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一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唐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农村的确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谈资或闲暇人的雅兴。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意象与味道。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二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名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偏远山区所发生的故事,那里有宁静优美的风景,那里有淳朴善良的人,那里更有感人至深的情。
故事内容比较简单,翠翠是一个美丽、聪明、纯洁而又平凡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出生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她与自己的外祖父以及家里的一条黄狗相依为命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祖父年事已高,他希望翠翠能够找到一个家庭环境好点又能深爱翠翠的人而早点成家,但是翠翠并不希望离开祖父。虽然翠翠与祖父的日子过得清贫,但是充实而快乐。
我从小说和电影中还了解到,翠翠的母亲在生下翠翠后喝了冰冷的溪水死了,如果当时的医疗条件好点,也许翠翠就不会成为没妈的孩子,老船夫也不会失去女儿。大老天保的身上发生的意外也说明了在当时纤夫们的工作十分危险!
故事的结局是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一直孤独地守在碧溪岨两岸,为来往的行人渡船,也在等待着她的远行的心上人。
翠翠的结局令人感到了悲伤与无奈。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三
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四
初读《边城》,未觉其中苦味;再读《边城》,不禁潸然泪下。
一条窄窄的渡船,一方圮坍的白塔,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个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一只黄狗,还有那江流竹排上意气风发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这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仿若那陶潜的世外桃源般处处洋溢着淳朴真挚的气息,惹人心生神往。
湘西的生活无疑是清苦而艰辛的。沈先生一句话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
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那个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妙龄翠翠却遭遇了一场似乎未曾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缠绵爱恋。正值醉人年华,美丽的翠翠情窦初开,那份青涩,那份胆怯,那份爱慕,恰如人间的尤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天不顺人意,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大老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之中,二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哥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之父亲的反对,他毅然离家出走。
翠翠再也没有在梦里听到过让自己的灵魂为之浮起来了的美妙歌声。更令人心碎的是,与翠翠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老船夫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撒手人寰,碧溪岨的白塔塌了,小溪边那只方头的渡船也没了,茶峒中仿佛只留下了一个孤独的翠翠。
直到最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哭的苦涩而又无奈。
爷爷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翠翠心中那个心心念念的人,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先生在文中写道:“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杨马兵对于翠翠母亲的爱恋化作了一堆子虚乌有的泡沫,翠翠母亲随了那自己爱慕的军人一起共赴黄泉,而留下的翠翠同那美丽的傩送却同样也是爱而不得。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五
这样没有结尾的节选,读起来有种时代,空间的距离感,文字铺就的是黑白单调画面,情感衍生的是动人,柔和的乐调,这是浸着文化,才情的边城,保守而朝气,不觉动心。
很自然就想到这样一个复杂的开场,节日盛况的细述就是个铺垫,铺垫翠翠与傩送的邂逅,不过节日里的边城传统热闹,喜庆可爱,不是我们如今的虚设所能营造出的,那些琐碎生动的习俗放到现在看如此充实生动,趣味横生。
翠翠那颗细致敏感的心犹如玛瑙的朴实,坚硬,剔透。固执的等待着祖父,初遇傩送时的慌乱,对祖父怄气,被说亲得羞涩……就是那一样一个鲜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轻问,这样细微的神态,话语都透着少女的朝气,顽皮,可爱。是边城里跳跃的青春。傩送与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让人感觉如山楂树之恋般纯情,美好。没有世俗与物质的牵绊,那些年轻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质朴,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帮助,替他的老船夫和卖皮纸的过渡人,年迈的摆渡人,诚挚的对待每一个渡河人,而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守着船,守着这幽幽亲情。
看着这健康向上的边城,看着这清纯内敛的情愫,看着这质朴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为珍贵。
于是,便有了一触倾心的内敛。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六
放寒假了,我手捧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一口气读完了,受益匪浅,让人浮想联翩。
《边城》这部小说,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小说描绘了湘西美丽的桃源世界:茶峒的小山城中,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便是故事的开头。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七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好像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
河街上,就连ji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
“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ji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或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我们虽然单单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发现沈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
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
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极其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
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得到的不单单是文字上的感染,文才上的提升,心理上也是一种熏陶。
边城读后感高中生篇八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俊逸轻灵的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自然淳朴的民风美,凸显澄澈纯净的人性美,描绘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作品以充满温馨的牧歌情调和浓郁丰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城抒情特色,从而使《边城》以个性乡土小说的姿态出现并一直感动着中国文坛。
捧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于心。恍惚间,似自原始的清风轻拂着面颊,如梦如幻。作家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的时空里,让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 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这也许正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展示出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晚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的梦境。作家敏锐清醒万分却万分痛苦地预感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愈演愈烈,这样的边城和边城里自然古朴、原始和谐的关系,如梦境般一去不返,仅存于古老的回忆中。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让梦流逝, 请你驻留,像那边城的小溪,永不干涸!
你会惊异地发现,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细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们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 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 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边城》或许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最朴实的一部小说,它能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边城》的那好像恍若隔世的场景和瞬间是如此的不真实,的确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正如作者所写“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沈从文先生描述的边城在书中那么动人,而我们心中的边城呢?在我看来,那其实就是一份宁静、一份心安,或者说是一份感动。守住心中的这份宁静,我们便也找到了我们心中的边城。
在现今的时代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 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与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 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边城所描写的这种平和纯朴的画面,正是抚平现代人浮躁功利心的一剂良药。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无所适从时,不妨看看《边城》,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个美丽的梦, 一个待实现的梦。也许古老的文化会受到历史的淘汰, 但美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怀,应当是永恒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应该是永远存在的、永远不被磨灭的、最美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