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温柔雨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有形证明,也是对他人分享经验的好途径。心得体会范文10:通过这次志愿者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只有我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一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二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新的教育理念取代。作为一个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启示。本文将以“教育走向改变”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从多个方面探讨教育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领路人”。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重视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意味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二段,教育走向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一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出综合素质。

过去,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然而,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状况。现在的教育倡导多元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品、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多元评价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选择,更是指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也走向了国际化。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通过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和交流项目,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同时,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也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国际交流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走向改变,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多元评价、生涯规划和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进一步积极探索和研究教育的新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四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五

很早我就听到过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够认真的拜读并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确实是非常的好,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个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所谈到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点,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心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给我的启示。

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要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呢?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及到的,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必将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生本教育让我顿悟。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并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孩子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学习的效绩也是显著的。他们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尽可能为学生留足时空,让学生活动。就像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2、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于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这种个体精神生命活动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氛围和信息资料的环境,因此,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和实践的愿望,并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生本教育的每节课前,学生都已习惯了进行大量的自主的学习与研究,也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知识、信息会不断地生长,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时,又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的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由此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的教学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老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学习的兴趣,因为疑问而学习,进而进行探究。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本课的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导入之后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作文,如何进行这篇作文的评注,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开头短短的十几个字,作用与好处,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而且把本课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思路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整理,最后一起来进行情感的体会,通过这些,让学生进行批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都很开心,同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创作。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学生都尝试着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时进行评价,对于一个问题,让学生换一种思路进行表达,而且表达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就是实现了答题的规范性,避免单纯的在阅读中给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去体会,想去记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快乐。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更好的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数学教学为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实践,以与教科书上的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观看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抽象出图形的特征,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实在化。

(2)教学过程的开放,使学生观察生活的眼光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获取了算理、定理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观察身边的事和物,使他们受到数学的简单应用的训练。比方说,学生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了计量单位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得出: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量是一千克?哪些东西重一克?什么东西长一厘米?哪些物体的边长是一米?有意识地将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形式的开放,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知识的理解及巩固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既要布置一些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完成一些练习题,又要注意加强实践操作。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到商场超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常用物品的价钱,进一步认识到元角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完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后,除了计算书中所给图形的面积之外,可以让学生到室外去实地测量一下,将结果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以学定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的战线上,让我们各尽其才,桃李满天下!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六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七

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质的基本环节之一。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然而,有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误,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道路。本文将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家长角色、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修复家庭教育错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一个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能够获得父母之间和睦的关系以及亲情的呵护,这种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有信心面对困难。然而,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存在争吵、暴力和家暴等问题,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寻找其他出路,其中一种可能就是走向犯罪。

其次,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没有良好的行为模范,家长不能期待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过度的纵容和溺爱也会给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机会。当孩子没有受到适当的约束和教导时,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的判断事物的对错,失去对罪行的敬畏之心,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三,家长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充当孩子的导师和指导者,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生活,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然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缺乏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忽视了孩子的发展需求,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和孤独。这种忽视和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变得无助和挫败,并很可能诱发他们犯罪。

第四,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应该被教导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并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然而,当孩子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时,他们可能会养成懒惰、不负责任、不尊重他人和侵犯他人的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导致他们走向犯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

最后,对于已经走向犯罪的孩子的家庭,修复家庭教育的错误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起健康稳固的父母子女关系,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重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

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预防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家长角色、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修复家庭教育错误等方面着手,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孩子走向犯罪,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八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朝着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化、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这一变革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启示,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教育的目标正在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任务。现在的学生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竞争压力,单纯的知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们需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的方式正在从一刀切转变为个性化。过去,教育常常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厌学情绪的产生。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个性化已经成为现实。通过智能化的教育工具和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另外,教育的过程正在从单向传递转变为互动共建。过去,教育往往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然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现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方便和频繁。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共建中成长。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最后,教育的时空正在从教室走向全球。“教育不限于士林,教学无处不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和资源。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和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获取全球化的信息和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变革。

综上所述,教育走向改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我们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从一刀切转变为个性化,从单向传递转变为互动共建,从教室走向全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创新,适应教育的变革,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九

借用昨天教研活动庞老师发言提到的那位名师的话引出我的发言,记得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会站在你前面,因为我不想带领你;我也不会站在你后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还是让我站在你左右,让我们携手同行。”带领与跟随,我理解就是传统教育下的师本教育,“带领者”就是让学生不偏不离地跟随老师,“跟随者”就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护之下完成学习任务,二者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教学模式下截流式教学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了。“携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把课堂教学当成师生建构快乐和谐课堂共同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课前当编导,将文本与学生结合起来,做精心的设计,课中扮演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交流,而不是将自己显摆在师道尊严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读了本书前面部分章节,我有一些不够深刻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懒人有懒福”之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他的'道理,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懒人心不懒,懒人善于思想。他们事前会想好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预设达到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做这样的懒人,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先学先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帮助,这既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顺应儿童的天性,促使其发展,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悠闲的抛秧比密植的插秧收获好”,这就是有心栽树树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发展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如秧苗一样欢快的生长。

“无所谓者有所为”之观点。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如脚穿鞋一样,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达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会发挥出来。老师为学生营造出忘我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润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不断走向卓越和纯洁。文贵真情,书贵自然,习书的境界在于洒脱自然,为在不为之中,正是说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学程导航 自主互动”课改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生本教育观念的理论水平,从思想上彻底解放出来,努力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灵动之气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继续扮演好编导和演员角色,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 把握好尺度和时机,做好服务,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方式逐渐兴起。个人在近年来的学习和教育经历中,亦有所体会。本文将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五个方面展开叙述,分享自己对于教育走向改变的心得体会。

首先,随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都更加平等,这对于教育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过去,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处于劣势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许多学生在家中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的公平性更加突出,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的接触教育的机会。

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亦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体现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追求的是大规模的知识囫囵吞枣。然而,在当今社会,这种学习方式显得过于枯燥和单调。学生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践,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尝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这种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一个关键点。过去的教育评价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的考试和成绩排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有限。而现在,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学生特长和品德的评价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育走向改变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教师主要是知识传递者和教育管理者,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家拥有者,而是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他们注重发掘和引导学生的特长,倡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

最后,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设备、网络和在线教育平台,获得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向着全新的方向不断改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都是教育走向改变的重要方面。对于个人而言,通过与这些变化的接触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一

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

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二

读书笔记在前段时间我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郭思乐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1、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2、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像用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道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的学习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

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三

借用昨天教研活动庞老师发言提到的那位名师的话引出我的发言,记得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会站在你前面,因为我不想带领你;我也不会站在你后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还是让我站在你左右,让我们携手同行。”带领与跟随,我理解就是传统教育下的师本教育,“带领者”就是让学生不偏不离地跟随老师,“跟随者”就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护之下完成学习任务,二者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教学模式下截流式教学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了。“携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把课堂教学当成师生建构快乐和谐课堂共同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课前当编导,将文本与学生结合起来,做精心的设计,课中扮演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交流,而不是将自己显摆在师道尊严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读了本书前面部分章节,我有一些不够深刻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懒人有懒福”之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他的道理,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懒人心不懒,懒人善于思想。他们事前会想好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预设达到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做这样的懒人,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先学先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帮助,这既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顺应儿童的天性,促使其发展,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悠闲的抛秧比密植的插秧收获好”,这就是有心栽树树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发展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如秧苗一样欢快的生长。

“无所谓者有所为”之观点。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如脚穿鞋一样,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达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会发挥出来。老师为学生营造出忘我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润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不断走向卓越和纯洁。文贵真情,书贵自然,习书的境界在于洒脱自然,为在不为之中,正是说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学程导航自主互动”课改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生本教育观念的理论水平,从思想上彻底解放出来,努力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灵动之气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继续扮演好编导和演员角色,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把握好尺度和时机,做好服务,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四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习解决的。

法学教育的走向研究的论文

关于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走向论文

浅谈初中化学试验教学中的生本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当代走向论文

对小学田径训练走向的探讨教育论文

生本教育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论文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论构建幸福课堂的论文

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论文

走向复兴串词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五

“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美丽的,星星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手捧《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仿佛迎面一股清香,就如书之封面一样淡雅。不禁奢望这样的情景能够出现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生在乐学,师在乐教。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笑声,思维灵活。校园里的一切如此美好,岁月静好,生命在拔节师生生命的共同体在合作分享,点拨答辩中自然生成。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忘我呢?

大雕塑家罗丹是这样工作的――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就是忘我,这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内部有一种火焰在燃烧,使自己暂时性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作家一旦灵感上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指挥家一旦进入角色,就能激情澎湃,挥洒自若,极大地感染观众,而观众也就随之沉浸其中。这些都是忘我的外部显现,是一种本真力量的回归,是一种美妙的精神状态。

那么何时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书中引用了奥修一句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当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不能走路或走得不好。教学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当方法适合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当我点燃了孩子乐学的火种时,孩子们会学得很快乐,甚至不想下课,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课堂上,孩子们“忘乎所以”,他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不愿下课了,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的“内部起作用了”,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放飞着内心五彩斑斓的梦想。那忘我的愉悦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启迪我,也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陶醉其中”,感受课堂的芬芳,享受学习的幸福!但这样的情景却只是偶尔出现。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是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在人海中辨明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认识别人的精神世界,帮助别人,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别人,在别人的心里留下好印象,也是很重要的。我想:假如学生不能认识这一点,那么他们长大了,踏入社会,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的。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六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一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习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心态等。

实际上,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他认为,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教育”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也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郭教授还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评价的比较竞争的功能,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七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评价学生的语言来评价: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绝对是篇篇可读。专业性,理论性的书籍能如此让人信服并引起强烈共鸣,确实是难能可贵。书中许多观点,句子我都记忆犹新。如“人之初,性本学还是性本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等。

生本教育思想的学生观是: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越俎代庖。生本教育认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新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被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长期忽视。生本教育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郭教授原文的精彩篇章我就不再一一累述。好的文学作品的特征之一是能引发人丰富的联想,郭教授的作品就做到了。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式。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距离生本有多远,有让我欣慰,并小有成就感的,也有让我困惑反思的。

郭教授的观点: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就拿作文教学来说吧。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作文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写作文就是大话、套话。7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写和谐滕州。其实他能先和谐小组,再关心班级就很不错了。

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我从入学就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说话,最低要求就是说清楚,说明白。让别人听懂。较高要求就是说的有意思,有道理,让别人想听。这种理论简单明白。

学生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稍加点拨就写出相当精彩的作品。这时,教育对象就变成了教育资源。我把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会这样写,只是不知道这样写是对的、好的。看到别的同学这样写得到老师的表扬,很多同学效仿,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

应了资源共享那句话,写作资源也变成了德育资源。7.4班倪萌同学作文写的是咱学校暖气管道漏水的事情,污水桶里的抹布他怎么也伸不出手去捞,正犹豫的时候,赵文源同学伸出手捞出抹布,堵住了出水口。抹布堵不住时,就直接用自己的手堵住了漏水处。要知道那是滚烫的热水啊。倪萌非常惭愧,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我,他是4班班长,作为班长在班会上给同学们讲这件事,讲的时候倪萌都流泪了。两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多好的作文素材,多好的德育事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吗?我整理出版7年级第一期《同风飞翔》,选入了这篇文章,目的是给全体同学一个良好的导向,既是写作导向,更是德育导向。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模板18篇)篇十八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小学去公园游玩范文(20篇)

    优秀作文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个观点和论据都有充分的论证和支撑。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示范,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前几天还是阴雨绵绵,这几天

    热门个人年度工作计划表大全(13篇)

    通过制定工作计划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事业和个人目标的双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计划表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过去的一页,能不

    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汇总16篇)

    开题报告还需要明确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实施计划和预期结果。以下是一些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在写作开题报告时更好地理清思路。

    实用抗疫活动总结(汇总17篇)

    写活动总结是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下面是一些写得非常好的活动总结范文,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好的借鉴作

    优质支教心得体会格式及感悟大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支教活动是一次难得

    实用防疫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13篇)

    事迹材料是一种记录个人或团体在特定活动或事件中所表现出的突出成绩、突出事迹的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事迹材料范文,它们有着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经历,值得我们借鉴

    专业孩子抚养权协议书(汇总16篇)

    合同协议可以完善双方的交流和合作,避免纠纷和误解的产生。了解合同协议的范例有助于加深对于法律和商业规定的理解。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协商,现就双方

    2023年乱消费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能给他人提供一些有益启示。这里有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消费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行

    热门销售岗位心得体会范文(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的总结和概括。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欢迎参考以下范文。。我是__年初迈进__,放弃了计算机行

    精选心得体会文明服务大全(20篇)

    在总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为以后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了方向。4.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也让我明白了付出努力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文明服务是一个具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