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概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不断提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今后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发之前那其实。会计电算化人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有学者指出未来我国将会迎来各省份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大面积需求,缺乏会计电算化人才将会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将会对今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今后应该意识到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的现状,在办学过程中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治理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这对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都包括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课程。从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来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不多的情况,未来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虽然当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高职院校有很多,但是又很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或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能够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侧重于培养具有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方面的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毕竟会计电算化属于实际操作性较强的部门。第二类就是侧重于对会计软件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注重对于人才对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能够让这些人才进入到企业内部为企业编制出相关的会计应用软件。第一种定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第二种定位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高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将编程节能当做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当前一些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定位不准或者定位模糊的情形,这显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

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安排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开设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课程比重安排不合理、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在课程顺序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不给学生讲述基础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学生接受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带来了诸多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妥善的处理好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会计电算化能力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必备技能,也是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基础。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这显然不符合今后财务管理共合作的发展趋势。未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也应住宅总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返工,从当前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对于会计学知识安排的课程比例仍旧相对较大,这对于学生利用该门课程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今后高职院校也应该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时候合理的分配好该门课程的内容分工。

(三)教学内容不完整。

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向。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该门课程,但是老师自身的财务水平没有问题,但是其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有限,这显然是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的。另外,一些高校在开设的过程中将报表和总账当坐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点内容,而对于库存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则并不重视。这显然是不完整的。还有一些院校开设该门课程并不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当作其上课的内容。课程安排上的不完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

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而不是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电算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的采用案例分析、演示、分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操作,然后才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当做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客体对待。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演练显然是不利的。

(一)确定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之前首先就应该设定相应的职业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目标旨在让学校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并且能够将企业的需求当做自己开展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需求来说,主要是面向小型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素养的,能够从事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也能够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就应该对上述课程进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二)合理的教学安排。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来说,高职院校在开展该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为学生普及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初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知识。只有让学生心中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让学生今后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若不能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学习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若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将会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操作计算机程序,并且能够对会计、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进行融汇贯通。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课时,让学生能够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务操作方面的知识。只有做好相应的课程安排的分工,才能让学生将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的探索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方便的相关知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

(三)科学布置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上,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也应该关注企业实际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且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情况,这将会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产生重要影响。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电算化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增加库存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内容的讲解,并且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实际操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练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能够更好的对相关业务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四)改进教学方法。

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开设实际情况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模板来看,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对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能力要求以及知识储备进行反向推倒,并且在推倒的过程中引入相应的项目进行实际印证。这样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逐步的渗透到里面,并且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充分理清思路,从而提升了学生在该过程中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状态。在该过程中还能够根据学生自己掌握的状态进行多项目串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该项目的入门阶段,主要是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进行完成简单的教学项目。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该会计电算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以后,老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适当提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适当提示下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项目。第三阶段就是通过教师提出相应的项目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该项目要求下独立的完成相应的项目状况。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这种上升不仅仅是数量上需求的上升,也是会计专业素质素养的不断上升。会计电算化技能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掌握该种技能,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也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二

加快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而且更需要高职院校档案部门、档案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

一、更新观念,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作为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者,应站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寻求档案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在较高层面上筹划本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略。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是手工操作的,而现代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的管理,则必须顺应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式,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所以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过去人们注重的档案实体只作为保管单位进行简易组合,以便于保管、保护和统计,而档案信息才是检索、传输的主要对象。只有脱离实体才便于作深层次加工、贮存,才能实现计算机检索和在网上传输。这是整个档案管理业务链条上最基础的一环,这一环节上认识的更新、方式的改革,对从整体上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至关重要。

二、制定档案工作业务标准。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实施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从一开始就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原则,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办法与制度,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高质量的基础保障。

档案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首先是归档材料完整、准确。只有将完整的档案资料作为基础数据输入计算机,在软件的支持下,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才能使档案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著录标准要准确,实现自动化标引,避免因为人的因素差异而造成标引著录标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使每一项数据项都能准确地、唯一地表现被反映的事物。第三,要建立一个通用性强,大多数软件都能接受的文件信息存储、交换格式标准,从而保证校园网、校际网、教育系统网、档案系统网之间档案信息存储、交换的顺利进行,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在档案工作标准化问题上,要切实加强对国家级和山东省(所属省)的各类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山东省的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以保证校档案信息化与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展,最大范围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要以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山东省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完善的电子档案工作的标准与规范。

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依据、人人有责任。与技术标准和规范相互配合,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保障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确保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加快档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现有的档案队伍大多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力量薄弱,知识技术更新缓慢,高学历、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显然己愈来愈不能适应技术含量、责任风险等不断增大的档案工作。当务之急是要为专职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更新、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如举办业务学习、业务培训、跨地区交流、专题讲座、学术研究、实际操作、参观学习等形式,加强档案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注重电子档案接收、保管等方法和技术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对不同专业、年龄、职称的档案工作者进行优化组合,尽量将各大院校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档案队伍中,吸引计算机、电子等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到本行业中来。

高职院校档案软件管理系统,要接入校园网才有生命力。随着各高校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深入,档案室单独的档案管理软件己不能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必须接入学校的校园网,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校内信息的共享和传输的数字化。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从而实现和国家主管机关、各院校之间的的信息交流。这已成为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五、加大信息系统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主动提供档案利用和服务,包括接待查阅、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印本、制发档案证明、开展咨询服务、档案室藏介绍、举办档案展览、建立档案目录中心等。通过这些工作,既可扩大档案利用范围,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也可引起人们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实现由传统提供个体服务向提供群体服务的方向发展,由半封闭无条理的资料库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从而赢得领导部门和有关方面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六、加强教学档案建设,突出高职院校室藏特色。

在网络不断完善的今天,建设特色室藏,提供特色服务,是高职院校档案室赖以生存、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特点,既有高职特色又有行业特色,专业性很强,应加快建立本校重点学科、龙头专业的特色数据库档案。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档案内容要特别注重收集体现其实际动手能方面的材料,如各种技能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档案室具有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三

论文关键词: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教学管理中存在职责不明确、行为不规范、制度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扩招,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方面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普遍的问题,不适应学校发展,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

教学部门管理范围较广,很容易与其他部门冲突,也容易造成部门内部职权不清。这就可能会导致了工作上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各部门工作各行其道,教学运行调度的手续十分繁琐,这不仅使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处理重复的工作,而且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便。

1.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和更新有关学生、教师、教学运行环节和各专业的相关信息。然而,当前往往存在信息渠道过于狭窄,信息处理不及时、更新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还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譬如计算机操作,但是部分人员仍不愿意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低效的重复机械劳动。特别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编制的单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

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已然成为阻碍教学改革前行的绊脚石。例如高校规定教师教学工作量,并将此作为津贴发放的标准。其实,教师在从事教学改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现行工作量计算方法中,很多隐性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只将课时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此外,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加上管理人员地位不高,许多人不愿干教学管理这种工作。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就会影响教学秩序正常有序的进行。

2、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对策。

如何克服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次,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2.2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的管理主要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第三,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组织教学,根据课表等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管理最优控制,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有效,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等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部门教学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度按计划进行,提升教学质量。

2.3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度。

要严格教师调课、请假制度,确保教学运行秩序正常。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要不定期地对照课表实地检查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还要检查是否有私自调课、停课、提前下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班主任、学生辅导员要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学习的表现,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与学生交谈,听取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为教师修正教学、学生端正学风架起沟通的桥梁。

2.4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

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适应高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规格的管理现状。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2.5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服务性工作。从修订、执行教学计划到教室分配、课表编排,从新生入学到学籍管理、教材供应、学生实习、考试安排等等均是围绕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要把学生置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采用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总之,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必须加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整个教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管理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史敏.创新教育下的教学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

[2]安宝生.樊秀萍.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

[3]洪茹燕.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4]王宏.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刍议[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5]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也正在从传统的规模建设阶段向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阶段转变,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1]。教育生态学是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方式,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生态化建设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1.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

教育生态学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主要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根据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运用教育生态学分析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当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促使高职教育更加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实现向教育生态化的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关注的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本身,还考虑了生态环境与生态要素等,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实施有效管理,最终促进生态系统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效果[2]。在运用生态学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生态理论,改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转变其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管理。

2.教育生态管理和影响生态因子分析。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与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要认识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属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且该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协调和发展,且每个因子都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思考,需要保证此种转换过程中的平衡,如果一个因子发生变化,其他因子也需要重组、改变[3]。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管理、课程教学和教学规划等,这些生态因子能有效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对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学校内部特征因子。

其一,主要是学校的教学风气、校园组织结构、各项规章制度及办学特色等,高职院校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学管理,其主要目的还是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保证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人才,因此这就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引导;其二,包括教学环节、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3外部特征因子。

具体包括可以调控和制约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相应的教育成册等,即地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城市环境及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等,都会从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4]。

3.1教学管理缺乏高职院校自己的特色。

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大部分参照的是普通高校的模式,在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将教学管理工作分成一个个模块,然后根据业务流程分开展开工作,只是重视教育结果,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师生所反映的问题等,这样就使得教学管理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这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符合,因此也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缺乏创新意识,有的虽然有创建特色教学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教学过程较为松散,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没有实际的作用。

3.2高等性和职业性不突出。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操作性不强。近些年来,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个性化,高职院校传统的学年制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要求,而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高等性和职业性特点不突出,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发展需要。

3.3忽视以生为本,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任务为导向,对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很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进行跨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限制了其接受知识的范围。

3.4网络信息技术及新媒体发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及虚拟性等特点,也不断增加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因此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但是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媒体及网络等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书籍阅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育人交谈,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新的教育发展时期,面对企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积极探讨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5]。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要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协调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生态因素,通过优化教学管理的流程,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建设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要着眼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教学管理分离的状态进行分析各评价,对各工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建立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从而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行多方位的监控,保证将工作与教学管理制度等向对应,强化教学各环节的岗位责任,保证教学管理更滑规范化和科学化。

4.2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人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育需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教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协调,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将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科学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优化教学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教学管理的不断提高[6]。

4.3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等,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加强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缩小学生自身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4.4做好生态调控,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环境对学生有利的话,我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教育者要通过群体动力学等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发展,及时处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语综上所述,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分析,需要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需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4]熊景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11):5-6.

[6]杨昭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师,,29(02):2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五

转变对人文教育的观念。高职院校应当重新认识人文教育,依据时代的新要求、社会新需求来适当转变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始终将“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作为落实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地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行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即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人文化教育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人文素质共同作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技术教育”以及培养“工具人”等一系列认识理念,不断制定出适应当代高职院校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观。总之,尽可能将人文教育知识穿插在专业技能传授与讲解的过程中,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施效果,不断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某行业某岗位要求且能够和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完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结合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梦”概念,着重强调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述了当代中国人要全面有效地实现中国梦就需要从个人梦出发,基于国家、社会、团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改进自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为竞争愈演愈烈的经济社会提供一批批可用人才,就需要注重人文化教育,从多种角度着手,行之有效地设置好课程,尽可能地开设出符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同时还应当兼顾直接授课法与网络授课法,借助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有效地加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建立起有关人文艺术教育的组织团队,组织专业素质高、道德素养强的人员来管理团队,从而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为广大学生提供科学恰当的指导意见。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传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经验的主要角色,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与重视自身道德素养、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借助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来让广大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的意义与魅力,成为学生参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指导者与模范。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为了更好、更快地提升当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班,比如研讨班、实践班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人文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有关人文教育专题的研究探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好地落实人文教育项目提供条件。调动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与兴趣。从古至今,人们常常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来评论与赞扬人才,道德素质标准已不断发展为当代社会考察、考核人才的关键指标。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全面关注与落实人文教育,制定多样化的人文性活动项目来激发起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比如举办社区志愿者活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业比赛、团建知识竞赛等,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升素质、在提升素质中增强竞争力,使自身发展成为专业能力强、人文素质高、道德修养好的优秀大学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灵活地应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先进化的网络工具,不断营造出健康、和谐、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逐步建设起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人文教育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例如高职院校可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刊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网页浏览、生活实践、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人文知识,从而使他们不断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4总结。

总而言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而且还会是未来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要素,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不应当仅仅将工作重点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上,其更应当关注与重视集专业化、全面化、综合化特点的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工作,从价值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创建出适应当下教育需求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行之有效地改善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六

摘要: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我国应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现状,从转变运行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完善。

教学质量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的主要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教学管理体制又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美国的社区学院的教学管理体制分为集中管理和地方管理两种模式。集中管理由区长负责,每个区负责管辖3-4个社区学院,在区长集中管理的同时还设有区董事会,对议案进行集中表决。地方管理模式则是在学院设立管理局,主要对各社区学院组织机构的设立进行核准。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具有很强的民主性,在执行时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和教师都采用双向选择机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都很高,学校也会根据学生要求和市场需要对授课时间、授课内容、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等进行调整。德国高职学校实行“双元制”的教学管理运行体制。学院成立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负责决定学院的重要方针政策,审定教学计划和教材,协调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相关问题。德国高职学院在对文化课和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的形式,学院负责教学,与学院合作的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和技术、操作培训。学生各学科的考核分为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评。英国的高职院校一般设有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实行“三权分立”的教学管理体制。学院的行政工作由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由学术评议会负责(学术评议会是学校学术活动的最高管理机构)。英国职业教育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非常灵活,采取多种形式,让不同职业、学历、生活条件的人都能得到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高职院校的主体模式;另一种则是附属于大学职业教育部的职业院校。澳大利亚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采用的是“研办分离”的运行体制,学院建立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教学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制度的研究和完善,为学院的教学实施建立规范和依据;学院则负责按照委员会制定的研究制度实施教学,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澳大利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比较灵活,办学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学以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为重点,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能满足个人才华发展、技能不断提高的需要。日本的短期大学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设有评议会,负责高职院校的立法和监督。私立短期大学设有董事会,校长由董事会任命。短期大学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讲授和研究高级专门技艺,学制一般为2-3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位,还可以申请进入本科大学3年级继续学习,毕业后可以获得大学本科相关专业的学位。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短期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都相对灵活,在专业的设置上也更加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在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和管理,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国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比我国而言发展得较为成熟、先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外职业教育法规的设立比较健全,政府会就教育教学方面的法规、政策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运行进行规范和指导。另外,国外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育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按照这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同时,国外高职院校普遍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学院内部机构的设置,还是服务系统、资源的调配都能体现出学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一基本宗旨。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院校的成熟理念,这些理念和特点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几个独立的中专或成人教育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管理模式存在着资源重复建设、师资及教学设施不利于共享、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实施困难、办事效率与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两方面。计划管理指的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其中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是主体。专业设置应当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还要配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实训基地等。随着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盲目扩张规模、忽视专业建设、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有些高职院校不顾学院的自身特点和条件,直接把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简单地移植过来,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存在随意性。高职院校比较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但这种评价还存在教与学深层的矛盾。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未将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列入学院教学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中,这其实是教学评价的一个误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评价应该有科学的评价指导思想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效果,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评价的过程性和客观性,以达到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效果。

很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目标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学院特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评估。应从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更加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在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完成教学管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在高职院校旧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急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高职院校应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机制的原因和要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反思,广泛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去除不利于教学管理的规定和做法,使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引入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和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还应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改进各种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将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创业等目标联系起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是针对整个学校从各个方面对教学过程做出的明确规定,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但由于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特点不同,因此,统一的制度和要求并不能真正发挥各专业的教学特点。高职院校在贯彻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允许和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对管理制度的具体细节进行补充和改进,积极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工作,吸收先进的理念,根据社会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专业管理制度,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进行修订,使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转变运行机制,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决策权,将会大大提高学院发展速度,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原则。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应始终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方面转变观念,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一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社会。为确保向社会输送满足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等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参加工作后的后续发展提供资源和动力。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还应以就业为导向,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拓展竞赛,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拓展就业渠道。

(四)构建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基于政府规划、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相互沟通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具有适应性、协调性等特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好职教与产业、学院与企业、中职与高职等方面的关系,结合地方经济现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保证职业院校不被社会淘汰,能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职业教育与产业关系密切,专业设置应直接与产业相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依托地方产业的发展和需求,使其培养的学生能直接服务于地方产业的需求,并成为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一个地区的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具备各项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实现,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真实写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育资源与本科院校的不同,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我国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校企合作,没有企业资源的对接,学院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这一要求,教学效果也就无法达到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能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统一,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促进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应开展与学历层级相对应的职业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五)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规划和管理。

高职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各教育主体的共同协调和管理,尤其需要加强政府的规划职能,只有通过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才能明确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等主体的职责、权限。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应将职业教育纳入本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中,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只有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实现毕业、就业一条龙的目标,不仅需要学校、企业作为教育主体进行通力合作,更需要当地政府的规划和协调。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起着桥梁、纽带和导向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使政府在高职院校教学体制中发挥组织、协调、引导和监督等作用,确保校企共建合作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七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地高职院校的社团现状分析,提出了一些社团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社团发展缓慢,受多种因素限制。

一、经费与场地的限制。

(一)经费问题。

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经费的问题。其一,政府和学校对社团的经费支持不够;很少有社团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部分社团能够得到学校经费的支持,但是经费都相对较少。其二,学生社团筹集经费的渠道和能力有限。社团自身筹集经费的渠道主要是会员的缴费,少数的社团可以拉到一些校外的单位的少量经费赞助。

(二)场地问题。

场地是限制社团顺利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一,高职院校不重视社团的发展。第二,学校的场地资源比较紧张。第三,由于社团的种类较多,场地的使用和时间的配置上存在冲突。只有处理好场地的问题,社团才能正常顺利的发展。

二、社团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不够专业。

根据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高。也就是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高年级的学生来兼任,很少有专业的教师来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长此下去,一定会阻碍社团的专业性发展,有很多社团就是因此被迫逐渐取消的。

(二)指导教师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不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不够重视。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偶尔参与一下,对学生有个交代就可以。其二,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紧张。很多老师会同时担任好几个社团的指导教师,因此其精力非常分散,导致社团指导工作效果不好。

如果想要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角度保障经费和场地的良好使用。经费和场地是社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费不足和场地缺少是制约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积极主动拓宽筹集经费的渠道。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学生缴纳的会费。立足社团的长远发展,仅仅靠扩大社团成员的而获得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社团应该打出自己的品牌,取得一些奖项和荣誉。

其次,加大校外经费的吸收。学生社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社团应该立足校园,有意识朝着为企业服务的方向发展。社团也可以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方法,吸纳一些经费。例如,文艺社团可以参加一些商场或超市的商业演出活动,为社团积攒一些经费。采用这种方式不断可以有效的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团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团的健康稳定发展。第二、加快社团场地的开发。学生社团如果没有场地,势必会影响到社团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很多社团都没有固定的场地。多数社团表示缺少场地,而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场地。高职院校解决场地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积极争取场地资源,提高场地的有效利用率。学生社团应该积极树立自己的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影响力,以最佳的状态去主动争取场地资源。有条件的学校还需要配备一些与之相符的基本的设备和设施,用来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进行。

加大校外场地资源的开发。学生社团应该积极挖掘校外的场地资源,充分利用校外的活动空间。在必要的情况下,学生社团可以租用一些场地,为社团成员提供服务。

(三)提升社团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教师在社团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指导教师是社团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种监督和保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是非常有意义的。

加大指导教师管理力度。社团指导教师的管理是影响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上述工作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完善规范社团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一系列的有关社团的审批、经费的使用,成员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的管理等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社团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其次,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将指导教师的辛苦工作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把其在社团的工作量与评优和评职称挂钩,并进行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成绩给予奖励,从而有效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逐步实现指导教师专业化。由于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团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指导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配置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和思想理论觉悟高的教师加入到学生社团管理的行列,为社团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语。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的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的高校社团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长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3):222.

2.罗一娴.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2.

3.董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20.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八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思想落后,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将管理视作服务的意识,这是影响教学管理的首要问题。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3个模块,在部门设置时将部门分成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大块,这样的机构划分缺乏一个负责综合协调和指挥的机构,使得部门间的交互协调效率低下,可能存在中间过程烦琐、冗杂的情况。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错误主要分为2种:一是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二是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学习。这2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在于都忽视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4)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应的教学资源提升速度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实施的要求,从而导致缺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紧贴专业岗位技能又重视理论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工学为一体的校内训练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且缺乏相对充足的教学管理经费等。

(5)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对于过程管理的监控较为忽视,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升质量监督的力度。其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培养成果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融合家长、学生、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于一体的社会综合反馈系统还不健全。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只顾着自己管理工作的质量,而不管与自己工作相关环节的管理者及其管理机制。因此在庞大的高职院校管理链中,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秩序。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要积极沟通合作,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服务意识,自身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对服务对象和所在部门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内容的创新发展。

(2)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对其机构划分不科学,机构间的协调指挥部门职权不清晰,导致部门间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效率低下,过程烦琐。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工作在各个机构前沿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清楚该学科的发展目标,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本部门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机构的改革,从而代替一味发布指令的传统教学改革方式,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

(3)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考虑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基础和生产时间的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使教学计划对于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调整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注重技能与素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人才培养全面进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4)应该完善教学设施条件。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满足教学要求的设施。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使教学设施条件与学科建设相适应,采用定期行业调研的形式,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评价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设体制,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有切实、有效的保障。其次,依托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一批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培训基地和网络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施发展的重要方向,培训基地可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并且可以完成产品加工、学生实习训练和毕业生就业等多重任务。再者,考虑到行业与学科间紧密相关的性质,高职院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步入行业内部进行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训,这为高职院校教学设施提供了广大的校外来源。

(5)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以工学结合为主,因此应该转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师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督的观念,而要更加重视行业与产业等社会力量对于教学质量监督的作用,使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全过程中。要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校外实践的体系监控,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走访、专项督导等方法对校外实践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且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可以通过行业、企业、毕业生等社会力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可以采用社会调研、合作企业访谈、用人单位会谈、毕业生采访等方式,征集与高职院校紧密相关的社会阶层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意见,从而丰富教学质量监督的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3结语。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要使得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需要在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立分级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对教学任务进行重点管理。

(2)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主管部门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是组织院系教学人员到校外进行调研学习,使得教学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建立相关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多样化。只有制度落实了,才可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真正提高,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人员和不同的教学任务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真正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秩序与教学改革之间的矛盾。

(4)在校内外成立职业培训基地,使传统政府主持的职业技能培训、上岗培训等内容由高职院校来组织,这样不但可以使培训机构的种类更加齐全,并且可以使高职院校扩展办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双丰收。

(5)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所以必须加快教学管理的网络工程化建设,使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更加开放,更加适应教学管理改革发展的要求。

作者:张静静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4]赵岩,陈飞宇,陈彩云,等.浅谈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12):203.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九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集影像和讯息为一体的专业,具有交叉性学科的显著特点,以数理知识为基础并兼具人文学科的艺术传导性。国内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集成化势在必行。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课程基本是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在时代的信息化需求下,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媒体对视觉艺术的需求,缺乏对学生的立体空间视觉进行艺术训练,并且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链接,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2.教学片面化。

片面理解美术教育,将专业过于细分化,片面学习理论知识,过度强调艺术的高雅性。学生无法理解学科知识,片面性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的知识领域狭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具体的提升,学生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无法运用。

3.教学信息僵化。

大数据下,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庞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大量搜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学生亦需要大量的知识补充。因此,知识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学生无法辨明知识的好坏,学科知识资源有限,某些被加密受限的资源无法观看。

4.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仪器、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实训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教学设备,无法满足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对网络信息集成的需要。

二、如何做到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信息网络化。

1.改善教学机制。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区域特点,建立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针对视觉传达艺术教学,应寻求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刻板、僵硬的教学状态,优化学生课程,将教学重点放置在专业实践上。将传统的“听授”模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知识灌输,例如模拟作业形式的课程,讲座形式课程等。多学科知识教授,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文案创意课程、心理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

2.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不单单限制于课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要进行课时实践,掌握每一个实际运用操作方式。教师可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分工,进行“半企业化”教学,并对不同小组进行评分机制,在实际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挑战自身。

3.教学资源全面智能化。

提高教学资源投入比例,将学生放在教学第一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为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优化教学资源,全面铺设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企业输送人才。

4.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相关的校内交流网站,以信息的集成为特点,为每位在校师生提供账号,为相关合作企业人员提供账号,增加游客服务。学生能够在教学管理网站获取校内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支持学生通过自身的账号进行学习资源查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性。

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应该建立教学考评机制并设置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将考核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提高全院师生对于考核的关注度。考核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考勤(教师、学生)、艺术作品展评分。采用不记名评分机制,增加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栏目。

三、小结。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资源整合性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提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结合地区优势和学校优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建立线上的教学管理平台,将教学管理做到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参与,将教学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3).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特色。目前高职德育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如在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基本和普通高校相似,而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有些院校则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了,也是随意性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滞后性。德育方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式、训导式、笼统式、消防式的方法。倾向于培养一种单向度的“政治人”,而不是现实人。不重视校外教育,轻视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面前只是纯粹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德育模式使得德育在广大高职青年学生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变成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

2、高职德育地位受到削弱。

重视和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知不觉地顾此失彼,存在“讲起来德育重要,做起来德育次要,忙起来德育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于德育没搞好”的错误倾向;还有人认为现时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专门应用型人才,学校的“硬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各种技能,为他们的就业拓宽门路,至于德育只是“软任务”。所有这些,使高职德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3、高职德育评考引导不力。

近几年来,高职在德育工作方面明晰可行的德育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德育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如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笼统不实的,大多局限于考察活动开展了多少、声势如何、外界影响多大、设备是否完善、所获奖项怎样等等,高职德育课年年都上,但上与不上、上的好与坏没人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也以没出问题作为评价德育效果的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和测评方法,对学生操行成绩的考核只是看活动是否参加,是否循规蹈矩,给老师的印象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也使部分学生对德育产生极大的反感。对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实绩和水平缺乏规范的考评机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评定时没有统一规范有效的考核标准。

4、高职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改革,出现了教师聘任制,学生学习的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公寓等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和行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的教职工队伍,存在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仍停留在过去管理中专生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形成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队伍,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健康的高职德育氛围,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稳、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有些院校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业务老师也没有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

1、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

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渗透课和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课渗透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德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它是指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作为大学生,必须是文化品味比较高的人。

2、坚持以心理咨询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适用已获得的知识。高职学生与一般的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要多些。期望值过高,但常常不切实际,觉得压力很大;自我肯定不足,自卑感强,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则非常痛苦,压力很大。高职院校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健全学生人格。

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实质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使他们先消除心理障碍,然后再进行开导教育,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解释,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得以摆脱,就会更好地接受教育,按照德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加强大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咨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当然,光有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甚至会受益终生。

3、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德育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

高职德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主动贴近社区,经常为当地居民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和帮助社区进行各项文体活动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和较为全面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能使社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愿意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进而使高职德育能紧密联系实际,从地方和社区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地方和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开拓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德育工作者不能只看到网络带来的危害,片面地把网络当作德育工作的障碍,应当认识到网络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它给德育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遇。我们应该尽快造就网络环境,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开展网上咨询,大力建设网上德育阵地等方法,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求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实现有效的教育。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其次,自己还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学校也要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给予肯定,给予必要的待遇,稳定队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一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教育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办学特色及就业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为发展高职教育提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由于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转到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功能的拓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校生源充足,运转良好。然而在这一现象背后,也滋生着各种矛盾,问题不断凸显。

1.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校把大部分资金用于购地与建房,然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停留在中职水平。即使购买了一部分,也远远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较差。

2.教学缺乏特色,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率低。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一些高校盲目上一些“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业,结果造成人才扎堆,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产生结构性矛盾。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同样反映了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发展对策。

1.增加实习实验设备、场地的投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

没有完备足量的实习实验设备,职业技能的训练无从谈起。一是学校不能一味求大,要求强求精,合理分配资金流向,购置满足教学需求的实习实验设备;二是学校应积极筹措校企联合办学,把工厂的车间变成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工学结合。这种互动性的产学合作,使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打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发展。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建立职业教育实验实习基地,这样既节约资金,又可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加强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平时要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契约观念。应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用八大“荣耻”观来武装学生的大脑,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使学生不仅具备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不仅对学生当前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负责。

3.注重专业建设,树立精品特色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应注重应用价值性、内容的时代性及师资来源的多样性,专业建设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尽快走出现阶段“专业同构化”及“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困境。

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因此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或针对性。应根据区域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个性化教育模式。

4.密切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所在。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企业来讲,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训练有素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逐渐转型,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而工学结合则是实现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3]朱世强。密切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j]。教育与职业,9月。

[4]李建设。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209月。

[5]杨飞。浅谈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年9月。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二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麦当劳所追求的高效率、数字量化、可预测性以及可控制性的理念已经席卷全球。工具理性的日益严重、自身独立性的缺乏,评价方式的单一,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因而,反思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不合理性,探寻合适的发展方式,对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麦当劳作为美国快餐业一个巨头,已经风靡了全球。麦当劳快餐店的文化也跟着走遍全球,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麦当劳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是否也成为“麦当劳化”的战利品之一?教学的“麦当劳化”管理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三

摘要: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

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主体;内容;对象;载体;效果。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等文化层面的共生共在,它具有校内资源整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行为指向、娱乐师生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成都有相似之处,符合文化繁荣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应当是其共性之一。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1]。

本文旨在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科学审视和解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素,以期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谁来建设(who)——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及地位。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师生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靠单个人或单一群体组织来完成,而需要校园共同体的集体参与。

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地位(职责),是解决文化建设的源头问题,至关重要。

(一)院校领导的主导地位。

院校领导主管和分管学校各项工作,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一校之长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性格魅力等,往往与该校的师生风貌等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映射。

因此,由院校领导组成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当统一认识,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借助制度顶层设计、校区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等软硬件的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而后从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出发,将个人领导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在各自分管工作中,以与顶层设计理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制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师生。

(二)师生的主体作用。

1.教职员工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过程,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使命。

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教师的师德和师风,以其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风和修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公共空间等物质保障,通常是最直观感受的物质文化。

贴心的设计、丰富的绿化带来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备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

2.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学生是高职院校中最具活力和生气的群体。

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受众是广大学生。

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文体社团、专业社团、技能竞赛、宿舍美化、节日庆典等活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反馈者、监督者。

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因此,不管是在学校制度制定环节,还是在(教育教学)诊断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全面收集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评价信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运行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二、建设什么(what)——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从形式上看,“建设什么”指向的内容应该包括高职院校在人财物层面,在精气神层面,在师生行为层面以及规章制度层面上的富有一定特质的价值体现。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四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本文阐明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提出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即首先应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其次为完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教学条件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然而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从专科教育意识到本科教育意识、专科教学理念到本科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科教学管理薄弱,学校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是有制度却执行不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意识不够。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监控、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等,我国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和高校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有关的探讨,但总的来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还不十分成熟,在一些环节上还须进一步完善,在管理实践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办法,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研究,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快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维持高等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方针的调整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增加,如何顺利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换,如何从本科教育的要求出发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如何提高本科层次上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更是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管理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要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加强科学化管理,用优质的教学质量来保证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这类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对于保证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然而,要体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形成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由此可见,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

2.1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实际,全体教工首先应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调研与论证,转变全校教工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观念,为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而教学管理人员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参与者与具体执行者,其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等学校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的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队伍,这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把握体现以师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风学风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表、教学日历等。基本教学文件一经制定,就必须认真严格地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的运行。经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的修订,基本上形成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文件,尽快完成从新建本科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转变。

3.结语。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能力,且易操作、可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状况,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水平,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使新建本科院校在初步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五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关注与重视人文教育。然而高职院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文化精神沉淀并不足,在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较好地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与理论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引进,高职院校已开始认识到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兼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分析与探索着一套能够将“做事”与“做人”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将其不断渗透至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当中。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推出了新型的教育理念―――“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创新为一体”。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尽管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仍然不太完善、全面、具体,但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技术化的迅猛发展,其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人文性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呈现合理化、高效化特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主要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教务处会根据相关教学指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设置出一系列符合“两课”教学要求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除此以外,有的高职院校还会另外设置一些有效增强学生人文认识的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逻辑推理》《女性学概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舞蹈鉴赏》《汉语与华夏文化》等。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还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2问题分析。

整体上而言,当代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的,然而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缺少完善的标准化制度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思想观念方面。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意识仍然是较为薄弱的,其中部分学校还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素质培养,并且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当代的高职院校会过度关注国外理论知识而忽视国内理论知识,不太关注与重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一般而言,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主要是交给本校教师负责的,普遍来说课程的规模与整体性并不强,在根本上很难调动起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人文类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者,在院校教师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力度是比较强的,他们会着重关注与强调学生的人文性教育项目,可是他们本身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最后,院校学生方面。新时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思想认识力度不足、拜金思想强烈、缺乏工作责任心等。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地改善人文教育落实质量,就务必要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采取一系列有效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措施,不断加深广大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导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的原因要素是多样化的。从现阶段国内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外部环境要素。随着全球化、经济化、信息化、技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欲望日益加重,对理念、价值、信仰等精神方面的认识兴趣日渐下降,甚至还产生了价值观错误、思想极端、信仰丢失等问题,而这些社会现象对当代高职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扭曲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原本看法,从而在根本上约束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学校环境要素。处于对教育理念存在认识偏差的社会大环境下,当代的高职院校往往会过于关注与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而不断提供充沛的教学设施、教师等资源,过少提及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三是院校教师要素。“就业难”等社会化问题的不断产生,促使了一些缺乏专业素质、人文素养、职业操守的教师群体参与到当代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当中,这间接上使得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下降,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人文化发展。四是学生素质要素。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紧张局促的校园氛围、巨大沉重的家庭压力促使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仅仅将发展眼光投至在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对提高自身的人文化素质的重视。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六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七

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第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

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

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

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八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一个学生的素质由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方面组成,缺一不可,而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一线生产、管理、服务而培养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同样也是育人活动,职业院校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职业从业能力,而且也要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在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旨在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相应的知行观,并通过系统的知识教育和文化感召,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实践品质,从而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型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顺利的让职业院校学生从“准职业人”转化为职业人。

道德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凝聚起来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道德思考和道德学说或伦理学说的总体。它凝聚在一代代人身上,表现为传统的道德心理、习俗、民族性格;它凝聚在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渗透在伦理学、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大量典籍中”。[1]职业院校的道德文化,它是以职业院校的地理环境位置为依托,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背景,通过内、外辐射和统合,在长期育人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大文化中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显著特质,它以文化为载体,呈现出一种道德事实,孕育着一种道德价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职业院校校园道德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道德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体系以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实体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形态,它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当前,在职业院校校园中,道德失范现象较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旧的价值观念系统已被解构,新的价值观念系统还尚未建构,社会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在与历史传统的断裂和后续中,道德信仰的缺失和道德建设资源的匮乏,都使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着现代性的困境。其次受落后文化的影响,宣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坑蒙拐骗的文化还时有发生,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涌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文化,学生对外来文化并不能随时随地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大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2]。这对我国职业院校的道德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是教育自身的影响,曾经一时,“应试教育”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教学活动为了考试,考核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标准主要看学生试卷的成绩高低,德育活动被忽视了,虽然现在突出了素质教育,但依然是“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培育也没提到应有的地位。

加强职业院校道德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活动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教学生做人的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在职业院校提倡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展现出的礼仪文明同样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思维。职业院校学生大多都是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强烈,在人格形成,文化心理培育方面有极大地可塑性,这就要求广大教职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感染,影响学生,从而创造出一片和谐的道德人文环境。其次,要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灌输,“如果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时不能珍视、呵护与光大自己的这种文化之根,那么这个民族就是在自毁根基。这样做不仅不能实现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反而会使之在现代化的时髦外衣之下空壳化;不仅不能使自己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反而会使其古老文明大厦倾没”。[3]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其中有许多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齐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达成个人的完善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目标。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换言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激励人们崇尚个人品质和传统美德,“上善若水”等有关品行修养。第三,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熏陶,一是职业院校要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名人雕塑,教室及走廊张贴有关道德修养的言论,校园建立凸显“精神文明时代风”的文化墙,学生漫步在校园中,既有对优美校园环境美的感受,又有道德情感的体验,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校刊、黑板报等等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强化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告诉我们的学生,什么是应该积极做的,什么是我们社会提倡的,什么是值得尊敬的,让学生辨明是非,甄别真伪,懂廉耻,明明德,知礼仪,同时在第二课堂中举办文体活动,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4]从而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

另外,高等院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并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等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了解。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播放了道德模范表彰典礼,把我们那些在生活中做的好的道德模范进行了表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榜样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和触动。同样,我们也可以找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好人好事作为榜样,学习起来就没有距离感,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体现时代精神,突出主旋律,注重积累。同时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高兆明。民族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哲学研究2010。

[5]郭建新许敬媛。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十九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推广赋予了高校体育新活力,为高校体育改革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对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探索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策略,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理论参考。

从学院近年的体质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学院每年都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但从总体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参与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如何让学生主动走出寝室,走向运动场是体育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通过对近5年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耐力体质测试项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其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行更好的身体锻炼提供依据。但是从近几年的学生身体素质来看,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偏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分配到了休闲和娱乐中,忽视了体育锻炼。从调查数据来看,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少数,大多数学生在寝室玩手机、打游戏等。学生缺乏对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注重身体健康。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3.体育锻炼氛围不足。通过对课余时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分配的调查研究发现,课余时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学院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4.运动锻炼设施保障不足。学院虽然有若干场地,但从体育设施的现状来看,很多设施几乎无法使用,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5.体育知识宣传不足。学院缺乏对运动项目的介绍以及对运动损伤知识的介绍和宣传。如果出现运动损伤,那么就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正确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二、结论和建议。

1.加强体育知识讲解,促进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由学院牵头,体育教研室负责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知识讲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教研室积极宣传制作网络在线体育运动知识资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学院运动场周边张贴运动项目介绍、运动知识宣传海报,使学生能在参与运动的第一时间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

2.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加强运动场地的管理与维护。加强对学院现有运动场地的管理和维护,对已损坏的场地及时修补。雪峰校区室内篮球场及羽毛球场损坏严重,亟待修补;室外乒乓球场及羽毛球场几乎处于荒废状态。这部分运动场地无法得到合理运用,浪费了体育资源。东坝校区运动场地较少,同时缺乏室内运动场地。遇到雷雨天时,学生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也无法室外进行。这些都是制约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3.丰富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指导。针对学院课余体育活动现状,适当增设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户外拓展类运动等。通过丰富运动项目,使学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有更多选择,有效避免体育活动的枯燥性。体育教研室积极参与体育指导活动,各个教师担任不同协会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尽快掌握该运动项目的知识。运动协会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运动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投身到体育活动中。

4.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强化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学院现有公共体育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学生的学习时间为4个学期,每个学期24学时,学生从进入高校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到毕业时,一共只有96个学时进行体育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促进学生体育健康的主要手段,学时安排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时间自然也较少。学院在设置课程时需要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占的时间比,延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课程的内容结构应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练习部分的时间,将每学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纳入课程成绩之中,引导学生重视身体素质健康。学院教务处也要积极改革现有学分体制结构,适当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课程课时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学院多方联动,只有学院加强重视,才能由上至下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二十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职业学校工学模式结合管理下的教学水平,阐述了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内容,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计划的共同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构建多方参与、专业和完善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工学结合管理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学管理;探讨。

一、采用工学结合方式的优点。

1、将工学结合引进到高职教育的模式中,有许多的优点。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通过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因为只懂理论知识并不能更好的工作。所以,学习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2、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通过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操作的能力。现在有许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清楚自己会什么。其实,准确的说什么也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实践,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还可以对社会尽早的了解。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的和员工相处。还锻炼了学生的办事能力,对学生的性格的培养也有很大影响。学生通过更早的接触社会,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制定成长计划。3、有利于学生制定职业目标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很有帮助。因为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对这个行业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计划。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工作,有利于学生实现自己价值。

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1、应该加强思想转变,使思维具有创新性。

2、资金供应渠道单一,教学资源供应短缺。

3、学生的地位和他们的专业不匹配。

4、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之间有冲突。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

1、加快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础,被认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工学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的思想上进行了总结,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来更好的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主有以下几点。第一点:老师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通过采用更好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第二点: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要求提高老师的思想。加强对教育的改革,争取可以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2、完善管理机制。

只有把学校和公司的合作落实,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第一点:在学校应该有专门负责的人员。不仅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还要找到合适的公司,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才能落实工学的教育方法。第二点:就是针对现在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当前的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一定要对全面的落实工学教育。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促进资源优化。

要想做好工学的这种学习方式,最终重要的是做好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应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争取可以不浪费每一份资源。学校应对市场有所了解,要对市场的变化有一定的掌握。要通过后设立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与市场相适应。资金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学校也不例外。学校如果想要发展,就要有充足的资金。所以,学校应该增加资金来源的方式。要做好与企业合作的工作,争取可以多增加几个企业,增加企业的投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4、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在以前的教育中缺点有很多,主要是太单,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加强转变。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合适的教育方案。在学校的改革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工学这种模式会促进教育模式的进步。但是,由于应用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学校要通过经验的积累,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变时,一定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使它始终都具有灵活这一特性。对教学的知识进行改变时,应当要满足学生和企业的要求。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离不开老师的进步,这是提高教学的基础。只有老师的教育思想得到改变,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这种模式和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对老师的要求有所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育方式进行改变。

四、总结。

工学的教育模式,促进了高职学校的发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所以我们要落实这个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的并不成熟。所以我们要想实现工学这种模式,还是要经过不断摸索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市场的变化,使这种模式具有灵活性,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参考文献:

[2]林小星.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5:100一103.

[3]张会军,陈锋,许珍.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5:143一14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二十一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二十二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民族音乐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越发的重要。在我国的音乐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音乐教育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首先要解决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民族音乐教育为首要,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是我国民族教育历史在当代的真实展现。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当下普通高职院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继而阐述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最后针对民族音乐教育在实际应用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音乐;高职音乐教育;研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以来,传统文化里积累了大量的精华。作为高职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扭转我国近年来文化实力屈居人后的局面,这是时代赋予给高职青年的艰巨任务,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分析如今高职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改良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高职音乐教育质量,让高职大学生感受文化、认识音乐并更好的体验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及内容。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民族音乐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广义的民族音乐是各个民族的音乐,是民族音乐和一些文化所共有并被继承的音乐总体。狭义的民族音乐是在各个民族的日常生产劳动中扎根的民族音乐形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在本民族是具有共通性,对于外来民族而言又具有一定的个性,这是因为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都是有着一定的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形成了民族音乐的特性。我们可以将民族音乐这样理解,具有民族特色,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体系。民族音乐是人类的财富,是音乐艺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民族音乐的文化中囊括了本民族的生活气息、人性内涵、个性的民族形象。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都属于民族音乐的范畴,在现如今,民族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泛指一些世代流传的、被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传统音乐。

(二)民族音乐的内容。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音乐包括了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五四运动之后所形成的优秀民族音乐也包含在内。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么多的民族所发展形成的民族音乐文化也是民族音乐的内容,一些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元素所结合形成的新型民族音乐为民族音乐增添了活力。从地域的角度来看,民族音乐包涵了我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上创作的音乐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而创作的或使用的音乐都可以纳入民族音乐的范畴之内。

(一)当代高职大学生崇洋媚外。

据有关调查显示,如今在绝大部分包括师范类的高职院校中,高职大学生更倾向接触西方音乐文化的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在学习过程当中,以西方音乐为主,很多高职学生支持高价学习西洋音乐,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而对于宛转悠扬、扣人心弦的民族音乐却是不闻不问。在器乐方面同样如此,心甘情愿高价购买西洋乐器,组建乐队,对于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很少有人能够舍得进行投资。

(二)高职院校中音乐教育崇洋媚外。

相对高职大学生而言,高职院校中的师资队伍同样也存在弊端。如今多数高职院校因受西方文化长时间的熏陶,在其内心深处便倾向于西方音乐,表面上看似日日强调的民族音乐也只是形式而已,由于教师自身在学生时代期间,学习阶段接触的音乐教育也大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对于民族音乐并不熟悉,更不能妄想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民族音乐了,对于两种音乐文化的学习,大多数教师自己本身便存在差异,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比例失调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人才”是各大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据了解,现如今的各大高职院校似乎不再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是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老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高职院校若是展开民族音乐的教育,便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二)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经济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信息产业和艺术产业是21世纪最大的产业,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我们平时所用的互联网和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反观艺术产业,并未真正的形成规模,科技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艺术产业也将逐渐崛起,工业产品的生产也在高科技和艺术的影响下朝着艺术产品的方向发展着。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在经济发展中并未对其充分利用。在21世纪,艺术产业将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民族音乐可以为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提供精神动力。民族音乐的教育可以促进艺术产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

在对我国学生的早期音乐教育中,不能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过早的传授,避免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让学生进入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盲区。对高职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能促进民族意识的融合,增进对高职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音乐知识的教育能加强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保障。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能在民族音乐的教育中逐渐培养,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可以形成发散性的思维,这样可以让高职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在创作音乐方面得到提高。多元文化价值观和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排斥的,相反,二者能够相辅相成,让高职学生逐渐认同各民族音乐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音乐文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形成民族文化凝聚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避免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现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多元的音乐文化知识。

四、针对实际应用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重视对高职学生民族音乐的教育。

对高职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日常教育中必须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教育,确立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高职的领导人应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其他国家有很多成功的音乐教育方法,确立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然而在我国教育中对音乐的重视度不足。应试教育还是当今主要的教育方式,重视对高考科目的学习,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是国家的政府部门应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强制相关机构增加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提高高职民族音乐教师的经费,将拨款用到实处。只有重视了对高职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

(二)增加民族音乐教育课程。

高职音乐课程的设置应立足于民族音乐教育,在此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构建较为完整的民族音乐体系,将所有的音乐门类、形式和风格囊括,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接受系统化的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在音乐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增加艺术性课程的设置,通过对艺术的欣赏让高职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教育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逐渐建立自信心,对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和一些唱法都能有一定的了解。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还是作为一门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应该注意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结合,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提高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创新模式可以借鉴现在微课的模式,微课在教学课堂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减少在教学内容上的翻新,将一些适合民族音乐教学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其次是在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可以用一些课程设计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对音乐知识的想法和创意,从整体上提高对高职学生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四)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高职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更应该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爱国主义高素质的人才是前提保障。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定期举行一些民族音乐文化竞赛,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创造条件。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是国人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发展健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当在存在诸多问题的高职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高职音乐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民族音乐的跨越性发展,保证高职音乐教育的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何巍.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3).

[2]梁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之创新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3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二十三

摘要: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高职教育制度日渐完善,高职院校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建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必须意识到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以新建高职院校为例,多角度客观分析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了其解决对策。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教学工作属于新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作用下,系教学管理是其教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和系教学管理水平紧密相连。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中,新建高职院校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要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院系两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1教学管理服务性较低,管理理念形式化。

部分新建高职院校两级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思想观念,仍然以管理者为中心,没有随时了解各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全过程安排的具体建议、意见,没有对这些重要方面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尽管部分新建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管理理念,甚至部分新建高职院校还提出“服务学生成长”这一全新教育理念。但由于刚成立不久,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新建高职院校并没有将“人性化”这一概念融入其中,导致“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等教育理念形式化,没有落到实处。

新建高职院校没有客观分析院系两级管理特点、性质,构建合理化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仍然采用传统办学模式,而这已不符合新时期院系两级管理客观要求,无法有效指导院系两级管理工作,导致院系两级管理人员“权、责、利”模糊化,常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院系两级管理工作没有侧重点,而管理内容不具备“计划性、实效性”特点,各处室职能与系部门、系与系部门间处于独立的状态,院校两级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1.3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不合理,院级教学管理自主性不高。

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中,新建高职院校没有客观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导致院系两级管理工作无法有效推进,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院级教学管理自主性较低,校级权利过于其中,导致“权、责、利”分配处于失衡状态。比如,在院校两级管理实施后,院级管理工作内容大幅度增加,但相关方面的决策权并没有落到实处,常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1制定合理化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新建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制定“科学、合理”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划分院与系二者的管理权限,有效转变职能,有效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院系两级管理软环境。新建高职院校必须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系部、行政职能部门二者间的权利与责任,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构建规范、合理的“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机制。要制定合理化的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有效“协调、监督”各运行部门,有效防止系部偏离院级工作轨道,确保新建高校可以动态监督各系部办学情况,从而提高办学水平。

2.2优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基点的教学管理方法。

在推进院系两级管理过程中,新建高职院校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管理形式,科学调整管理跨度,促使两级管理部门更具活力,提高院系两级教学效率。新建高职院校要过鼓励各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性质,结合各方面情况,采用适合系部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避免院级权限过于集中,促使各系部健康发展。同时,新建高职院校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点,结合专业特色构建全新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教学更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促使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具有鲜明的“实用化、规范化、科学化”特点。此外,新建高职院校要构建合理化的数据信息采集平台,做好各方面采集工作,不断拓展信息流通途径,有效传递各系部各方面数据信息,做到“统一口径”。

2.3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服务意识。

新建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强化教学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正确看待教育事业,将其作为终身奋斗事业,在教学实践管理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一条更适合“本校、本院”发展的道路,更具时代特色。新建高职院校要培养教学管理者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解决困难,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价值。此外,新建高职院校要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借助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建高职院校必须将推进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全方位认识这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要结合当下自身各方面情况,制定合理化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基点的教学管理方法,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服务意识,构建全新的绩效考评体系等。以此,确保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多层次提高办学质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打造品牌效应,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模板24篇)篇二十四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写西安钟楼(专业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打动人心。接下来是一些具有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西安钟楼是中国唐代以来保留最完整、形制

    科幻的六年级(通用15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鲜明的观点,还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撑。以下是一些令人赞叹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通过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在

    生活委员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范文(18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总结的工具。如果您想了解一些工作计划范文的具体案例,以下是一些范例供您参考。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

    描述人的英文(专业17篇)

    英文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教育、科技、艺术等。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的英文作文范文,相信对大家提高写作水平会有帮助。1、她们更懂得浪漫,会在休闲的时刻

    党员行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个人总结(通用19篇)

    在每个阶段结束时,我都需要进行一次总结,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准备下一步的行动。面对写个人总结的压力,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开学典礼德育校长精彩发言稿(优质16篇)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通常会致辞,向学生们介绍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理念。一篇好的开学典礼致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是一份范文供参考。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不会

    螳螂观察日记三则(优秀17篇)

    日记是记录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一种书面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不同的人写出的日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以下这篇日

    残疾助学金贫困申请书(专业15篇)

    申请助学金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准备齐全材料,并按时递交申请。附件中是一份出色的助学金申请书范文,申请者通过利用自己的潜力和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价值和价值观。

    医院周年庆典演讲稿(热门20篇)

    在撰写演讲稿时,要考虑到听众的背景和兴趣,以保证演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感人肺腑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以珍惜生命为题目小学生(实用18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特点,能够抓住读者的神经,引发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生命是我们大家最珍贵的东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