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温柔雨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汇总5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篇一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2014年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发展计划》、《西部隆起带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聚焦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协同创新,以基础前沿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加快推动我校科技工作转型。

二、支持领域

(一)电子信息

1、计算机及数字化电子产品。重点研发虚拟化优化、数字信号处理、高清晰显示、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服务器以及汽车电子、智能网络家电、智能终端以及各类磁光开关、光纤联接器等电子产品。

2、网络与通信。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网络终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

(二)新材料

1、特种陶瓷材料。重点研究开发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特种陶瓷制品的生产技术、成型及烧成工艺等。

2、特种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及高 密度制品加工工艺技术,高合金钢与高温合金钢生产及加工成型工艺,高档铝锭、超细铝粉、中厚铝板加工技术及专用铝型材,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高性能镁、钨合金制备技术、表面处理,钛金属高效分选及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

3、新型高分子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通用塑料工程化、高性能尼龙、长链二元酸、工程塑料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关键技术,mdi、po、tdi先进制造技术,脂肪/环族异氰酸酯制造技术,树枝状高分子等先进高分子制造技术,有机氟、有机硅等聚合物的单体制造技术,通用飞机机体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工程化应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品等关键技术。

4、功能材料。开发具有电、磁、光、声等功能效应的高性能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光电子材料的生长技术、外延技术、封装技术,研究开发诊断、治疗和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的关键技术。

5、锂电新材料。研究开发锂电池专用隔膜材料生产关键工艺,锂电池专用新型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生产关键技术。

6、材料设计。重点开展材料的组份设计、模拟仿真等研究,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

(三)先进制造

1、数控装备。重点研究开发特种材料加工工艺、专用数控系统与伺服驱动装置、高速直线位移等关键技术,开发各类高档数控机床、柔性加工单元、专用数控加工和成形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2、行业专用关键零部件及重大装备。研究高性能液压系统、密封件、智能控制技术及控制元件、高速高可靠性无链牵引系统、高压阀门设计及加工技术、承压件内腔堆焊及加工技术、复杂钢结构件抛喷丸清理表面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工程机械以及矿山、油气田等行业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

3、精密基础零部件。开发摩擦焊等先进基础装备,开发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轴承等面向数控装备和专用设备的关键基础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高压共轨电喷、涡轮增压、变速器总成等关键技术,开发涡轮增压器、发动机等汽车关键基础零部件。

(四)新能源与先进能效

1、太阳能。研究硅单晶有机薄膜等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太阳能发电、光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并网集成技术、太阳能高效利用、太阳能热泵建筑一体化技术。

2、风能。研究风电机组配套的主轴承、法兰和控制系统,开发7mw及以上永磁直驱、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逆变系统、并网装备。

(五)交通运输

1、智能交通系统。重点研究开发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等关键技术及产品。

2、新能源汽车。重点研究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组及管理系统、油电自动变速器、高效电机驱动系统、轻量化车身技术 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及总成产品。

(六)现代服务业

1、电子商务。支持研发电子商务交易与平台技术、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围绕生活生产资料、国际贸易、移动商务等重点领域,形成全程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和解决方案。

2、现代物流。支持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多式联运急需的先进储运装备研发,重点研发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与装备,形成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和综合服务方案。突破粮食、果蔬、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监测技术、跟踪技术、标准化技术等。

3、智慧城市。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创新,构建电子政务、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智能交通等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系统。

4、现代制造服务。重点研发产品开发、产业链协同、客户服务、制造资源服务、远程故障诊断与服务、大修维护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产品设计、快速成型、模具设计等专业外包服务。

(七)化工及建材

1、石油化工。研发清洁燃料生产、重油深度加工、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开发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研发分离技术、羰基合成技术、万吨/天超大甲醇示范装置技术;研发聚合技术、分子量分级技术等合成材料生产技术。

2、橡胶轮胎。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合成橡胶的合成工艺与生产技术,新型橡胶助剂的生产技术与工艺,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大轮辋低断面高性能轿车轮胎关键制备技术。

3、农药。研发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

(八)轻工纺织

1、节能环保染整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节能环保型染料、助剂,开发高效短流程、数字化的新型染整技术与装备,开发新型纤维与织物染整技术,开发少水和无水染整技术,提高废弃物的治理和回收利用率。

2、纺织行业改造提升。重点研究开发非织造、经编和立体成型编织、功能后整理、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高端医用、过滤与分离用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开发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开发高端纺织装备与配件。

(九)农业高技术

1、农业信息技术。推进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支持以完整产业链条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大田种植、果蔬、畜禽、水产、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研发。

2、精准农业。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 统,定位变量作业智能机械和健康养殖设施技术与装备。

3、种质资源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林果、畜禽与水产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共享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加强地方特有林果、畜禽、水产、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十)农业生产

1、种植业。支持主要粮经作物生产重大应用技术和种植制度改革研究,中低产田(含盐碱地)改良生产关键技术,支持围绕蔬菜轮作障碍、环境控制的关键技术研发。

2、养殖业。支持生态循环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养殖管理、疫病防制、环境控制和检验检测等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3、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植物病害诊断、预警和防控技术。加强重大畜禽疫病高效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简便易行、灵敏特异的诊断技术和试剂。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生物疫苗、新型兽药等生物制品,研制专用原料药、兽药新剂型、中兽药及复方制剂等新产品。

4、农业灾害预警及防治。研发农业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建立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大生物灾害、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生态调控技术、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和霜冻灾害防灾减 灾实用技术的研究。

(十一)农业设施装备

1、农业机械装备。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远程网络通讯和产品可靠性技术,开发环保、标准和智能化设施农业装备。研究开发适于家庭农场智能化农机装备及配套零部件。

2、农业设施。研究高效设施化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储藏保鲜和高档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设施内光、温、水、肥及病虫害控制,脱毒苗无土化栽培等智能化控制技术。

3、农业投入品。研究开发新型保水剂、新型高效抑制剂,开发环境友好缓释尿素、控释肥和专用控释复混肥,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可降解地膜及生态膜,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

4、农业水利。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水肥一体化、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研究大田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和模式,开展微灌系列技术及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研发农艺农技结合的节水栽培技术,研究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组装设施栽培节水技术体系。

(十二)农业现代产业

1、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关键技术,支持地 方特色型和对外出口型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研究。

2、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性评价分类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农产品主要争议性重金属限量值的再评价研究,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规程和检测方法标准研究等。

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土、肥、水、气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耕地质量保育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研究可降解农用生物质新材料、新型酶制剂产品等技术与工艺。

(十三)资源与节约

1、固废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赤泥、白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等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开发建筑废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

2、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层气、煤系共伴生矿、稀土、钒钛磁铁矿、金属矿高附加值利用和精深加工技术,以及煤系共伴生资源深加工和利用技术与装备等。

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废橡胶、废塑料、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分选和处理技术等。

4、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展化工、钢铁、冶金、石化、造纸、电力等高耗能行业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建筑节能、绿色再制造等节能技术、标准与设备等。

5、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力、造纸、钢铁、油气开采、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与中水回用技术改造、矿井水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技术等。

6、循环生产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石油化工、盐卤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造纸、食品、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循环经济中关键技术等。

(十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污水处理、回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开展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复合型湿地自流净化技术及检测设备研究,新型可持续人工湿地等关键技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沼气生产--中水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面源污染控制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

3、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技术。围绕火电、钢铁、建材、化工、冶金、食品等重点污染行业,重点研究开发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细颗粒物等排放的技术及装备。

4、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湿式电除尘技术、团聚技术、电-袋混合式除尘技术、超细粉尘高效捕捉技术、汽车尾气催化剂、工业废气物治理技术以及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过滤材料、优质滤袋和设备,汽车尾气治理技术等。

5、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固定污染源连续(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与预警技术等。

6、碳高效捕集与回收利用装置及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二氧化碳(co2)捕集技术、输送技术、利用技术、封存技术、碳源汇评估与生态、森林、海洋固碳关键技术等。

(十五)医药

1、新药研发及制剂和辅料、原料药研究。重点研究创新型药物,开发靶向释药技术、缓控释药技术、生物大分子释药技术、晶型技术以及新型药用辅料、原料药等。研究海洋药物及活性物质的高效快速筛选、优化、合成与制备技术。

2、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平台。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医疗技术和服务,构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3、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及炮制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中药材品种调查、综合质量控制、评价技术等。

4、创新中药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以及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十六)公共安全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危险性评估与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实验室和现场快速检测等技术、装备和标准等。研究绿色、安全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废弃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 等食品安全与加工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和综合配套技术。

2、社会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刑事侦控、现场勘察、物证信息采集与检验鉴定等核心技术。研究道路桥梁交通系统事故预防、安全保障、事故应急救援、安全评价等技术。

3、饮用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饮用水水质预测预判、藻类处理、微污染有机物处理等关键技术和工艺。

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地震早期预测、气象灾害精准预测、各类新增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加工处理及分析应用技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等。

5、重大事故预警与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展矿产及油气田瓦斯、高温、突水、火灾、冲击地压、冒顶和动力性灾害等重大安全预警与快速救援系统等生产安全技术等。

(十七)生物技术

1、大宗(精细)化学品生物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和潜能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解决高效生物制造和衍生转化关键技术等。

2、非粮生物质原料的生物炼制技术。开展木材、秸秆、玉米芯组分的精细分离与转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相关高值产品。

3、工业酶制剂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酶蛋白分子改造修饰、高效表达制备、固定化、辅酶再生等新技术。

4、高效微生物工程菌构建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发酵菌种的选育与改造技术,发酵过程优化与代谢调控技术、发酵产物高效膜分离技术以及功能因子分离鉴定技术等关键技术。

5、生物能源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以工业和农林生活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产品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等。开发微藻固碳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系列微藻产品。

6、生物基材料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开发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生物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等。

7、农业生物技术。开展农业生物基因组学与主要动植物品种品质改良、主要农作物分子标记和动植物基因工程、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及可持续控制、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功能性生防微生物、生物农药和肥料、生物饲料、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研究。

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篇二

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

一、农业领域

(一)项目指南 1.种植

(1)作物栽培:主要农作物减药、减肥、减水增效生产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技术,精准种植技术。

(2)农林新品种选育:作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农作物、林果、蔬菜等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

(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田污染修复:平原农业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安全使用和减量化施用技术,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与防治。

(4)农产品贮运:农产品贮运技术工艺与装备,仓储理论与仓型设计,农产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储粮有害生物监测与综合防控,粮食收后干燥、果蔬食用菌采后减损和贮运技术。

2.养殖

(1)畜禽安全养殖:畜禽新品种选育,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肉蛋奶生产全程深度溯源,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装备制造。

(2)新型饲料:饲料营养价值动态评估与高效利用,新型饲料产品研发。(3)畜禽疫病防控:重大动物传染病应对策略及重大疫病防控、新型动物疫苗研制。

3.食品

(1)冷链食品:速冻米面制品、预制菜肴、蛋奶制品、调理肉制品等冷链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冷链食品专用智能装备。

大型与专用拖拉机装备,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农机装备智能化与制造技术,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处理装备。

5.互联网+农业

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区信息化,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融合和共享利用技术,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农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云平台处理,作物生长环境精确预测、农产品信息追溯。

二、工业领域

(一)装备制造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机器人基础问题与前沿技术,工业机器人关键单元与零部件、本体与应用集成技术,服务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及现场局域网系统,基于plc、pc的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计、制造过程及装备智能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制造服务。

2.数控设备与关键基础件:高档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与功能部件,高档专用机床,高端纺织行业和轻工行业专用设备;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基础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清洁切削及表面工程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3.先进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高能效牵引传动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多能源驱动城轨车辆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装备,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技术,隧道施工装备、道路养护、城市市政设施施工专用装备。

4.电力装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制造及应用技术。

5.3d打印与激光制造:3d打印制造关键技及核心装备,3d打印的共性基础、核心元器件;激光器及其集成制造技术,激光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

6.高端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高端传感器制造、封装、可靠性、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针对智能工厂及智能车间的无线传感器设计制造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特种专用仪器仪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二)电子信息

1.网络通信与智能终端:一体化融合网络、新型光传输与光网络、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设备、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智能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网络终端、数字影音等智能终端和关键部件,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及管件部件。

2.软件开发:系统软件与基础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和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软件;智慧城市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

3.物联网:物联网标识与编码、通信、数据处理与融合、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等相关行业的应用。

4.大数据及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多存储模型的融合管理、测试评估、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服务库建设;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和云计算成套系统;北斗导航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地理云、地质云、气象云等专题云构建技术与应用。5.半导体元器件与集成电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硅基光电子集成技术,混合光电子集成技术,微波与光波融合集成技术,模拟分析与测试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

6.网络安全:网络动态防御与协同防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资源测绘、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络舆情信息感知与引导、网络系统和产品安全性检测、网络取证;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加解密、量子密码;新型城镇化信息安全智能监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安全。

(三)新材料

1.金属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特殊合金材料,超细及纳米粉体和粉末冶金材料,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铝镁钛轻合金材料深加工,金属材料短流程节能加工,新型细化剂。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档涂附磨具、高精密磨具、高纯超细金刚石微粉及纳米金刚石、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效节能耐火材料,石墨烯大规模制备,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功能玻璃,高效光谱转化材料,超高温陶瓷,无机纳米功能粉体的可控制备,绿色混凝土材料及外加剂。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新型橡胶材料,新型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生态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用高分子树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微纳尺度高分子材料。

(四)新能源

1.新型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相关材料;耐震动长寿命大容量动力型氢镍/镉镍/铁镍电池相关材料及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型锌镍电池体系的研究。

2.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区域供暖,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

3.风电:大型风电叶片和风电轴承等关键零组件,大型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高可靠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风电场设计与运维。

(五)化工

1.能源化工:精细煤化与石油化工、高效洁净煤气化。

2.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加氢产品,耗碱产品,新型催化剂,新型橡胶塑料助剂,精细及功能化学品加工技术,超细功能材料。

3.生物化工: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生物催化、生物加工技术及高端产品;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

(六)汽车及零部件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充换电关键技术,新一代电机电控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2.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环境信息获取和智能决策控制所依赖的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车车协同式辅助驾驶技术,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网联式汽车节能控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关键技术。

3.新型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冷藏、环卫、建筑等专用车辆、特种车辆,转向器、减振器、传动轴、汽车水泵、气缸套、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其智能制造。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项目指南 1.人口与健康

(1)疾病防控:人口生殖健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遗传性疾病治疗;重大、慢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筛查、预警、干预、诊断和治疗;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防治;禁毒戒毒防控技术研究,精准医学相关的基因检测技术、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以及干细胞临床研究,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应用;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

(2)新药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大品种药物,复方创新药物和缓控释药物,新型先导化合物,纳米混悬剂稳定剂,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新药研发。

(3)中药现代化:道地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原生态种植技术、产地初加工技术及质量评价研究;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体系研究;中药、复方中药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中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的研发;中药材非药用部分及中药生产废渣的再利用。

(4)医疗器械:新型治疗、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及设备,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前沿高端产品、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

(5)生物药物与疫苗: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多联多价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

2.公共安全

(1)食品、药品安全:

大宗食品、药品安全控制、跟踪、溯源和应急处置技术,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超市食品安全防控,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控预警系统。

(2)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与救援,交通安全疏导与应急处置,建筑施工安全,高危行业劳动保护,重点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监管,事故应急处置,智能救援设备研发。

(3)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冰雹、雷暴、暴风、暴雨(雪)、沙尘等常见气象灾害的监测及快速预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监测及快速预警。

3.节能环保

(1)节能及能源高效利用:先进储能技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分布式能源开发技术,煤炭提质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能量高效转化和传递过程研究,动力系统节能,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和系统集成,绿色建筑节能,交通节能,节能电器与绿色照明技术。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快速高效勘察及预测,深层和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先进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矿山绿色安全开采综合利用技术,中低品位、复杂难处理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及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尾矿利用技术。

(3)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高效利用技术,大气雾霾防控先进技术,清洁生产与主要环境污染物控制,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废弃物、污泥等的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低浓度有机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净化,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二次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河道水生态修复,突发性环境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4)绿色建筑与智慧宜居城市:现代化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配套构件,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互联网化,绿色高性能建材;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地方特色生态人居环境与低碳消费方式。

四、国际科技合作 围绕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模式,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支持)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项目技术应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二)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填补空白、解决疑难、实现跨越”的目标。

(三)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公益机构,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企业单位须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同等条件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的项目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应具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能够提供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四)项目合作外方应为境外设立/注册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外方合作伙伴可以资金投入或技术投入(包括技术指导、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五)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申报时双方应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合作协议应为有效协议(合作方签约人应为机构负责人或其授权的人,协议有效期覆盖项目实施期),确定各自对所申报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事宜。

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篇三

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 市直各有关企业,局机关各科室: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许昌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资源集成,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突出项目、基地平台和人才的统筹,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根据河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科[2011]1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申报2012年度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集中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范围及各类计划涵盖的内容

(一)集中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范围:

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集中申报和受理的有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它科技计划项目的受理另行安排。

(二)各类科技计划涵盖的内容:

1.科技攻关计划:

围绕我市农业、优势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和环境等领域,全面开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侧重r&d活动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取得初步成果的科研项目。

2.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主要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自主研发或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及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根据《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结合我省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问题,重点支持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创新性强的其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4.软科学研究计划:

支持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支持社会协调发展中决策、组织、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支持重大领域技术预测、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论证评估;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研究;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和机制研究,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5.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重点支持《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农业、人口健康与生物技术领域;优势产业关键性技术攻关领域;信息材料与先进制造业领域;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领域等项目。

具体申报领域和研究方向请参照《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篇四

附件1:

湘潭市2014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本科技计划按照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个层次进行项目组织编制与实施,重大专项另行组织,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遵照本指南申报。

一、基本原则

1、强化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各计划之间的相互配套,以及国、省、市计划的衔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合力效益。

2、突出产学研结合。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和合作模式创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促进作用,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

4.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组织协调,做好科技计划的宏观统筹,既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又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二、支持重点

本次申报项目包括6个重点专题。

专题1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

1.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支持矿山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电机电气成套装备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及应用。

2.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环保及绿色建筑材料。

3.能源领域: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伏/光热、光热发电装备及应用,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应用,地热能应用及其他绿色能源新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及应用,高效节能与储能技术及应用,新型智能开关技术开发与应用。

4.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智慧城市物联网示范工程应用技术及产品,led半导体照明工程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信息安全应用技术及产品。

申报要求:

必须具有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条件,有较强的科研团队,有良好的资信基础和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优先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

主管科室: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

专题2农业关键技术及示范

(1)种业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种质资源创新,水稻、湘莲、油茶等主要农作物分子育种,种苗配套生产技术,粮丰科技工程技术创新及集成示范、农业生物技术。

(2)畜禽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地方畜禽名优品种保种、提纯复壮,标准化养殖。

(3)农林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竹材、莲子、肉类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主要特色植物资源高效利用。

(4)农机装备技术。适应我市及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智能化作业机械与设备、设施。

(5)农村农业信息化技术。农村农业信息化基层站点建设,服务模式创新。

(6)两型社会建设支撑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田生态功能恢复与地力提升,畜禽生产废弃物处理和高值化利用,植物资源饲料化利用。

申报要求:

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有一定的资源配套能力;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究条件;有试验场所或示范基地。

主管科室: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

专题3社会发展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

1、医药卫生:重点支持新型药物、医疗器械、医用生物材料研发;重大疾病、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中医药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疾病防治新型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研制;人口生育关键技术研究。

与污泥处理技术;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先进环保新装备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3、公共安全:重点支持食品安全检测、监管及溯源技术和集成应用;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及装备。

申报要求:

必须具有明确的推广应用或产业化前景,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条件,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项目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有良好的资信基础和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优先支持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

主管科室: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科

专题4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

(1)两型社会发展和惠及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

(2)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3)引进国内外重大先进成熟技术在我市转化和产业化。

(4)技术先进成熟、惠及民生、量大面广的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示范。

(5)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申报要求:

(1)项目实施能促进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

(2)国省市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持计划产出的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须提供成果鉴定、登记等证明材料。

主管科室: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及技术市场科

专题5产学研合作

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2、企业科技特派专家牵头研究开发的项目。

3、企业开展的有关国际(区域)科技合作项目。申报要求:

必须与高校、科研机构有实质性的合作,并签订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合同(协议),并提供合同(协议)已经生效的证明。

主管科室: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

专题6科技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申报要求:

2、具有保证平台长效运行的开放、共享、服务管理制度和机制。

主管科室:市科技局发展计划科

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篇五

1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指南(2014年度)

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包括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两部分。

一、支持重点

重点支持围绕《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我省科技优先发展领域进行申报的人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大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本计划与“人才培养联合基金”不重复支持。我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人才培养联合基金”侧重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为青年科技人才大胆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会,调动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事业的激情和活力。在“人才培养联合基金”实施期间,本计划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侧重培养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重点支持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科技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二、申报条件

(一)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的申请者,除《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该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以下条件:

1.在豫工作或被在豫单位聘用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4)我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经原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省优秀专家等。

2.申请者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具备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研究团队等基本保证,申请者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资助的研究工作。

(二)科技创新杰出青年

下条件:

1、在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2、获博士学位两年以上(证件签发日期到受理申请当年12月31日满两年)同时具有相当于副教授级(含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性构思。没有博士学位的,但作为前三名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或国家发明专利的也可以申报。

3、具有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资助的研究工作。

三、申报指标

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继续实行限额择优推荐的办法。

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辖市、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各2人,省教育厅科技创新杰出人才40人、科技创新杰出青年40人,省卫生厅、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各3人,其他推荐部门各1人。

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型科技团队主要负责人或领军人申报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不受限额限制。

院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原学者不参与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申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