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实用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紫薇儿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实用8篇)

众志成城,共铸辉煌。一个好的团队标语应该能够鼓舞团队成员的斗志和士气,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团队无限,梦想无限!"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一

一、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1)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2)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3)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的解释是得分点。(4)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5)开始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并能体现句式特点。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6)一定牢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忠实原文。个别字实在无法讲通,考虑通假、活用或意译。

二、诗歌鉴赏题: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三、名句名篇题: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任选两题之一填空的话,就选择最有把握的一题来填。

四、现代文阅读: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能在原文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至少有一题可这样,往往是第一题,要一分不丢。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的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3)对应题旨与分数,分多个要点阐述。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高考不会给出超过2分的点。一道试题有两个问的,原则上依问顺序作答。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二、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三、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三

高考诗歌鉴赏中,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艺术手法鉴赏这一部分。这些问题之所以令学生感到头疼,一是学生不知道诗歌中都有哪些手法,二是不同术语的使用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也叫表达技巧)不外乎抑扬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渲染、衬托等等。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的技巧、表现手法的技巧、修辞手法的技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诗歌鉴赏中的易混点加以梳理,以期能给我们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有的同学总是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搞不清,实际上“手法”和“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或是记叙,或是描写,或是抒情,或是议论。比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达上主要是运用描写的方式,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抒情的方式。

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即作者在表现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诸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还是同样的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手法。再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表达方式上说是抒情的方式,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总之,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干问的是“方式”还是“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常见的描写手法(也叫创作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白描、细节、比兴、象征、用典、抑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等。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只要把握住各自的内容就可以区分开了。

二、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同学们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只要仔细辨别,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虽然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并且所涉及的事物也会被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比如2000年春季高考卷中选用的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借助“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自己的“垂绥饮清”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然声明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蝉”,并且对“蝉”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清露”是写蝉的饮食高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通过对蝉的肯定委婉的表达自己追求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心志。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到同一画面中。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诗句,就是将“风、天、猿、渚、沙、鸟”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通过这幅惨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凄景抒凄情。再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中李商隐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里诗人通过对“空床”“青苔”“红树”等多个景物单层次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客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青苔,寓所冷寂的场景。在这里,作者也就是要借周围景物来表达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象征和托物言志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象征和托物言志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其实两者是不尽相同的,象征属于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属于抒情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感情,和借喻很相似;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志”。比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诗句,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句中,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现自己顽强的斗争精神。再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的诗句,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便因依仗权贵得势而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四、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对比和反衬都同时出现正反两方面,所以导致不少同学区分不清。反衬是从反面衬托,突出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只是作为陪衬的。比如王藉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诗中尽管出现了“噪”“鸣”和“静”“幽”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但作者在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显得幽静。对比就不同了,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正反两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例如李白的《越中揽古》中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诗句。在这里前三句描写夕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两厢对照鲜明而强烈,这两者都是作者所强调的,在对比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五、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手法。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的人也把烘托叫做烘云托月。这种称谓可谓十分形象。在烘托手法的运用中,可以是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以物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更多的是以物托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唯见江心秋月白”,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则是为营造某种气氛创设一种意境,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这里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孤冷的特点,目的是为下文表现自己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创设一种氛围。

六、借古讽今和用典这两种手法也是经常在同学们头脑中容易混淆的术语。实际上借古讽今和用典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的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的意图来说的。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古人古事或者化用前人的诗句含蓄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常见方式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比如2006年安徽高考卷中的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中的“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随舟行”诗句,分别化用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的诗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的相思。借古讽今是诗人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讽谏当朝统治者的目的。如王安石的《桂枝香》中的诗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以及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都是借咏叹六朝灭亡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荒芜朝政。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四

一、把握常见设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或某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二、把握好表达技巧都有哪些。

在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泛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大体可分为: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等。

2、描写手法:

(1)、按角度描写:动静、点面、虚实、俯仰、远近、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

(2)、常见具体手法: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铺排等。

3、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典抒情、直抒胸臆。

4、构思立意手法: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等

三、规范答题:

1、指出技巧。

2、结合文本阐释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技巧的。

3、指出这一技巧的运用产生了哪些效果。

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

一、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二、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三、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五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第三,其次说形式欣赏。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年试卷为例、杜甫的《漫成—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的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句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

第四,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一些诗歌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方法,而在整体上它们又共同服务于主题。因此,命题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题,引导考生在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赏中融入有关全诗的整体思考。例如,1995年试卷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抒情颇为含蓄婉曲。命题者分别就情景交融、借代、设问等手法依次设置了a、b、c三个选项,既引导考生欣赏其形式,又引导考生分析其内容,这就为选项d“全诗直抒胸臆”的说法提供了对应的思考,考生在整体比较后就能得出全诗并非直抒胸臆的理解,从而能正确答题。

第五,有的选项、其考测点常常不只是一个,命题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选项时,故意在看似“真”的说法中藏一个“假”的细节,考生稍不注意,便会选错答案。例如,试卷诗歌鉴赏题的第1小题,b项对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特征进行比较,得出“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的结论。应该说,刘诗写的确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样是写洞庭湖。雍诗却不是写的月下湖水。命题者比较隐蔽地以假乱真。第2小题的d项,就两首诗的意境、情感进行比较,得出“都将洞庭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的结论。其实,刘诗写的是远望之景,写得确实“高旷超俗”,但雍诗写的却是近视之景,写得“清秀俊美”,d项又一次“真”中藏“假”。

第六、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六

第一,分析诗歌主旨。每一首诗都有作者的情感寄寓其中。所以赏析诗歌第一步要先点出主旨。有的是豪迈的爱国情,有的是幽婉思乡情,有的是郁结于胸的怀才不遇,有的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判断好这一步才能进行后面的步骤,因为后面的题目关于创作技巧,而这与诗人表达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修辞手法分析。常见的诗歌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正衬,反衬,通感,倒装等。把每一个修辞手法搞明白,从诗句里辨别出来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第三,艺术手法类。没有具体的标准,一般有以景写情,烘托渲染,意象叠加,炼字,以动写静,借古讽今等。这些手法往往是艺术技巧,也是能识别出来进行分析即可。

第四,背景知识。这也是结合第一点来考察,诗人抒情必然有其缘由,往往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所以要积累与诗人相关的历史知识。另外,诗人有独特的文风,比如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每个作品也要结合上诗人自己的风格来分析。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七

现代诗歌:

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歌特点:

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诗歌的分类

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现代诗歌特点: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风体、格律诗歌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鉴赏现代诗歌注意事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

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思维导图篇八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音乐对诗歌课堂的点化

摘要:诗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流于几句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氛围,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美的诗歌殿堂,探索如何用音乐点化课堂,让诗歌课堂随音乐而起舞。

关键词:诗歌;音乐;点化;美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抱着一种传递美和爱的激情走向课堂,最后却都很困扰于课堂的沉闷无生机,学生的意兴阑珊。教师于是很纳闷,为什么这么美的诗,这么神秘而吸引人的诗歌世界,学生就没有兴趣呢?当然这与诗歌本身的含蓄凝练甚至是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诗歌只为了背几句名句有关,更多的却也是因为我们诗歌教学课堂的教学思路呆板,教学语言枯燥,诗歌处理肤浅等等。

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发现了诗歌教学的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对诗歌教学课堂进行美的点化。

一、让音乐帮我们铺一条进入美的诗意的课堂的路

现在的诗歌课堂,教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尽快把学生带入一种诗的境界,或者是希望一开始就给学生传达一种美感,就会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排比句式,富有情感的语言,有时候教师都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即使是教师费尽心思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却觉得太煽情,有些学生觉得教师是刻意在拉着学生进入一种状态,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感受,不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那个诗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可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韦庄的《菩萨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江南美》,在悦耳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江南如画般的美景中,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感知出诗歌中的江南之美。在讲授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为学生播放了杨洪基先生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且刻意选择了《水浒传》片头的那个版本,让学生听着杨老先生浑厚辽阔的嗓音,看着那滔滔江水自天而来的壮阔之景,再看着屏幕上不断闪过的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似乎都能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热血在胸腔激荡的回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息。还未正式讲解课文,学生已然进入到一个广阔的历史天地,已然感受到一份豪情和悲壮。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就比较容易了。

二、让音乐帮我们打造一个体会情感、释放情感的课堂世界

因诗歌体裁本身具有含蓄、凝练、婉曲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鉴赏带来难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或把韵文变为散文,根本无法实现激感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反之,教师如能创设出和诗歌有关的音乐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至今印象深刻。我们一位张老师在为杜甫的《兵车行》备课,她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想为学生找一个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行家的范读中,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在网上找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听,反复地听,两个版本所选取的配乐不同,一个更低沉一些,一个以伤感见长,如何取舍?张老师后来干脆也不选了,把两个版本都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自己听这两个版本,自己决定哪个更好一些,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不但得到了一定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学生展示出来的那个不同的世界,让学生从中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感情,理解了杜甫笔下的那个大唐世界,更理解了杜甫心中那个博大的天下苍生的世界。后来,再安排学生自己按照选取出来的配乐诵读,效果简直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诗歌教学中,往往非常强调诵读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诗歌教学要求达到的一个基本课堂目标。于是教学步骤通常是先诵读,然后了解诗歌大意,再诵读,再鉴赏艺术技巧,再诵读,最后再背诵。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读,让男生读女生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自己读,放声去读和自己低声地去体会着读等等。你会发现,诵读在诗歌教学环节中安排得比较多,但这样的诵读,可能背诵效果明显,但情感的体会和释放就不是那么好了。

在这种时刻,如果能配上和诗歌内容或情绪一致的音乐,学生就会随音乐读出诗歌的喜怒哀乐。如,我们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为学生配了《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先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不出声地读诗歌,看看如何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释放在音乐声中。《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很长,教师也可以从中截取两三个片段,让学生听,看看哪个最适合诗歌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事实上已经把诗歌的情感和音乐结合起来了,然后再让学生配着自己所选择的音乐去读,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优美的意境通过自己的演绎再现出来,你会发现学生会给教师很大的惊喜。再如,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诵读过程中,可以为他们播放琵琶曲《临安遗恨》。学生就随着乐曲节奏读出了岳飞的爱与恨。读到情动之时,很多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起拳头。这样,整个诵读环节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三、让音乐带着我们继续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他们集中背诵的效果都要好。如,讲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下课前,我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让学生跟唱,学生兴致很高,下课铃声响起时仍意犹未尽,这样也优化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时,可以给学生听《别亦难》;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听听《月满西楼》;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听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事实上学生上课可能已经很疲惫了,这样的一个音乐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反感,也能起到绕梁三日的效果,可能课已经结束很久了,但那个音乐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依然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当然,用音乐来点化诗歌教学课堂也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意选择和诗歌有关的乐曲,要有针对性,不能随便拿一首去应付。另外,还要注意,音乐只是诗歌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注意使用音乐的时机和时长,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在课堂教学中,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不能都用音乐来充满,那样课堂上都是欣赏音乐了,我们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肯定不会突出,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诗歌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以我们应改变观念,用音乐激活诗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爱上诗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