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念青松

一个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每一篇优秀作文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希望它们能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一

出处:《韩诗外传·卷五》等。

《韩诗外传·卷五》里说:“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夏禹王开创了夏的天下,传到夏桀王,而被商汤王所灭亡;商汤王建立了殷商,传到商纣王,又被周武王所灭亡。夏的灭亡,本该使殷商引以为鉴,而殷商的灭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训。可是自古以来,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败为鉴。又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看见前面的车子翻了,而后面的车子还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车子也同样翻掉。

刘向的《汉书·贾谊传·治安策》里也说:贾谊上书汉文帝,其中有“前车覆,后车诫……,励志演讲;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南北朝时,王僧虔《戒子书》也引用道:“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戒尔后乘也”。这里都有“前车覆,后车鉴(或‘诫’)”的意思。

后来,“前车之鉴”等意思相近的短语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二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大器晚成。

典故【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三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南史·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陶潜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不懂音律,但准备一张无弦之琴,每当酒酣兴至,就拿来抚弄一番,寄托自己的情怀。后用此典称人旨趣高雅,怀抱不俗,得天和之乐。陶潜曾为彭泽令,世号靖节先生。

【无弦】北周·庾信:“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唐·李白:“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清·黄鷟来:“孰谓陶公懒,无弦趣最深。”

【陶琴】宋·陈师道:“袁酒无何饮,陶琴不具弦。”

【无声琴】唐·杜甫:“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无弦琴】唐·白居易:“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清·王夫之:“蹑险拟看没字碣,涉园聊对无弦琴。”

【没弦琴】元·耶律楚材:“白雪阳春寡和音,谁人解听没弦琴。”

【琴上趣】宋·苏轼:“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

【琴无弦】唐·白居易:“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宋·苏轼:“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靖节琴】宋·曾巩:“客来但饮平阳酒,衙退常携靖节琴。”

【抱琴归去】宋·张炎:“荷衣制了,待寻壑经丘,溯云孤啸。学取渊明,抱琴归去好。”

【空抚余徽】宋·辛弃疾:“知音弦断,笑渊明空抚余徽。”

【寄陶令意】宋·苏轼:“无弦且寄陶令意,倒载犹作山公看。”

【彭泽横琴】宋·杨亿:“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

【意在无弦】宋·黄庭坚:“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陶琴不要弦】唐·白居易:“陈室何曾扫,陶琴不要弦。”

【惟蓄一素琴】宋·陆游:“所以栗里翁,惟蓄一素琴。”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四

喋喋:说话多的样子。“喋喋不休”是由“谍谍利口”变化来的。“谍”与“喋”通用,《汉书·张释之传》即写作“喋喋利口”。利口,嘴头快的意思。指很能说,可以没完没了地讲。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西汉时,一次,廷尉张释之随汉文帝游上林(皇家园林之一)。文帝问上林尉有关禽兽的情况,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视,一个都答不出来。这时,虎圈啬夫(官名)从旁代尉回答,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位管虎圈者也早想找机会在皇上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所以这次他是没完没了地讲。但文帝听了还颇表满意,同时对那位上林尉很生气,于是让张释之提升啬夫为上林尉。对此,张释之考虑了好一会,上前问文帝道:“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文帝回答说:“长者也。”张释之又问道:“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文帝也答道:“长者。”尔后张释之说:“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意思是:像周勃、张相如这些有突出贡献的长者,其实他们都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去效法这位能说会道、唠唠叨叨的虎圈啬夫吗?最后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决定不提升啬夫。

后人由此引出“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五

楚、晋: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名。材:人才。楚国的人才被晋国所用。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举和声子互相交好。伍举的丈人申公犯了罪,逃亡外地,楚人造谣说:“申公实际上是他女婿伍举护送出去的。”伍举不免害怕,逃奔晋国。正好声子出使晋国,两人在路上相遇,声子说:“你在晋国暂避一时也好,我一定设法让你回去。”

声子从晋国回到楚国后,楚令尹子木问及晋国的事,同时还问道:“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谁个更贤明?”声子回答道:“晋国的大夫个个贤明,都是当卿的人才啊。比如杞木、梓木、皮革,而这些人都是从楚国逃亡去的。虽然楚国有人才,但实际上都被晋国重用了。”子木听了,不由失声道:“正是这样呀!”声子于是乘机提出伍举的事,为伍举辩白。子木当即派人到晋国接回伍举。

后人根据这段故事引申出“楚材晋用”的成语,比喻自己的人才被他人所利用。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六

《晋书·王裒传》:“裒(pou) 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南史·顾欢传》:“母亡,(顾欢)水浆不人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由是受学者废 《蓼莪篇》,不复讲焉。”

《蓼莪》是《诗经》 中的一篇,为孝子追念父母之作,诗中痛惜父母辛劳养育,而自己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王裒对父母克尽孝道,后因父王仪为司马昭所杀而隐居教授,每读《蓼莪》诗时,便痛哭不止,他的门人为免其哀痛,废去《蓼莪》一 篇不讲。顾欢亦有类似故事。后用此典表示对亡故父母的追思伤悼之情。

【废蓼莪】 宋·陈与义:“我已废蓼莪,感兹泪河翻。”清·邵长蘅:“汝从移疾卧烟萝,几载麻衣废蓼莪。”清·黄景仁:“故人新废蓼莪篇,我亦临风尺涕悬。”

【废蓼莪诗】 宋·陆游:“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泪洒蓼莪】 明·高启:“自惭不及君庆多,泪洒蓼莪空废诵。”

【蓼莪开卷】 清·董道权:“今逾二十善词赋,蓼莪开卷徒伤悲。”

【蓼莪废讲】 宋·陆游:“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

【王裒废蓼莪】 宋·陈与义:“卢壶要传纱缦业,王裒忽废蓼莪篇。”

【生徒废蓼莪】 清·钱谦益:“知君耻读王裒传,但使生徒废蓼莪。”

【蓼莪泣数行】 清·黄遵宪:“阿母责读声琅琅,每至蓼莪泣数行。”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七

典出《孟子·尽心下》。

春秋时,晋地有一座高山上时有猛虎出没。这些老虎常常下山骚扰,见羊吃羊,见猪咬猪,甚至把在村里玩耍的小孩也叼去吃了。村里的老百姓对这些老虎又恨又怕,于是组织了一支由青壮年村民组成的打虎队,希冀能打死老虎,维护地方的安宁。

然而,老虎依然故我。村民们打听到邻县有个姓冯名妇的人,早先是个搏虎能手,曾经搏杀过好几只老虎,但后来他弃武习文,成了一个读书人。村民们认为除了去请冯妇重新出山,别无他法,便推选出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代表,带上礼物,到邻县去礼请冯妇。

代表们到了邻县,好容易找到了冯妇,向他诉说了虎患,并请他去帮助大家除害。冯妇推辞说:“我已经有许多年不搏杀老虎了,武艺也有些荒废了,手脚也不像过去那样灵活了,再去搏虎恐怕力不从心了,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几个老人苦苦哀求,终于感动了冯妇,答应随他们进山。

老人代表们便请冯妇登上一辆马车,直往山村驶去。刚到村口,恰逢打虎队发现了一只老虎下山,正一起大声吆喝,和老虎对峙着。

冯妇见了,立即捋袖下车。他从腰间拔出一把雪亮的匕首,排开众人,朝老虎逼近。

那老虎不知冯妇的厉害,见冯妇持刀往前,便咆哮如雷地朝冯妇猛扑过来。

冯妇早有准备,他一矮身,把手中的匕首闪电似地朝虎肚划去,顿时,老虎大吼一声,虎肚开裂,迸出大量鲜血。老虎受伤后更是怒气冲天,又一次朝冯妇猛扑过来,冯妇知道老虎失血过多,这只不过是垂死挣扎,便灵巧地闪避。果然不多一会,老虎便衰竭而死。

后来,“冯妇搏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有某一种技艺的人重操旧业;或用以形容勇猛的人不畏危险,敢于和凶恶的敌人拼搏。

归家乡。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八

《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u)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有个楚国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一个齐国人来教他,许多楚国人却吵吵嚷嚷,从旁干扰。这样即便每天鞭打威逼,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后用此典指环境不好,正面教导抵不过反面干扰;也指众口纷纭,妄加议论。

【齐咻】宋·苏轼:“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众人咻】清·黄遵宪:“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

【众楚咻】清·黄遵宪:“岂图五丁力,竟招众楚咻。”

【忘齐语】宋·陆游:“久已忘齐语,何尝解越吟。”

【咻已伙】宋·王令:“奈何众好殊,未语咻已伙。”

【一齐众楚咻】清·黄遵宪:“立志不肯随沉浮,一齐足敌众楚咻。”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九

《世说新语·惑溺》:“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橡。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璅(xuo)中看,见寿,说(悦)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悦)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异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箸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閤急峻,何由得尔?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余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太平御览》卷九八一引《郭子》(晋·郭澄之撰)谓为陈骞女事,一般皆称引《世说》贾女事。《晋书·贾充传》亦载。

贾充女于宴会时窥见韩寿,心中悦慕,因婢通情而与之私通,贾充因韩寿身有异香而识破,而隐秘其事,以女嫁给韩寿。后以此典表现男女私情;或指异香等。

【窃香】宋·何籀:“堪怨!傅粉轻狂,窃香俊雅,无计拘管。”

【偷香】唐·李端:“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韩香】宋·周邦彦:“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明·徐渭:“即使囊空买不成,韩香窃却未相应。”

【遗寿】宋·黄庭坚:“早梅献笑尚窥邻,小蛮窃香如遗寿。”

【外国香】宋·杨亿:“鬓减前秋绿,衣消外国香。”

【贾女香】宋·黄庭坚:“汉宫娇额半涂黄,入骨浓熏贾女香。”

【偷香椽】明·唐寅:“应门未遇偷香椽,坠溷翻成逐臭夫。”

【韩寿沉】元·耶律楚材:“瑶琴莫抚相如引,宝鼎休焚韩寿沉。”

【韩寿香】南朝梁·刘孝威:“月纤张敞画,荷妖韩寿香。”唐·刘禹锡:“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异香寄寿】清·纳兰性德:“异香专寄寿,射鸟莫过冯。”

【香传贾娘】唐·杨巨源:“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

【香寄韩寿】北周·庾信:“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

【贾氏窥帘】唐·李商隐:“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贾阁香空】元、钱抱素:“花明柳暝,念贾阁香空,谢池诗冷。”

【韩令偷香】宋·李清照:“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

【韩寿偷香】宋·欧阳修:“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韩椽偷香】宋·杨亿:“应知韩椽偷香夜,犹记潘郎掷果年。”

【韩寿畏香飞】宋·晁回:“陶潜知梦稳,韩寿畏香飞。”

【然香望韩寿】南朝陈·卢询:“然香望韩寿,磨镜待秦嘉。”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

《晋书·王裒传》:“裒(pou)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南史·顾欢传》:“母亡,(顾欢)水浆不人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由是受学者废《蓼莪篇》,不复讲焉。”

《蓼莪》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孝子追念父母之作,诗中痛惜父母辛劳养育,而自己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王裒对父母克尽孝道,后因父王仪为司马昭所杀而隐居教授,每读《蓼莪》诗时,便痛哭不止,他的门人为免其哀痛,废去《蓼莪》一篇不讲。顾欢亦有类似故事。后用此典表示对亡故父母的追思伤悼之情。

【废蓼莪】宋·陈与义:“我已废蓼莪,感兹泪河翻。”清·邵长蘅:“汝从移疾卧烟萝,几载麻衣废蓼莪。”清·黄景仁:“故人新废蓼莪篇,我亦临风尺涕悬。”

【废蓼莪诗】宋·陆游:“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泪洒蓼莪】明·高启:“自惭不及君庆多,泪洒蓼莪空废诵。”

【蓼莪开卷】清·董道权:“今逾二十善词赋,蓼莪开卷徒伤悲。”

【蓼莪废讲】宋·陆游:“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

【王裒废蓼莪】宋·陈与义:“卢壶要传纱缦业,王裒忽废蓼莪篇。”

【生徒废蓼莪】清·钱谦益:“知君耻读王裒传,但使生徒废蓼莪。”

【蓼莪泣数行】清·黄遵宪:“阿母责读声琅琅,每至蓼莪泣数行。”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一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陈)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古代春秋两季乡里间祭社神(上地神),祭神之后大家分享祭肉。陈平曾主持社祭,分祭肉特别平均。乡里父老称他,陈平说:“如果让我主持天下,我也能像分祭肉这样。”陈平后仕汉,封曲逆侯。后以此典称人办事有能力,说明有大的才干。

【临俎】清·赵执信:“户牖殊闲暇,临俎有远意。”

【割肉】清·黄鷟来:“那复纳肝传卫演,真谐割肉笑陈平。”

【陈平社】清·李俊民:“谁能宰似陈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

【曲逆宰肉】清·计元坊:“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

【社肉必均】唐·张祜:“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

【陈平分肉】唐·杜甫:“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二

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故事源自战国的秦始皇与荆轲。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转局势。

那么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呢?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此人就是图穷匕见的主人公。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三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宋朝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人物】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后来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释义】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语出】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人物】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释义】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语出】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人物】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四

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亦载。陶潜《饮酒》诗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潜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曾因无酒,而坐于宅边菊丛中,采摘菊花,正逢刺史王弘派人送酒至,于是马上饮起来。后用此典表现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亦用来咏菊。

【东篱】宋·京镗:“谁会得心驰北阙,兴寄东篱?”宋·张炎:“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还似东篱。”清·侯方域:“无心凭短棹,日暮过东篱。”

【晋菊】宋·张炎:“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陶篱】宋·钱惟演:“撷芳多楚泽,得地胜陶篱。”

【东篱菊】唐·杜牧:“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宋·刘克庄:“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

【陶令菊】唐·温庭筠:“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

【陶潜菊】唐·杜甫:“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菊花期】宋·辛弃疾:“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

【菊姓陶】唐·孟郊:“清诗即名朓,金菊亦姓陶。”

【渊明菊】宋·辛弃疾:“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彭泽菊】明·刘基:“篱下旧存彭泽菊,林间新长首阳薇。”

【篱菊老】清·傅山:“悠然篱菊老,可不咏荆卿。”

【东篱把酒】宋·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陶令】宋·范成大:“落英楚累手,东篱陶令家。”宋·朱翌:“旧日东篱陶令,此窗正卧羲皇。”

【黄花东篱】宋·范成大:“乌帽不辞欹短发,黄花终是欠东篱。”

【菊无元亮】元·张养浩:“诗有少陵难著语,菊无元亮不成秋。”

【把菊见南山】元·耶律楚材:“悠然把菊见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

【陶令篱边色】唐·李商隐:“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五

“不堪回首”这则成语常用来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周围还有好几个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后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对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yu),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过着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挨到这年冬天,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去。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六

是指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成语典故本(热门17篇)篇十七

道德高,声望重。语出《晋书·简文三子传》。

东晋时,皇族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元显位高权大,傲慢专横。为宣扬自己,获取更大的权势,司马元显让礼官写奏表称自己品德高尚,声望庄重。就这样,司马元显先后当上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总管朝廷要事,宫廷内外群官众吏都要听其吩咐,并要对他表示敬仰。399年,司马元显伙同他父亲司马道子征调江南诸郡已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农,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服兵役。这种随意征兵的做法激起了佃农反抗,从而爆发了孙恩(佃农的头领)起义。司马元显和其父司马道子于402年被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派人杀死,此时,自称“德高望重”的司马元显才20岁。

原为“德隆望重”,现多用作“德高望重”,一般用来称颂人品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多用于老年人。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信念责任演讲稿(模板18篇)

    青春是年轻人拼搏奋斗的时期,也是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刻。以下是一些青春的经典引言和名人名言,希望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广东火电

    幼儿园先生试用期工作总结(汇总21篇)

    写幼儿园工作总结可以促使我们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和有效。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

    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校长讲话稿(优质20篇)

    少先队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先队入队仪式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尊敬的辅导员老师、可爱的少先队员们:你

    足球的比赛策划书(优秀19篇)

    策划书是一种详细规划和安排活动或项目的书面材料,它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概括。通过研究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项目在策划书中的重点和亮点,从而更好地设计自

    母爱的励志演讲稿(热门17篇)

    只有拥有励志的人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强,迎接成功的喜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鼓励自己。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一个

    管理权限申请书(优质22篇)

    在撰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要求,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对方的期望。探索下面这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撰写要领。

    个人安全环保工作计划(精选17篇)

    在制定安全工作计划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并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下面是一些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安全工作计划范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高中老师个人述职报告(精选22篇)

    述职报告是一种自我提升和沟通的方式,可以加深与上级和同事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住宿生大会演讲稿(专业19篇)

    演讲稿范文的撰写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以便更好地向听众传达思想和情感。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关于如何有效

    学生在校表现自我评价(专业15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在某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估的一种方式。在写自我评价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些成功的自我评价策略。1.我自认为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