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灵魂曲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

范文范本是许多学生学习写作的必备材料,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一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二

随着幼儿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萌生音乐的创造力。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我在让幼儿表演《小海军》之后,继续鼓励他们联想:小海军还能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和动作,怎样使小海军的歌更动听?引导幼儿创编音乐节奏型、配乐器演奏……通过这些创编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编音乐美的机会,使幼儿逐渐从感知音乐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同时,当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时,要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表现阶段,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创造能力。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三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平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习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习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理论验证的机会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的演出或比赛就会演变成突击排演。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举办音乐角逐大赛、手艺大赛,等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不断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举办活动,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很多的演出经验,通过不同的专题和题材,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为今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李萍单位: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四

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

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

还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早在多年前,一个普通的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逢“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事实也证明:真要想“发”,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分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辩论题《竞争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吗》,就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竞争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感受,从而培养其辨析事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审美联想,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镜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就会想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镜子可以还原人的美貌,也可暴露你的污点”等等,还可联想到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写“太阳”,我们可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以《时钟》、《窗》、《砖》、《火》、《水》、《雪花》等为题,可拓展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譬如我们可以把“自我”作为线索,感受体验。人生漫漫路,童年的乐趣,少年的忧愁,早已由时间老人撒在了我们记忆的地垄里,等待着我们用思想和感受为它们“施肥、浇水”。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缤纷和灿烂,那份眷恋必将牵着那鲜丽活泼的形象、载着那温馨馥郁的泥土之香向我们姗姗走来,学会了审美感受的学生会欣然拥抱它们。写一些回忆系列的短文,把童年留在记忆中的原始胶片,用感受之液把它冲洗出来,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成功的习作,往往凝聚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我们的“丑小鸭”们,会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变成美丽的“天鹅”,展翅翱翔于人生的天地、生活的田园、习作的乐园。《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生活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五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进行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都是以一定的节奏组合和变化,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在平时语言活动,特别是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我就经常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同一儿歌的内容,这样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又觉得比较新鲜有趣,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儿歌“嫩芽”的教学中,我就变换了两种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进行表现,为了避免幼儿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我就请幼儿从小脚开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后到头进行表现,并用嫩芽长高的情节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欢快的情绪中体验了不同的节奏。

总之,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六

幼儿在反复聆听、充分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对音乐产生兴趣后,随即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这是由于幼儿的审美情感强烈、外露所致。我们要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思维加工,用语言和动作充分展示出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表达能力。有一次,幼儿在充分感受了《小海军》音乐之后,我启发他们说一说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做踏步的动作。”这是对音乐性质(进行曲)的感受,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当解放军!”这是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崇拜;还有的说:“听了音乐我浑身都是劲!”这是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孩子们尽情地述说着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当我再放音乐时,他们便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声音是那么响亮而自豪,不仅激发了幼儿表现音乐美的心情,也培养了幼儿快乐、积极向上的`健康性格。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七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八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究。笔者通过结合多年经验及本次探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提供参照,使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美育的重要平台,对于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而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歌唱教学来实现,而是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来开展教学,这样才会真正实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美育的功能。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初中音乐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和总结。

一、改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魅力。

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初中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主要途径。为了发挥音乐课堂的美育功能,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教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学来感染和启迪学生,帮助他们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这一目标。首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教学过程应该是轻松和愉快的。在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激发和提升。其次,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聆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导,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从中得到培养和提升。多与学生进行合作,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以后音乐课堂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精选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

初中音乐的教学,一般以所用课本为依托来进行开展,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能很好地达到美育的作用。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容的选材方面基于现有课本进行拓展,使素材更加丰富、更能符合初中各个阶段学生的鉴赏能力。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由浅入深进行选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会使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完善。除此之外,适当融入当下流行音乐元素,比如流行歌曲等,也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更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重视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通过声音的形式激发聆听者内心的情感,达到美育的目的。因此,初中音乐的教学,要以情感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目标,使学生得到感悟和提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所选素材进行相应的了解,对作品的主旨,所宣扬的情怀等都要有充分的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灌输其中,使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能够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2.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感受音乐的美,达到美育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参差不齐等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比如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将其引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加强文化融合,提升音乐认同。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同样属于文化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并不完善,因此对音乐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应该也不充分。因此,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由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使我国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上独具特色,我们可以将音乐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来感悟音乐的内涵。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我国传统的音乐作品,通过对这些传统名曲的欣赏和感悟,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五、运用教学优势,开展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现代科技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和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通过多媒体创造的视听体系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的生动,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辩论赛、艺术表演等形式,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最终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意志品质有重要影响,应该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针对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我提出了几方面的对策,包括改善教学方法、精选教学素材、重视审美感知和培养审美情趣、加强文化融合、运用教学优势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希望这些对策的提出会对解决这一课题提供参考和帮助。也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之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灵芬.音乐欣赏,叩开学生审美能力之门———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7).

[4]顾晓丽.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15).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九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

摘要:音乐院校教学中,音乐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之间的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普遥存在,对于这一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师生都应懂得音乐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之间教学交融的重要性,只有交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音乐表演人才。

目前,音乐院校普遍存在音乐表演教学与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严重脱节的现象,即音乐表演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只在演唱、演奏技能、技巧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能将音乐理论知识全面贯穿于教学之中。致使学生只学到一些演唱、演奏方面技能、技巧,但却不能真正把握音乐作品内涵,更无法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怎样把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交融起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让音乐的价值和功能得到外化,让音乐作品的内涵能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呢?此文就如何处理好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技巧学习与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交融的必要性。

音乐院校的理论作曲科目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经常被称作曲理论学科的四大件,是创作音乐作品的重要知识与方法。作曲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是音乐的本质美的呈现。这种内容和情感必须通过表演(二度创造)得以表达,听众才得以赏析。

不管是声乐专业的学生,还是器乐专业的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作曲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表演实践,这样表现出的音乐(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的思想才可能鲜明准确,情感才可能丰富多彩,才可能感染听众,音乐也才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因此,音乐表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体现在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方面是远不够的,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才能将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与音乐理论教学整合起来呢,处理好两者的交融呢,或者说如何用理论知识去指导音乐表演实践呢?还是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每一个音乐作品中音乐的创作手法各异,主题的呈现,旋律的发展,和声的进行,结构的布局,作品的格调等千差万别。音乐表演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很好的去理解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音乐的解释:“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显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这充分说明音乐是通往心灵的情感艺术,是构建心灵与外界交流的桥梁。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表演家去揭示,去实现音乐作品的功能和价值。这也就说明音乐表演的学生需要有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去诊释音乐。作品中除了旋律音调外,作曲家对音乐的力度、速度、表情等有着许多提示,这都需要演唱(演奏)者去细心的体会和处理。一切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都是为表现音乐作品内容服务的。因此,要求对音乐表演生必须实施与音乐理论知识的交融教学,这是音乐表演专业教与学的基本原则。

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成因。

虽然在音乐院校教学中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与音乐理论的授课手段和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虽然很早就喊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很多音乐院校音乐表演学生来讲,普遍存在着学音乐就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巧或者学习乐器演奏的技巧的思想。认为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只要有一幅好嗓子,有了很好的歌唱技巧,能够演唱高难度的歌曲就可以了,就算是有演唱水平了:学习乐器的学生则认为只要把乐器的演奏技能技巧学好,能够演奏高难度的乐曲就算学好了。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重视,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有的声乐专业学生不但连基本的伴奏都无法完成而且对歌词和旋律的结合的基本规律,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的音乐形象与表达的思想都不是很清楚。器乐专业的学生具有了一定演奏技巧,同样存在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结构,主题思想等不明确,不能很好的去诊释作品的内涵。这种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本来在各音乐院校中,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较全面的开设了音乐史论、作曲理论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关键是对音乐表演专业方向技能课与其他音乐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协调不好。不但没有很好衔接,造成严重的偏科,有的甚至厌恶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师范类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应该是一专多能,多能就是较全面地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笔者通过观察,对身边同学的了解是音乐表演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而是脱节,违背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音乐表演技能课教师也普遍存在自身音乐理论修养不高,无法将音乐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教学之中。在极端重视技能技巧教学的情况下,忽视或轻视音乐理论的融入。由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种种原因,产生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不能够与音乐理论知识很好的融合。这样培养的音乐表演学生没有良好综合音乐素养,学生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难于多元发展,更成不了高素质的表演人才。

三、音乐表演教学与音乐理论知识交融的思考。

要想在教学中把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与音乐理论教学很好的协调统一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认识,即认识到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表演学习的重要性。完成一个音乐作品的演唱或演奏,首先应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认识和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是表演的前提。设想如果让表演的学生在演唱、演奏作品前,用学生掌握了的音乐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作品的主题,理解音乐的情绪和内涵,再通过试唱、试奏进行初步体验,我相信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打消音乐表演学生对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感觉枯燥乏味的认识,使各科目知识在学习中相互内化和迁移。在教育心理学中强调学习迁移的重要性,所谓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单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次知识的交融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谓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音乐表演本身与音乐理论学科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互为支撑的。要想把音乐表演专业学习与音乐理论学科很好的协调统一,需要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端正学生学习的动机(内部动机尤为重要,应该让学生从心理重视对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中讲适度的学习内部动机能给学生带来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会有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知识达到长时记忆和掌握与运用。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加强自身音乐理论修养的同时,重视在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中更多的融入音乐理论知识,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心理学中,系统通过联合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观念团初步形成。但赫尔巴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思想中都不止包含一个观念团,而是多个观念团相互联系的结果。所以在经过联合的阶段后,观念团之间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联合,使之系统化。那么音乐表演技能技巧学习与音乐理论课程学习这些子系统只是音乐师范院校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何相辅相成的有效整合统一于一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应该从教育改革着手,对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才是卓有成效的。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掌握高超的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才是今天社会需要的人才。我相信音乐表演专业技能的学习只要能够实现与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交融,我们音乐院校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众多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一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无论是部编还是省编)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本文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的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作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1][2][3]。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二

摘要:作为直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方式,音乐的美妙对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老师,应该更好地去注重学生们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学的优势才得以施展。

作为一门极具美感的艺术,音乐让人们内心的情感尽情释放了出来,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已有十多岁的青少年来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美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那么如何借助音乐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审美渴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

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绝对不容忽视。激发学生们审美渴望的方法不胜枚举,例如布置富有新意的音乐教室、别具一格的乐器造型再加上舒缓音乐老师的悬念引导,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比如说在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的时候,先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然后老师再制造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澎湖湾在哪吗?有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那旅行过呢?澎湖湾又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你们是否想了解这首歌取名为《外婆的澎湖湾》的由来呢?”这样一连串的疑问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过来,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审美渴求,这时再接着说:“你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可都隐藏在这首歌里呢?你们想不想找到呢?”一下子又让学生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所需要学的歌曲里,进而引导了他们带着众多疑问去寻找音乐中美的所在。

二、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

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我们就很难发现身边的美,也就不能好好地去享受生活了,所谓感知能力,就是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感性理解的一种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就是只对审美的初步感性理解的过程,那么,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审美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被教学者们高度重视。比如在教唱《浏阳河》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搜集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浏阳河》的创作背景: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诞生之初也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湖南土地改革之初,其创作者徐叔华某天在听到车轮碾压泥土时发出的咿呀声之时突然联想到丰收的景象,由此灵感大发,进而创作了流传百年的《浏阳河》,讲完之后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将浏阳河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再加上之前对浏阳河创造背景的讲述,使学生们可以对《浏阳河》这首歌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从而形成了审美感知。

三、审美想象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模糊性,这就需要学生们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真正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想象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与延伸,故而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必须要以一定的想象力为基础。例如在欣赏的《渔舟晚唱》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在保证教师相对安静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们闭上眼,然后播放这首歌,在学生们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极为轻柔的声音慢慢讲解:“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时分,一位年迈的.老伯站在一艘静止在湖中央的小木船上,他激昂地对着湖面歌唱,不为四周的一切所动,仿佛这天地间就只剩下他与他的山歌了,他的声音沙哑而动听,和蔼地微笑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引导着学生慢慢地去感受音乐的美好,音乐中的情景也逐渐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之中,实现了对审美能力的升华。

四、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扩展。

音乐不仅给予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而还给了他们创造的自由,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传输给学生们音乐知识,让他们感知和想象音乐的美,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们欣赏完音乐之后还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那首歌曲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或者还可以让学生们上台即兴表演。笔者曾经在教同学们《小红帽》这首歌的时候,先是教他们音符的发音,然后带着他们唱了一遍音符之后把歌词添上再带唱两到三遍。之后,随机点了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享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也锻炼到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对审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敷衍了事,而是要真正地去利用音乐这个资源更有效地去培养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音乐天赋去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验音乐的美,从而引导学生们去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这让学生们不仅心灵上得到净化,情感上得到抒发,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三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创新教育机制,融入合理的教育元素,从而赋予教育活动更多内涵。对于声乐教育改革创新来说,更需要以情感融入和人文理念融入其中,提高声乐艺术的魅力。本文拟从音乐教育活动中茶文化素养培养的实施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素养培养的内涵及价值理解,通过具体分析当前高师声乐教改的实施背景,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素养培养的高师声乐教改创新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茶文化;素养培养;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是一种综合艺术审美特性与实践特征的整体价值来规范音乐教育机制。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文化素养的集中融入和合理化应用。结合茶文化素养培养的价值看,无论是艺术性,还是人文审美内涵,都能够对当前声乐教改活动的全面创新奠定相应基础。

1音乐教育活动中茶文化素养培养的实施背景分析。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中,其关键在于精神理念的革新,尤其是通过对传统的技巧至上,表演“浮夸”等错误的教学理念进行层次化革新,进而为学生真正体会到声乐艺术的情感魅力提供帮助和引导。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的情感,在学生演唱过程中,使用过多技巧只能说明其掌握了音乐艺术的表演风格,但是很难真正触动人心。声乐的最大技巧就是情感,真正理解了声乐演唱中的情感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独立表达。随着当前音乐教育活动中,其中所具体涉及的艺术内涵与价值理念不断成熟,直至完善,如今学生自身对文化素养的价值认知和关注度也实现了全面提高。因此,在具体开展音乐实践教育活动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诠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注重将系统、多样化的`艺术元素融入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要将学生自身的人文综合素养培养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之中,丰富文化素养教育与音乐教育活动相协调的培养机制,从而实现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的理想效果。结合高校教学改革诉求和声乐教学的具体趋势看,在融入茶文化素养,构建综合素养培养的全新教学机制时,需要注重挖掘茶文化的宽广内涵,通过深度融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之中。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茶歌艺术,更是能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下,让学生感知到真正、客观的艺术精神。此外,对于高师声乐改革来说,其本质上是一种理念创新。所以,探究合适的融入体系,搭建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创新,从而赋予其中更多新内涵。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声乐艺术的相关特色,创作出新的声乐歌曲。也可以根据茶文化体系中,具体歌曲艺术演唱的生态美、自然美和情感美等集体内涵,从而实现其教学改革的理想预期。

2茶文化素养培养的内涵及价值理解。

茶文化的艺术特质为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活动的艺术化展现提供了实质性前提。尤其是对于茶文化素养培养活动来说,其本质作为一种文化展示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碰撞”,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所具体需要的不只是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应用,更是发自内心的文化理解与认同。结合目前影响茶文化素养培养活动的多样化因素看,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认知、认可茶文化理念,才能实现学生茶文化素养培养的最佳效果。结合茶文化的形成背景和人文心态看,完善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素养成长其价值诠释的重要内涵。特别是对于当前整个高校声乐教学活动来说,其需要融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其中多样化的情感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正是茶文化自身的多样性和艺术色彩,决定了其能够为我们创新声乐教学提供更多精彩的视角。

3当前高师声乐教改的实施背景分析。

结合当前世界多元艺术理念日益成熟的时代潮流看,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日益被认可,尤其是融入到了具体的高师声乐教学活动之中。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理念认知,尚且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多数老师都能够认识和关注该理念对声乐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冲击和时代影响。笔者结合相关研究认为,在当前多元艺术与文化全面融入音乐教育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在实施高校声乐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多元包容理念与实践创新的价值方式来具体实施,这不仅符合现阶段大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理念诉求,同时也是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实质性体现。目前多数声乐教学活动在改革创新过程中,依旧处于前期的探索时期,并没有形成“固定范式”、“科学模式”。在高师声乐教学活动改革成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理念与艺术思维的综合价值日益被大众所认可,因此,我们要想实现整个声乐教育改革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在全面创新和综合融入多样理念的关键前提下,通过丰富声乐素材和教学内涵,从而提升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对于高校声乐教学实践来说,其本身作为一种形式多样、理念丰富的创新活动,其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相关参考理念和指导标准。在这一教学理念中,其对学生真情感知声乐教学内涵有着极高诉求。所以,构建以人文艺术思维为前提的高师声乐教育新机制,就成为现阶段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之道。更关键的是,在利用茶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过程中,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影响力,能够得以全面、生动展现。当然,在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茶文化素养,其实际上,将代表极高的人文素质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四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又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因此,在许多新事物、新知识上,远远优于教师。在此情况下,我们还用过去信息不对称时的做法,拿着参考书的现成结论来束缚学生,只能压抑学生的求知欲,限制学生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形成惰性,我们的教育结果,只能培养出一群精神侏儒,培养出一批驯服的思想奴隶。为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加强个人素养。

关键词:研讨式思维方法知识面人文底蕴批判精神反思感悟。

一、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要善于用“我认为”。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内涵最丰富,发挥空间最大,也最需要教师有思想、文化底蕴。对于课文的分析、理解,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也完全适用。既然如此,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分析,那是编者的认识理解,只能做我们教学的参考,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依据。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使用“我认为”,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同时,可把各家各派的观点、看法摊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没有唯一的结论,需要自己去分析、去研究,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引导,让学生人人从独立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怀疑精神就会得到培养。

2、进行“研讨式”教学。所谓“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自主地交换意见,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探讨、争论为手段,宽松和谐,气氛热烈。通过研讨,促成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互相启迪,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也就为培养思想者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必须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不会茫然无措、漫天刷浆。如:形式性发问,即对于一个句子或一个命题或由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和结构针对句子的关键词提出问题;联想式发问,即用近似、相似、相关、相当的词语去替代并作为疑问提出或对相距较远的问题加入想象成分进行提问;异向性发问,即从相反方向,使用“无”、“不”、“反”等词提出问题;反思性发问,即对命题的前提,尤其是对隐性前提的质疑,进而产生问题。

4、激励学生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不断地加深。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多加鼓励: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会学得更积极、主动。读书热情,其质疑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会自然得到培养。

二、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素养。

1、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知识渊博,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倘若教师只局限于课本那点东西,学生提出课本以外的问题就茫然无知,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现代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新问题,接触到大量新知识,扩展到许多新学科领域,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会被现代教育边缘化,从而无立足之地。

3、培养自我的.批判精神。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实施的也是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自身就严重缺乏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跪着教语文是必然的选择。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师着手,教师首先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到:一是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汲取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二是要深入研究所教内容,绝不囫囵吞枣、照本宣科、拾人牙慧;三是要广泛收集资料,对比研究,特别是观点对立或有分歧的争鸣文章;四是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感悟。别人的思想、观点,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验,通过不断的反思、感悟,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现在,许多教育理论文章呼吁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映的是时代的呼声、教育的呼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反思我们的教育艺术等,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内化,从而不断成长。反思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写教学随笔、教学日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这同时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语文教师应该行动起来,以新的行走方式,诞生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新我。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五

摘要:作为直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方式,音乐的美妙对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老师,应该更好地去注重学生们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学的优势才得以施展。

作为一门极具美感的艺术,音乐让人们内心的情感尽情释放了出来,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已有十多岁的青少年来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美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那么如何借助音乐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审美渴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

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绝对不容忽视。激发学生们审美渴望的方法不胜枚举,例如布置富有新意的音乐教室、别具一格的乐器造型再加上舒缓音乐老师的悬念引导,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比如说在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的时候,先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然后老师再制造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澎湖湾在哪吗?有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那旅行过呢?澎湖湾又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你们是否想了解这首歌取名为《外婆的澎湖湾》的由来呢?”这样一连串的疑问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过来,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审美渴求,这时再接着说:“你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可都隐藏在这首歌里呢?你们想不想找到呢?”一下子又让学生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所需要学的歌曲里,进而引导了他们带着众多疑问去寻找音乐中美的所在。

二、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

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我们就很难发现身边的美,也就不能好好地去享受生活了,所谓感知能力,就是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感性理解的一种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就是只对审美的初步感性理解的过程,那么,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审美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被教学者们高度重视。比如在教唱《浏阳河》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搜集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浏阳河》的创作背景: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诞生之初也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湖南土地改革之初,其创作者徐叔华某天在听到车轮碾压泥土时发出的咿呀声之时突然联想到丰收的景象,由此灵感大发,进而创作了流传百年的《浏阳河》,讲完之后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将浏阳河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再加上之前对浏阳河创造背景的讲述,使学生们可以对《浏阳河》这首歌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从而形成了审美感知。

三、审美想象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模糊性,这就需要学生们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真正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想象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与延伸,故而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必须要以一定的想象力为基础。例如在欣赏的《渔舟晚唱》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在保证教师相对安静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们闭上眼,然后播放这首歌,在学生们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极为轻柔的声音慢慢讲解:“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时分,一位年迈的.老伯站在一艘静止在湖中央的小木船上,他激昂地对着湖面歌唱,不为四周的一切所动,仿佛这天地间就只剩下他与他的山歌了,他的声音沙哑而动听,和蔼地微笑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引导着学生慢慢地去感受音乐的美好,音乐中的情景也逐渐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之中,实现了对审美能力的升华。

四、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扩展。

音乐不仅给予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而还给了他们创造的自由,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传输给学生们音乐知识,让他们感知和想象音乐的美,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们欣赏完音乐之后还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那首歌曲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或者还可以让学生们上台即兴表演。笔者曾经在教同学们《小红帽》这首歌的时候,先是教他们音符的发音,然后带着他们唱了一遍音符之后把歌词添上再带唱两到三遍。之后,随机点了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享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也锻炼到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对审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敷衍了事,而是要真正地去利用音乐这个资源更有效地去培养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音乐天赋去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验音乐的美,从而引导学生们去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这让学生们不仅心灵上得到净化,情感上得到抒发,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六

声乐艺术是把歌唱运用艺术化嗓音以及情感化的旋律,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通俗、民族以及美声等一系列的唱法,在情感抒发、融入体验的过程中让人们的内心获得震颤、获得升华,非常具有感染力。让人们对美的欣赏、美的判断变得更成熟,更具有内涵。研究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十分关键的,是丰富人们心灵情感和欣赏音乐艺术的必要条件。

一、声乐艺术审美要素。

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通常情况下涵盖了三类,分别是声音要素、形象要素以及情感要素。

1.声音要素。

听觉在人体各项机能当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是人感知外界一切事物的主要方式,听觉对声音加以感知、传输、辨别,最后形成一种大脑神经中枢的反应,反射给身体其他的器官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声音对调节人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当人情绪低落、烦躁时,可以听一首节奏较为欢快的歌曲,如:《好日子》;当一个人某段时间非常兴奋想安静一下的时候,就应当听一些较为轻柔、纾缓的歌曲,如:《军港之夜》。探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是人的听觉对声乐存在独特的感知,能对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变化产生作用。声乐艺术审美第一步是通过音乐和歌曲激发听觉神经来实现的,它和文字、绘画具有很大的差异,音乐作品唯有利用唱奏的形式,才可以产生审美体验,才可以对声乐当中的美具有更高的标准与追求。在声乐艺术当中,审美要素主要是听觉,由于歌曲唯有切实的听到,才可以尽情的感受到,才能够激发心灵产生共鸣,就如同那些的'戏迷一样,稍微听到一点京剧当中的锣鼓点就已经异常兴奋,由此可见,听觉是音乐审美素养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主要依靠“声”去完成、去感染,从而表现出音乐的美。

2.形象要素。

声乐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审美感觉,同时也有视觉方面的审美,特别是在表演的舞台之上,歌唱演员伴随着音乐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当中,配合恰当的声乐表演和舞美画面,丰富观众的视觉感受。所以在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当中,视觉要素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之一。如:成龙、周杰伦、宋祖英、五月天等音乐巨星都曾经在鸟巢开过演唱会,精美的舞台设计和灯光处理与歌曲完美融合,对现场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而现场十万歌迷粉丝的互动和响应,进一步让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都出现了积极的响应,让身心都陶醉在声乐艺术环境当中,从而让审美获得升华。视觉审美的关键是人运用自身的眼睛真正切实的看到,将对事物的认识传递给大脑,大脑根据认知的反馈做出合理的判断,让善的、恶的、美的、丑的都能够明确的区别开,所以人们在利用听觉进行审美的同时,还必须在声乐艺术审美视觉方面下功夫,增强审美观以及审美的能力。

3.情感要素。

感受声乐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歌曲当中的内容以及音乐当中的不同曲调,我们能够通过歌唱的方式、演奏的方式、身体动作以及表演等一系列的方式,充分的“参与”到声乐艺术当中,“身临其境”地感知音乐当中所蕴含的力量,感受声乐艺术所带来的美。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存在歌唱的能力,每个人都存在歌唱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够尽情地歌唱。把音乐当作一个平台,开辟更宽阔的知识面。声乐艺术对创造性思维的挖掘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在诗化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中传情达意美化心灵,通过这种方式塑造高尚人格、推动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文修养,而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注重发声技巧。

长期以来,有关声乐艺术方面的教学上,对引导声乐艺术审美要素方面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一个好嗓子音域宽能唱高音就是唱得好,对声乐的审美培养认识不足,缺乏意识。尽管也是利用听觉在感受歌曲,利用视觉在欣赏演唱,也有的尽情的参与到了声乐艺术表演当中,然而,对于怎样感受到声乐的美,怎样发现音乐可以净化灵魂,洗涤人们的心灵,以及渲染人们的感情,都未曾切实的了解与感受到。在声乐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一味强调对声乐的技术性训练,而忽略了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培养,学生未曾真正的利用听觉、视觉、参与来感受声乐艺术,来体会音乐美的内涵,所以在培养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当中在认识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2.忽略情感体验。

在声乐审美过程中,另一种重要审美内容就是情感的要素。情感审美是一种人心理的反映。声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轻视对情感的审美。这两种美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只顾唱声音,而不注意情感体验,只有声情并貌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在声乐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往往忽略了用心去体会歌唱这一点,或者说这一点的比重不够大,所以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声乐艺术情感审美成为关键。

3.忽略舞台实践。

声乐艺术是表演性艺术,要达到声乐艺术审美,舞台表演是重要的手段,然而很多声乐艺术教育往往是忽视了这一重点,教学中并未重视艺术性的演唱训练和舞台实践,或实践并未得到科学的指导,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仅仅是通过声音与形象,对歌唱进行体会与审美,来达到声乐艺术的审美,是比较片面的,也无法切实感受到歌唱的真。

1.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声乐鉴赏能力。

声乐艺术作为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方式,作为长期以来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内心情感,歌颂人间之美,批判虚假、丑陋、恶行,推崇真诚、善良、美丽的结晶。怎样利用声乐艺术加以审美,开发这些十分富有内涵的音乐元素与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听觉、视觉以及情感体验正确的歌唱,让他们设身处地,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让声乐艺术审美要素获得良好的培养,最重要的便是应当注重声乐艺术审美,注重声乐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唯有在认识方面获得了关注,才可以更好的开展进行声乐艺术的其他工作,才可以提高人们在声乐艺术审美方面的要素。

2.加强情感体验训练,培养学生对声乐表达的感受力。

声乐教学既要有歌唱方法上的训练,也要在训练中渗透对歌曲内在的情感的训练,除了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取情感体验,还要在课堂上,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歌曲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对歌词进行准确到位的描绘和解释并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接着声情并茂地把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融入在歌曲的意境中。并向学生传授音乐处理的特殊手法,渲染歌曲营造的氛围,来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学生的情感体验也由此激发出来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仪器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作为现代声乐教学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具备存储量大、查阅资料方便、可视性强的特点,利用它教师能多为学生提供优秀歌唱家的录像,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的歌曲在情感表现方式上的不同,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

3.重视舞台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声乐表演水平。

培养声乐艺术审美的要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利用实践来完成,必须接受舞台实践的考验和锻炼。在舞台实践中与听众的情感互动方面会得到在课堂里得不到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实践的舞台,舞台可以是习唱会、期末表演、晚会表演等来训练,任何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方式演绎自己的音乐。利用自身参与的歌唱,感受音乐所存在魅力,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表现以及感受美的过程,并且还是审美要素的培养过程。

四、结语。

声乐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声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艺术形象、情感表现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只有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演唱更完整,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积极有效的发挥声乐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颖超.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j].戏剧之家,(08):68-70.。

[3]张波.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培养探讨[j].艺术研究,(02):66-67.。

专业音乐审美培养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七

在大众长期品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机制。对于当前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说,茶文化中所包含的音乐艺术和人文理念能够为该活动的全面丰富与生动表达提供新动能。在当前高师声乐教改活动全面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重融入全新声乐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将创新性理念和文化思维融入其中,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真正创新。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作为一种创新性文化理念,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其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生动展现,都无一例外的展现了创新精神的价值作用,这与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关联性。在融入茶文化素养培养,全面推进高师声乐教改活动时,必须注重将学生文化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具体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针对性的制定学生自身对声乐知识的具体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丰富声乐教育内容,从而显著提升学生自身的声乐艺术应用能力。当然,在声乐教学改革进行中,必须充分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尊重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声乐知识内容的积极探索之中。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核心”,而且是无可争议的核心机制,其中所具有的多种艺术特性对于当前音乐教育活动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力。所以,在当前学生茶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如何从整个系统化的茶文化体系中,寻找到合适、匹配的茶文化素材应用到音乐教育活动中,就至关重要。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将具体情感理解与艺术素材相融合的具体展现和艺术化表达,其在具体理解与应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音乐艺术特点,同时也要注重人文情感的具体感知。此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认识到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所融入的元素极为多样,除了具体音乐曲目外,也有相应的情感理念和系统化的文化元素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声乐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具体理解和感知的具体内容。将茶文化理念与现代声乐教学改革机制相结合,必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关键基础上,实现高师声乐教改活动中,相应文化内涵与真实情感之间的全面融入和深度融合。

5结语。

总的来说,声乐音乐教育是一种基于内涵理解与演唱形式相融合的综合活动,因此,只有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理解能力,积极构建人文化、时代化音乐教学体系,从而确保整个声乐教育改革能够实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段辉艳,蒲清平,罗丽琳.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19-223.

[2]王春芬,吴建芬,王西西.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03-106.

[3]杨佳铭,吴维平,茅东升.生态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归复——礼乐文明实践哲学与希腊文明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1-113.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胜利时刻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具有重要的思考和指导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时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最新亲情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6篇)

    心得体会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重复犯错。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向。劳动实践是人们通过实际操作和

    最新如何打造高效团队心得(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所获得的启示和经验,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和问题。继续往后翻阅,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思路和启

    热门国庆节祖国的周岁(模板18篇)

    在国庆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感叹祖国的伟大,同时也更加坚定自己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如果你正在为写国庆节总结而苦恼,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优秀高二语文布置(案例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它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洞察力。一起来阅读以下的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好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热门执照加急申请书(汇总16篇)

    一份优秀的申请书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小编整理了一些更多申请书的典型例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xx工商所:我叫xxx,现年20岁,居

    2023年银行年终客户答谢会主持词范文(18篇)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个活动,我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一个难忘的体验。这些主持词范文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临开场前5min

    专业生态汽车讲座心得体会(案例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具体的心得体会范文如下所示,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

    热门大学生大赛策划书(汇总17篇)

    策划书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文件,可以帮助团队明确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制定合理计划。这些策划书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规模的活动/项目,可供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精选小学生四年级拖堂(模板18篇)

    优秀作文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它散发出的香气令人心醉神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放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