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文锋2023年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通用8篇)

辩论能够培养逻辑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辨析能力。辩论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模糊。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辩论技巧和策略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一

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二

《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

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施以及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说实话我对于弟子规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学者,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必要进行一番尝试。以此来督促自己以及学生践行弟子规,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做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它让我明白我们在苦苦寻求幸福的真谛、追求完美而不得时,只因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我们应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并以此来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周围人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我相信《弟子规》把至真、至诚、至善推演出来,值得每一个人领悟终生。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三

暑假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三字经》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内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说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中华历史及道德观几乎都浓缩在这一千多字中了。脑袋中常常有这样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墙,里面一个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书,下面的小孩子们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还像模像样的摇头晃脑。不由的又想到小时候,在爷爷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经》,便不知由来的好奇的看起来,但是那三个字三个字的文字,却又实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现在想想,不由一笑。

钱文忠教授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经》便是几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尽是一些数不清的财富;人人都曾听说过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但却无人去打捞。

在古代,《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但是却没有正式的见解流传下来。对于《三字经》我们居然没有完全理解的把握,这种现象,直到钱文忠教授解读了《三字经》才得以消除。

《三字经》是国学之经典,中华文化的伟大尽展其中,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独具魅力而又璀璨夺目,而三字经不愧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最耀眼的珍珠。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四

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如他在解读《弟子规》“泛爱众”之一时通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来说明“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很有学问。他有很多弟子,都各有特殊才能。有一天,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过来也想做公孙龙的弟子。公孙龙就问他有什么才能。他说“我嗓门大,很多人都比不过我。”公孙龙就问众弟子谁有大嗓门,弟子们都说有,公孙龙就让众弟子和那个人比一比。于是他们跑到500米开外的一座小山后,朝着公孙龙大声喊。()可是弟子们的叫声一句也听不见,那个人却声音洪亮,听得清清楚楚,公孙龙就收他为弟子。其他弟子见比不赢,就经常欺负他、嘲笑他,说嗓门大算什么才能呢,我们老师可是个斯文人,他要你这个嗓门大的人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公孙龙去拜见燕王,要过一条河,河面很宽,可是河边一条船也没有,对岸倒是有一条小渔船,怎么办呢?如果不能及时过河可是要耽误拜见燕王啊。公孙龙就叫那个嗓门大的人叫,对岸的船夫听见了,就过来载他们过了河。通过这个故事,钱文忠教授指出那种“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是不对的,告诫弟子们要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这个才能表面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有时也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是历史故事,听着这些故事,让人强烈地感到我国是一个文明之邦、礼仪之国。每天听他解读《弟子规》,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然更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明白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五

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很是受益,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教授认为,《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读完之后我感觉《三字经》的学习对象是父母和教师,而教育对象才是儿童学生,《三字经》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用的读本而非儿童读物。

《三字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教的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一根线,他的解读把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等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第三部分是学的部分,以众多学习的例子,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钱教授建议把第三部分前移。

读完之后,做为一名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着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书中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皇子老师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关心皇子的教育,满世界找有学问的人,终于找到教学水平很高的李希颜。这位老师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们不好好学习,就要打他们。朱元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说:“这书没法念了,这老师给我揍的,都快揍死了。”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准备治老师的醉。但马皇后对他说:“李先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虑,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能责备他呢?”后来,皇帝对这位老师非常敬佩。那位老师退休时,朱元璋专门赏赐了黄袍,同时赏赐了大量的钱财。

现在好多家长不理解老师,如果对孩子要求严一点,动不动就兴师问罪。搞得我们老师很被动,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我们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当今社会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绝对不允许体罚孩子,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不严,师之惰”到了今天,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做老师的,教诲学生要讲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师的过错、失职。重点是强调教师要有教师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对“习相远”的学生,他们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温馨的情调。首先采取诱人法,付与真情关爱和细心沟通,疏导学生明其志、晓之理,营造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自醒的平台。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诱法。针对无法及时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在他无助时给予有助,予以细心的指导和批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和自爱,促成学生逐日提高,可谓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写生手法,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学生或畏而远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赌气辍学,可叹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读了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特别是当前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活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坚持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和古诗词等的诵读活动,课间喇叭里播放着《弟子规》、《三字经》,《新学堂歌》……每当中午、晚上放学的时间朗朗的背诵声音就会响遍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园内东南角创设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由三、四十米多长的竹简组成,上面汇集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每个教室门前的柱子上也有这样的竹简,楼梯间挂有古诗词、成语故事,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润物是无声的。经典,让学生爱读书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们的读书热更浓。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读书的环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老师购买图书,如《四书五经》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证了阅读时间:每周至少能抽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青年教师每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经常全体教师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本学期一开始我们邀请山东大学的张德苏教授做了“国学简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国学导读报告,后来山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仵从巨院长经典读书文化导读报告会。为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品牌建设深入发展,有效推进教师读书文化品位和层次,着手与山大文学院合作,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读书导读行动”和“书香名师读书研修活动”,专家学者将走进校园与教师学生面对面,部分教师将走进山大威海分校文学院进行选课研修。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师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品味!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读书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增进知识的方式。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们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才可以有权利期盼收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六

这本书是钱文忠把《弟子规》翻译成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话而写成的。它能够让我们讲文明树新风、有孝心,还有尊老爱幼......

其中有一句让我觉得说得特别的好,那就是:“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意思是说:你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家里特别的富有就要去讨好他,献媚于这种财富;你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很贫穷就瞧不起他,自己却在旁边洋洋得意。你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旧了或者过时了,你就很讨厌它、厌弃它;你也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是新的或者是很时尚、很流行的,你就去喜欢它。“勿谄富,勿骄贫。”是叫我们不要欺软怕硬;“勿厌故,勿喜新。”是叫我们要清廉和节约,不要喜新厌旧。

还有一个词叫做“重且舒”,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我们说话时的声音要重而且还要很缓慢。在这个词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是:从前有一个人他叫侯思正,他在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咬字不正,但是他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告发别人从而当了官。他原来是一个衙役吗?所以当了官以后,武则天就命令他去审理案子。他就小人得志,一天比一天歹毒,他有一天去审理一件案子,他审理的是一位忠臣,很高的官,名字叫做魏元忠。但是,他说的话谁都听不懂,然后侯思正就拎起魏元忠的两只脚,把他放在地上拖来拖去,魏元忠火了,然后大声叫道:“你说话不清楚,我听不懂怎么回答你!”他说得既有力又缓慢,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侯思正又说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一个官员觉得这个侯思正实在是太逗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当场就笑得喘不过气来,然后她说:“竟然有这样一个人啊?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还整天乱讲。”后来这个侯思正结果非常的`惨,而且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笑柄。所以说话太急、吐字不清楚,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毛病。

正如封面上写的一段话:《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祖先留下来的,教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七

《弟子规》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入则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朗朗上口,是古代中国人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常用的读物。

为了让今天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弟子规》,钱文忠老师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这部名著。《弟子规》可以说是有些枯燥的,但是通过钱文忠的讲解,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短句,变得丰富而有趣起来。钱文忠在讲解时,不只是简单地解释了弟子规的'含义,还引用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将古代的教育融汇到了今天。钱文忠也不是一味地按着《弟子规》的原义,他还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弟子规》的哪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新的观念。

我们新城花园小学对这本书很重视。去年,学校给每位同学都发了《弟子规》,还要求每个同学从图书馆里借阅《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不过,我相信真正把这两本书看完的同学极少,大部分同学大概只是背了个开头,并没有坚持下来。我一边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边背诵《弟子规》,现在已经基本能背下来了。

看完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收获,除了认识了一些新字,了解到不少历史典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阅读《弟子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而在于努力地遵照书上的教诲去做,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灵更加充实,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钱文忠弟子规第一集篇八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教授、hausen教授、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等。译作有:《梵语基础读本》(续补)、《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入则孝之四-钱文忠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方面。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我小时候时常看到我祖母喝药,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药好喝,因为我看见我父亲、姑妈给我祖母送药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有一天,我见奶奶碗里剩下一点药,就偷喝了一口,这一口差点没苦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而“昼夜侍,不离床”,这个床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床旁边还有个小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

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每一字都有来历,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是要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于《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再从《二十四孝》里边举一个例子。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汉朝人像日本人今天的睡法一样,也是睡在地上,所以刘恒就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儿。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个时候有宫廷斗争。如果真是这样,不正说明刘恒的孝心更大吗?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而我们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说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他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的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这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而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张之洞在外边当官时,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补药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胃就不舒服了。张之洞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父母,他讲:“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致双亲书》)他讲,我的罪通于天,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是说,如果子女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没有做儿女资格的。

张之洞说,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因为父亲生病,所以他出了一道题,叫“父母惟其疾之忧”。其中有一个叫袁凡的考生写了一篇文章,让张之洞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父母惟其疾之忧,”皇然一孝子面目”,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我是大孝子,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不合适的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不适。

一代名臣张之洞对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我们今天在医院里经常看到陪父母检查身体的小辈,这些小辈不仅是为了尊长跑前跑后,而且好多小辈会盯着医生一个个问题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个药可不可以多吃点或少吃点?这就是孝子,这就是孝敬,因为这个药不是他吃,他是陪着父母或者尊长来,这就很感人。

更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