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标语是通过简短有力的文字表达,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一种形式。爱国标语应该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精准的表达,让人们感同身受。爱国无疆,大爱包容天下。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一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题记
在这个冬天的一个晚上,我长出一口气,合上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读的很舒服。那七本并不厚的书,寥寥数千页,却概括了大明三百年,明朝十六帝。
虽每个人物着墨不多,但通过此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张居正。
后世评价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可我通过此书,看到的,是一个孤单地与整个文官集团搏斗的人。
他是一个天才,身负绝学,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惧危险。他推行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实行一条鞭法,使“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但也因此,这位大明首辅招致整个文官集团怨恨,在其逝世后身败名裂。
我曾无数次问他:“你这么做要干什么?为了什么?”我拼命地从书中查找原因,最后,我知道,在嘉靖二十九年,他看到了“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那一刻,我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
官场的黑暗、内阁的斗争、朝廷的腐败、边防的废弛使他变得圆滑,深谙厚黑学,混迹于朝堂之中。但是,他的心始终没有变黑。他忘不了少年时远大的抱负;忘不了初入朝堂时誓要报效国家的慷慨激昂;亦,忘不了故乡江陵,大明帝国数千万穷困的百姓!
这一切使其刚担任内阁首辅时就推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在整个官场,他是唯一的一条清流。自始至终,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孤单地在与整个文官集团拔河。他可以忍受文官集团和地方官员的怨恨。无他,只因他知道,这个世上有一个群体,很穷,很无奈,穷到易子相食。他要拯救这些蝼蚁小民,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个辉煌的、富国强兵的,万国来朝的大明帝国!
在其位,谋其政。
古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云:“为官当如张居正。”
张居正,让我尊你一声,先生。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二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最近一直在看的一套书,这套书共有7部。作者“当年明月”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讲述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纵观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其中,有两位帝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欣赏的战士——朱棣。朱棣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是他创造了明朝最辉煌的时刻。看:蒙古军打来了,他一马当先,带头冲锋,不顾自己的安危,左劈右砍。“皇帝都那么勇猛,我们还不赶快冲!”战士们士气大增,喊声冲天,蒙古兵吓得浑身发抖,一触即溃,纷纷夺路而逃。明朝的名声飞速遍布四周邻国,谁都不敢侵犯明朝,全部乖乖进贡,唯恐惨遭屠刀,百姓们终于安居乐业。
我最讨厌的昏君——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第一贪玩皇帝,其实,这位仁兄智商还是挺高的,只是将能量用错了地方。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押在了“玩”上面。有一次,朱厚照偷偷离开朝廷,去边境玩,结果被敌人发现,遭到追杀,幸亏朝廷及时发现,调动大将前去支援,他才保住了性命。可他不吸取教训,后来又偷偷溜出朝廷去玩,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而患上重病,最终含恨而死,也没留下一个子女。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三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有一些读后感(虽然还没有读完)无处发泄,在这里絮叨一番。这本书的确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但能把历史写的很好看的人却很少,大多都是学术研究论,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学者,而爱好历史的人读起来枯燥乏味~在“那些事儿”之前,我看过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他之所以受欢迎或许不在于他有多高深莫测,而是因为他能把历史讲的轻松幽默,原来讲历史不一定要很严肃,这就让很多爱好历史而不是搞历史研究的人找到了一个平台,而他提出的有些观点又极具颠覆性,颠覆以往老百姓认为的“正史”地球人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可有多人知道那三分虚的又是什么呢?平常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翻阅历史文献的,就算翻阅了,面对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时,又不知要从何下手,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们用轻松幽默又易懂的讲解历史时,大多数人是接受的,并且很受欢迎,所以,他们红了!我并不是拿他们两个做比较,也没有什么可比性,我认为当年明月写的更好!他所传达的历史意义也更为突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在历史中,看到的是人性,而我在他的书中,同样也看到了人性,不管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还是被隐藏在历史之下的小人物,我看到的,都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在读的过程中,想象明太祖朱元璋的金戈铁马、成祖朱棣的浩瀚辉煌、不再是那些只依附在文字上平面的,而是更加立体了。-絮叨了这么半天,其实我想说,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明朝的皇帝中,很多人都比较喜欢朱元璋,不过我比较倾向于朱棣,他是唯一一个继承了老朱同志基因的人!他开创了续洪武之后的又一个盛世――永乐盛世!七下西洋、永乐大典、建都北京、五伐蒙古(亲征)不过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才缔造了这一盛世!唉~不过很惋惜的是,他的子孙没能继承他这雄材大略,一个比一个窝囊!尤其是英宗朱祁镇,他干了件明朝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一件事儿,堪比“靖康之耻”他听信宦官王振谗言,亲率明军二十万大军北上伐蒙,在土木堡开战,结果惨败,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杀自己还被也先俘获!这二十万大军是明军的精锐,就这么被白白的牺牲掉了,就因为他的天真愚钝!我每每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气不打一处来!这老朱同志要是地下有知他有这么个蠢货的子孙,非气活不可!土木堡的惨败导致大明王朝有可能会被覆灭,要不是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挽救了大明王朝,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了!但我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都比较复杂,于谦要想挽救大明,就先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代理皇帝,要不然没有领导的号召,大家怎么能团结呢?就在北京保卫战结束以后,这个本来不想当皇帝的朱祁钰却变了,皇权的欲望让他爱上了这项职业,可怜的朱祁镇就只能在蒙古呆着了~过了一年之后,朱祁镇在弟弟朱祁钰及其不情愿下还是回到了大明,被朱祁钰囚禁了七年之后,成功夺门,复辟了!搁我说,要不是当时朱祁钰病的奄奄一息,那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实,不管是朱祁镇也好朱祁钰也罢,他们同是可怜人而已看“那点事儿”还让我明白了件事情,那就是,自古那些悲剧的忠良之士,所有的结局,大都相同,无不例外,“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真正明白这些道理的,又有几人呢?,有些人的悲剧,其实他们自己也是有责任的。这便是历史的悲哀,更是魅力。
-而像范蠡、张良、诸葛亮、姚广孝这些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聪明,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新政权的缔造者!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善终。想想都替他们悲哀!处心积虑的为自己的主子们建立江山,最后江山建成了自己弄不好还得死于非命!他们要的可能只是得以施展其抱负而已,完成梦想,比那些人有抱负,而又怀才不遇的人(比如:苏东坡、辛弃疾)不是强太多了嘛。
-本人的梦想便是走遍全中国的名胜古迹!-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虽没读过万卷书,但行万里路还是可以的吧!-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其实历史并不仅限于过去的才叫历史,历史每天都在发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有一些读后感(虽然还没有读完)无处发泄,在这里絮叨一番。这本书的确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但能把历史写的很好看的人却很少,大多都是学术研究论,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学者,而爱好历史的人读起来枯燥乏味~在“那些事儿”之前,我看过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他之所以受欢迎或许不在于他有多高深莫测,而是因为他能把历史讲的轻松幽默,原来讲历史不一定要很严肃,这就让很多爱好历史而不是搞历史研究的人找到了一个平台,而他提出的有些观点又极具颠覆性,颠覆以往老百姓认为的“正史”地球人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可有多人知道那三分虚的又是什么呢?平常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翻阅历史文献的,就算翻阅了,面对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时,又不知要从何下手,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们用轻松幽默又易懂的讲解历史时,大多数人是接受的,并且很受欢迎,所以,他们红了!我并不是拿他们两个做比较,也没有什么可比性,我认为当年明月写的更好!他所传达的历史意义也更为突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在历史中,看到的是人性,而我在他的书中,同样也看到了人性,不管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还是被隐藏在历史之下的小人物,我看到的,都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在读的过程中,想象明太祖朱元璋的金戈铁马、成祖朱棣的浩瀚辉煌、不再是那些只依附在文字上平面的,而是更加立体了。-絮叨了这么半天,其实我想说,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明朝的皇帝中,很多人都比较喜欢朱元璋,不过我比较倾向于朱棣,他是唯一一个继承了老朱同志基因的人!他开创了续洪武之后的又一个盛世――永乐盛世!七下西洋、永乐大典、建都北京、五伐蒙古(亲征)不过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才缔造了这一盛世!唉~不过很惋惜的是,他的子孙没能继承他这雄材大略,一个比一个窝囊!尤其是英宗朱祁镇,他干了件明朝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一件事儿,堪比“靖康之耻”他听信宦官王振谗言,亲率明军二十万大军北上伐蒙,在土木堡开战,结果惨败,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杀自己还被也先俘获!这二十万大军是明军的精锐,就这么被白白的牺牲掉了,就因为他的天真愚钝!我每每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气不打一处来!这老朱同志要是地下有知他有这么个蠢货的子孙,非气活不可!土木堡的惨败导致大明王朝有可能会被覆灭,要不是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挽救了大明王朝,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了!但我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都比较复杂,于谦要想挽救大明,就先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代理皇帝,要不然没有领导的号召,大家怎么能团结呢?就在北京保卫战结束以后,这个本来不想当皇帝的朱祁钰却变了,皇权的欲望让他爱上了这项职业,可怜的朱祁镇就只能在蒙古呆着了~过了一年之后,朱祁镇在弟弟朱祁钰及其不情愿下还是回到了大明,被朱祁钰囚禁了七年之后,成功夺门,复辟了!搁我说,要不是当时朱祁钰病的奄奄一息,那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实,不管是朱祁镇也好朱祁钰也罢,他们同是可怜人而已看“那点事儿”还让我明白了件事情,那就是,自古那些悲剧的忠良之士,所有的结局,大都相同,无不例外,“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真正明白这些道理的,又有几人呢?,有些人的悲剧,其实他们自己也是有责任的。这便是历史的悲哀,更是魅力。
-而像范蠡、张良、诸葛亮、姚广孝这些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聪明,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新政权的缔造者!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善终。想想都替他们悲哀!处心积虑的为自己的主子们建立江山,最后江山建成了自己弄不好还得死于非命!他们要的可能只是得以施展其抱负而已,完成梦想,比那些人有抱负,而又怀才不遇的人(比如:苏东坡、辛弃疾)不是强太多了嘛。
-本人的梦想便是走遍全中国的名胜古迹!-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虽没读过万卷书,但行万里路还是可以的吧!-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其实历史并不仅限于过去的才叫历史,历史每天都在发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四
明朝那些事儿!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讲的是明朝的那些伟人,他们是怎样保守江山的,攻取江山的。
这篇故事开始讲了明朝的农民朱重八经过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最后当成了人们心中的皇帝,社稷江山的皇帝。他用他的智慧击倒了敌人陈友谅,击退了北原的王保保……成为了统治明朝的朱元璋。当他年晚之际,已经疲惫不堪,因为他的前半生生中都在战场上度过,他不想后半生也在战场上度过,于是他把这个重大的任务托付给了孙子朱允坟,还杀掉了当朝的.所有功臣,以免他们起了贼心想造反。不久,朱元璋就含笑九泉了。朱棣不服,他是朱元璋的大儿子,皇位本应让他当,再加上他从小于许多将军跟随打仗,经验丰富,我凭什么白白的让给那个侄子朱允炆!于是他用他聪慧的头脑和有效的策略与盛庸等人打起了战,最终还是屈服于朱棣。
读了这这本图书,我感触非常的深。觉得自己也好比那个朱允炆。我在读书时就是没有一颗竞争的心,总是不给自己机会。老师让我当学习委员,我不当。老师让我当升旗手,我不当。则朱允炆则对任何的事请掉以轻心,觉得此战术了也罢,不输也罢,都没有干系,我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多的士兵。这最终导致他输给了朱棣。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奋发图强。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五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部读完了,记的刚读时是在暑假,半年啦,终于读完了,记得这本书是叔叔推荐我读的,刚看时觉得一般可是时间一长就觉得离不开了,每天晚上都会读一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挺大的,自从读了这本书我会观察人们的细节,从而判断一个人,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书背面的那些人的评语我觉得柳传志说得挺对的,不知那是真是假,但我至少是这么认为的。自从《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无数说史的书几乎都会叫《xx那些事儿》,虽说这不是某些作者的意愿。正如“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一般,我认为不会再有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那些事儿了。
对,这就是气节,一个民族的气节,
关于人生:记得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人生真是如此,以这两样东西在前方指引,勇往直前!最打动的我的还是全书的结束语:“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是徐霞客的人生,他用他的人生向我们宣布:“我的青春我做主!”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六
用几天的'时间,我读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一部)。真是一部精彩的历史读物,集史实与评说于一体,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
每一捧起,都不忍放下,真想一口气读完。
难怪被评为网上畅销书,并且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优秀的文学,总是能打动人心,有着广泛的读者群。
透过写作者当前明月的文字,我缓缓的走进几百年前的历史,在朱元璋驰骋疆场、历经磨难、征战南北的故事中载沉载浮。明朝的那些事儿,在我的面前一幕幕的上演,精彩纷呈,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我一步步的走近明朝,和书中的主人翁同悲喜。
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感想:
一.一个朝代的兴起是以另一个朝代气数将近为背景的。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王朝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统治之后,逐渐走向衰亡,于是,朝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这样,改朝换代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朱元璋的出现,就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大趋势。如果没有他,也会出现张三,或者是李四。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历史飘摇中的元朝,灭亡就成了谁也改变不了的大潮流。
二.时代造英雄。
元朝末年,灾害不断,官府,百姓生活无着,饿死者无数。由于瘟疫和旱灾,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饿死,他只得到了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然而严重的饥荒使他只得以讨饭为生。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是元末广大农民的共同生活处境。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一个缩影。饿死也是死,造反打天下,说不定还能闯得一片江山,赢得人民的拥戴。所以,智勇双全、胸中有韬略的朱元璋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应了那句话:时代造英雄。
三.宽大仁爱,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身底层农民,家庭苦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领兵打仗的时候,对待下属仁爱有加,对待俘虏,宽大为怀。比较典型的事例是,鄱阳湖大战后,心狠手辣的陈友谅恼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这两道截然相反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跑。陈友谅用他的愤怒和残忍挖了个掩埋自己的大坑。量小非君子,有大胸怀者才能成就大事业。
有时,宽容比强硬、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民心所属,是他取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不得不佩服这个农民出身的军事奇才,他没有读过兵书,却能够审时度势,在战争中总结作战经验,一次次的出奇制胜,打败敌人的进攻。龙湾之站和鄱阳湖大战,都是在和陈友谅军事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取得的骄人战绩。特别是鄱阳湖大战,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主力,击垮了这个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敌人,为他赢得天下,拔下了一颗坚实的钉子。后来,收拾了张士诚和王保保,虽然也费了一些劲,但和大战陈友谅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小说部分,对朱陈之争写的最为详细,也最为精彩。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佩服朱元璋的军事谋略和惊人才气。在那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样的人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呢?在朱元璋带兵打仗的那一天,就该自信的说:“得天下者,舍我其谁?”
历史是公正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才华出众、有勇有谋的英雄。所以,朱元璋就成了改朝换代的一代王者。
五.要善于用人。
招贤纳士,善于用人,是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为他所用的武将谋臣,像驰骋疆场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韬略满腹的谋士刘基,他们在他开创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明代建立后,他们的命途都不好,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重大功绩和军事才能。
六.人民是历史的开创者,是改朝换代的牺牲工具。
打仗要有士兵,他们来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一次又一次的争夺战,是以无数士兵的冲锋陷阵,是以他们的流血牺牲为代价的。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起,是广大人民用累累白骨堆就的。
读了历史,我不禁感叹: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史书往往是王者写成的,但我仿佛看到了史书的背后,是人民殷红的鲜血和妻离子散的悲戚。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七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邹明洋
明朝那些事儿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用白话文记述明朝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强大不只是然你能轻松读懂,还能被作者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忍俊不禁。
本书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关于明朝的历史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历史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本书共有7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部,在第三部中,出现了一位亘古少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王守仁不是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明白,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厌倦,科举从政他也不在乎,17岁他就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了目标------做圣贤,有理想固然是好事,可是这位王兄弟挑的这个理想可操作性实在不高,毕竟之前除若干疯子精神病自称实现了该理想外,大家公认圣贤也就那么两三个,如孔某、孟某,不过,他最终清剿了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由此看来,想要成为圣贤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作者虽然幽默的调侃了王守仁,不过大部分都是给予肯定的,要想成功,必须为自己定下目标,然后意志坚定,努力实现,要说到做到。
看完整本书,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仅仅一个明朝,就足以让作者写上7部之多,可见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没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大统王朝能超过三百年,这要归功于明朝做的好事了,在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海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帝国风光不再,鞑靼瓦刺又是俘虏皇帝,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然一次次化解危机,最后也难逃历史的宿命。
以史为鉴,不禁让我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批栋梁型的人才,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圣明。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计、一心为国。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读后真是感触不少,如果多读几遍,每一次应该有不同的感受,这个便是读史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八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自己真是差远了,人家作者还不到三十呢,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而且很多见解都特别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这点水平,差距太大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书里面也有很多让我特别感动的人和事。有两个情节让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二是:杨涟。电视电影也看过很多英雄,为了信念视死如归的人,但他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的人。单单看那些文字自己身体就觉得受不了(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铁刷刷的“皮肉碎裂如丝”。用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布袋压身。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最后也是最残忍的一招。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还有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以前以为他是个昏君,现在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无法力挽狂澜。有时想如果在一个环境好点的时代,崇祯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时。
袁崇焕的教训。以前对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认为崇祯昏庸把袁崇焕杀了,因为袁崇焕的死才致使清军那么顺利的入关。现在才知道袁崇焕该死,如果我是崇祯我也杀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开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况下,随口说出5年平定辽东;不请示直接杀了毛文龙(好像是一品),当时杀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与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让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让人家围着京城转了几圈。主要就是向领导请示少回报少,可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有多么重要,引以为鉴。
假如没有满人入关的话,凭当时明朝的发展势头,咱们中国应该一直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不会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那些耻辱的事情。以前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太阁立志传》里面主角丰臣秀吉,还有游戏里的很多强人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什么的,以为都很厉害。看了万历年间在朝鲜,几万人打日本十几万人,原来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远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还是很轻松的,如果没有清朝,日本一万年也是中国的小跟班。还有关宁铁骑,估计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兵种了。
明朝的几个首辅,看了书之后感觉真是太强了。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明争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简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九
原来,我是个三国迷。我觉得除了三国,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是很无聊的。但在这个暑假里,“当年明月”让我明白了,其实那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而他告诉我的方法,就是我最喜欢的七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至第七部。它的作者也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当年明月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向我表达了明朝280年的那些事儿。
在我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别的历史书没有的特点: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特别注重写事。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的时候,他注重的不是只写事,打仗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人物的对话也很少写,他最主要写的是人,每个人怎样怎样,人物的心里想什么,人物干什么,在写朱元璋的时候还出了份档案,真是做到了他的写作理念: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这一套书我几乎10天看一本,那就是因为当年明月写的书很吸引我,让我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去。并且在这个暑假里,我的脑海里又多了一个朝代的印象“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十
最后妈妈给了我一元钱,我才给她刮痧。
同时,我还要学会朱元璋的坚强。他有时候自己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了,但依旧鼓起精神,与敌人拼杀。正因为朱元璋坚持了下去,最终成了皇帝。而我却是个半途而废的人,有时做航模的时候,手小小的擦伤,就不做了。
不过我觉得朱元璋太忘恩负义了。自己成王以后,却把以前的战友给杀了。人家对你那么好,你却这样对待人家,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嘛!如果你怕他们谋反,就给他们个罪名,让他们滚回老家算了呗,干嘛要他们的性命,生命是最贵的!
总之,朱元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倒是喜欢好的一面。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十一
前几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史书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奇特的靖难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欲罢不能。读了之后我们知道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大明。后来的朱允捎痔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十二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颗烁大的金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起初看标题,以为是写的`是一些风流往事的杂书,也就没太在意,可网络上频繁的爆光和群众的评论依然那么火热。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好东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欢阅读历史,看过《世界通史》、《资治通鉴》、《中国皇帝传》等能记得起名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种写作风格很幽默诙谐,把史书通俗化、现代化,加入个人心里思考,把无趣的历史写得更生动。整书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以前我比较喜欢唐朝和清朝前期两个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为之澎湃,对里面的一些历史人物特别的崇拜。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心学派的倡导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让我顶礼膜拜的至理名言。以57岁的年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叹命运短暂,生命不可以重来,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如果让我们的偶像多活,我估计他的影响力定可以与老子、孔子相媲美。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我记得应该是出自唐朝太宗对魏征逝去时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万物都存在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和轮替。这也是我读完明朝这段历史的一个感悟。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十三
所谓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
戚继光是个顺势而动的人。他和张居正都不是那种拘泥、高尚的读书人。他们都懂的借力以达到自己的理想,也懂得隐忍,是智慧的人物。想比较起来,海瑞是个没什麼用的好人。但有时候又需要这样的人物作为标竿。历史有时候很尴尬。
张居正的魅力不仅仅在於他是凌驾皇权之上的千古第一人。读懂了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的复杂,没那麼高尚的真实、推行一条鞭法&考成令的坚决以及对初心的坚持。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有过犹豫、挣扎、贪婪和污点的正常人,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改革的张居正有多麼伟大。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人皆知他为伟大的哲学家,却不知他也是那个浊混朝堂屈指可数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性格坚毅,兵道诡谲,孤身平定宁王之乱和南匪,扶大厦於将倾;更不惜触犯龙颜,又一人力阻挡南巡大军,救黎民於水火。澹然功名,开悟知行合一,天人相融,乱局之后终成一代宗师。
北京保卫战令于谦名垂千古。其自幼以文天祥为偶像兼具冷静从容和坚毅胆魄。一身清廉,在明破城灭族的关头挺身而出稳住风雨飘摇的朝政局势,一点不拘泥酸腐,以文官之躯承担兵部尚书兼护国总指挥,兴士气、全国调度备用军、指挥作战更自断退路奋勇杀敌,大破蒙古,真正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篇十四
读书的时间到了,我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宫权贵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尤其帝王心术众多,是一本了解明朝历史的百科全书。
真是一个荒唐的君王呀!这时,在危机关头中,出现了一位恒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判王,勇斗奸臣,王守仁,用他的聪明才智击败了宁王朱振濠平定了天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