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笔舞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和管理学生。以下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教学中的思考。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一

1.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

2.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获取有益的启示。

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一、导入新课。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说出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简介香菱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48岁。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是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高鹗所续。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红楼梦》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管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4)写作背景。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详细描述了香菱刻苦学诗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

1.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过程: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其三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

2.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3.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1)乐于学习,勤学多问。

(2)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3)敢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合作探究。

1.你认为香菱的哪一首诗比较好?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2.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顿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林黛玉是怎样指导香菱学诗的?

首先,要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要学就学一流的。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5.探究林黛玉性格特征。

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

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学识渊博、热情大方、教导有方、和蔼可亲、乐为人师、诲人不倦。

六、拓展延伸。

1.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1)要多读。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你根本途径。

(2)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3)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

2.读《枉凝眉》,领会其中意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

《后汉书.列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用晋代谢道蕴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蕴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蕴的哥哥谢郎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

玉带林中挂: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勤奋学习);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苦苦求索);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大彻大悟)。

八、达标检测。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归纳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二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三

说说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

一般的理解能力。

侧面烘托:

黛玉: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玉: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探春: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态度?

(1)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4)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5)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6)每次说话都是带着“笑”的:笑吟吟、兴兴头头、从梦中笑道??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评语: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评语: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宝钗评语:不像吟月了,??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正笑,??便都争着要诗看。

切合香菱的身世,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

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1、小结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

(1)最主要的原因:资质好,领悟力高。

(2)她态度好,乐学、善学、苦学。

(3)老师指点得法--尤其是黛玉。

(4)大观园的良好环境。

2、根据本文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

文中着墨较多的有三个女性,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说他们的性格吗?

宝钗:通情达理、关爱他人、学识丰富、善解人意??

启发:要把一个人物写好,必须对其进行细细的刻画,即描写。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等。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四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本课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懂得爱心是无价的,它是不需要回报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她(他)。

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电脑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说说你所见过的项链都是什么样的?项链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你听说过爱心可以做项链吗?

1、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自由发言,说说自己从中悟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给课文分段。

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克雷斯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2、画出中年人帮助克雷斯的动作的语句,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

3、中年人提了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对此你怎样理解?

快速默读其余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克雷斯以后是怎样做的?

2、最终克雷斯收获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现在请你说说对“爱心项链”的理解。

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想象克雷斯帮助别人的一件事,把它写下来。

指导时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注意:

4、把事情写完整,有头有尾,重点是写经过。

5、加上环境描写,并使之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6、要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自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五

1、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

2、注重对话教学:

《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3、注重阅读创新,放手让学生学习: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4、不足点:

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红楼梦》,学生全书读过的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提高语文水平。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六

1、学习将蜡光纸粘贴在“绳子”上的技能。

2、在粘贴时,能将各种颜色间隔开来,正确使用浆糊。

3、将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各色蜡光纸彩条、绳子、浆糊、抹布。

今天是3月8日,你们知道是谁的节日吗?

妈妈平时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宝宝,真辛苦,那我们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

先拿一张彩条,抹上浆糊,将彩条粘在绳子上。再换一种不同颜色的彩条粘在绳子上,一个挨一个地粘,一直将绳子粘满。

轻轻地蘸浆糊,不要抹得太多,全部粘好后,将手在抹布上擦干净。

师;小朋友想一想送给妈妈项链时准备跟妈妈说一句什么话?

1、提供材料。在美工区中鼓励幼儿制作项链送给好朋友并说一句悄悄话。

2、交流讨论:妈妈收到项链以后。

本次活动的开展,以“爱”为情感线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认识了“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如何培养幼儿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引导他们知道:爱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表达,而不单单只是语言,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此,我选择通过借助“给妈妈做项链”这一生活化情景化的方式,来告知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运用给妈妈做项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投入,每一个幼儿都能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活动后,将自己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与妈妈之间浓浓的爱,使幼儿已有经验、认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七

目标:

1、学习将蜡光纸粘贴在“绳子”上的技能。

2、在粘贴时,能将各种颜色间隔开来,正确使用浆糊。

3、将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各色蜡光纸彩条、绳子、浆糊、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是3月8日,你们知道是谁的节日吗?

妈妈平时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宝宝,真辛苦,那我们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

三、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先拿一张彩条,抹上浆糊,将彩条粘在绳子上。再换一种不同颜色的彩条粘在绳子上,一个挨一个地粘,一直将绳子粘满。

四、提出制作要求:

轻轻地蘸浆糊,不要抹得太多,全部粘好后,将手在抹布上擦干净。

五、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及小结。

师;小朋友想一想送给妈妈项链时准备跟妈妈说一句什么话?

六、相互欣赏自己制作好的项链。

活动延伸:

1、提供材料。在美工区中鼓励幼儿制作项链送给好朋友并说一句悄悄话。

2、交流讨论:妈妈收到项链以后。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以“爱”为情感线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认识了“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如何培养幼儿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引导他们知道:爱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表达,而不单单只是语言,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此,我选择通过借助“给妈妈做项链”这一生活化情景化的方式,来告知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运用给妈妈做项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投入,每一个幼儿都能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活动后,将自己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与妈妈之间浓浓的爱,使幼儿已有经验、认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并简单描述分类结果。

2、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穿线板。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由谈话开始导入,妈妈的项链。)。

老师:小朋友,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的妈妈都有项链吗?

老师:你们看到妈妈都戴着是怎么样的项链呢?谁来说一说呢?

(幼儿回答)。

(老师出示穿线板做的项链)。

老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的项链是什么做成的呢?

老师:小朋友想想老师的项链是怎样穿进去的啊?

(引导幼儿说说每串项链的规律)。

老师:那老师现在把它拆开来,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吧!

二、基本部分。

(引导幼儿观察两串项链的不同特征)。

老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穿线板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老师:我们有什么办法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把它们分开呢?

老师: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说出分类的方法)。

(比如颜色、形状不一样)。

老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告诉我们你用小眼睛发现了什么呢?

(幼儿回答)。

那请小朋友把老师的穿线板送回家吧!结束活动。效果分析: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九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2、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3、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一课时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这节课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四、拓宽延伸。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教后反思:本文得重点和上几篇一样,不过可以把香菱的三首诗拿出来让同学赏析,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一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二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

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四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意。由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在教学中应避繁就简,从正义感切入,帮助学生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陨落、睿智,恪尽职守”等词语的形、音、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启蒙运动,浪漫主义以及伏尔泰、雨果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非凡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及伏尔泰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为自由、平等而战的宽阔胸怀和对人类的解放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1、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讲授法。

资料书及伏尔泰的相关资料。

:2课时。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五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注意字词。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嬉闹掺杂,

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给予。

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3.当学生提完伺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将之归类。

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文章主旨、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章局部内容甚至是重点语句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关于本文的评价。

4.学生就上述问题,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较法、整体把握法、层层剥茧法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准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有关问题的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学习迁移。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拒绝可怜。

阿红。

父亲进城买农药,把钱包丢失了。他记起城里有一位远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钱。

虽然多年不来往了,但表弟还是借了50元钱给父亲。等到我进城时,父亲给我50元钱,反复叮嘱,要我一定要记得还给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没到过表叔家了,他家盖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铺了地毯,进门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脚上看。我脚上穿的是破袜子,几个脚趾露出来了。我索性连袜子也脱掉,让他们看个够,他们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问我有事吗?我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掏出50元钱,递给表叔。表叔却不接,我就把钱放在桌子上。表叔说:“你没有借我的钱呀。”我说:“是我父亲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脑袋说:“噢,记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那次你父亲买农药,丢了钱包。”

看表叔的样子,他并非装模作样,而是真的把这50元钱忘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他。

还了钱,我就告辞了,可在我穿袜穿鞋时,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钱,说不用还了,要我带回去。我说:“这怎么行?我老爸反复交代,要我一定要还给你的。”表叔把钱硬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这50元钱,就当表叔给你买双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钱,就不跟他争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把钱还给表叔没有,我说:“还了,但表叔不要。”父亲说:“是你没有诚心还吧广我怕父亲误会,就把还钱的经过详详细细告诉他。

我以为父亲会高兴的,他却沉下脸说:“你知道表叔为什么给50元钱让你买鞋吗?”我说:“大约他看见我的鞋袜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们正缺钱。”父亲说:“我们缺钱,但不缺可怜。你把表叔的可怜带回家里来了,这是最糟糕的。”父亲的话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袜子的情景,那确实让人难受。于是我说:“明天我再拿钱去还给表叔。”

父亲说:“不行,那样显得我们太小气了。”

我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们送十来斤茶油去给你表叔。”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亲装了一大壶上好的茶油,专程送去给表叔。打开壶盖,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飘香了。表叔一家又闻又看,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们连同茶油一块送来的,还有他半年前给我的可怜?

(摘自《希望月报》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请讲述你经历过的。

六、布置作业。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六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杨修之死》。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凭据班级里的学生小我私家分析、办理题目标本领差别,在题目计划题目时,针对差别条理的学生计划差另外题目。比若有关文学知识的题目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计划的,针对讲故事的部门交给表达本领强的学生,针对批评部门交给写作本领强的学生等等。固然在办理这些题目标历程中全部的学生都有时机到场进来。让他们互取长处,互补所短,在互助探究中将题目办理,在办理题目标历程中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知识本领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重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性。

2、历程与要领: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抵牾辩论描画人物性格特性的写法和适当运用插叙的布局要领。

3、情绪、态度、代价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闻名的古典小说,加强他们的民族自大感。

1、导入新课:学生在老师的开导下简朴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门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互助探究:学生在老师给出的题目引导下,以小组为单元相互研讨总结,末了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口语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底子上,写一篇小批评。

学校汽锅中学年级八年二班。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去世》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本领、和语言特点。

本领目标:通太过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本领,发散头脑本领和创新本领。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闻名的古典小说,加强他们的民族自大感。

情绪目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悲剧运气,培养学生准确的人生观、代价观。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性。

教学难点准确明白杨修之去世的缘故原由。

教学要领实践法、互助探究法、建立景象法。

教学本领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关键教学历程学生存动计划意图导入。

1、围绕曹、扬二人的抵牾辩论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思索、准备复述。

4、讨论杨修之去世的一定性讨论后答复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6、讨论本文的记叙次序讨论后答复。

语文九年级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七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画面,激情导入。

(播放有关小溪的画面。)。

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高山无语,显示出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出自己的纷繁多样。大家看看画面上的小溪,脉脉细流,无声无息,却一往无前,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诗体随笔——《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又象征着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介绍作者。)。

教师补充: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作家。18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关于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发情怀而创作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教师配乐朗读,听后学生相互交流,谈谈对本文的感受。

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句画出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朗读几遍。

3.请同学来朗诵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

调动学生朗诵热情,边读边评。学生多次朗读,反复吟诵,目的是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4.梳理,归纳:

(学生读书、梳理、思考。)。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你如何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找出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探讨归纳,明确:“障碍”一词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生活同样也是如此;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对待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去克服。

(2)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拟人的句子,并思考这象征着什么。

明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明确:小溪具有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4)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后又奋然前行,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如同小溪,在奋斗后也会同样流入心灵的彼岸。

(5)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寓意即可。指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含义上联系生活现实。)。

(6)作者除了描写小溪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同桌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明确:除小溪外,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这些意象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在文中起到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

四、归纳拓展。

1.作者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课下收集有关普里什文生活和创作经历与作品特点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习,明白了在普里什文的笔下小溪具备的精神与品质,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与了解普里什文的思想世界。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他的笔下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二、品味感悟。

1.找一找,品一品。

(1)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它优美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本文朴实无华却充满灵性的语言。

讨论并明确:本文的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一,带有口语色彩。就像是和你对话似的。比如的开头部分,就像是和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谈话,没有一点做作。第二,直接现实性。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写水急,并不满足于湍急、奔流等一类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先写溪水的心态——满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最后再作比拟。第三,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2.想一想,谈一谈。

(2)启发学生结合普里什文的生活经历来谈。

教师点拨后归纳:作为林学家,长期生活在森林里是相当孤独的,但他能够仔细观察生活的原生态,用心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找到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他的语言含着泥土的芳香与自然的气味,令人顿悟,开人心智。

3.悟一悟,练一练。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高山沙漠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三、归纳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到:

(1)本文情景交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

(2)语言优美,运用白描的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

(3)表现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资料宝藏】。

1.鸟兽不惊!普里什文的理想国度。

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善于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19,他到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鸟》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

最初听说普里什文这个名字,是在12月。当我收到参加普里什文文集出版座谈会的请柬,因年底事忙又对其一无所知而准备放弃时,是《人与自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靳恩平专门打来电话,落实参加研讨事宜,我才决定赴会的。可以说,无知的我,刚刚知道普里什文,并从对他的无知,通过这几天的“恶补”,变成略知一二的,而此刻,竟还油然生出一种神交已久的亲切感,似乎普里什文早已和我相知,只是名字一直没有对上号似的。因为,此时,在我工作的千亩麋鹿苑,春寒料峭中求偶的戴胜;荒草中偶尔撞见对我回眸而视的狍子;枯柳上十几只正襟危坐、怒目圆睁的长耳枭;凌空飞过、双翅生风的大群的绿头鸭;翻飞鸣啭,伴我而行的一对大山雀……无不与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等作品中描述的情景相暗合。

那天,社科院大楼的外文所,高朋满座,尽是研究和精通俄国文学的出版家、翻译家、理论家。我,好像还有国家林业局的陈司长,则是作为动物保护或环保人士被邀请到会的。文集的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赠给与会者每人一套普里什文文集:包括《鸟儿不惊的地方》、《人参》、《大地的眼睛》、《大自然的日历》、《恶老头的锁链》,我才算开始领略和接触这位号称“伟大的牧神”、“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先驱”的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当时,仓促地翻阅几下,便要发表什么有见地的言论,真有些难为人。好在陈司长要先说先走,他在肯定文集的同时,从当今保护动物的主流入手,指出作品的时代局限性:狩猎行为,已经过时,提醒读者,不宜倡导。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在当年已属难能可贵,无可指责。其实,普里什文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已经把狩猎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做了精到的阐述:“在某种场合,狩猎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或获得欢乐的诗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我的狩猎中会产生出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自然的事业。”真是先知先觉,我国林业院校的保护专业,前身就是狩猎专业,我们今天林业部门的动植物保护处,以前就叫“狩猎办”。记得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我坦白地说:作为从事动物保护科普创作的我,很惭愧,以前竟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写自然、写动物的俄国作家、一个可亲可敬的俄国“老头”,直到81岁高龄,还笔耕不辍。我曾以为,生态文学多产生于欧美,《论自然》的作者爱默生、《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我们的国家公园》的作者约翰缪尔、《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都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而普里什文何许人也?真的不知道。后来,通过浏览《鸟儿不惊的地方》,我读到一段惊世骇俗的、涉及保护生灵的话语:“一位令人起敬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不仅不伤害天鹅,而且连野鸭子都不去碰一碰的人……伊凡在春天杀了一只天鹅,他在秋天就死了……”作为上个世纪初的人,普里什文能有这样的“生态意识”,无疑是超前的。

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普里什文,童年时代是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的。青年时代曾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开始工作时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早期的这种经历,对他在一生的写作生涯中,以专业的视角和精到的语汇描述自然大有裨益。他描述的动物几乎都是具体到“种”,“森林里是鸟,有花尾榛鸡、黑琴鸡、松鸡……空中驰骋着海鸥、燕鸥、贼鸥和沙鸥……记录的海兽有海象、环斑海豹、髯海豹、格陵兰海豹,还有白鲸……”、“除了驼鹿,花鹿,猎人们还打狼獾、艾鼬、水獭和白鼬”。

弃农从文后的普里什文专事写作,先是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完成于1907年的考察见闻式的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即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他忠实地记述了不少老人的话便可见一斑:“现在的人更聪明,更健壮,可是,古代人生活得更舒服。”“这些精神上富足的人们不为一文钱而出卖自己,他们不抽烟、不喝茶和酒。因此,这里荡漾着旧日的诗意……”,“每一位老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现在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生活琴弦,只要你能够轻轻拨响它,他就会活跃起来,像一位艺术家一样把他的往年岁月娓娓道来。在故事的末尾,他还会向你表示感谢,由于你的出现而又重心燃起他那已渐渐熄灭的心灵之火。”普里什文独辟蹊径的文风,使其被认为是“科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中的科学家”。因此也有人说,他是从俄国的北方走进俄国的文学的。

普里什文的一生,是人在旅程、跋山涉水的一生,行吟漫游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但他的旅行,绝非今天意义的旅游,如今快餐式的旅游多是为证明去过某地而留此存照而已。如同一批被送上传送带、没有主见、失魂落魄、被钱驱使的货物。读读普里什文,真是自惭形秽。他行走着,像一个朝圣者在朝觐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圣殿之后,终于采用自然材料建起了他的文学庙宇。正如本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的博导、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先生所说:普里什文是一个观察细致、体验充分的行者,一个充满温情和爱意的行者,更是一个思想着的行者。在他接下来的一部部著作中,日益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吻合”。

这是《人参》中饶有趣味的一段:“那是满洲里按季节迁徙的山羊和麝……在一面高高的峡谷陡坡上,看见一只公山羊,我猜想它已经发觉了我,在用它的语言骂我哩。正当饥肠辘辘的我用枪瞄准它时,我又看见山羊不远的柞树下躺着一头粗壮的野猪。原来,山羊不是骂我,而是骂那只野猪……”用他自己在《灰猫头鹰》中的一段话来解释:这样既描写人又描写动物,才是描写动物的准确方法。

如今,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有幸阅读普里什文,仿佛是与他做了一次心向自然的回归。他渴望的是这样的国度,“那里没人捕杀鸟儿,既不喂养鸟,也不保护鸟,只是与鸟和平共处”。聊以安慰的是,这个保护自然的渴望,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当代文明的趋向,让世界充满爱,让鸟兽不再惊骇,使万物重归和谐,不仅是一种忏悔,更是一种救赎。

(摘自《中国环境报》)。

2.普里什文的面貌(徐鲁)。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在整个世界文学中,也未必能找到和普里什文并驾齐驱的作家。他认为普里什文的.散文有充分的根据可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它们时而有如芳草簌簌做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啾啾争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普里什文自己则如是坦言:“我的全部道路就是从孤独走向人间。我写书就像是为自己的后辈写一篇关于心灵的遗嘱,为的是让他们理解他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并吸收它,从而受益。”

普里什文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大自然的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如林中滴水一样纯净和明亮,折射着大自然四季的色彩和光芒。虽然他青少年时代也曾因为热衷于政治和自由思想的宣传被学校开除,还曾被捕入狱。但他最终从林子里的无数条岔路中选择了人烟稀少的那一条。他去了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并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回国后他便一直从事农艺师的工作,还为一些农艺杂志写一些专业方面的。他是俄国地理学会的会员,曾经在祖国各地考察和旅行。这为他以后成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做了扎实和丰富的准备。

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一篇儿童故事《萨绍克》。后来在他的作品里,仍有大量的为孩子们创作的动物散文故事和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小说与散文。因此,他也是一位公认的儿童文学家。在他游历俄国北方地区之后,他写出了散文特写集《鸟儿不惊的地方》。这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的地位。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读到这本散文集后说:“这只能是诗!同时还是什么别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别的什么”也许就是指普里什文作品在优美的文学性之外,还具有丰富和准确的有关地理学、方志学、动植物学、民俗学、气象学、农艺学、物候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性与趣味性。19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物候笔记体散文集《别连杰的水泉》,后来又加以补充,改名为《大自然的日历》。他另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散文是《大地的眼睛》。

普里什文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的。他热爱大自然到了几乎将自己变成了它的一个器官的程度。他的全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在表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在于发现大自然自身所蕴藏的美丽、丰富、神秘和神奇,表达他个人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飞鸟走兽的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感受。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普里什文的作品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而且普里什文本人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1954年,普里什文去世后,人们整理出版了他留下的大量的关于自然观察的笔记中的一部分。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就其内容来看,这是一部惊人的巨著,充满富有诗意的思想和出乎意料简短的观察结果——普里什文在这些笔记中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无论是在《大地的眼睛》里,还是在《大自然的日历》里,普里什文都以自己丰富的物候学、气象学、方志学以及动植物方面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为基础,用优美的有如抒情诗和钻石一般的语言,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俄罗斯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和景色,尤其是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美质和秘密。在这些短小的散文里,我们能够从一滴水、一缕雾气、一棵白桦树或榛树、一朵肺草花上,逼真地感到了大自然的温柔、宽阔、包容和坚韧的性格;我们也从那些大雷鸟、天鹅、仙鹤、青蛙、苍头燕雀、白眉鸫鸟、杜鹃、夜莺、雨燕、金龟子、蜉蝣、蛇、松鼠、雪兔、胡獾……的生存方式与生命状态里,感知和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和和谐相处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又是以“普里什文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分析的:“如果说文学中有潜台词——作品的第二种含义,如同回声一般反映主音并使之在我们意识中巩固下来的、第二次出现的幻象——那么,普里什文就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这一潜台词的秘密就是:由于看到小树林、野兽、云彩、河流、僻静的灌木丛,由于看到某一棵醋柳第二次开花,产生了他个人的十分隐秘的内心感觉,这种内心的感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并赋予大自然一种特殊的、普里什文的面貌。”这种“普里什文面貌”即是任何其他作家无法模仿和取代的风格。

(摘自7月9日《中华读书报》)。

3.被淡忘的普里什文(杨怀玉)。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十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

表面上看,俄罗斯人一直在读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新俄罗斯时代,人们对他的兴趣似乎也并没有明显衰减,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出版热潮的背后,普里什文的文学意义实际上却在悲剧性地被淡忘和湮没。从当下普里什文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定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和精神意义都被大大贬低,他创作中的儿童视角被狭义的儿童文学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书几乎都属于“中小学生文库”、“儿童经典”系列),以至于再版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两部童话和描写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连《人参》、《叶芹草》这样的作品都难以受到青睐,更毋宁说那些始终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长篇和中篇小说。

面对现状,我们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们似乎应该庆幸,许多成年人依然在不舍不弃地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我们不想否认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商业利润和对作家狭隘的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对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当普里什文仅仅是作为儿童作家被看待时,我们又感到无言的悲哀。悲哀来自我们对普里什文的些许理解:对他为人、为艺术的诚恳,对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以排解的矛盾,对他艺术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悲哀来自于他在今天俄罗斯读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这样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变地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不断增生的误念,随着作品发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广愈深。只要将普里什文的专著与结集出版物的发行种类和数量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普里什文作为“这一个”,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家的独特性正在无奈地消隐于“这一类”中。

可是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则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认:“《鸟儿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成人的书籍之一。”作为普里什文开创的哲理抒情散文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不少名家高度评价的作家,今天却只被认定为写自然风景、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尤其想指出文学批评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

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发现,体现的是一种“史”的眼光。从文学史建设的立场出发,重新研读普里什文不仅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发展的俄罗斯现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艺术特质,同时对于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而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整体也大有裨益。而且,作为中国的研究者,立足于当下的历史语境和中国人的阅读体验,普里什文对于我们未尝没有新的意义,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造的历史资源而被继承和发展。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来,自然美和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他对于自然、大地的兴趣,近于一种纯粹的诗情,而其目标在于对人性的发现,对人生之为艺术的赏鉴。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粗心的现代人。我们痛感,这分明是我们某些能力的衰退或丧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一种文化。也许有人认为普里什文简单,但是,他却能使自己并不繁杂的理论设想融于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了艺术的丰富。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称:“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

4.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歌手。

刘文飞主编的《普里什文文集》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5卷,分为《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锁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和《大地的眼睛》。

“诗人和哲人”。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一只夜莺在我窗下通宵歌唱。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夜莺和云雀:在莎士比亚之后,人类一再重复这些关于夜晚(夜莺)和清晨(云雀)的大自然的信号。在夜莺歌声的伴奏下,我想,莎士比亚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素材,放进他的诗篇,纯属偶然;我却把这当作我的道路。”是的,在这条道路上歌唱到最后一息的普里什文,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大自然的歌手。

普里什文(1873—1954)是苏俄著名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大师,高尔基称他为“诗人和哲人”。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主要作品有《鸟儿不惊的地方》、《大自然的日历》、《人参》、《林中水滴》、《大地的眼睛》等。散文诗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普里什文说:“我笔下写的是大自然,自己心中想的却是人。”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充满令人心旷神怡的诗意和哲理。他的散文诗清丽流畅,意境隽永,蕴含着一种音乐的韵律,令人读来爱不释手。

我刚开始学写诗时,拼命般地读了一些世界名著,让我多年都不能忘怀的就有《林中水滴》。这部散文诗是普里什文创作成就的高峰之一,它把我带进了一个森林的王国,并鲜明生动地展示出这个王国的美丽和丰富。有人说《林中水滴》写出了有关大自然和创作的浓缩的哲理——普里什文在观察自然界时,总爱联系他身边的生活,联系人生,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他在书中写道:“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只要人有意,便可以和他身外所存的一切互相呼应。”他主张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例如他写的《瑞香》:“这种花远远闻去异香扑鼻,有如风信子,但移近鼻子,却有一股怪味,比狼的臊气还难闻。我望着它,心里好不奇怪,并从它身上想起了一些熟人:他们远远望去,丰姿英俊,近前一看,却同豺狼一般,其臭难闻。”

普里什文那双善于在大自然中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慧眼所捕捉到的美妙的瞬间,使他笔下的许多作品充溢着诗情画意和哲理,有时还带有几分幽默。他的《蘑菇也会走路》是这样写的:

“有蘑菇吗?”我问护林员的小女儿。

“有毛头乳菌,松乳菌,牛肝菌。”

“白蘑菇呢?”

“也有白蘑菇,只是眼下天冷了,白蘑菇都搬到枞树底下去了。白桦树下面您找也用不着找——都在枞树底下哩。”

“它们怎么能搬家呢,你什么时候看过蘑菇走路啊?”

小姑娘慌了,但突然明白了我的意思,于是做了个狡黠的鬼脸,回答我说:“它们是在夜里走路啊,我怎么能在夜里看到它们呢?这是谁也看不见的。”

这真是神来之笔,简直就是“在春天的口授下写的”。普里什文的许多作品,都不是凭记忆写的,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在户外原地写的,在潮湿的树桩上写的。他的词句不是产生于书桌旁,而是在自然界直接观察时,不断发现动植物的新现象和未经研究过的特点时,脱颖而出的。这从他的《第一朵花儿》里看得更加分明:“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星,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儿开放了。”他还说:“如果有心细察锦毯一般的大地,无论哪个树桩的废墟都显得那么美丽如画,着实不亚于富丽堂皇的宫廷和宝塔的废墟。”

普里什文之所以能准确观察大自然,得益于他原是一位通晓动植物的专家。我没有像他那样去观察大自然,我仅仅是从他的书中去亲近大自然的,每读到触及心灵之处,就在天头地角的空白里写下瞬间的收获。他在《松树的方式》里写道:“难得看到松树垂下自己的翅膀——树枝;它们在生长的时候甩掉自己身上留在阴影里的一切,一心向上的树枝仿佛要把整棵大树都带上天去。”读到这里,由于触及了我的心灵,我几乎是在瞬间写出了《树》这首小诗:你的根须/伸向泥土/泥土并没有把你埋没//你的枝叶/是无数只翅膀/但你并没有飞到天上(19第2期《绿风》诗刊)。

上个世纪末,老诗人牛汉预言中国今后的诗可能更接近一种自然景观,“河边上、悬崖旁,哪儿都可以长。”在年第1期《扬子江》诗刊上,我读到张德强的一首《也算春色》: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被房产商/圈进规划图里/春天在文件夹中窒息了//第二年的雨/锈红了成堆的钢筋/仍有一二株油菜/从缝隙中悄悄探出头来。这首诗让我想起遍及全国的“圈地运动”,各级“开发区”,大小“工业园”,举目皆是。好在圈地圈不住雨露和阳光,一年两年三年过后,一些被圈的土地上,依然有油菜和小麦在顽强地生长。看到圈起的土地里长出的庄稼,谁能说那不是活生生的讽刺诗?我甚至觉得张德强的这首小诗,也是从那里移植过来的。

我由此又想到了普里什文,我觉得他的散文诗就生长在大自然里,诗里分明还带有植物、动物和泥土的气息。

相关范文推荐

    期待秋天为题(优质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内容连贯、观点正确、结构严谨的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在新的一年中你会期待什么

    医药区域经理述职报告(精选20篇)

    述职报告是对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成绩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目前,保洁服务业已经逐

    那一天我与自信相遇(实用16篇)

    优秀作文不仅在内容上丰富有趣,还在思想深度上给人启示。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

    触摸小班教案(热门15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和使用需要注重实践与反思的结合,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过程。以下是一些小班教案范文的精彩摘录,希望能够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思维。总的来说,教师评价语言大多

    记住三年级(精选23篇)

    作文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文字的处理,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展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在那如海的草丛中有一枝正在孕育

    科技五年级(热门22篇)

    优秀作文是有条理和逻辑性的,它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并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在武汉期间,妈妈带我参观了

    体育课上的比赛(通用19篇)

    比赛不仅是奋力追求胜利的过程,更是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我们展示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才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比赛优秀范文,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体育课上,老师

    我和古筝的故事(专业24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写作文,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优秀作文范文,让我们共同欣赏和学习。走过琴行,我看到放着的古筝,很典雅

    快乐的星期日小学生(优质18篇)

    通过写作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一想象(实用16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充分准备,包括思路清晰、材料充足以及结构合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并体会其中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呀!是谁在喧哗?原来是手指们在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