就向与会者阐释了世界经济正面临的深层次转变,并明确指出,“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

在演讲中,习近平还两次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分析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时,习近平在演讲中称,“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紧密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趋势。”此外,在演讲的最后,习近平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他所列举的中国人民将开启的“五个新征程”中,涵盖了不久前写入十九大报告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四年多前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时相比,此番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概念更加清晰,而且路径也已经明确。巧合的是,这两次阐释都发生在“首次出访”中,四年多前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进行的首次出访,而这次是十九大之后中国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将上述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且写到十九大报告里,是因为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理念发展和实践发展都是基于这两点。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萌芽,其背景就是冷战的结束。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集团对立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主线。当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敌对国家;而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兴盛,虽然传统威胁仍然存在,但新出现的威胁更直接危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恐怖主义等。

如何面对人类的共同威胁和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产生了很多种类似的“人类共同体”的提法,但直到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进行明确的阐释,这一理念才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将2012年11月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了明确阐述。

四年多后,十九大报告不仅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在一起提出,还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九大期间对此曾予以进一步阐释称,“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

秦亚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西方主流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竞争性、冲突性、二元对立的,国际政治是零和游戏;各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必然是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如果被这种想法支配,那就还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就永远实现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只有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各国才能避免冲突,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最终建成“共同体”。

在中国前apec高官王嵎生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apec所倡导的‘大家庭精神’也可谓一脉相承。”王嵎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称,这种“大家庭精神”,也就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apec合作方式。它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允许灵活性和渐进性,集体制定奋斗目标,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达标。

3年前,在北京举行的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作出开启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历史性决定,批准了《北京路线图》。此次在越南岘港,习近平再次呼吁:“要按照商定的路线图,坚定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开放中实现亚太新一轮大发展。”最终,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宣言中重申致力于全面系统推进并最终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和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等越南领导人分别举行了会谈会见。因需要赶赴菲律宾出席东盟峰会,越南总理阮春福无法在首都河内迎接习近平对越南进行的国事访问,还专程赶到岘港,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前同习近平见面。

有媒体分析称,中越领导人在此访中重提“同志加兄弟”,强调双方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显然是希望借助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以积极姿态处理好历史问题和现实分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国关系。

在13日结束对越南的访问后,习近平还前往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以及老挝总理通伦、国会主席巴妮等分别举行会谈会见。

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在访问前夕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习近平对越南、老挝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开篇之作,将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新境界。

而在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在下榻的酒店分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举行了会见。对于很多媒体记者而言,这几场被视作是着眼于“周边外交”的密集会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除了已与中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关系的俄罗斯外,菲律宾、韩国和日本近几年都曾因领土、安全等问题与中国的关系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

由于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战略地位提升,使得中国周边地区成为了世界大国角逐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分量有了明显提升。习近平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以后的首次出访国,也都选择了周边国家。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将周边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习近平还在会上首次提出了“亲、诚、惠、容”的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一年后,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先强调的也是周边外交,强调要切实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后,我的感觉是,中央对于外界的战略性规划基本做好了。”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也因此,2014年还被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元年。

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他还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要求,强调了“七个切实”,包括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切实推进多边外交,切实加强务实合作,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等。

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勾勒了中国外交的未来布局,“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报告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更加明确的阐释,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秦亚青看来,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最重要的变化是整体外交定位清晰了,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此外,还全面厘清了重大的外交理念。中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安全观等,都在一系列文件和讲话中得到了明确。

2013年6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还阐明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十四字方针”: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认为,伴随着中国和平发展,全球中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国际秩序、国际权力结构正重新平衡。中美间的战略竞争越来越强,战略共识越来越少。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准确命中了中美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处于重新平衡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崔立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刚刚结束的特朗普访华上,中国就发挥了比较好的引领作用。崔立如认为,在消极面和积极面之间,中国加重了积极面的筹码,使得这次中美元首对话更多地带有积极的性质。

“面对问题,中国外交的理念是会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机遇总是大于挑战。这个机遇不是摆在那儿的,而是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机遇。”秦亚青也认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从外界非常担心的状态演变成现在这种积极的局面,是因为“中方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海湖庄园会晤的成功举行,就是在困难中创造的机遇”。

而且,这些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也有机遇的因素。世界正需要有更多元的力量来推动前行,中国刚好也发展到了这一步。但发挥能动性,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也至关重要。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haenle)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之所以能在地区和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也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采取“美国优先”的收缩外交政策的结果。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上,中国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这在应对南海局势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比较模糊,因为出于当时的形势考虑,需要避开一些矛盾旋涡。现在作为大国,有些矛盾我们已经避不开了。

在越南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是与习近平举行正式会见的唯一非周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还同巴切莱特一道出席了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签字仪式。这是中国同拉美国家首度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升级,不仅会为中智务实合作注入新动力,也会在国际范围内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而在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发表的《中越联合声明》中,越南明确表示,欢迎并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愿同中方落实好业已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文件。

越南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态度从早期的以疑虑为主,到近来的积极欢迎和支持,是周边多国尤其是东盟国家几乎都有过的心路历程。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外界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也不清楚这个倡议是否能真正“走出去”、形成规模。但到了今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时,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赴会。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亚欧非大陆这些“一带一路”的沿线区域国家,也有的来自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拉美国家,而且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均有代表,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了广泛认同。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四年来,中方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此外,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相较于东亚和欧洲的经济获得长足增长,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多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不便具名的中国资深外交官曾表示,中国在设计“一带一路”时,确实有一个“大棋局”,就是如何推动欧亚大陆的整体发展,填平长期处于凹陷状态的大陆中间地带,也被为“政策洼地”。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曾在法国《回声报》上撰文称,“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通过大量的公路、铁路、港口、金融、电信等基建计划,填补东亚和欧洲这两大“繁荣极”之间的经济、政治、人文真空,无疑有利于推进发展,也会遏制从中东经外高加索直至中亚的极端伊斯兰主义蔓延势头。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早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外界开始觉得中国不是说说漂亮话而已,而是切切实实地在做工作。

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导创建丝路基金、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制度产生了制衡作用,也为新兴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央对于外交的战略性规划基本明确后,接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何积极有为、一步一步地去实践这些规划。当然,规划本身也会与时俱进地做改进。”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今后五年,中国会主要在实施上下功夫,实践的力度会更强。习近平在国内考察时,曾说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秦亚青看来,这种思路在外交上同样适用。

“但我们现在参与的很多全球公共事务就是有优先级的,会有对于自身资源的考量,不会无限投入。不论以后强大到什么地步,这一原则都要坚持。”秦亚青说。

十九大报告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界定,一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处于初级阶段”就意味着中国承担责任要量力而行,此外,中国现在不断向世界释放的信号就是不称霸。秦亚青认为,这样的信号释放不仅是政策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在这个共同体中,不能有任何国家存在称霸意图。如果有国家称霸,那就还是强权政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尽管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已经放弃了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但实际上世界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中国这样"韬光养晦"的大国。从前的大国,在其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大都发展出来了如何扩张甚至如何称霸世界的战略,但今天的中国努力探索的则是如何和平发展,如何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以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为例回顾一下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以及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对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的地缘考量;第三部分就是回答地缘因素、地缘政治的理论在当代还有多少解释力这个问题。

首先先来解释一下,选择麦金德“大陆岛”理论的原因,因为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书中的观点,也吸取麦金德“大陆心脏”理论,这样更有连续性。

(一)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

如果说早期的技术发展使得海上运输表现出比陆上运输更大的便捷的话,那么20世纪早期科技的发展使得陆上权力占据了主导地位。铁路,接下来的内燃机,以及现代化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建设,使得整个欧洲拥有了进行大规模物资输送的能力。到那个时候,欧亚大陆的内部地区为大陆所包围。麦金德注意到欧亚大陆的河流没有一个是注入世界主要海洋的,北冰洋冰冻了欧亚大陆北部绝大多数海域,以及其海岸线的港口。进而,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20世纪的中东地区,德国可以十分便利地通过陆路进入,正如19世纪时期英国通过海路进入一样。英国,作为一个小岛国,麦金德称之为已经贬值的遗产的受赠者,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而主要的欧洲大陆强国都控制着有利的自然和人口资源。麦金德注意到,陆权与海权的竞争构成了历史的永恒主题。海权演进的第一个循环圈随着马其顿帝国对地中海的控制而结束,在接下来的循环中,麦金德注意到陆上强国罗马战胜了海上强国迦太基,随后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在古代的这两个循环过程中---马其顿对希腊、罗马对迦太基---陆上强国成功地挑战了海上强国。从技术角度看,曾经有利于海权的技术,到20世纪之后,开始向陆权倾斜。

当我们快速地回顾历史的流转时,是否某种感觉到某种恒久的地理关系已然变得清晰?难道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处于枢纽地位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无法乘船只抵达,但一直以来却总向马上民族开放的地区?而今天,它已经向铁路和公路网络开放了。这个地域,大体上切合沙皇俄国的领土,占据着“中心的战略地位”,并拥有“无法计算”的充分的资源,(麦金德将这一中枢地域称作大陆心脏),他认为,这一地区被由欧亚大陆边缘的主要大国所构成“内新月”所环绕,这些大国包括: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而这些地区反过来又为由英国,南部非洲及日本等“外新月”地区所环绕。麦金德提出了其著名的格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大陆心脏;谁控制了大陆心脏,谁就控制了整个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将控制世界。”

(二)布热津斯基在书中关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保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出了大胆而又可能引起争议的地缘战略设想。布热津斯基中心思想就是美国应在欧亚这块世界上人口最多、自然资源最丰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大地上行使力量。欧亚大陆西起葡萄牙,东至白令海峡,北起拉普兰南至马来西亚,是一个"大棋盘"。在未来的岁月中美国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在这个棋盘获得认可和受到挑战。他认为,美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亚和中东的冲突和关系,防止出现任何超级大国对手来威胁美国利益或福祉。

本书核心论述的是:欧亚大陆是未来世界舞台的中心。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全球性大国,要确保其首要地位和利益,必须要在欧亚大陆建立一种多元性民主化政治与安全体系,并积极的适当的参与其中。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围绕德法建立一个不断扩大的欧盟与北约,并吸引俄参与其中;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政治上围绕中国,而国际事务上围绕日本建立一种复杂的三角平衡关系,其关键是与中国的关系,日本是作为制衡的力量却不是主要的。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五个新生中亚国家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恰当的处理这里的关系,是维持欧亚稳定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展现出了新面貌,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正是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中国领导人关于我国外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的指引下,中国才铺开了“一带一路”倡议这张宏伟蓝图。

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特点在《十九大报告》中完美的展现了出来.《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历史性的战略性文件。报告不仅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而且对指导和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九大报告》综合和提炼了外交思想是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

一是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宣示了中国崛起采取什么样的道路与战略,有别于传统大国暴力崛起的国际政治模式。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坚持和平发展的过程。和平发展,中国才有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全球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参与,这是新的理念和实践。“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实践。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共”字是有重要意义的。独立个人的“自在”离不开整个群体的“共在”。自我存在总是与共同存在相伴相生、共同发展,正如水滴与大海是并在的。尊重个体的“自在”和个体权利,也尊重自我与他者的“共在”和共同权利,“共”字充分体现了“co”这个英文前缀,所有以“co”起始的单词都是共同的事情,比如“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是“co”时代。现在的共享单车与消费习惯都有这种含义。“一带一路”不同于马歇尔计划,首先是要“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某一方的行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需要,在共商的基础上才能共建,只有在共享的大背景下才能共同发展,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初衷与核心。国内治理我们也开始用了“共商、共建、共治”,两者的思路是一致的。

三是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同任何一个大国的关系都保持总体稳定,不大起大落,同所有大国的关系都均衡发展,既不同任何一个大国对抗,也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在重视现有大国关系的同时,中国还特别重视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一些发展中大国虽然目前还不具备世界大国的实力和地位,但是它们的发展潜力巨大,它们成为世界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同发展中大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国际事务中也有更多的共同立场和共同话语。

四是在多边外交中着眼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争取话语权。中国要通过多边外交来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体系面临转型,全球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但是,西方大国在全球治理改革上普遍表现出动力不足或能力不够,他们试图继续维系对他们有利但已经尽显弊端的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这正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取向是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加代表性和话语权,进而更加公正合理。

五是大力开展政党交流合作和公共外交。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居核心地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民意舆论的引导者,所以,开展政党交流与合作,对促进国与国的关系极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同许多国家的各种类型政党都保持着机制性的交往。2017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创下一个历史性纪录:共有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党组织领导人报名参会。这样的交流对相关国家了解中国的大政方针、战略走向,从而形成对中国的理性认知,避免误解偏见是非常有益的。除了政党外交,中国还重视其他层面的公共外交。“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其寓意就是公共外交。

六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针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但是又不仅限于经济,其实施过程和效果都与外交分不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为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增添了新内容。“一带一路”虽然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开放以及为之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但却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和平。在全球治理遭遇困难的当下,“一带一路”无疑为推进全球治理提出了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方案。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可以视为“准全球”的地域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无疑将极大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多次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

(二)“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的地缘考量。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正是中国基于本国所得地缘环境以及欧亚大陆整体的地缘环境,所做出链接欧亚大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应该警惕传统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要记住,“一带一路”这样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要穿越一系列的古代文明区和宗教信仰区。比如说有伊拉克和叙利亚这样的国家,由于过去10到15年当中发生的一切,以及正在进行的战争。很多人开始避开这些国家,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放弃宗教,比如说在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瑜珈,而不是继续恪守伊斯兰教的教条,有去宗教的趋势,但是以宗教之名,宗教极端主义组织,仍然是这种巨大的基础设施的一个地缘政治的风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5年了,现在重在落实,重在把“共商共建”的理念转化成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更要考虑到一些地缘的因素,根据当地已经相对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谋划,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首先笔者认为,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完美的解释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因为传统理论的背后蕴含着国家间利用地缘进行争霸、战争的因素,并且最终总要把国家引向“零和博弈”的边缘。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长久发展与稳定,命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因此,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只是国家对外决策的考虑因素之一,并没有太多的解释力了。但是,地理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海洋地理位置,笔者认为反而更加重要了。不光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韩国提出的“欧亚倡议”、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大道”、蒙古提出的“草原之路”等一系列规划倡议都是基于本国和本地区的地理因素做出的。我国自建国初就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局势,近年来每年都会召开“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都是对地理因素的重视。

因此,虽然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国际关系的发展,但是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没有下降,同时由中国基于地理因素的考量和研判,形成的新的“地缘理论”,做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赢”的理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合作与对外开放,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20国集团、金砖国家、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倡议,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与支持。

参考资料。

【1】《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秦亚青:《十九大报告》与中国外交的新时代.《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年03期.2018.3。

【4】叶成城: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05。

“一带一路”进行了五年,实际上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必须进行高质量的转型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研究,进一步把成果实化。

“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地从技术和实务方面进行总结,有四个观点进行汇报:

第一个就是“一带一路”体现了兼顾国际、国外两个大局的国家治理理念。可以看到,对外层面上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舞台的中心地位。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上也有很多期待,希望中国在经济、技术各个层面提供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很好地体现了统筹国内国际,更好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个“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大国外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方面不管是理念还是实践中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给予完美展示,在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这几个层面都得到了诠释。

第三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化,并参与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理念。特别是2016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能够提出怎样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什么样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向前迈进,任务很重。

第四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世界共商共享共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个倡议首先是对中国自身来说具有首创优势。现在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首创优势、先发优势作为引领优势,其次是跟发展中国家如何进一步巩固团体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群体,把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如何共享给各国,让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新时代大国外交中的历史担当。(本文系作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有删减。)。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六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外交地位也愈发重要。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为国际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心得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将从坚持和平发展、深化互利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弘扬中国文化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心得进行探讨。

首先,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成为全球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倡导国际社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推动解决国际争端与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构建和平安全环境。中国坚守和平与发展的双轮驱动,推动各国都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从而有效地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其次,新时代中国深化互利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区域合作与全球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加强经济与文化交流合作。中国通过争取国际大型企业、国际组织的参与,使得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第三,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致力于构建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并担任重要职务,推动全球议程的制定与落实。中国还积极倡导金砖国家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稳定。

第四,新时代中国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中国从来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者和伙伴。中国履行了对非洲的承诺,为非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并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中国也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争取发展中国家利益更多地得到保障。中国对外援助力度大,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新时代中国努力弘扬中国文化,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文化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引领人们秉持和平、互助、团结的思维方式,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心得能够从坚持和平发展、深化互利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弘扬中国文化等五个方面全面展示。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外交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发展与繁荣做出积极努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以其特殊的外交心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七

中国新时代是指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新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作为普通的中国公民,对于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我们个人应对的手段和态度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在此,我将从不同角度论述我个人对于“中国新时代”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新时代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从20世纪以来的腾飞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实现了从“制造大国”到“创新立国”的转变,也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更加开放、合作的国际网络。新时代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这为我们个人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中国的新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中国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中国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奋斗的旗帜,也是我们自信、自豪的源泉。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同的基本道德底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经过这样的心灵洗礼,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第三,中国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责任和挑战。新时代要求我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关心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民生福祉等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同时,新时代也要求我们做到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相结合,既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也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责。只有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到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中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共赢。

第四,中国新时代需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新时代的变革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必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中国新时代的伟大潜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于创新,勇于担当。只有相信自己的潜力,相信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潜力,我们才能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新时代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新时代是由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中国新时代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作为一名学生、一名职场新人还是一名企业家,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发挥自身的专长和特长,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完善自身,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让我们凝聚智慧和力量,为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中国外交(模板18篇)篇十八

【内容提要】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中前者起着基础性作用。历史经验还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外交调整与之相配合。据此,为了因应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转变,中国外交需要继续坚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坚持“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调整:将更多外交资源应用于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构建;适当降低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外交投入,努力构建新的外交格局;更加积极地开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领域外交,不断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大力培养、大胆使用谙熟低位政治、善于经济外交的新型外交官,不断丰富外交官的来源和出口;努力规范外交参与者的行为,改革和完善外交决策机制、参与机制和协调机制。

一引论。

近年来,中国外交调整、外交转型乃至外交改革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热门议题之一。相关文献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由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扩大,其他国家特别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忧虑和疑惧,并各自进行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变化,中国既往的国际战略、策略和外交政策全部失效或部分失效,因此,中国外交必须调整、转型或者改革。应当说,上述思路和观点对于中国外交调整的解释无疑是有价值的,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可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笔者看来,由于经济因素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性作用,还由于内政对于一国外交的优先地位,因此,我们应当从观察中国国内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影响入手,解释中国外交调整的根本动因,并由此出发思考中国外交调整的方向、目标等具体内容。而在中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近年来的焦点、难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所以,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角度观察中国外交调整,也许能够进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做出更有价值的判断。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首先讨论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最后就如何因应这种变化、进行中国外交调整提出若干建议。

二简要的理论和历史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该国外交的目标、任务和布局。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成果分享方式、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增长方式是前提和基础。为了保证本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满足国民不断提升的物质需求,执政者除了必须维持一个大体稳定的国内政治和社会秩序外,还应当维持一个大体稳定和总体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保证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都能得到有效运用。而在本质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要维持一个对本国适宜的国际环境,执政者就必须充分利用既有的外交资源,并进行合理的配置。概而言之,一国外交的目标、任务和布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始终基于该国内政的需求特别是其经济需求。没有脱离内政需求特别是经济需求的纯粹外交事务。因此,一旦国家的经济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增长方式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外交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能。

其次,一国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恰当与否,对其国际地位、外交空间均有重要影响。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经济运行方式、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国家战略目标等因素不同,各个国家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绩效也有明显的差别。采用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并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地位,扩大其外交空间。反之,采用不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则很有可能导致国家发展失败或者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从而严重削弱国家的硬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拓展外交空间自然也就谈不上了。

最后,一国外交的质量对其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提高的大背景下,一国外交事务与其国内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没有高质量的外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海外利益均得不到有效保护;国家的对外关系可能处于不稳定甚至是危险的状态,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摩擦、冲突乃至战争可能此起彼伏。而一个在外交领域举措失当乃至严重受挫的政权,将面临国内公众、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与他国有着广泛联系的国内公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往往转化为对政权合法性的威胁。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执政者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动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手段予以化解,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国内经济发展。

从实践层面看,一国经济发展方式与该国外交的密切联系也确实存在。

首先看一下二战后日本的案例。由于自然资源极为短缺,国内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经济对外具有极高的依赖度。用著名经济学家米切尔·曼德尔鲍姆(michaelman-delbaum)的话来说:“日本在必需品方面对外国的依赖大于任何一个工业大国。”而战败国的地位、非军事化的限制,又使其只能选择和平主义的国家发展路线。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日本必须采取以“出口导向”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这又对日本的外交战略、外交布局和具体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处理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以确保主要国际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理好与主要资源供给国家、毗邻其海上战略通道的国家———主要是那些中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以确保资源供应的稳定。但后者往往又与前者发生矛盾,由此导致日本经常采取一些看起来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外交行为。“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国际局势做机会主义式的调整,一次次地随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而见风使舵。”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面对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威胁和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不得不采取与以往有着重大差别的“新中东政策”,其核心是反对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领土的占领,尊重中东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尊重巴勒斯坦人基于《联合国宪章》的正当权利。这既是战后日本在外交上第一次采取与美国不同的政策,也与欧共体国家的相关政策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招致这些大西洋两岸国家的严重不满。又如,1989年之后,“在联合制裁中国的各国中,日本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太情愿的角色,只是为了维护西方的一致,才勉强同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制裁中国的决议”。1990年,日本率先在西方七国中解除对中国的制裁,恢复对华第三批日元贷款。此举同样招致其西方盟友的强烈不满。日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也是因为当时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

其次看一下美国的案例。与日本不同,美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较为优越;但与日本相同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对其外交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立国后的数十年间,美国之所以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除地理因素外,与其以农业生产为主且采用相对封闭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很大的关系。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国际化成为美国的迫切需要,因此,它开始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秉持的是具有强烈霸权色彩的门罗主义。专攻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外交的著名历史学家布拉福德·珀金斯(bradfordperkins)曾写道:18战争过后,美国“迎来了民族主义的高涨,其标志是致力于促进美国贸易、扩大领土疆域并向那个以往关注甚少的西半球地区扩大影响。这些努力在1823年门罗主义那里达到了顶点”,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也因此跃升为世界级大国。而在整个20世纪,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方式与其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政策更加密不可分。在被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入江昭(aki-rairiye)称为“美国的全球化”的20世纪前半期,美国之所以有意愿和能力深度卷入世界各地的安全、经济和文化事务之中,与其依靠高效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全力推进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得益于这一经济发展方式,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其资金、技术以及商品更广泛地进入世界市场,从而为战后的国际秩序提供了经济基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为战后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安全和政治基础。美国也因此接替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在继续奉行贸易自由主义政策的同时,放弃了以往的粗放型方式,转而采取更加重视科技进步的集约化方式;冷战结束以后,更是进入了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美国的实力由此进一步提升。与此相对应,美国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也愈加浓厚,甚至一度出现了“美国不得不帝国”的论调。但这种咄咄逼人的“帝国行为”也严重分散了美国的注意力,大量消耗了美国的实力,强烈腐蚀了美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近些年来美国的相对衰落、国内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乃至某种程度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总之,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美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和军事“这三种扩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又相互推动,成为美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2年举行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郑重承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之后,历次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均对此加以确认,并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了贯彻这一基本国策,服务国家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30余年来,中国外交放弃了以意识形态画线的原则,改变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布局,逐渐确立了“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重点、多边是舞台”的布局,明确了“核心利益”、“重大利益”、“一般利益”的国家利益结构并进行了相应的资源配置,建立了外交政策咨询制度和相应的组织机构。从实际效果看,这种从“革命外交”向“建设外交”的转型总体上是成功的,外交工作“为国内保稳定、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到翻了四番多,达到5.8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8%增加到9.3%”。

基于上述概要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前者起着基础性作用;一旦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外交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要深入理解一国的外交行为、外交政策乃至外交战略,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从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式入手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路径。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产生的影响。

要明确此次中国外交调整的方向、目标和基本内容,必须深刻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引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否则,相关的研究就很有可能陷入空洞、臆想的窠臼。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引发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多领域、多层次的。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第一,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经验研究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国家竞争力的上升将有助于增强其整体实力,进而引发地区和全球格局的变化。当今世界各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而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的现实也使其在技术领域需要依赖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这对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微妙影响。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逐步降低这种依赖度,并逐渐使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互动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可以预见,实现这一转变将对中国外交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将趋于平衡。国际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实证研究表明,由于产业机构、要素禀赋状况、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贸易开放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一直都在升级,只是在不同阶段升级的速度有所差异而已。这一特点对中国的出口市场结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出口市场结构变化迅速,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一降一升”。所谓“一降”,就是美、日、欧(盟)三大发达经济体占中国出口的总份额从的53%下降到的44%。就国别和地区而言,中国对美出口从超过20%降至17.1%,对日出口从16.9%大幅下滑至7.8%,对欧出口则从15.4%小幅上升至18.7%。所谓“一升”,就是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份额大幅攀升。其中,东盟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从7%升至9%,拉美则从3.1%升至6.4%。由此可知,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赖总体上有所下降,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依赖则有明显上升。《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如下战略目标:“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基于这一战略目标和当前世界经济的总体走势,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的贸易结构仍将延续上述趋势。而中国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重塑世界贸易格局。

第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结构将更为合理。一国的fdi与其经济发展方式、gdp总量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国际收支差额、外汇储备总量直接制约着该国fdi的规模,而其对投资领域和目的地的选择则不仅限于直接经济利益的计算,还有政治和安全战略方面的考量。近年来,由于中国的gdp总量快速增长,国际收支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中国fdi的增长率和总额两项指标均急剧上升。从投资存量看,为330亿美元,20升至4247.8亿美元。从投资覆盖情况看,截至年,中国的ofdi已经辐射到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存量占89%。就直接投资对象国看,最大部分集中在邻近中国的亚洲经济体。从投资企业的数量看,亚洲居首,欧洲次之,非洲居第三位。从所涉及行业看,虽然分布广泛,但主导份额来自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均出现下降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所确立的境外投资战略目标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影响。

第一,涉外中央部委的涉外职能将进一步凸显和扩大。这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还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都需要增强中央政府的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服务能力。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中央政府各部委的努力。

第二,省级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治理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它们影响国家相关政策的意愿和能力也将进一步上升。

第三,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将使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更为明显,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受教育水平。与此相关联,普通公众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将进一步提升。这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治理的难度,增加决策者和行政机构的压力。

总之,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它将引发多领域、多层次的变化,从而使中国对外部世界的需求、态度和行为方式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而这些变化和不同又会在不同层次上对中国与相关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国际体系、国际制度的关系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改变中国的全球、地区特别是周边环境,并将部分改变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行为方式乃至外交战略、政策和整体布局。因此,中国外交确实需要在恰当评估国内外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以便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四中国外交调整的原则要求与基本内容。

对于何谓“外交调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有些著述甚至根本就没有对这一概念加以明确界定。本文认为,外交调整是一国对其外交的构成要素、层次、内容进行部分或者全部改变的行为总和。从构成要素上讲,涉及外交理念、外交原则、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外交体制等;从层次上讲,涉及全球、地区、双边等;从内容上讲,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外交调整的最高层次是外交革命(diplomaticrevolution),即外交战略的重大变革,它通常意味着一国外交的改弦更张甚至是另起炉灶;在其之下则有外交转型(diplomatictransition)、外交改革(diplomaticreform)等区间。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此次中国外交调整主要是政策、策略、布局以及体制层面的变动,而非外交原则、外交战略的重大更改,其精髓应当是延续中的变革,坚守中的维新。因此,它并非外交革命,而与外交改革、外交转型有所类似。

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看,未来中国外交调整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三个不动摇。首先,坚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不动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疑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要塑造这样的环境,既取决于我们对外部环境走向的准确判断,也取决于恰当的战略设计。如果说之前我们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基于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引发的全球、地缘和双边关系的变化对中国有利的话,那么在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这一判断的基础则是发达国家较长时期的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成长而可能引发的全球、地区的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总体上对中国是有利的。所以,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为近期出现的重大外部挑战而丧失。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信心。不仅如此,中国还应当着力经营好并尽可能地延长这一战略机遇期,不为暂时性、偶发性的事件所动摇,从而为实现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真正崛起争得更多时间。

其次,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方针不动摇。尽管国内学术界对该方针存在激烈争论,国外学术界特别是欧美学术界对此贬多于褒,但在本文看来,如果我们真正弄清楚了这一战略方针的内涵,特别是弄清楚“韬光养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不为外部世界的鼓噪或者曲解而心烦意乱,不为词典中的解释所拘泥,其实是可以得出明确结论的。如果像戴秉国国务委员所强调的那样,韬光养晦的“主要内涵是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当头、不扛旗、不扩张、不称霸,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像曲星教授所反复强调的那样,我们是在“韬意识形态之光,养经济建设之晦,为国际新秩序之为”,那么这一战略方针就必须继续坚持而不是予以放弃。我们必须始终明确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还会继续增强,国际地位还会继续上升,但速度肯定不会像以往那样快,幅度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大;大而不强、无力承担过大的国际责任,无法全面、有效地主导国际事务的进程,将是中国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更何况,在提升自身力量、扩展国家利益、改善国际地位、增大国际影响的过程中,中国又必然与既有的全球和地区体系、秩序以及主要行为体发生不同形式、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摩擦乃至冲突。因此,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甚至有可能较以往更加严峻和复杂。因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当然,如何基于变化着的现实,在两者关系上进行适当微调,有所侧重,也是中国外交调整的应有之义。

最后,坚持“不结盟”的外交原则不动摇。“不结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显著特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这一原则同样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不少学者明确主张放弃或者改变这一原则,与有关国家结盟,联手对付外部挑战———特别是来自美国高调实施重返亚太战略所构成的威胁。本文认为,无论是基于并不久远的历史经验,还是基于复杂的现实考量,抑或是对未来的基本预测,放弃“不结盟”原则的主张都是不可行的;结盟的实践则是不大可能的,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诉求或者极度简化的理论推演。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放弃了“不结盟”原则,某些结盟对象国也确有意向对此予以呼应,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加深国际体系中的守成大国特别是美国的疑惧乃至敌意,恶化而不是优化中国发展的整体外部环境,从而与结盟的主旨相背离。

第二,将更多的外交资源应用于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构建,从国际体系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消极适应者真正转变为积极建设者、主动塑造者。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是现存国际体系、国际制度———特别是两者的经济维度———的受益者;承认两者的合法性,并愿意接受它们的某种约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前提和基础。不仅如此,为了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提升,中国已经主动提供了一些国际公共产品,愿意承担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企盼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更多的“利益共同体”。

但也应当看到,现存的国际体系仍处于大国主导的国际制衡状态,绝大部分国际制度、国际规则是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其不平等、不合理之处甚多。迄今为止,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确实还不多,承担的国际责任确实还不大,通过和平方式改变现存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中的不公正、不合理之处的意愿确实还不够坚决。这也正是中国实力上升与国家形象改善不甚匹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未来中国外交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扩展,我们应当强化主动塑造意识,投入更多外交资源,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和安全、全球与地区并重的基本思路,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等全球性多边机构为抓手,以推进联合国改革和全球治理改革、落实自由贸易协定(fta)等为基本内容,稳健、有序地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推进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建设,并积极融入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念,使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真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三,适当降低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外交投入,努力构建新的外交格局。之所以如此,既与前文所讨论的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外贸易与投资结构改进有关,也是世界经济版图因此次金融危机而发生的深刻变化所致。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其暂时的经济衰退而忽视它们的发展潜力,但也不宜像以往那样,把过多的外交资源和注意力投放到这类国家身上,尤其要力戒“随美(国)起舞”的外交政策设计和外交行为取向,要懂得“实者虚之”、“险者夷之”这两句中国古老格言所蕴涵的智慧,并在战略和政策设计上加以体现,以进一步增强中国外交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对于具有相似历史命运和共同现实追求、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又有特殊重要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应当投入更多精力,运用更多外交资源,巩固已有或者构建新的多样化、有效率的合作机制,其中特别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积极推动金砖国家机制的特色化、成熟化,使其有别于现有的跨区域国际合作机制;二是利用自己特有的国际经济地位,积极推动“七十七国集团”的转型,使其作为金砖国家机制的后盾和依托。要通过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真诚协作,互相帮衬,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集体成长,最终改变近代以来形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推进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对于周边诸国,中国应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继续奉行开放性地区主义,展现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耐心,运用最灵活的外交技巧,努力消除相关国家对中国发展和强大的疑虑和恐惧,力争形成厚基础、多支点、有活力、效益好的周边外交新格局。为此,除不断丰富双边合作的形式、机制和内容外,要充分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地区论坛等现有多边机制,在南亚地区适时创建新的多边机制。要有效管控各种危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特别是妥善处理敏感而复杂的领土争端。要进一步发挥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帮助它们进一步强化与相关国家特别是相邻国家的经济关系。要努力将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经济辐射力有效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安全影响力,将彼此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有效转化为在政治上、安全上的相互信任。要通过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形式,深入发掘彼此文化的一致性,充分尊重彼此价值观念的差异,进一步增加彼此的区域认同感。

此外,对于后两类国家,中国还要逐步容忍和习惯来自它们的批评,有效化解它们在某些议题领域可能与发达国家联手对付中国的行为,由此进一步夯实中国外交的基础,增加中国在处理与发达国家关系方面的回旋空间。

第四,更加积极地开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领域外交,不断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使得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未来中国经济外交所覆盖的领域将越来越多,内容将更加丰富,其形式上的创新将尤为必要。比如,随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在国际社会的流行,新能源技术广受追捧,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中国在该领域是有比较优势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包装成为一种外交礼品,用于具体的双边外交实践。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凸显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有助于深化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合作。

第五,大力培养、大胆使用谙熟低位政治的新型外交官,进一步丰富外交官的来源和出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中国外交有着多方面的特殊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新型外交官。新型外交官不仅要懂得高位政治,还(更)要懂得低位政治,特别是要善于进行经济外交。因此,外交官的经济知识和工作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虽然有经济专家深度介入中国外交决策过程,有富有经济工作经验的官员出任中国外交部重要职位或大使,但数量并不多。因此,中国外交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应当适当拓宽外交人才的来源,不断丰富其类型,不断增加其出口。要选拔更多具有世界眼光、掌握现代经济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经济实践经验的人员,将其充实到各级各类涉外部门中去;与此同时,还要让那些年富力强的高级外交官到国务院其他部委的涉外职能部门、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省级地方政府担任主要领导职务。要改变以往外交官主要在外交部和中联部之间以及在外交系统内部流动、高级外交官的选拔主要局限于外交系统内部的局面。在这方面,美、日等国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第六,进一步规范外交参与者的行为,改革和完善外交决策机制、参与机制和协调机制。由于省级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对中国外交决策的需求度和影响力进一步上升,也由于除外交部之外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的涉外职能进一步扩大,加之普通公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如何有效整合上述外交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使其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如何进一步提升外交部门与国内公众打交道的本领,增加外交的透明度和包容性,强化外交的社会基础,将是未来中国外交决策体制、参与机制和协调机制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应当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外交决策体制、行政体制,以提高外交的统筹能力和决策效率;适当提升外交部的政治和行政地位,以增强其权威和协调能力。

五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事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对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对外需求的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应当继续坚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坚持“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调整:将更多外交资源应用于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构建;适当降低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外交投入,努力构建新的外交格局;更加积极地开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领域外交,不断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大力培养、大胆使用谙熟低位政治的新型外交官,进一步丰富外交官的来源和出口;进一步规范外交参与者的行为,改革和完善外交决策机制、参与机制和协调机制。

鉴于相关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外交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较长过程。在此期间,我们的决策者和研究者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于决策者来说,要有决心、信心、耐心和细心,特别是不能操之过急,要深知“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的道理。对于研究者来讲,则要在明势、识实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外交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思路和行动方案。

相关范文推荐

    左传阅读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

    说说我的校园(汇总18篇)

    优秀作文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它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生匆匆,总是有

    地震来了办安全教育教案(优质23篇)

    安全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个体差异性,因为每个人的安全需求和问题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安全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安全教育。以下是小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优质14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表现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小编整理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配以具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高质量的月工作总结。

    羊脂球读后感(专业14篇)

    读后感是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灵的收获和体验的一种表达形式。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羊脂球是莫泊桑《羊脂球》中的人物,她是一

    演讲比赛领导讲话(优秀24篇)

    比赛的经历可以给人们带来自信和成就感,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我们可以从这些比赛范文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自己的比赛之路注入新的动力。演讲比赛是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下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助教(精选17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2.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掌握一些软件的实践操作,公司的

    年味初二年级(汇总19篇)

    优秀作文的创作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还需要注重积累和练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

    影响力的读后感范文(17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接下来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口碑极佳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进来颇有些时间,读了些书,但马上又要

    初中新学期秋季开学校长讲话稿(汇总17篇)

    讲话稿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观点和情感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讲话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