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1 作者:XY字客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一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二

“理念”这个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概念,自新课改以来,又赋予了诸多的新内涵:人文性、主体性、创造性……阅读了汪潮教授所著的《教学新理念》一书,让我对这些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如何在教学上体现这些理念也有了一定的启发。

(1)新理念的核心。

在看完逐条理念的系统论述后,我逐渐认识到这些理念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请看,主体性教学所包含的要素: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的都是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人文性教学要求的人文知识、观念、精神的.渗透是为了学生素养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等。所以我们的教学首要考虑的是学生会发展了什么,受到什么的滋养。

(2)新理念的落实。

通读了书中的案例后,对如何在课中体现新理念至少有两个启发:一是在预设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创设学生生成、发展的平台,如抓住空白点引发学生想象,激扬学生的生命活力;创设一个主题的合作探究,发掘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等。二是在教学细节上,要竭力体现。如课堂上展现真诚的微笑,把说话权给学生,用“尊重”的理念,时时审视自己的教育习惯等。

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用新理念改变学习的方式――与同行共勉。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三

“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是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中关于“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的一段阐述。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则笑话: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随堂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多了个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校长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来,问题一经提出,便极尽其“循循善诱”之能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试问这样的课堂提问何以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何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形式,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否则就偏离了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提问呢?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哪儿却总是回答不到位,或者答非所问,以致耽误教学时间。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空,使学生找不到抓手。所谓“铺台阶”就是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分层设问。如苏教版第九年级(上)中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对于初中而言,理解其中的父爱是不难的,但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颇有难度,在授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全面概述情节,为此我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寸积铢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可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再如: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可以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了高台阶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

2、父亲有没有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3、但是父亲赢得你的尊重了吗?

4、那么父亲靠什么赢得你的尊重的?

5、对作品中父亲,作者寄予怎样的感情?崇敬,怜悯,抑或其它?

最后归纳出这样的主题:赞扬中国农民的坚韧,审视前辈的生活价值观,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问题。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新婚之夜,苏小妹为考新郎官出了这样一则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让新郎官对出下联方可入洞房,秦少游思妻心切一时就是出不来,这时苏东坡令家人向水中央投去一石子,听到石子入水声,看到水中波光,少游思路活了,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东坡这种启发式用得好!在妹夫发窘时令人向水中央投去一枚石子,可谓适时、适量、准确,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授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帮助学生欣赏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我是这样设计的:刚上课时我们欣赏的那首《我心永恒》作为《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如今已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世界经典名曲,每当听到这缠绵哀转的旋律,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罗丝和迈克迎着风浪相拥于“泰坦尼克”号船头的那个美丽瞬间,可见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将《“诺曼底”号遇难记》也改编成电影,也需要给他配上一首主题曲,请问用《我心永恒》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都认为用这个曲子不妥。就在这时我又抛出下一个问题:既然《我心永恒》不妥,那你认为选怎样的曲子比较妥当呢,请阐述理。短瞬的寂静后教室里又热闹开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上甘岭》的插曲《英雄赞歌》,有的建议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有的说不出乐曲名,干脆自己描述乐曲的的基调旋律,总而言之同学们的回答都说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到这里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不仅巍然屹立于大海上空,更铸刻在每个读者心里。在这种提问方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即设置悬念,卖点关子,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动力,这种动力有时是一节课的,有时可能是一阶段的,有时甚至是一生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课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篇书序,更是一篇美文,就文章本身的语言、章法以及文学的内涵而言,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如果仅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授这篇课文,教者以为该文不失为一座引导学生通向文学殿堂坚实的桥梁。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先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中外文学名篇,但都只有高潮,没有结局,只有梗概,没有具体情节,故事讲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几个悬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那苦命的祥林嫂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了吗?还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于勒等人最后的结局如何?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又是怎么死的?没想到还真有几位同学能说出结局,但我让他们立即打住。可以想见,能在此时回答出问题的同学该有多自豪,而尚不知答案的.又该怎样羡慕和着急。就在这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事实证明,在后来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我班的学生与文学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明显高于同一阶段的其他同学。现在想来,这种阅读兴趣的产生应当归功于我一开始的卖关子。

现在的教辅资料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一些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音频视频资料有不少的确为精品,可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运用资料,让资料“为我所用”。比如有一段关于《春》的朗读视频,其中“春花图”中的“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视频上实实在在显示了累累的桃儿、杏儿、梨儿,播放前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找茬,结果不出我所料,学生竟然就发现这一画面与文中的“仿佛”一词不吻合,由此自然归纳出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这种“找毛病”的课堂提问法往往可以运用于借鉴资料辅助教学的课型中,当然,事前教师一定要熟悉资料,考证资料,切不可随意否决,弄巧成拙。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假如我们故意唱点反调,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社戏》一文中,对于理解1—3小节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就不必直接问出来,而是说: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尽快入题,不要兜圈子,绕弯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以不写,本文题为“社戏”,可见文章应该写在赵庄看社戏,可作者却花了整整三小节内容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看来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因此,我宣布现在将其去掉!当教师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你可以想见课堂上的反对声有多高。紧接着教师就要趁热打铁,穷追不舍发问,这种唱反调就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四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

国学。

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习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五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终身学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师生平等。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的宏大舞台;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的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六

空闲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

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对我真的收获不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七

今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编著的《教育新理念》,想借此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平时所想的系统整理一下,而第一篇《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将我的思绪激活了。

记得前几年,小学部一位数学教师曾对这个命题十分感兴趣,也希望能借该命题,系统反思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但最终却不了了之,甚为可惜。

问题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自接触这个对于他而言陌生的世界时,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会向周边能问到的每一个大人询问。可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逐渐长大了,问题越却来越少,最可怕的是问题意识也在逐步淡漠乃至冷漠,孩提时对知识的那种渴望,越来越难在成长的他或她身上看到。我想这种结果的出现,也许和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关(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学校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处世态度或许也应该承担一份罪责)。

是啊,这个问题也激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走进课堂,究竟想要让学生知道些什么?难道一定要求学生都知道你所提问的问题的单一答案吗?小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的,回答问题不正确,或者“天马行空”,那是正常的,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这种正常现象看作是不正常的呢?这可能与我们的考试制度有关,千变万化的世界,一出现在试卷上就变得单一了,成了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性,甚至语文中的作文考题,也有偏题,也有答题技巧,这样的教育是可怕的,也是无奈的。

记得这么一句话:“改变能够改变的,不改变不能够改变的,努力改变可以努力改变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渗透也许是属于第三者的,虽然也有很多限制在那里,例如高考、中考中的答案的唯一性,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高三、初三教学中需要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框架、语言乃至方向,但我们在非升学年段还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的。

课堂教学行为上的改变:例如,改课堂结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为“今天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否理解了?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上的改变:例如,在教案设计中,重点在于理清知识线索,对一些知识关键点、重点、难点留足“空白区”,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交流,在生成中,达到探索知识的愉悦境界。

课后作业设计上的改变:例如,在作业中布置一个常规作业:“你对今天课堂上所讲知识,有没有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请你写下来。”

学生期末评价上的改变:例如,增加一项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评价。

《教育新理念》中的这么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八

知识营销指的是向大众传播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新建立新的产品概念,进而使消费者萌发对新产品的需要,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

二、网络营销。

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营销环节,形成网络营销。

三、绿色营销。

是指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

四、个性化营销。

即企业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消费者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尽可能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并应用信息,采用灵活战略适时地加以调整,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

五、创新营销。

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经营的最佳策略就是抢在别人之前淘汰自己的产品,这种把创新理论运用到市场营销中的新做法,包括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产品的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和营销技术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随时保持思维模式的弹性,让自己成为“新思维的开创者”。

六、整合营销。

这是欧美90年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起步于90年代,倡导者是美国的舒尔兹教授。这种理论是制造商和经销商营销思想上的整合,两者共同面向市场,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联合向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寻找调动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因素,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七、消费联盟。

以消费者加盟和企业结盟为基础,以回报消费者利益的驱动机制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

八、连锁经营渠道。

这是一种纵向发展的垂直营销系统,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统一联合体,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经营,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相结合,对传统营销渠道是一种挑战。

九、大市场营销。

大市场营销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不断发展。该理论由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他指出,企业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在策略上应协调地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外国或地方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十、综合市场营销沟通。

这是一种市场营销沟通计划观念,即在计划中对不同的沟通形式,如一般性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的战略地位作出估计,并通过对分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将以上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明确的、一致的及最大程度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信息及更好的销售效果,它能提高公司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顾客的能力。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型消费品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及市场营销人员有70%赞赏营销沟通这一理念,认为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九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如: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终身学习。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师生平等。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的宏大舞台;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的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我们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新课程的理念要内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漫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

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

用新理念改变学习的方式。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

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一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如: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终身学习。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师生平等。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的宏大舞台;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的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我们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新课程的理念要内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漫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

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

用新理念改变学习的方式。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二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笔者以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新理念。

首先,在创造中学习。这里所说的“创造”,更具体地说是“再创造”。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掌握探索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先让学生自由绕篮球场走走,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汇报测算的方法,归纳为三种: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最后再让学生说说那种计算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如,在教学“8加几”时,投影了这样一副画面:一群小学生去逛公园买门票的场景,其中男同学8人,女同学7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7,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1)8、9、10……15;(2)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5=15;(3)把8分成5和3,7和3凑成10,10+5=15;(4)15可分成8和7,所以8+7=15;(5)8+7=15,因为我知道7+7=14,所以14+1=15;(6)8+7=15,因为我知道二七一十四,14+1=15;(7)有一些学生采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结果。这样,学生面对的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数学探究的能力。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

较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中创造”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赖以根植的土壤。例如,教完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整理练习课。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常会遇到那几种情形?请大家分别举一个例子。并分别说说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生一一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们又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1: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

生2: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学生纷纷点头微笑,师表扬了生2,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3:我觉得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都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6/9和1/3,6/9=2/3,因为2/3大于1/3,所以6/9大于1/3。

生4:我觉得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5/6和7/8,因为5/6比单位“1”少1/6,而7/8比单位“1”少1/8,因为1/6大于1/8,所以5/6小于7/8。(师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5: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2/9和3/11,2/9=6/27,3/11=6/22,因为6/27小于6/22,所以2/9小于3/11。(学生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

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

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要让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延伸至课外,并将伴随终身。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数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体验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形成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布袋,口袋里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正方形来。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正方形物品后,我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教教我好吗?”学生说:“正方形有一个平平的面。”我伸手摸出了一个硬币,学生们又说:“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弯的。”我伸手摸出一块三角板,学生们又急着补充道:“正方形有4条边。”我又摸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是正方形吗?”学生回答道:“不是,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我又摸出一张菱形纸片,学生傻眼了。我则进一步问:“还有哪里不像?”学生说:“它的角。”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一样的。”这回我才摸出了一个正方形。我真诚地对学生说:“谢谢你们帮助我找到了正方形。”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正方形的关键特征。再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手势、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用手指、双臂作量器度量周围实物。最后让学生练习目测,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手去掂一掂1克砝码、1千克物品,体验到1克及1千克的轻重之后再进行估测。随着不断地体验,学生的估测水平不断提高,误差越来越小,有的同学在估测别人体重时竟不超过2千克。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创造”与“体验”的学习中学习数学,是一条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三

本书第二章有一节内容是《开放数学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但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下,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二不仅仅是解题工具,特别是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生活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心和及时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四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五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教育新理念》一书总序开头的第一句话,可见作者将教育的未来很大程度的放在了教师的身上,而从整个社会看,这也不仅仅是作者或编者的个人看法。在很多人看来,教师是教育理论的直接实施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中间人,更是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者。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有学生的学习习惯。正因为教师对于教育的影响如此直接和有效,所以人们才会将教师放在教育阵地的前沿,很多的家长才会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学校因为一位或几位有才能的`教师而名声大噪,想必和这一想法是分不开的。

身为当今的教师,怀抱着许多家长的期望,肩负着振兴教育的重任,我们需要用高度职业化的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做有方向有目标的教育者而不是单纯“唯书”的教书匠。面对全新的教材和学生,我们要有相应的调整。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六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七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师还十分注重开课和结束时师生问候。如“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学生们也会有礼貌地对答。又如上课结束时,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好好休息。”,学生随即说:“请老师好好休息。”这是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啊!老师站在学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位“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位“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就是位“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是蹲下来再看学生。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地位,才能发现学生长大了,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八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欲望。

3、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范文(19篇)篇十九

准确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恰倒好处地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这都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本领。现在的教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必须要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理解,有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并籍此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必然。

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思想指导。教育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教育思想的作用。现在,伴随着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一时期,我们教师所要面对的难题和矛盾会很多。如何在应试和素质教育间寻求平衡点,如何正确判断新生的理论方法,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一个教师如果能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处理师生关系、处理教学策略与学习的学习策略等方面上就会有自己的特点,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造就了出了一批批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当今的教师要有自己的灵魂,要具有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在教育领域发挥自己的长处,大展拳脚。

其次,在提高专业理论的同时,不忘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出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一名教师,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是否有能力一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正确快速地解答呢?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在网络面前,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变得微不足道,作为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自如地对待学生的质疑,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交流,那就少不了要更多更快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活到老,学到老。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创建文明校园方案题目范文(22篇)

    制定计划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xx年是我校文明

    学校年度总结报告(专业19篇)

    年度总结还可以提醒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写年度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故事,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

    连带责任合同模版范文(20篇)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协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保证交易安全和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为了方便大家编写合同协议,以下是一些常见合同类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关爱留守老人新闻稿(模板17篇)

    新闻报道具有客观、公正、全面的特点,它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告知读者所发生的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新闻报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

    水受热以后教案(精选16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灵活调整,及时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变化。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1、如何把每幅图画上画的事情有机地

    小班春季学期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大全(24篇)

    教师工作计划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暑期医院社会实践总结(模板19篇)

    社会实践是一种与社会直接接触并参与其中的活动,通过实践来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

    幼儿园消杀工作方案(实用22篇)

    一个好的工作方案应该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带来实际效果。如果你正在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希望它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这些范

    心理委员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17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工作进展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文档。以下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春季是精神疾病和心理问

    箫音乐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进行了详细规划。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