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精选五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一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赵丽宏。

3.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

2、学生找到“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后,教师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3、分组学习:学生进行自学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4、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

(1)、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2)、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

人生感悟:偶遇之事终生难忘

杂技表演 (1)失败——不失风度重新开始 失败

(惊心动魄) (2)失败——不知所措 镇静再来 ︱

(3)成功——努力拼搏惊心动魄 成功

抒发感叹:每每想起总有微微激动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了预习,通过自己动手,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学习生字,了解生词的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教学时我从课文前的“连接语”引入新课,让学生从“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习的兴趣。检查了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读课文,通过自读理解、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师生互相交流等形式,解决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及写作特点,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在教学时时间安排较紧,学生还未有时间来交流学习的收获。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二

【教材简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l【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拚搏”这句话,从描写少年三次表演“失败-失败-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态、碗、观众反应)来品读了解。

2、难点:从少年的表演过程体会文章的主旨。

l【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平时课堂讨论发言热烈,但是在公开课场合却噤若寒蝉,需要花大力气引导,激其兴趣。二是喜欢朗读课文的人比较多,但是朗读水平不高。

l教学过程简说:

一、课前读书汇报:

请一名学生进行课前读书汇报,以预设的“林肯不畏失败”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学。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心理铺垫,为突破文章的难点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顶碗少年》这篇课文,所以首先进行预习检查。

【ppt出示两个预习检查题,一是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是部分关键词语的认读。】

【目的:唤醒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便迅速地披文入义;词语的认读也是下一步朗读课文的需要,尤其是“惊心动魄”一词,是把握全文核心的关键和切入点,需要由此引入。】

二、将“惊心动魄”一词放在文中“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个中心句去理解。

教学步骤:初步理解“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请学生读这句话,并就这个句子质疑,然后带着提出的疑问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找到句子的答案后,再一次品读这句话。

【目的:从“惊心动魄”这个词引发对全文重点内容的思考。】

三、组织学生仔细读一读描写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将少年的动作、神态、碗的状况和观众的反应的句子划出来。  【ppt表格出示】

教学步骤:先组织研读每一次表演的经过,然后再整体地读第二至六自然段。读完每一次表演的部分,

以及全部段落读完后,要引导学生回读“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从一次次的分析中,读出不同的味儿。

【目的: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要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特别是研读少年的动作、神态、碗的状

态和观众的反应的句子,来感悟表演的高难度和表演现场的紧张气氛。而这些环节,就是为了体现少年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讨论:少年连续两次失误,他内心已经没有多少信心,非常灰心了,这个时侯,是谁给了他鼓励和信心呢?

1、学生指读第四段有关白发老人的段落。

2、这位白发老人究竟低声说了句什么话,使之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得少年“镇静下来”?情景思考:

【ppt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领悟,体会到另一层意思:在人生中,宽容和鼓励也很重要。】

五、追问:少年终于表演成功,难道仅仅是因为老人的一句话吗?还有什么促使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开始第三次表演?组织学生讨论:点出主旨,这个环节可以众说纷纭了。

【目的:这是很关键的部分,少年的成功和信心,不仅来自老者的鼓励,其实更要紧的是内因:他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六、引导探究,这次表演对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将首位两段连起来读一读。

【ppt出示首位两段。重点放在“激动”、“碎裂声”】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突破中心,少年的成功只是个案,作者等人得到启迪才是一个普遍化的道理。】

七、拓展:少年的表演能否真正算得上成功?(讨论,辩论)

【目的:考虑到到此为止,还有部分学生并不很明白少年的精神,所以,故意进一步将矛盾激化,让学生在“成功”与“不成功”的辩论中进一步明白道理。】

八、结课:以林肯的故事和顶碗少年的启示结尾。

【ppt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

l教后反思: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最初有两条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然后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

按理说,第二个思路会比较精彩,容易产生高潮。但是本班学生在有老师听课的时侯,不太愿意表现自己,所以我担心这一预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来,就容易出现问题。故而从“稳妥”的角度考虑,选择了第一个思路,仅把第二个思路的矛盾讨论作为补充拓展。

从上课来看,做的比较好的是:

第一,从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败”、“最终成功”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态度。

第二,从复习词语入手,抓住“惊心动魄”以及相应的“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话进入课文,应该说抓住了主要问题披文入义,基本达到了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而且思路比较清晰的目的。

第三,设身处地,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不只一次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观众和老人,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从以上三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间对少年三次表演的有关句子的品读落实不够,对学生预想不够,有些匆促。

第二,重点和难点突破不够。

《顶碗少年》评课稿

刘爱民

今天,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顶碗少年》,受益匪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现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因此,陈老师的教学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让一位学生讲述林肯的生平,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要讲的道理也和课前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然后从生字词的认读、理解中导出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文章的主线“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观众”,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少年不放弃希望,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朗读指导,加以点拨。实实在在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最后出示一到扩展填空,进一步让学生在填空时理解少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总之,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小建议:1、可否以小组为单位,把表格印发下来,让学生边讨论表填写重点的词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写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文章的重点字眼的理解更加到位。而且我个人认为对这几次表演的描写的分析要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少年的成功离不开两点因素:自身的努力和功底;老者适时地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的理解有所突破;2、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读书的拖腔比较严重;3、能否变说体会为写体会呢?4、缺少了一点板书。)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三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在板书的设计上的思考

原板书:

观众惊呆了、吹口哨―――――――喧哗、大喊――爆发掌声

顶碗少年失败微笑、不失风度再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启迪)

(老者帮助)―镇静

新板书: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表演从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表演对少年的帮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须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呈现。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内心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教此文时,我首先把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撇开,通过阅读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文章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反应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时少年的反应为主线,以观众的反应为副线。文中分三次对他的表演进行了描写,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时,对他的精彩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不难体会到表演杂技时的艰难困苦,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结合平常所看到的杂技表演节目想象少年表演时的情景,体会顶碗少年表演杂技时的不易。两次表演之后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写了少年和观众的反应,考虑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于是,在体会少年三次表演时的心理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去想象少年在台上以及观众在台下的情景,特别是第二次失败以后,面对观众的叫嚣,我让学生们想象: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呢?因为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所以学生很能体会少年当时的心情,有的说愧对观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的说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说还是鼓起勇气再来一次……不过,不管少年有什么想法,他都挺过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当文章阅读到那里时,我让学生猜测那个老人的身份,想象那个老人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学生们的猜测、想象合情合理,我为学生的聪敏而欣喜不已。他们抓住“从后台走到灯光下”猜测那可能是他的师傅,从他的表情、动作推断他一定是说了一句鼓励的话。因此,当音乐第三次奏响,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样“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而是“轻轻”抖了一下脑袋,一个“急忙”一个“轻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词语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在阅读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了细细的品味。

当顶碗少年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丰满,最后,再让学生读首尾两个自然段,体会顶碗少年给作者的启示,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表现以及日后应持有的态度,也让学生集会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头想想,觉得在教学时可能因为太侧重于让学生去想象,结果减少了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以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经常观看名师教学录相,提升自己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四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优雅  惊羡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2、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成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6)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7、8)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出示: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结合观众们的表现,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1)齐读。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五、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板书设计:

19  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    紧张、丧失勇气    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简短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五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特别大。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养尊处优,环境过于优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败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极少有孩子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不确定。而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多变的社会,有着人们无法预料的太多的意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能面对着人生中的变数呢?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教学难点是接受失败,走向成功。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孩子们。在弄清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主要内容后就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围绕“这是一场怎么样的表演?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仅仅是一场表演吗?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学并展开讨论。

学生的态度很积极,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其中第四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结果让我很是吃惊。

“我认为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拼搏,因为这是顶碗少年自己和自己的拼搏,自己和碗的拼搏,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碗!”

“我认为这是一场较量。是顶碗少年自己和失败的较量,他终于在较量中获胜!”

“我认为这是一场心理战斗。顶碗少年打败了害怕失败的心理,打败自己的懦弱。他终于战胜了自己 ,获得了表演的成功。”

“我认为这是一堂课,顶碗少年在这堂课里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接受失败,如何走向成功。”

“我认为这是奇迹。因为小小年纪的顶碗少年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化失败为力量,对我们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我,早就掩面而逃了。而他居然能让奇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我认为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尽管我没有看孩子们所写的收获,但是我认为已经足够了。孩子们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