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琴心月

教学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多参考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一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二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

教学反思: 。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

回顾前面的比、分数之间的关系。

2、看图说话。

盐:

水:

问:通过线段图你读出什么信息?

现要调制这样的盐水140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思考。

归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把两个量的和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应用题,即和比分配。

和比分配。

140÷(1+6)。

一份的量。

小组讨论。

120÷4×(3+2+1)。

一份的量。

独立思考。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问题:

1、比较2、3题有什么共同点?

2、第1题为什么不用这样做?

归纳:它们都是典型的和比分配应用题。

问题:谁有想法了?

95×2÷(3+2)。

一份的量。

问题:1、这和3、4有什么区别?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有关比的应用题都是这样的。

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

差比分配。

24÷(5-3)。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数。

一份的量。

归纳:典型的差比分配应用题。

对应量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一份的量。

问题:这和前面的应用题有没有区别?

(已知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部分比。

120÷2。

一份的量×3。

3份的量。

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回顾:1、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

(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几份量)。

2、今天讲的应用题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己:

提示:抓住不变量。

和比分配差比分配部分比。

140÷(1+6)。

一份的量。

120÷4×(3+2+1)。

一份的量24÷(5-3)120÷2。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一份的量×3。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95×2÷(3+2)。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四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五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除法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板书的“变式”,启发学生找发现比中存在的数学规律,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并应用这一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已经认识比的意义,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学习。而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已经掌握了其形成的推理过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类比学习技能。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主要以商不变性质为主要切入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找准整数比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六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七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八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九

1.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

2.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

一.巧设铺垫,激趣导入。

1.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兵,谁呢?(请出小记者)现在我们来做个现场采访:在前面所的知识中,你感觉哪部分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与小记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应用题”)。

2.设疑:小记者请求大家来帮助他如何理解、掌握应用题?

3.小记者设问探讨:解答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关键在哪?(学生自由探讨,发表意见,引出找关键句、找单位“1”及数量关系,也可画线段图理解关系)。

4.小记者示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及数量关系。

(1)一些奖状,发了3/5。

(2)已经看了全书的1/8。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7。

(学生自由口述,选择喜欢的题目解答)。

引出“刚刚的3句话,在应用题中是作为什么部分?(关键句)。

5.示问:除了刚刚的几句关键句,你能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过类似的话?又如何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探讨,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适当的关键句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服务)。

二.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一)自由构建新知。

1.设疑: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除了关键句,还需要什么部分?(学生交流,引出“条件、问题“)。

2.编题:那你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关键句,补充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有新意,可邀请我们的小记者和老师一并参与(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所,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有意义。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通过动脑编题——动手写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掌握新知的方法。

(二)探讨交流新知。

1.交流展示成果:选一些小组向全班交流。

根据小组的汇报,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多媒体)适时展示,全班共同交流。

例如:一些奖状共15张,发了3/5,还剩几张?(发了几张?)(发了的的比剩下的少几张?发了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示问:对刚刚那小组的成果(题目),你们会帮忙解答吗?(全班尝试解答,请部分学生板演)。

2.交流:“还剩几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方法:

(1)根据数量关系,总共的—发了的=剩下的,总共的×3/5=运走的。

15—15×3/5。

=15—9。

=6(张)。

(2)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分析:结合线段图理解“把什么看作单位“!”,运走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各是哪部分?怎么表示的?)。

15×(1—3/5)。

=15×2/5。

=6(张)。

整个方法介绍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

3.小结:刚刚由于全班的共同努力,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真是聪明!看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刚刚那一小组的题目的,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自由发言)。

那对于刚刚的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的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三)灵活运用新知。

2.学生解答剩余的题目,拓展、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自由发言、交流)。

4.小记者兴致昂然,想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请其余同学出题来考他。(学生出题,视平台展示)。

4.创设情景:小记者解答有困难(数量关系出错,对应分率出错)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突出强调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理清对应分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颁发奖状,与我们的例题浑然一体,学生兴趣昂然激发了学生后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小记者遇到困难,突出强调今天所学的知识的重点。这一活动,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小记者出题:看同学们表现那么棒,考官做的那么溜,也想当会考官,你们敢不敢应战?(多媒体演示出题)。

我设计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是为新授部分服务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一开始,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方面比较困惑的知识话题导入新课,从“解答应用题关键所在”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他们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关键句编题并思考如何解答。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得出解答的方法。从自己质疑——解疑问——汇报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双基训练扎实。教学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学习的课程渠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注重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整个学习过程,从问题导入,引出新知,到自由探讨新知,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参与其中,从而引导和辅助。学生是整节课引发的一环有一环,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性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题方法,体会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有过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多媒体课件。

1、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3、出示教材主题图,获取信息: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分配方案:一种每班分橘子的一半;

另一种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

4、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1、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设计意图: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3、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140个橘子按3:2又该怎么分的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 140÷5=28(根) 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56(根) 140× =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用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帮互助的作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教材56页 故学故事

1、 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品尝不同比例的糖水加深印象,明白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一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二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4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比的应用》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现实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后,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份数的知识联系和应用起来,使学生完全能找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教师只起到启发,点拨和深化引导的作用。

1、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

六年级共有3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7:12,男,生是女生的人数的,女生是男生的人数,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女生是全班人数的xxx。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读一读。(课件图片出示)。

(1)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2)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是1:8。

(3)我们喝的鲜橙多中橙汁与水的比是1:9。

(5)妈妈做米饭时米与水的比是1:3。

(5)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3、生活中平均分配的问题:

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

师板书: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学生能从三个例题中体会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一)理解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二)学习例2:(出示例2):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一下,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生汇报:不同做法的两名同学到前面板演,并要求板演的学生说出这样解答的道理。

解法1:总份数1+4=5解法2:总份数1+4=5每份是500÷5=100(毫升)浓缩液有500×1/5=100(毫升)。

浓缩液有100×1=100(毫升)水有500×4/5=400(毫升)水有100×4=400(毫升)。

答:浓缩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4、提问:这两名学生解答的是否正确,要求学生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5、比一比: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可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总结:

方法1是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计算的: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方法2是按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的: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提问后老师总结:把计算出来的浓缩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是否等于500;也可以把计算结果去比,看是否是1:4。

强调:检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他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帮助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老师总结并强调计算方法:首先看清题里的条件给的是哪几个量的比再看题中给的量是否是这几个量的和,而后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质疑问难。

四、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填空:

1)把20根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根,另一堆()根。

2)把20根小棒按1:3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根,另一堆()根。

(3)生活中的问题。

要求: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设计意图】此题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个变式,解答开始上课时的疑问。引导学生找出部分量的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五、谈收获,课堂总结。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三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五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猜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大瓶里的果汁×=小瓶里的果汁。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一盒牛奶的升数×=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读题。

学生反馈解题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1)用除法计算。

600÷。

(2)用方程解答。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升。

×=600。

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学生反馈说明检验的方法。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小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和“黑兔是白兔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小结解题策略。

学生独立解答,之后进行交流汇报。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四、小结。

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t2、3。

学生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六

1.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乘除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乘除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实习自我评价大全(12篇)

    在自我评价中,我们需要客观地回顾自己过去的表现,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今后改进提供依据。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自我评价,那么不妨看看下面的范文示例。

    四册教案北京亮起来了(通用18篇)

    作为大都市,北京的交通便利,有发达的地铁和公交系统。北京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传统美食推荐,让您体验地道的北京味道。一、设计意图:课文用

    大学生开学晚会主持词(优秀15篇)

    优秀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能够高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学习效果。面对优秀学生的范文,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心态。开场白:a尊敬的各位领导

    寂寞季末高二(优质18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得体的词汇和句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国庆去游玩小学生(精选18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语法和连贯的句子,还需要有生动的表达和丰富的词汇。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作文片段,让我们共同感受作文的魅力。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7岁华诞

    护士节晚会的主持词范文(12篇)

    主持词应该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调动气氛的方式来引起听众的共鸣。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主持人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有些歌,只要第一个音符

    追求和谐高三范文(19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展示,通过写作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今天,我们第一天地来到xx学校上学。由于还不

    感人的大班毕业教师致辞大全(13篇)

    在生活中,致辞常常作为一种礼节,用于表示对亲友、同事或公众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以下是一些优秀致辞的精华部分,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我是一支笔(实用16篇)

    优秀作文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入思考,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态度。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对大家写作时能有所启示。今夜,雨落红尘!仰望苍穹,大雨绝尘而下,一

    信息中心半年工作总结信息中心具体工作(汇总16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情况。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