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念青松2023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篇一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如何掌握并应用成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困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成语的方法,以期与大家探讨,共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成语;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引言:

汉语是五千年汉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体现。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跨文化教学。因而,如何更好的实施成语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由于认识或理解的不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学习者角度来说,受制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学习者对成语意义把握不准确,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相加当成整个成语意义,以偏概全。在意义理解上他们多用已知的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比较生僻字的义项。由于文化因素的干扰,他们大多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另外,没有把握成语的附加意义也容易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

从教师的角度说:一是自身定位不准。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词本位”为主,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教授环节,都深受影响。把“成语”当单纯“词语”来学习,没有关注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教学的简便,往往也只是稍微解释一下成语的大致意思。

二、成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如何更好的实施成语教学呢?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几点尝试,与大家共享。

1、构词法

成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按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理解。例如“拜——相——封——侯”、“张——牙——舞——爪”等,通过对成语构词的分析,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出成语的意思及应用属性。

2、提纲挈领法

对于成语中含有数字的成语,抓住其中的“纲”——成语中的数字,解释数字中的文化内涵,就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了。例如“一心一意”,“一”代表“整体”与“初始”,这里的“一”就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全心全意”了。再如“三”代表“众多”与“有成”;“九”代表“尊贵”与“久远”,所以“三思而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九五之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3、举一反三法

在成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提高掌握速度,还能提高掌握成语的效率及质量。

(1)抓高频语素

效的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如“闻”字,本义是指“听见”,现在一般指“用鼻子嗅”,可先讲清这种差别,成语“充耳不闻”、“闻所未闻”、“耳闻不如目见”、“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抓高频格式

成语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型式。因此,许多成语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框架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如“惊弓之鸟”,可先告诉学生“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再让学生举出具有“xx之x”格式的成语,如“不速之客”、“莫逆之交”、“弦外之音”、“乌合之众”等,他们可推知这些成语也是定中式的名词性成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三、成语接龙法

通过成语接龙,巧妙的复习学过的成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结语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篇二

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重视和研究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势不可挡的事实。林宝卿曾说:“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语言的教学应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应该渗透文化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这点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得到广泛共识。

一、文化的渗透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课堂讲解过程中以及下一节课的复习导入阶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善于利用教学情境,发现并捕捉其中隐含的教育资源,并主动调整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分别从语言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方面随机导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和导入新课阶段,最大限度复现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在操练过程中真正掌握语言,即会在相应的场合说适宜的话。

1.语音。在讲授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二册中一篇课文《为什么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时,福倒了中的“倒”发音同“到”,寓意福气到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量添加一些中国文化特有的吉利话和禁忌语的内容。如:在过春节的年夜饭中一定要有一道菜一鱼,因为“鱼”的发音与“余”同,象征着连年有余;去医院探望病人,带去的水果一定不要有梨子,因为“梨”和“离”的发音是一样的,寓意离开,不吉利;在婚房的被褥下面要撒些大枣,花生,桂圆,栗子,取其发音“早生贵子”。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待学语音的态度,原本觉得枯燥的知识在他们看来生动有趣,乐于操练。

2.汉字。汉字是外国人学汉语最困难的地方,赵金铭就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或其他拼音文字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可见,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所以,对外汉字教学应时时注意进行文化渗透,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贯穿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始终。这样的汉字教学不但是有趣的,而且是有效的。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形声和会意四种。例如,“家”表示屋内有猪。在讲解这个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联系文化。勾栏建筑是古代民族的一种居住方式,其特点是上层住人,屋下养猪,即人畜杂居。而有室有豕,是一个家庭的基本象征。我们再用汉语中的“女”字为例,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双膝跪地的样子,两手交叉垂下,低眉顺眼、卑恭屈服,与顶立于天地间的“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阶级观念。可见,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加强社会背景文化的介绍,汉字教学活动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生动活泼的听讲故事。

3.词汇。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非完全对应词语“这一概念。它是指语言对应而文化内涵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词语,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然而,象征意义却截然相反。龙是中华民族尊贵、吉祥、昌盛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赋予了龙许多美好的意蕴,诸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等,而在西方人看来,“龙”却是可怕的、凶恶的象征。“狗”在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文化中也是大有不同的。在汉语中从“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词语中可反映出中国人对狗的贬斥;而英语中,从“a lucky dog.”(幸运儿),到“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可见西方人对狗的喜爱之情。只有了解汉文化中对某些事物特定引申意义,才能真正明白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4.语法。“唱的不好,见笑了”;“没准备什么菜,怠慢了”等客套话,也只是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而并非本意,表达了中国人古老文化造就的谦卑和内敛的性格特征。一些留学生会询问年长的老师“你今年几岁了?”对于中国朋友的一句客套话“改天我请你吃饭”而追问“改天是哪天?”等等,这些语句和语法上都没有问题的句子,却体现出了语用是否恰当的问题,体现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重要性。这样的随机渗透导入,既能充分调动留学生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鲜活灵动起来,又能增加教学信息量,并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间的良性互动。

(二)课外实践法

汉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充分合理利用好留学生们的课外时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机会,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外,以帮助留学生消化、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可多介绍一些像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来介绍中国人的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再如可以鼓励留学生多交中国朋友,更深入地走人中国人的生活,等等。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法将课堂上的自觉学习和课下自然习得结合起来,既为留学生提供了更为鲜活纯正的汉语语言环境,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实际交际和运用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原则

对待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在汉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同。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留学生,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母语思维及表达方式,这些留学生们习惯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会导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受限制。针对此类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汉字体系灌输给学生,以免使他们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抵触心理,要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优势,由简到难,通过模拟对话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语境之中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增加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理解中国文化。

汉字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对汉字有着强烈的字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曾对众多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些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大量地吸收了中国文化营养,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激活的方式充分利用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结论

文化渗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差异,如果不认真对待,就会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的偏误,甚至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使教学成为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语言教学,从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篇三

一、渗透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渗透的可能性

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并积极地从其它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渗透的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2.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3.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通过介绍化学与振兴家乡经济的关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教育学生,这些美好的未来,必须依靠同学们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努力去开创,坐享其成是等不来的。使同学们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家乡经济,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的远大理想,以促使他们自觉并努力地学习。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篇四

摘要: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性,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于,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习做人的机会。因此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正确地加以引导。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才不致使人文教育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沦为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1语文学科人文教育实施的背景和必然性

新的时代,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人性美、科学成为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庄子﹒天下》中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须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能决定事业的成败。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2语文学科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德育作为育人的首要环节,应该体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然而,当前很多职校采用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附以严格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更重的比重,并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制对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模式的反感情绪。毋庸置疑,很多学生进入职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过早的过上了独立的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如果人文关怀的滞后,势必造成学生的迷茫,对自己没有了清醒的认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从入校时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就会拖拖拉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更有甚者,产生抵触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管理难度极大。虽然处分不断,违规现象照样层出不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3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学科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内容具有充沛的情感性,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语文学科内容更具美感性,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二是教学方法体现人文性。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深度交融的有机整体,教师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入教材,达到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同时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的思想,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人文性质的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自然科学化,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教学内容客观化,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颇具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向机械化、标准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审美趣味的丧失。职教语文教学没有更多的应试桎梏,在人文渗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篇五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是数学学科与社会的交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从数学角度出发,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作一个模拟,舍去无关因素,保留本质因素,把现实原型作抽象、简化后,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数量关系简化而成某种数学结构。

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少,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过分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技巧,过分强调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的统一,缺乏层次性多样化,不能适应不同专业的要求,考试形式也几乎是清一色的笔试,而没有着意讨论和训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不少学生认为“学高等数学没用”,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以及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而现行教材上又很少接触实际问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根本体会不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因此,若教师能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一些数学建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定义、定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数学概念背景模型的引入,启发学生对数学公式、定义的理解与认识

一切数学概念和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的各种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利用建模的思想进行教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从模型中切实体会到数学概念是因为有用而产生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极限的定义时,如果把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数学概念犹如空中楼阁,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从求圆周长讲起,向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引出极限的概念。再如讲导数的概念,先从求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产品成本的变化率、切线等问题为背景引入,再从这些应用入手,有意识地挖掘它们,进一步提出或构造一些比较浅的数学建模问题。这样借助于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引入数学概念,加强“数学源于现实”的思想教育,容易牵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较少的现状,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建模示范,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可能不太好,但他爱好体育、经济、化学、计算机等,教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引入一些简单的相关题目,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分析“香港赛马比赛的奖金分配情况”,爱好化学的学生分析、抽象“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数学模型,爱好计算机的学生学会“编制解决数学模型的程序”等等。这样做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学生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被动地“学”、老师被动地“教”,改变为学生主动地“学”、老师“灵活”主动地“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就会高涨,就能达到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不能灵活运用在具体问题上,而对于学生自己,则表现为不能通过自学来获取新知识,对教师过于依赖等。在学生毕业以后,不会或者意识不到可以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他们各自领域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可以适当选编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抽象、简化、假设、确定变量、参数、确立数学模型,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在所学过的课程中找到适当的模型,依据模型的有关性质或解题思路去考查现有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锐利武器,也有利于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向学生介绍函数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优化模型、malthus人口模型、logist ic人口模型、跟踪问题模型等。微分方程来源于实际,微分方程模型是常用的数学模型,许多数学问题可通过建立微分方程,解微分方程来解决。比如传染病模型,人类虽已跨入21 世纪,但一些险恶的传染病,如淋病、艾滋病等在许多国家蔓延,通过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可以预报传染病高潮的到达时间。在讲解导数、微分、积分及其应用时,可编制“商品存储费用优化问题、批量进货的周转周期、最大收益原理、磁盘最大存储量、交通管理中的黄灯、红灯、绿灯亮的时间”等问题,都可用导数或微积分的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在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教学中,“医学检验的准确率问题”、“居民健康水平的调查与估测”、“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不同的药物有效率的对比分析”等实际应用问题都可以用概率与统计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在线性代数的应用问题中,可以建立研究一个种群的基因变异,基因遗传等医学问题的模型,使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学生今后的专业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总之,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其专业课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但促进高职数学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