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这些范文也许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某个问题或经历。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一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文学作品,它是对人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学创作与思想观念的创新。近年来,我阅读了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其中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首先,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关注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与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同,现当代文学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揭示,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他通过对人物情感和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的孤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对自我道德底线的考验,让读者领略到了个体的无力感和无奈感。
其次,现当代文学作品常常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作者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敏感和现实的社会问题。可见,现当代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创作,更是社会意识的表达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比如杨绛的《我们仨》通过家庭生活的细节和亲情之间的温暖,引人深思地探讨了现代家庭的矛盾与困惑,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再次,现当代文学作品注重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许多现当代作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表现出了独特的关注和思考。他们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结构,以批判的眼光剖析历史,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例如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农村家族传统与革命历史的交织,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特风貌,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情与传统文化的珍视。
此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对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境界。与古典文学相比,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创造性,通过流行文化、网络语言等,使作品更接近现实生活和年轻读者,富有时代感。例如郭敬明的作品《小时代》以年轻人喜好的流行音乐、时尚潮流和网络语言为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这种创新性既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也是对现代年轻人思维方式的体现。
最后,现当代文学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了自我和追寻的方向。而现当代文学作品往往以人物的奋斗、挣扎和成长为主题,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选择,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例如冯唐的《我的大学》通过对大学时光的回忆和思考,帮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的构建。
总之,现当代文学作为时代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给人们的思考带来了新的角度。它关注个体情感、反映社会问题、思考历史和传统文化、创新语言形式,更引导人们对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在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也更加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文学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我灵魂的慰藉。从小到大,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不仅因为文学带给我快乐的阅读体验,也因为它教会了我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爱与理解的智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懂得了人类的情感与矛盾,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故事的魔力,同时也培养了我的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喜欢文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情感的表达(200字)。
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常常被文字所打动,情感在我心中流淌。有时我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悲伤,有时我为他们的勇气而鼓舞,有时我为他们的爱情而动容。文学作品给了我一个表达情感的平台,让我将内心的喜悦、忧愁、惆怅都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在写作方面,我也尝试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去表达思考与体验,与读者们分享我的心情。
第三段:人性的探索(200字)。
文学作品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在文学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种种面貌:善良与邪恶、爱与恨、勇敢与懦弱。经历了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我开始更加理解与包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我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经历,让人们产生各种情感与行为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结果。通过文学作品的启迪,我内心对他人充满着关爱与理解,我也更加珍视每一个人的存在与价值。
第四段:生活的智慧(250字)。
文学教会了我关于生活的智慧。在文学作品中,我发现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和哲理。从《红楼梦》中的宝黛情缘到《老人与海》中的坚持与牺牲,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他们告诉我如何理解生活中的困扰,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他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念,并给了我很多启示与思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个矛盾的、多彩的旅程,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和领悟其中的美与哲理。
第五段:表达与思考能力的培养(400字)。
喜欢文学对我表达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与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无数次的注意力,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中去思考和解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学习到如何分析和评价作品,从中进一步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样的,阅读文学作品也让我激发了写作的热情。我常常通过写作来表达我对文字、故事和人性的理解,这激励了我进一步提升写作技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结尾(100字)。
喜欢文学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寻找真理和快乐的途径。在文学的世界里,我发现了无限的奇妙与智慧,它让我不断地瞩目和思考。通过紧密地与文学结缘,我学到了关于情感的表达、人性的探索、生活的智慧,同时也得到了表达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文学陪伴我度过了许多伤感与快乐的时刻,更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与宽容的人。因此,文学对于我来说,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深深地吸引了我。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我不仅受到了艺术的享受,还感悟到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这个物质多于精神的时代,喜欢文学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寄托与满足。下面我将简要谈谈我喜欢文学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它给我带来的启迪。
第二段:文学带来的审美与情感之美(250字)。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魔力,引发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我喜欢文学,就是因为它能够给我带来审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当我阅读一本好书时,文字中的美妙画面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展开。我会陷入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共情,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文学作品还能唤起我深藏的情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有时候,我会因为作品中的悲伤而流泪,有时候,则会因为作品中的乐观向上而充满希望。
第三段:文学带来的思想与人生之思考(250字)。
与文学作品相伴的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智慧。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一种艺术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我提供了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当我读完一本好书后,常常要停下来思考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主题。有时候,文学作品会给我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激发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学作品也让我更能体会到不同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催我进行人性的反思和成长。
第四段:文学给我带来的智慧与知识(250字)。
喜欢文学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智慧的积累。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知识。通过阅读文学,我获得了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见解,也拓展了我的知识和眼界。经典文学作品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善和真正的爱。它们教会我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如何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和知识不断激发我的思考,启迪我的人生。
第五段:结语(200字)。
总而言之,喜欢文学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体验和启发。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审美与情感之美,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智慧与知识不断丰富了我的见识和思想。通过喜欢文学,我不仅获得了一种美妙的体验,更得到了心灵的滋养和成长。喜欢文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喜欢文学,不断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美好,使其成为我的精神引擎,指导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四
学习古典文学,深深的感受到了古典美的风度,随着老师的步伐,在老师的指引下,漫步在五千年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了上古神话中,童年的拙朴与浪漫,知道了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和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辛勤善文的理性与雄辩,汉代辞赋的宏阔豪迈,魏晋南北朝的家那边风骨与田园浪漫,等等,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去挖掘。学习古典文学,主要是培养我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我们内在的气质。
一学期很快结束了,总结一下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学习的不足,课堂上有时候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笔记记得不全,课后结合同学的笔记补,但总觉得很乱,无法下手,不知道该些什么,分不清哪个是重点。说实话,如果这样糊涂下去,真不知道做笔记有什么用,对于我来说,笔记只是用来应付,应付自己,糊弄老师,为考试,为获得那可怜的平时成绩而作。
或许是出于本性,只要接触,总想得到。由于太想得到,一开始学这门课,怀着满腔的热情,十足的信心,极大的好奇,总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学这门课,仔细斟酌每段历史,回到古时候,感受他们的生活,可是,现在想想,课本没吃透,课外阅读少之又少,一项到五千年的历史,太长,太难了。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文学的学习让人儒雅,有气质,也可以学到古人为人处世之道。古典文学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成俗的教科书,将古人的智慧传承下去。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五
近年来,现当代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迅猛,广大读者对现当代文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深感现当代文学的各种形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动力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现当代文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多元化。现在的作家们尝试各种新奇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剧本,现当代文学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中,读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喜好,并从中汲取到心灵的滋养。例如,通过阅读带有社会性的小说,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读一首优美的诗歌,我能够沉浸在其中,感受到诗人的创作灵感;通过阅读随笔和散文,我可以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从中获取共鸣。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化给了我更多的选择,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需求来挑选阅读的对象,这让我在阅读中愈发享受到了自由和快乐。
其次,现当代文学在内容呈现上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感。当代作家们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深入探讨人类情感和思想。他们大胆地揭示社会的弊端和阴暗面,勇敢地发声并谴责一切不公。在这样的文学创作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批判意识,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与作者的思想对话,我能够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启发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认知。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困惑,感受到与作家心灵的相通,在共鸣中改变自我、促进成长。
再次,现当代文学注重展现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作为一代读者,我深感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个体力量和追求自由的意蕴。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使我感受到个体思想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作品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不受乌合之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推崇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文学氛围让我感到充满活力,也坚定了我追求个人成长和自由的决心。
最后,现当代文学在艺术性和启迪性上同样具有独特魅力。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艺术性上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相统一,在技巧和风格上多样且别具一格。在读者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作品后,会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通过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我还能够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启迪。作品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意象使我获得了对世界和人生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自我反思和进步。现当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思想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许多满足感和启发。
总之,现当代文学以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感、推崇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丰富的艺术性和启迪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思想的冲击。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十分享受在现当代文学的海洋中航行,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现当代文学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新鲜、有趣和有意义的作品。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六
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一个巅峰。在这个时期,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鲤鱼成群,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备了精湛的艺术技巧。通过研读唐宋文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
首先,唐宋文学给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文学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宣扬儒家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以儒家经典为指导,注重道德修养,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儒家思想,如尚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例如,唐代文人韩愈的《师说》就表达了对儒家师德的赞美和崇敬,弘扬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儒家精神。唐宋文学的儒家传统成为后来文学的根基,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唐宋文学的创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的文学充满了艺术创新和思想启迪,不仅开拓了文学表达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开创性影响。比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表达出了登临远眺的壮丽气象和壮怀激烈的情感,使人身临其境。这种写景描写演化为后来文人的山水诗,更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此外,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直抒胸臆的写作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建立与发展的起源。
再者,唐宋文学的艺术技巧让我深感叹服。唐宋时期,文人们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细致,致力于提高表达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比兴等,使作品富有感染力和张力。例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江神子・惠素西斋宴会》通过对江边酒旗与神灵的描绘,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江水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此外,唐宋文人还在诗词创作中大胆运用对仗、押韵等技巧,使作品更加优美动人,增加了诗词的感染力。
最后,研读唐宋文学让我深深意识到文学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唐宋时期的文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世代传承的产物。这些文人们通过吸纳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艺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读书、写作、艺术等方面,充分运用前人的积累,并积极进行创新,为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唐宋文学给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创造了许多令人叹服的艺术技巧。通过研读唐宋文学,我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重视前人的积累与创新,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唐宋时期的文学成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推崇。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七
现当代文学是指近几十年来产生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近距离、生动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也反映了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疑虑。通过阅读现当代文学,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受益匪浅。
首先,现当代文学作品独树一帜,风格多样。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的优美诗意和浪漫情怀,现当代文学更注重刻画当代社会现实,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和思考。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揭示了农村家庭的命运,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在动荡岁月中的生存状态。这些作品反映了现实的一面,亲近、真实又富有洞察力。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有人性化的叙事,有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还有诗化的语言。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思考深度和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其次,现当代文学作品探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引发了各种问题,现当代文学成为了作家们表达和思考的媒介。作家们通过文字传递一种深入挖掘社会底层生活的意识,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刘心武的《放下你的鞭子》揭示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反映了当代人的迷茫和焦虑。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一定的触动,更提醒了我们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现当代文学作品展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考,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作品,我深切感受到了作家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切。在阅读过程中,我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与作家产生了共鸣。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痛惜。作家借助文学语言将自身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对自身情感的思考和审视,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此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展现社会问题和情感共鸣的同时,也提供了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启示。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传递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之道。例如路遥的《人生》讲述了在动荡社会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探索,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摇摆。这些作品督促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结起来,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探索、对情感共鸣的触动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启示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读懂作家们的思考和表达,我更好地理解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也更有动力去思考和解决当前的问题。现当代文学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不仅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激发了我们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八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它承载了人类的智慧与梦想,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在文学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痛苦,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通过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我对文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文学作品是历史的记录者。通过传递文化和历史信息,文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往的风云。例如,《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康乾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华与腐朽。另外,《鲁滨逊漂流记》则对人类探索未知大陆的历史有重要的记录作用。文学作品的历史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实。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象的折射。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写和探讨,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家》描绘了当代中国家庭的矛盾和变迁,引起了社会对家庭伦理的深入思考。另外,《1984》通过对极权政治的揭露,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滥用的思考。文学作品的社会反馈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变现实。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寄托。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故事,让读者沉浸在它那深刻而令人动容的情感之中。另外,鲁迅的小说《药》通过对社会不公的揭示,引起读者的愤懑与思考。文学作品的情感渲染性使得我们的情操得以升华和陶冶。
文学作品是智慧的源泉。通过对生活和人性的探索,文学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智慧。例如,歌德的《浮士德》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另外,《老人与海》通过对坚持不懈和尊严的探讨,激发了人们对追求和成长的动力。文学作品的智慧启迪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得以开阔和升华。
第五段:结尾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是历史的记录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的渠道;其次,它反映社会问题,激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改变;再次,它陶冶情操,让我们的内心得以沉浸在美和深情之中;最后,它启迪智慧,激发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增长见识,提高自我境界。因此,文学对于我们的意义重大且不可忽视。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九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单阐述了审美人格概念的基础上,详细地探讨了其与小学语文教材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审美人格;关系探讨
小学语文教材由大量优美的诗歌文学作品构成,艺术感染力极强,具有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使其充分领悟到文学艺术之美,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审美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相对层次水平较高的人格。从广义角度来解读,人格是指与个体相关的各种特质的综合,包括品格、意志、气质、体格等。而从狭义角度来理解,人格是一种宝贵的自我意识,可以分为道德人格、法制人格和审美人格等。从美学意义上而言,审美人格特指一个人的格调和风度,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便自由性和创造性,集中体现为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审美人格深刻地感受着生命的历程,同时还对现实处境和生存状态不断地进行批判反思,以实现道德人格和理性人格的升华。
(一)通过阅读课文来渗透审美教育。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育,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悟世界,获得审美体验,从而达到涵养审美人格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认真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阅读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层深入,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和审美品位,以诵读体味、细思默读、反复揣摩等方式不断净化自身心灵,为审美人格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二)通过分析文章提升审美感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详细的赏析,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和个性化思维,也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水平。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包含多种形式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记叙文等,无一例外,文字都十分鲜活且极为精炼传神。因此,语文教师需引导小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仔细深入的推敲分析,准确把握文章所歌颂的美,以及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注重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们长期浸润在优美的教材文本中,在潜移默化当中不断提高小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其审美人格的形成,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通过欣赏插图培养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上每篇课文都会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不仅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使刻板的文本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还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还以直观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小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结合插图内容去赏析文章内容,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点讲解文本内容,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相应的插图,借助插图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
(四)通过写作涵养审美人格。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涵养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必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是促进学生内化吸收所学知识内容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播放一段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们欣赏,然后要求学生们以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文章中的情感内涵概括出来,在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的学习感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生写作表达的条理性,指导他们用清晰、简洁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悟。通过这种内隐外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拓宽小学生的审美空间,提升他们主动与人交际的意识。同时,对于小学而言,在将文本素材转化为写作和口头表达的内容时,实质上也是其自身审美人格不断形成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写作训练,灵活运用课本教材中的素材来涵养小学生的审美人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来涵养小学生的审美人格,不仅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知识文化底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1]钟艳丽.论古典诗文对青少年人格的教育作用[j].职业.2013(15)
[2]侯秋霞.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格特质及人物性格分析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
随着我国的教学改革不断扩展,教学改革更是培养当代新青年学子的重中之重。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学科。编写教材更应具有时代先进性、创新性、多元化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科特色,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探究能力,更为其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一)我国语文选修教材的设置与发展阶段
语文选修教材课程的设置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分别是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突破期。选修课也是一种学习课程的方式,只是它属于通习,给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由。在历史上在几次改革及政治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选修课萌芽,并且良性发展了一百多年。在开课初期,由于课程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和求知欲,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需求,于是,在广大师生的支持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选修课程。不仅有文科、理科,还有公共必修课,但由于一些科目无法实际实行,改革因此中断。探索期,我国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始认识到苏联的教育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目标。因此,在1963年又开始了教学改革,增添了许多选修课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个性、特长发展,像农业技术选修课、历史选修等。当时还未涉及语文选修。发展期,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建设,发展学生的特长,设置了许多选修课,不仅有课外的文章、课文读物,还有一些职业技术课,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兴趣培养。文科、理科都有所侧重,且这些课程都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1996年,选修课中包含了语文,并且规定语文为必修课,中外文化读物、乡土文化、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素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我国语文选修教材的建设发展
我国语文选修教材的建设发展较晚,在1991年才进行了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次编写,有文言文、古代文学的内容。在江苏省的改革中有四种语文选修教材,其中有很多古代、现代、中西方文学名著欣赏阅读,并且广泛受到学生的喜爱。在经过了几次改革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书法、民俗、美学、逻辑、中外名著、史话、科学、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2003年,我国的七个城市携手编写了四种语文选修教材,增添了诸如演讲与口才、文言文拓展、赏析、实用文应用等。这四种教材也被其他的许多地区广泛使用,是我国地方编写语文选修教材的开始。我国语文选修教材在经历着许多问题的侵扰的同时不断发展了一百多年。
(一)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
国家选修教材所呈现的整体特征是: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的潮流、创新化思维、从内容种类到编写方式皆多种多样,有合编、分编、统编、专编。但也存在缺少精品教材等问题,虽然教材五花八门,但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无明显差别,课程缺乏特色,缺少精品课程,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其次,缺少一线的语文教师编写教材,虽然目前大多是由学识渊博的大学专家、教授编写高中初中的语文教材,但他们的专业素养太强,内容过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连初、高中的老师都很难消化吸收,学生更是负担太重无法消化,以至于学生不仅学起来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连本该有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
(二)校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
校本教材应该大体上和国家的课程、地方的课程相一致,选修和必修相对应,校本教材的理念、理论应和选修教材相一致。但在实践过程中,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校本教材的开发过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故意迎合,价值观不端正;其次,校本教材过于重视学校特色,涉及面不广;第三,校本教材大多是按照教师自身的想法、特色去编写的。总之,校本教材的标准、教师是否够资格去编写、教材成本高且没有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等都成为校本教材开发的阻力。
(三)对我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建议我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减少选修教材的数量、种类,増加精品化、有特色的课程;二要正确处理好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注意二者的联系衔接和拓展;三是在编写的内容上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学习需求、学校的文化教育特色,提升编写教材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并保证编写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严谨化,不断更新完善教材的内容。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提高专业能力,具备良好的编写教材的能力,并且能使教材有趣生动又有可学性,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发展也能提供帮助。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一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把握语文课本资源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地向课外延伸。1.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课本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且这些训练点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过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沁园春雪》、《论语述而》、《阁夜》、《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精卫填海》、《荷塘月色》、《背影》、《海的女儿》、《丑小鸭》、《天方夜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等。2.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也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匆匆》一文时,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营造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
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编者或作者当然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获取“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激发学生用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和结局等,进行适度的拓展,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呆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想象:雷公公会怎样唤醒春笋呢?学生纷纷喊起来:“春笋,快醒醒,春天来了。”“小燕子已经来了,正在给他们唱歌呢!”“快出来吧,春笋,大家都在迎着春风使劲生长呢!”接着,我说:“这样一喊,春笋们便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冒出来了。这时它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说,在入情入境中演,在声情并茂中读,有效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例如在四年级《钱塘江大潮》一课中,可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等知识延伸课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小学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紧扣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必要时、必要处都要善于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语文教学要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教学态势。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二
修辞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判断是何种修辞手法等,而没有重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情况,致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以及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比较干瘪、单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情况,并对由此带来的教学启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修辞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启示
修辞主要分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类型,其中积极修辞是指传统的修辞格,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消极修辞则是指选择合适的句式或者段落安排,从而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作为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修辞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程度,从对于修辞知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本文以《祝福》为例,分析《祝福》中的修辞知识。
(一)《祝福》的积极修辞运用其一,比喻。《祝福》一文中含有大量的比喻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比喻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常见修辞手法之一,能够让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对比。《祝福》一文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对比,比如祥林嫂变成结尾处所描写的“乞丐一样的人物”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停对比体现的,利用对比这种修辞手法,使得人们对于祥林嫂更加同情,也就对于当时的社会更加痛恨。纵观《祝福》一文的发展过程,就是利用对比推动的。其三,衬托。衬托是指通过对于其他方面的描述,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良好的衬托方式不仅能够使得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而且能够突出文中人物的形象。
(二)《祝福》的消极修辞手法运用。消极修辞手法由于过于普遍,反而不像积极修辞那样被重视。在《祝福》一文中所运用的消极修辞主要有:其一,词语。通过运用不同的词语,能够体现不同作家的风格,也能够直接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奥妙。例如在《祝福》中的“玩物”等词表现了祥林嫂饱受蹂躏却没好下场;而运用“厌见者”则是指像鲁四老爷那一类人,虽然与鲁迅先生同为本家,却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这些经过作家锤炼的词语,每每一出现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二,句式。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句式的组成运用,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三,语段。文章结构也是消极修辞手法中的一部分,文章结构直接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精彩与否。以《祝福》为例,作者使用倒叙的修辞手法,先描写祥林嫂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再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连成一片”为头,开始叙述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大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悲剧性。
(一)树立正确的修辞观。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积极修辞手法的过度重视,导致学生对于修辞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例如修辞知识等于修辞格,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时对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对于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修辞就是指修辞格,因此在作文中比较刻意运用比喻、排比等方式,但是由于没有锤炼词语,因此在整体表达上仍然比较单调。
(二)建立修辞知识体系。除了树立正确的修辞观以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修辞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修辞知识。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修辞知识就包括语法、词汇等多种多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进行循序教学,依次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由上述对《祝福》的分析可知,文章内的修辞知识散落于文章的各个角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深挖。
(三)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和写作当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修辞知识,使得学生养成多朗诵、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基于多听多说多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运用修辞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作者的初稿以及定稿,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从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修辞。此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其中的修辞教学,引导多读、多写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读就是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从大量的优秀例文中感悟出运用修辞的方法和窍门,进而在自己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修辞知识。多写就是要求学生要多写文章、多修改文章,通过锤炼词语、优化句子、调整文章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对于文章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趣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修辞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会修辞、学会运用修辞,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修辞知识的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更求夏.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2]马淑凤.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开发的利用[j].读书文摘,2017(8).
[3]周江.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议论文的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7).
[4]安丽.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入修辞知识[j].中学语文,2017(1).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三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带“*”的文章,尤其是作为鲁教版教材,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就略读课文内容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现在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以五四制的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参考,深入分析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学习策略。
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语文;略读课文;学习策略。
1.对五四制概念的简要说明。我国目前普遍见到的学制就是“六三制”,即小学教育六年、初中教育三年,相比于“六三制”学制的盛行,还有个别地区实行“五四制”,就是小学教育五年、初中教育四年,这是因为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辍学问题严重,不能真正做到小学教育的普及。因此采取五年制小学教育,将课程内容有效压缩,且针对性更强,反而利于普及小学教育;而将初中教育延续为四年,则可缓解初中学习的高效压力,帮助学生扎实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2.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教学现状分析。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表示出对略读课文的不重视。包括教师学生在内,都没有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含义。这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略读课文的设置,其根源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自学习惯,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将略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设置为一节课,且仍旧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为辅。此外,对于阅读课文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完成了这一内容的学习,严重损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也不能达到学习略读课文的真正内涵。
1.以问题设置为引导,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才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略读课文中亦是如此。在学习鲁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在山的那边》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思考分析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是否可以运用故事化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文章中是如何描述“山”的形态,而“我”具体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学会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内容。将上述问题解决后,学生自己就能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可由学生进行述说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对于把握不确切的内容进一步讲解,如此则深化学生的理解。2.以掌握规律为前提,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放任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内容。针对文章内容中的人物描写的几要素自己进行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在学习鲁教版中略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并选取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将自己认为文章中需要明确掌握的重点讲述出来,并在学生完成后由其他学生补充,选出哪一小组的讲解更加清晰准确。鉴于时间关系,教师可以将此内容放在阅读课上或者自习课上进行,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前期准备时间,从而进行讲解展示。为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人物描写的方式有哪些、课文叙述的方式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表现贝多芬的内心感受等问题中给学生提供参考,促使学生的准备更加充分。同时为了确保每名学生的活动参与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明每位学生的工作职责,以此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形式的开展就是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重要尝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权利。3.以加强练习为根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练就,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规律后,就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略读课文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鲁教版中略读课文为例,在学习文章《不求甚解》内容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全面的阅读,了解文章中的观点,了解知识的学习方法,了解“不求甚解”的典故应用及其真正内涵,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时刻秉持谦逊,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且真正的好文章要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体会领悟的,由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了解略读课文设置的真谛。
略读课文在鲁教版教材中设置非常之多,也从侧面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略读课文的重点环节进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掌握与整体的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以更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本文以鲁教版教材为内容进一步阐述说明,希望与其他语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互动,如有叙述不周之处,还望海涵并与笔者及时沟通。
[1]李娜.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妮娜.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
最优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篇十四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
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
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
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
他在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
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
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3。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
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
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
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
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