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9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我们的写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逻辑性。小编精心挑选了这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大量物理事实的印证和类比,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并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和记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只有对有关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奥托·格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确很大,但只有测出大气压强具体数据,问题的假设与推断才真实可信。

正因为如此,托里拆利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4),完成这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也很有益处。由于水银有毒,实验不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演示时要不断地倾斜玻璃管,并测量出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让学生类比分析。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讲解这一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白大气压强就与此时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相等。还可以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强能使水银柱保持在管内不下降,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管中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师在水银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缓慢上提,当玻璃营口升到水银和水的界面以上时,管中的水银就流出来,同时水就进入玻璃管中,并充满玻璃管,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

活动一 将两只皮碗紧贴在一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对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二 让同学们玩一玩“粘粘球”,让其解释“粘粘球”为何不会从球拍中掉下来。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大气压发现的历史”,体会知识发现的不容易,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对此特别重现。

6.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1)为什么钢笔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时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才能将墨水吸起?

(2)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4)讨论:如何“利用自行车打气筒测大气压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社会走向物理,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策略。

摘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6。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二

3、让学生相关的举例,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

4、怎样将空气注入塑料杯?

二、观察实验(录像)。

1、观察用机器抽空密封铁桶出现的现象?

2、导出大气压的测量。

三、小组讨论:大气压有多大?

四、学生用弹簧计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五、观察实验(录像)。

六、大气压会不会变化?与什么有关系?通过两个例子来找规律。

七、学会读“气压计”。

八、练习。

设疑导入,善于串联知识点。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陈海锋教师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一、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能较好地通过生动的引入;设疑、实验、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强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实践、实验为研究手段,得出理论和规律,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能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计算、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塑料杯、针筒的直观观察,通过录像的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杜潮奔老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习兴趣以设疑、解疑、启发、诱导为主体,以实验、观察依据,使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学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师依靠教材的知识链条关系,将知识点的串联处理得完美无缺,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是“兴趣―实验―应用”的教学特点。

三、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2、学生活动面广,能够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计算,消化当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解答了如“压力煲”为生活所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四、教师素质方面。

陈海锋老师语言简练,但是,生动且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多媒体以及实验等基本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合理。

五、改进建议。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允许,(1)教师可将提问学生的`范围适当扩大;(2)教师可将讨论步骤、方法、结果以及一些计算演示呈现在屏幕上。另外,在电教室上课,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和应用。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三

《液体的压强》一课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杨老师对教材理解透彻,认真分析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及我校生命课堂的理念,把课本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去,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创新展示的平台。

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的这一课,我深有感触,收获颇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感受。

杨老师用潜水器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液体内部压强有何特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紧接着小组派代表进行试验操作,对液体内部压强特点中的其中一点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在描述结论的时候,未发言的小组对发言组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整节课下来,流程完善,过渡自然。

在回答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进行了猜想,并且杨老师叫了很多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都回答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的回答不太完善,杨老师就鼓励他们说: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一来保护了学生的回答,同时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空间。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的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讲台上老师准备的器材或者选择身边的器材进行探究,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没有展示的小组对展示的小组探究的过程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建议:如能准备两种不同的液体供学生探究,那么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四

今天在本校听了朱老师《大气压强》一课,对于朱老师的课说下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浙教版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3节的大气压强。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朱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和课堂设疑,还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朱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朱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1、在学生实验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纸杯,可以使学生看清杯中是否还有空气。

2、教师在讲解时,没有将“大气压”讲解清楚,“大气压”到底是“大气压强”还是“大气压力”这个基本概念。

3、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时,如果先让一位女同学来拉,再让班里力气大的2个男同学来拉,可能反差的效果会更明显。

4、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教师的语速过快,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足。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五

综合组在推进“生命课堂”进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学习,也在进步。黎老师新授的《压强》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力学课程。以下我从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对黎老师的课进行得要的评析。

黎老师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时其实有的不太科学,黎老师注意保护学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敢于表达,也乐于表达。如果黎老师的评价更机智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

引入课题后,黎老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自行阅读教材,然后合作交流解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展现较好,小组之中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最后老师给出评价,整个流程较好顺畅。在探究环节中,如果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从独学、对学到群学,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黎老师始终尊重过程的真实性。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这一点黎老师还可多训练学生,当一组同学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呈现出来时,黎老师只是自己做了评价,其实学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学,其他组的同学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长久地训练学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更好地培养。

总的来说,黎老师的课进步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他在成长,听课的我也在成长,有了我们共同学习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课堂”的推进中,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六

今天在本校听了朱老师《大气压强》一课,对于朱老师的课说下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浙教版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3节的大气压强。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气压强的存在;2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及应用;3、马德堡半球实验。朱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和课堂设疑,还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朱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朱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意见和建议。

1.在学生实验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纸杯,可以使学生看清杯中是否还有空气。

2.教师在讲解时,没有将“大气压”讲解清楚,“大气压”到底是“大气压强”还是“大气压力”这个基本概念。

3.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时,如果先让一位女同学来拉,再让班里力气大的2个男同学来拉,可能反差的效果会更明显。

4.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教师的语速过快,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足。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七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2.渗透等效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1)桌面上实验器材清单:吸管、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保温杯(内装热水)、纸杯、缝衣针、硬纸片、塑料吸盘、气球各一个。(2)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罐头一瓶、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热水瓶各一个、有色水少量、马德堡实验装置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先要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两个魔术。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置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会不会掉?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注意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学生回答: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再来一个: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看我变变变,瞧,进去了!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不是的,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二、          讲授新课:同学回忆一下上一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同理,空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有同学可能会讲,空气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我倒是可以通过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风来知道它的存在,这大气压我怎么知道有没有呢?大屏幕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介绍半球构造,再请同学抽气后拉半球。大气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不管抽没抽气,半球外部始终受大气压作用。只不过,抽气前,内外气压值一样,所以显现不出来;抽气后,外界大气压远大于瓶内气压,因而表现出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际上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同学利用桌面上给你的器材,动手做几个实验吧。要记得哦,只有内外有气压差,大气压才能显露出来。找找看,你能设计出几个跟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协作,看哪一组想得最多。完成一个记录一个。表格也在桌上。开始。(几分钟后,有代表性地请学生宣读实验记录,并请同学分析实验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通过刚刚的实验同学发现有的小组用小试管装满水后从水槽中倒提出来水一滴不洒,有的小组用大试管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那是不是说大气压能无限制地支持任意高度的水柱呢?早在1640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城,塔斯坎宁大公爵在家里的花园中修建了一座十分精美的喷水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给,就在园中挖了一口井,井口离地面足有十多米,并且装上了强有力的抽水机。大公爵和设计师想,在晨曦中喷泉与园内景色相映一定美极了。工程完成后,大公爵选择了吉日邀请了亲朋好友,正式揭幕喷泉。可是十分扫兴,尽管抽水机不停地工作,喷水池却喷不出一滴水来。在实际上,在当时的生产实践中,这类问题不止出现一次。矿工们早就发现无论费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把矿井里的水吸到离地面10米以上的地方。喷水池风波虽然结束了,但问题却留给了科学家。到底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三年之后,一位青年学者找到了答案,他就是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因为水银有毒,所以现在在课堂上不做托里拆利实验了。托里拆利也在实验后4年39岁就辞世了,又是一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科学家。这个实验我们可通过视频录像来了解全过程。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大气压能支持76厘米的水银柱,而水银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也就是说能支持水柱的高度应为13.6×0.76m,约为10m,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则无论用多强劲的抽水机都白搭,而且如果违背了科学,再选良辰吉日都是无稽之谈。再问同学一个问题:我们人体周围会不会有大气压?有,那为什么没把我们压瘪?同学们都看过电影、电视里的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都要穿着厚厚的宇航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不穿,会怎么样?同学们再开动脑筋,找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联想:注射器吸取药液过程、钢笔吸水过程、塑料挂衣钩挂书包。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主要认识了大气压的存在,并知道了大气压的大小。回到开始我给同学演示的两个小实验,同学能解释原因吗?同学再想想有没有办法把蛋再完整的给吐出来?启发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完实验后,告诉学生:大气压虽然可以简称气压,但大气压和气压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起来,大气压只是气压的一种,是外部空气产生的压强;而气压还包括封闭空气产生的压强、水蒸气或其他各种气体产生的压强等。当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鹌鹑蛋就被压出来了。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八

1、能较好地通过生动的引入;设疑、实验、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强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实践、实验为研究手段,得出理论和规律,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能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计算、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塑料杯、针筒的直观观察,通过录像的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

杜潮奔老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习兴趣以设疑、解疑、启发、诱导为主体,以实验、观察依据,使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学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师依靠教材的知识链条关系,将知识点的串联处理得完美无缺,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是“兴趣―实验―应用”的教学特点。

2、学生活动面广,能够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计算,消化当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解答了如“压力煲”为生活所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陈海锋老师语言简练,但是,生动且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多媒体以及实验等基本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合理。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允许。

(1)教师可将提问学生的范围适当扩大;

(2)教师可将讨论步骤、方法、结果以及一些计算演示呈现在屏幕上。另外,在电教室上课,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和应用。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九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大气压强》,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大气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了密度、平衡力、压力、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浮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教材又设计了“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关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2)“三维”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并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分析,了解推理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课件,导学案。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演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一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组织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平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4)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二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三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

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起汽水瓶中的饮料。

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进肌肉里。

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下面哪种情况能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发生变化()。

a.向水银槽里加少量水银。

b.将管倾斜。

c.将玻璃管变粗。

3.做托里拆利实验中,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个小孔,那么管内水银将()。

a.往上喷出。

b.稍微下降。

c.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d.降到与管外水平面相平。

4.有关大气压的说法,哪句话是错误的()。

b.大气压的值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

c.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d.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大气压的值不完全相同。

5.水银气压计挂斜了,读起来就会()。

a.比实际气压大b.比实际气压小。

c.与实际气压一样大d.无法判定。

6.在1标准大气压下,利用足够长的细管来吸水,最高能够把水吸到_____m高.

7.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质量______kg的物体放在10m2面积上时产生的压强.

8.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是利用_______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9.如图,甲管上方没有空气,乙管则混入少量空气,则______。

管水银柱较小,若把甲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的长度______,高度。

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两管长度约为1m)。

10.某同学在当地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

读数时,玻璃管没放竖直,那么他所读的数值_____76cmhg柱.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如右上图,家用玻璃茶几的桌架是用四个塑料吸盘吸附在桌面上的.如果每个吸盘的直径是4cm,计算桌架质量不超过多少时,抬起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实际上,所能带起的桌架质量总小于上述计算值.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d2.d3.d4.c5.a。

6.10.37.18.大气压9.乙变大不变10.大于。

11.广口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大部分气体被挤出瓶外使瓶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瓶内气体压强,广口瓶就被牢牢地扣在皮肤上了.

12.按压弹簧片时将橡皮管内空气挤出,松手后管内气压减小,墨水面上的大气压大于管内气压,将墨水压入橡皮管中.

13.将气压计从楼下拿到楼上,大气压强减小,气压计内外压强差增大,因而水柱上升.

14.解:假设吸盘内的空气全被排出,则大气压力f=4ps=41.01105pa3.14(0.02m)2=507n.桌架依靠四个吸盘所受大气压力而带起,所以m=g/g=f/g=507n/9.8n/kg=51.7kg.

实际上吸盘中的空气不可能完全被排出,所以实际所带起的质量总小于上述计算值.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四

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气体所具有的特点来预测大气压,容易产生理解误区,成为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

本节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享受探究的乐趣,最后,以一道课外探究实验承前启后,使课堂留有余音,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动手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本节课具体总结如下:

1.在引入这一环节,我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这不仅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且魔术内容设计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学生刚刚学了液体压强知识,且也有这个实验,所以很容易就回答出:“水会从孔中流出。”当我把塑料瓶从水槽拿出,学生发现水却没有流出。那一刻,我看到学生的表情,感觉到已成功了三分之一。

2.课堂上的几个小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杯水倒置实验,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又真切体会到了大气压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教学反思《大气压强教学反思》。还有学生熟悉的滴管、注射器实验更是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想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让大气压的存在事实在学生心中扎了根,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这是教师任何优美华丽的词语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用简单的录相所能取代的。我想这几个实验不仅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思想,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比我们平时几句空洞的激励性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3.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方法,并用几幅简图进一步分析原理,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突破了难点。

4.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恰当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5.有些问题设计不得当、不明确,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造成有几个环节课堂气氛差,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6.针对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处理简单,只是在引入中一带而过。使学生印象淡薄,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虽不是重点,却直接影响了一些问题的分析,比如在回答:“为什么我们的手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呢?”时,如果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重力,就不会说出是:“因为空气密度小。”的答案了。

下次再上这节课,可适当添加练习。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五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玲玲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另外,在这节课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启发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六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七

玲玲老师的《液体的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恰当的运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玲玲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另外,在这节课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启发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大气的压强评课(优秀18篇)篇十八

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任老师执教本节课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一改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的弊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商榷:学生自备的实验器材稍少:注射器应该很容易收集或买到,若四名学生一组估测大气压的值,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借鉴:注重实验教学,创新改进实验,想方设法弥补学校仪器不足对教学的影响。如本节课估测大气压的实验任老师做的很好。

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初中的物理教学,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知识。我所缺乏的是耐心不够,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或是担心孩子得不出什么结论,这一点任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好的示范!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教案教科版(热门20篇)

    质量月的目标是深入挖掘和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质量月是为了提升企业产品质量而设立的一个专项活动,对过去一个月的质量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在质量月期间,我

    森林报读后感四年级(通用20篇)

    读后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帮助我们建立批判性的阅读态度。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这几天我又读完了《森林报・夏》

    大学生社会工作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论。请参考以下一些实用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写作和总结。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

    大学辅导员月度工作总结(热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避免错误的积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不觉间已是柳芽满枝,担任学生辅导员助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优质15篇)

    高一教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文件。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多次授课实践总结的高一教案示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解除劳务协议书(汇总2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务行业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综合各方意见,整理了一份关于劳务合同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甲乙双方于20__年__月__日订立了为期__年

    小学语文课教案及反思范文(19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组织形式。这些小学教案范文是经过实际教学实践检验的,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原文: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

    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材料(精选18篇)

    生产是指将物质和能量转化成人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活动。下面是一些科学管理生产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同志们:根据省局党组集体研究的意见,今天利用一整天

    三八红旗手事迹材料农业(通用18篇)

    事迹材料是一种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文体,可以通过真实的例子和详实的细节来打动读者。小编搜集了一些有关事迹材料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学党史对照检查材料四个方面(优质16篇)

    汇报材料中应该包含工作或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以确保全面表达。小编搜集了一些热门行业的汇报材料样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