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稷的诞生读后感篇一
封面的那句话很好的描述着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犯,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弗兰克尔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意义疗法的第一章中,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列举了阿德勒的“追求权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这二者的“追去意义”。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个定义:存在本身、追求意义、意义。这三个在我看来通俗意思就是活着、自我、人类。
在心里――动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紧张是必要的,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间的矛盾产生的。他举例到,让工程师加固桥梁,反而需要施加压力,以使构成桥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虚无中,他借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指出三个东西可以赋予人意义――苦难、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暂中,他指出我们应该嫉妒老人,因为他们不仅拥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经是现实性,他们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的承受过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乐的日子里回忆过往的日子。
他说――人不要只想短暂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曾经历过的快乐和痛苦,曾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在对泛决定论的批评中,他提到,人无法选择外在的环境,但可以选择内在的态度去面对。他说,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在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中,他指出“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痛苦、内疚、死亡。他说人在面对灾难时总有能力――获取负责任的行动动机,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将苦难转化为成就。不要“过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轻人的三大症状――抑郁、侵犯、成瘾依赖中指出,要抓住意义的导向,要找到不得不集体实现的意义,要把握每一个情境的意义来获得总体的意义。他反对集体罪过的观念,因为杀人犯用菜刀杀人,不代表菜刀就是来杀人的。
他劝戒我们――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他说因为在磨难中依然能找到意义,那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条件的,至少在潜在意义上讲是这样的。因此无条件的意义也意味着人无条件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给了人尊严的持久性。因此不能仅从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来评判人,还要注意到人尊严上的价值。
最后他说道――虽然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会越变越遭。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后稷的诞生读后感篇二
作者简介:
维克多·e.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迷茫痛苦甚至苦难,能读到这本书的人都是幸运的。
后稷的诞生读后感篇三
人在悲伤的时候总喜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不如死了吧。
绝望到谷底的人选择了自杀,我曾经也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我问自己,你敢死吗?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吗?我想了想说,不能。最后不得不叹口气说,那就好好活着吧。
这本书是在看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义的时候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义。
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是意义的体现。作者维克多是一名精神学家,在集中营残酷的环境中幸存了下来,研究了一套心理学的精神疗法他称为——意义疗法。
前几天奇葩大会上一个得躁郁症的女孩说,她时常感到生命毫无意义,想自杀,她问很多心理医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满意。最后她问了一个哈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教授笑了笑说,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啊,我们在追求意义本身,可是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与其陷入哲学的循环命题,不如去感受,去真实的活着,去拥抱,去谅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如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有所感悟,对你悲伤甚至绝望的心理有开示作用。
后稷的诞生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部世纪名著,从1946年出版至今,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1200多万册。作者弗兰克尔(1905-1997),犹太人,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博士、精神病学专家。这本书,作者只花9天就完成的书籍,我反复花了半个多月才算基本读完。
难得可以通过此书,随着作者去亲历奥斯维辛等几个集中营的生活,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人为灾难。正因为是幸存者的笔,它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它的震撼力就永葆青春。关于二战集中营这段历史,再精的历史学家,再厚的历史著作,在这篇亲历者的文字面前,均显逊色,犹如打扮过的美女无法胜过质地纯真的美女一样。
很多老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对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真的不相上下。可惜,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影响远不及集中营,甚至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健忘,甚至否定。如果当初也有一个弗兰克尔式的亲历者,以书籍的方式将南京大屠杀记载下来,该多么有意义啊!
----养成书写的习惯很重要,平常的记述就可能成为不朽的佳作。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意义疗法)来论述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searchformeaning)。作者突出的重点是后部分(意义疗法),前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是后部分的铺垫和衬托。
我不是搞心理疾病的学术研究,意义疗法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很难去评价。但作者的思路我很认同:对于过去因打击、创伤、失败、迷茫、困惑、压抑、空虚等因素造成的心理疾病,很多都是从原因分析、开导鼓励、帮助安慰等方面去治疗,这样只会让病人陷入无穷的痛苦回忆或虚无失望之中。而作者采取向前看的态度,从未来入手,从希望入手,以追寻生命的意义入手,以责任为支点,来改变病人的心理环境,从而忘记过去的不如意,找寻自己的责任,迎接希望的未来。
这本书最佳词汇就是“责任”。与尼采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异曲同工。作者对责任与自由的论述非常经典:他视自由与责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窃喜美国当政者还没有听取作者的建议,在西海岸建立一尊责任女神。要不然,唯我独尊、横行霸道,以东海岸自由女神为标榜的美国,到处宣扬其自由主义,弄得世界怨声载道。从风水学的角度讲,如果在西海岸再添加一尊责任女神来镇住的话,你叫我们中国如何去超越?
美国高举自由的大旗,行利己之实。什么国际秩序,什么美国优先,无处不显自私利己,不顾他人得失。这样的自由能行得通,能走得远吗?看看华尔街的贪婪,看看校园的枪支,看看政党的厮杀,看看黑人的穷苦。就明白美国华丽外表下不安的心。
转头看看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举国扶贫,全民医保,构建和谐社会,输出维和部队,推动一带一路,倡导命运共同体,等。无处不显责任担当,无处不显利他精神。就懂得中国朴实外表下的淡定。
----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责任是自由的源泉,自由是责任的表现。
以责任为支点的意义疗法,在心理疾病治疗的应用来讲,我相信弗兰克尔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为什么别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没有被广泛宣传,甚至无声无息呢?
借用一句俗语来做不恰当的类比:“有钱说真话,无钱语不真”。当然这里不是说作者“有钱”,而是有“亲身经历”。正因为作者经历了集中营非人般的生活,能侥幸存活下来,这段人生经历就是这本书最值钱的地方。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的苦难不亚于弗兰克尔,书中描述福贵苦难而顽强的生命力也不亚于作者的经历。为什么《活着》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么有影响力?也是这个道理:作者有其史实般的经历。
作者从1942年被抓,到1945年解放,经历那3年生死存亡的心路历程,辅以作者对职业兴趣的孜孜追求,在一个个生死抉择的瞬间,自己看到身边的情形,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再来总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早已胸有成竹了。从集中营出来修整一段时间后,花9天时间,就一泻千里,一气呵成。
作者获知失亲丧妻的重击后,没有忧郁不振,没有选择复仇,而是选择和解宽恕,用自己的余生来诠释《活出生命的意义》。除了继续从事一生钟爱的心理疾病治疗和研究,还写书(39部著作),还任教(哈佛、斯坦福等),67岁学开飞机,80岁登阿尔卑斯山。
中年的弗兰克尔在经历集中营那段黑暗的岁月后,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并且用其余生来帮助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生命之光:实事求是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是消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手段。
阅读此书,除了能帮我们追寻生命的意义,激发自己找寻生命的意义,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外,也给我另外一个启发。
这个启发是由几个串联起来的时间节点组成的。
1905年出生于奥地利。3岁,决心要做一名医生,经常花几分钟琢磨生命的意义。16岁,参加一个成人教育的哲学研究小组,演讲时说:“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哪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负担起生活的责任”。25岁,在维也纳大学诊所担任精神病专家。34岁,维也纳犹太医院,罗斯柴尔德医院任精神官能症主任。37岁,入集中营。40岁,集中营解放出来。41岁,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后面的经历就不赘述了。上述时间节点,给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作者的兴趣是从3岁就开始有了,并且一生在兴趣方面工作。作者长期从事生命意义的探寻工作,并且16岁就悟出来“责任”是自己研究生命意义的基石。
二战纳粹集中营,虽然臭名昭著,但从某种意义来讲,成全了弗兰克尔。正是在作者人生的黄金年龄段,给予他这个生死历练的机会,让他在心理学的职业兴趣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最后,摘取弗兰克尔一句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后稷的诞生读后感篇五
作者简介:
维克多·e.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迷茫痛苦甚至苦难,能读到这本书的人都是幸运的。
后稷的诞生读后感篇六
原本我一直认为,阅读的作用无非就是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当我第一次来到黑玛亚花园,坐在"精品阅读"的课堂上,我才发现自己的局限。玛亚老师分享的"阅读",远远超出了我原本认为的阅读意义,她为阅读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和力量!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被轻轻地撞击了一下,让我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深的交流。是啊,我们应该"为改变生命,为内心拥有力量"而阅读。
当天下课回家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当当网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拿到书以后,我通宵捧读,当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我发现已是凌晨三点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曾经,在电视剧《士兵突击》听过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作为一位母亲,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活得有意义。可是,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如何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以展现其生命的意义呢?这是我一直以来深思的问题,并努力寻找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直到这一次"精品阅读"课上,我聆听到玛亚老师对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推荐,了解到这本书中所揭示的深刻的生命感悟,才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启迪。
维克多·弗兰克尔所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他自己在纳粹集中营里三年噩梦般的恐怖遭遇。在那地狱般的苦难与困境中,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是饱受,在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绝境里,依然保有活下去的希望,坚信生命的意义。而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弗兰克尔系统地论述了"意义疗法"的核心价值,他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成千上万因失去信心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们,找到"绝处逢生"的生命意义……他的生命经历和专业成就,是人性最光辉的一个见证。
关于"生命的意义",我想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做一个总结:
生命的`意义之一:要懂得爱和给予。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让他懂得爱与给予。让孩子用心去感觉和发现,"爱"就在身边。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真诚地对待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从小事做起,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拥有一颗有爱的心灵,才会得到快乐和幸福感;"给予"和"帮助"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正如课堂上分享的一句话:"没有人可以帮助每一个人,但每个人都可以帮助别人。"
生命的意义之二: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弗兰克尔说:"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书中描述了一种可悲的现象:当某个犯人早上拒绝起床,并且开始抽他最珍贵的最后一支烟的时候,那么他将在24小时内死去。反观我们现实的生活,亦不缺乏这样的现象,当人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很轻易地选择抱怨、逃避、放弃……比如辞职,比如离婚,比如成绩不佳、感情不顺时选择轻生……弗兰克尔说,"负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这句话需要我们牢记。是的,"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生命的意义之三: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最受人尊敬的人既非艺术家,也非科学家,政治家或体育明星,而是那些昂首征服厄运的人".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出现弗兰克尔所遇到的那样极端的苦难;但是,我们总会遇到困难、挫折和低谷。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做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永远面对未来的人,才可以活出生命的意义。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维克多?弗兰克尔正是这样一位"二十世纪的瑰宝级人物".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活出生命的意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回忆,更多的是令人思索的生命意义。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
小作业——我的回答
1.你愿意寻找生命的意义吗?
答:是的!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地寻找着"生命意义",很想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引领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活出生命的意义。非常感谢"玛亚生活慧"组织的"精品阅读"课;感谢玛亚老师无私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展现给大家;感谢maia's团队分享自己的精神食粮。玛亚老师及每一位姐妹的话都包含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和爱的分享,这样的时光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2.我们能做些什么,使得自己的内心有力量,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坚持做高尚美好的人?
答:我要努力地做好自己,成就最美好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主动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爱,在感恩之中享受爱与被爱,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当天的活动中,一位来宾的分享让我深深地感动:"爱就是在别人需要时看到自己的责任,成为别人的帮助和祝福。"我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重塑自己,让内心充满力量。"在任何环境中坚持做高尚美好的人",这将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
我感恩所有的一切。祝愿和祈盼这样的"精品阅读"能够一直这么深刻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