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西方经济史读后感篇一
近代中国史曾经灌输给我们的只是政府腐败、民众愚昧、很多丧权辱国的协议.....但其实历史没那么简单,那段历史中我们的先辈曾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进行过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抗争。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止于袁世凯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删减)。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古化国家对近代化国家的必然失败,失败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军事、思想等,全面的失败,输的一点不冤。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延续中国中古历史习惯的农民起义,不比方腊、朱元璋那帮人高明多少,兴起的原因是清朝发展了一定阶段了,失败的原因是选错了时间,当时已经是19世纪了,如果不是曾国藩,太平天国只会造成更大的祸害。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国土面积现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错了。李鸿章是想做点事情,但终究在清廷这个烂地基上盖不了高楼,而他一生也没有孙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战争输得有点冤,中国为此付出了太惨痛的代价了!一直到45年才结束,真是不忍回首啊!
西方经济史读后感篇二
前几天,我看完了一本书,它的名字是《金银岛》。这本书既精彩,又生动。它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叫吉姆的小男孩发现了一张关于金银岛的藏宝地图。于是,他跟随特里劳尼和李沃西开始了寻宝的航海旅行。当然,整个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盗弗林特的手下汉兹也看上了这些宝藏,想暗中下手。最后,在吉姆等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克服困难,找到了宝藏。从此,过上了平静的日子。这本书告诉我: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就为大家呈现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暑假过的开心。
西方经济史读后感篇三
《安徒生童话》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书,大家有读过吗?带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童话是每个孩子的摇篮,我们小时候应该都读过童话吧!《安徒生童话》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书,书中的丑小鸭、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深深的牵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童话》,回到我们小时候吧。
皇帝的新装是说一位皇帝在坏人的诱导下什么也没穿就上街了。坏人还说皇帝穿的是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出来的衣服,很多大人怕被皇帝说他们不聪明,也只能说皇帝穿着衣服。后来有一个天真的小孩说:“皇帝没穿衣服。”皇帝才醒悟,灰溜溜的走了。可见,有时候别人的话也要稍加考虑再决定同不同意或采不采取。
西方经济史读后感篇四
十八世纪,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年,欧洲各国轮番海上称霸,肺腑发展,不列颠岛上,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中国固守着欧亚大陆的东端,自给自足,只给蛮夷开放了一个广州十三行。
此时,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在印度战胜法国,迫切希望继续向东发展。1792年,英国人趁乾隆八十大寿的机会,遣使lord macartney来华,以期与建交。然而,乾隆拒绝平等对待,要来使下跪。macartney最初不答应,后来又提出我跪你的来使也向英王(或其画像)跪拜的条件,乾隆龙颜大怒,英国第一次和平建交的努力宣告失败。嘉庆期间英国人又来一次,待遇还不如乾隆,重做冯妇已。
19世纪以前,中国对外有巨大贸易顺差,英国人多年试验,终于发现鸦片可以获得巨大利润,1821到1835年,鸦片输入量从5000箱激增到30000箱,价值1800万元,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有了林则徐1839年的虎门硝烟。英国政府派海军来华,至此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国家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一打发现,原来根本就打不过。且谈且战,屡战屡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次年签订《虎门条约》,在西方世界的洪流中开始被狼狈的向前冲去,攒了几千年的家伙事儿也一件一件被卷走。
西方的野兽们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显然没有停下去的打算,更多的虎视眈眈的野兽迅速扑了上来。抚夷派在战败后得到话语权,美法跟在英国后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剿夷派蠢蠢欲动,在道光死去咸丰即位后势力增大,终于1856年爆发冲突,7年英法联军打进广东,8年到达大沽口,签订《天津条约》,签了之后又想反悔,中间还小赢了一场(大沽口战役),然而,1860年终于又被打败,天津失守,咸丰逃往热河,签订了《北京条约》。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紧接着,一批朝廷大员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改革工军,向西方学习。应该说这三十年中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之后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了。由于争夺高丽,1894年,中日两国宣战,9月17日在鸭绿江口相遇,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此后,更多列强前来中国分一杯羹。德国占了山东,俄国占了东三省,英法日都要求多省优越权利。西太后恼羞成怒,1899向各国同时宣战,就杀了一个德国公使,八国联军占了天津,西太后和光绪逃到了西安,签订了《辛丑条约》。
终于,在被帝国主义生吞活剥了大半个世纪,被这洪流冲的裤子都不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后,在1911年完成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终于成功,中国总算在如此长久的阵痛中完成了质变。
西方经济史读后感篇五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著作,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著作归入“体现主义文学”中。
闻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维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联系上所体现出来的全面的歪曲和严峻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含大自然、人道和物质国际)和人与自我4种联系上的尖利对立和变形脱节,以及由之发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失望失望的心情和虚无主义的思维。这4种联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联系的腐蚀效果所形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歪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含义和知道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派著作选·前语》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认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说是深入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循着这样一种思路,咱们来剖析一下《变形记》的思维内容。
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视点去提醒、批评详细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品德蜕化等等,方针比较详细清晰。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道的视点去提醒和否定整个社会,方针是笼统的、笼统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穿愈加尖利、完全。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形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便是社会环境的严格和劳作自身的机械、深重。公司老板紧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职工的举动,就连医师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职工说话。作业呢?是游览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长年累月在外奔走,饮食很差又不守时,因为作业联系,连个至交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临的便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作业。这环境是详细的,但更是笼统的、遍及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临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步变得麻痹、机械、萎缩,成为东西、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谬的作业,但又深入而尖利地体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联系。在这一联系中,社会是强壮的,而人是被迫的、脆弱的。
再看《变形记》中对人与人联系的描绘,这是小说的重心地点。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窘迫的境况下,去当游览推销员,挑起了家庭日子的重担。他在家里是遭到尊重和敬爱的。当一个人被人依靠时,他与他人的联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况。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联系、母子联系、兄妹联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改变,显示出一幅极点自私、冷酷、严酷、无法交流的可怕图景,亲情、道德之情化为乌有。格里高尔尽管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维爱情还在。他为不能准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喜,他为妹妹下一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谋划,他为往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这是一个仁慈、勤劳、正派、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但专横浮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旧日的父子之情,惧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乃至置疑儿子会对家人采纳暴力行为,而威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露出出来的是极点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爱情好像要深一点,她怜惜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承受儿子变成甲虫的现实,因而痛不欲生,但她心里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负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他,时刻想的是她的高兴、出路,当哥哥开始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顾作业,如清扫房间、送饭等。但时刻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恳求:“咱们有必要设法脱节他”,“他有必要脱离这儿”。并狡猾地辩说明: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践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惹是生非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虐待我们”,“想占据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泣诉,把她心里的自私、狡黠、冷酷露出得酣畅淋漓。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举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恨,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缓”的、“深思”的心态,承受了这种现实。他一边“怀着厚意和爱意回想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我们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他人的日子。这便是资本主义国际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联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开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坚持、抵触、隔阂、猜疑、残杀。卡夫卡用冷酷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冷酷的人世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