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一
当前,“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这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笔者认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检验和延伸,是对前阶段实践活动问题台账来个“回头看”、再清理、再提升。“两学一做”不是活动,贵在长期坚持。因此需要我们切实摒弃三种心态,把学习教育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一是要摒弃“活动”心态。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开展过许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党组织在这方面都有许多的经验和成绩。因此,这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习惯性认为又来了一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自然免不了“活动”一些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分阶段、按步骤,造声势,求“特色”等等。殊不知,中央明确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突出的是正常教育,要求的是抓在平时。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摒弃以往那种“活动”心态,转变观念,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当作党组织和党员的一门日常必修课,有机融合、无缝对接于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中,要通过开展学习教育切实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转变纪律作风,解决问题不足,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要摒弃“过关”心态。“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学和做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学习和实践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人们从学习和实践中丰富知识、汲取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要人们不停止前进的脚步,那么学习和实践就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注重的是党员的学习和实践,是广大党员在新时期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我党一项长期严肃的政治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每名党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全身心投入学习教育之中,不断砥砺品行,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成长成才。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以往那种“过关”心态,认为通过一两次学习教育、开展一两次实践活动就可以“认证合格”、“圆满过关”,而应该长学长思、常做常新,将学习教育贯穿于每个党员政治生命的全过程,努力做到生命不息、学习奋斗不止。
三是要摒弃“功利”心态。在以往的一些主题教育中,有些基层党组织为了凸显活动成效、彰显工作业绩,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注重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弄“花花草草”,专注于搞“形式主义”,却往往忽略和偏离了初衷和实质,只是徒增了一些台账资料、宣传栏板等,而通过活动提高人们思想认识,进而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却未得到充分体现,致使活动成效大打折扣。这次学习教育主要是以党支部为单位,依托“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可以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追求的是“严”、是“实”,要求的是“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成效的体现并不仅在于有多少创新举措、特色做法,台账资料有多“厚实”、宣传展板有多精彩,而更在于参与学习教育的每个党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多少,党性原则增强了几分,政治纪律和规矩遵守得怎样,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具体体现在每个党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上。而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增强,广大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作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是一个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过程。因此,各级党组织应该坚决摒弃“功利”心态,眼光向下、沉心静气,多研究思考如何切实帮助党员增强党性修养、解决思想问题,克服作风顽疾,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战斗力,而不是整天琢磨如何“创新”出彩、花样翻新以博取上级和外界的“眼球”,以赢得表面的“成绩”。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二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改革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知和行合一并体现在他的个人修养以及他对于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贡献中。在我看来,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通过深入研究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魅力。
首先,知行合一的核心在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强调,只有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其次,知行合一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统一。陶行知强调,只有具备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人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他反对只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的行为,强调个人的行动要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在他的眼中,一个人要有博爱和仁爱之心,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并且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另外,知行合一还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言行相一致。陶行知认为,一个人应当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不做言不由衷,行不负责的事情。他主张言行要秉持真实、诚实、坦率和直接的原则,不做口是心非的人。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信心,才能够真正地影响他人和取得他人的认同。
最后,知行合一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思想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陶行知强调,只有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践,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果。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是否正确,从而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思想贡献,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统一,将言行相一致,将思想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知行合一,我们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同时,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真正地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牢记陶行知的教诲,将知行合一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成为一个真正有实际行动的人。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三
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读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才真正理解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城市精神加以培养其中的.内涵,是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贵阳有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秀丽俊美,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环境的严重持续破坏,令人深恶痛绝。作为贵阳人民的我们首先得热爱我们自己的家园,要有建设家园的热枕,要同心、协力、争先,遵从政府制度,宣扬阳明文化,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卫生,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人天合一大生态,大易本是生态书,呼吁贵阳市民认真学习“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做到大有所为,大有作为,为生态建设竭尽全力,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文明的责任。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四
上周公司组织了一户外拓展活动,虽然此次拓展训练很短暂,但在训练中体会到的集体荣誉感和同事之间的信任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一笔重要的财富,让我们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挑战的惊呼,助威的呐喊,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呼,在充满刺激的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认知自我。“不要以为你势单力孤,有了团队,你也许什么都行!”“人本性,智慧具足”,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人的这种本性,通过量化了企业的共同目标、训练团队,树立赢的信念。“学就是做,做就是学”,这正是中国文化“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且,必须让每个人反复体验‘赢’的经验”。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通过此次的训练,不但考验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压能力,更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张而精彩的训练结束了,每一个队员都是成功者,这就是充满活力与自信的美生人,在汗水与欢笑中,大家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体验。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变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引发内心思考。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五
我一直对于知与不知的分别感到很困惑,一个人不去行难道就是不知?后来读了《传习录》才知道,我们所认识的”知"是“知识”,和阳明先生的“知”是不同的。知和行本为一体,后来圣人为了更好让人们理解和实施就分开来讲,但这也同时造成了人们认为知是知,行是行。阳明先生举过一个例子,就是孝顺父母。一个天天讲如何如何孝顺父母,却不去做,我们能说他懂得孝顺吗?如果这个不太好理解,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吧,就是纸上谈兵。这个故事以前小学都学过,我们能说这个人懂得打仗吗?做到知行合一后,我们就会按照本心去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就会发现,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只是良知有时被私欲所隔断(宋明理学并非禁欲主义,所说的“人欲”“私欲”往往指的是不正当的欲望,正当欲望也被看作“天理”,例如饮食是天理,暴饮暴食、铺张浪费、公款吃喝就是“私欲”),或为利所诱,或为威所屈,或畏难而退,对善恶也变得麻木,如同一面铜镜上生锈蒙尘,不能照物。当良知不为私欲所蔽而显现的时候,在王阳明看来,这便是行了。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产生去帮助他的念头,这便已经是行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又没有去帮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产生,便已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一恶念产生,便也是行了伐而绝其恶念,同样是行。很多道理人们自认为从小就知道,可是这些道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是真知。就像将百科全书储存在电脑里,电脑并不因此而“博学”一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六
陶行知,时代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教育事业中的一座丰碑。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传颂。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追求,更是我们每个人成就自己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首先教会了我对知识的重视和尊重。知识是我们前辈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泉。对于向我求知的人而言,知识是一切起点。然而,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并不能真正造就一个人。陶行知强调知识应该与行动相结合。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吸收知识,而是要主动运用知识,去实践,去创造,去改变。
在实践中,我渐渐理解到“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不断地反思和实践。知识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行动,而行动则检验并丰富我们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反过来,通过实践,我们又能发现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实践中的反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使我们更加自省,也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正是有了这样的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陶行知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人共融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包括了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等等。每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互相帮助,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行动与他人的知识和行动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也才能共同迈向更高的目标。这就是“知行合一”背后所蕴含的关于合作、分享和奉献的理念。
最后,“知行合一”教会了我珍惜自己的时间和机会。时间是有限而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于积累知识和实践。每一次机会都是难得的增长经验的契机。我们不能被困扰于琐事和消极情绪之中,而是要抓住机会,勇敢踏出一步。正如陶行知所说:“知而不行,则从不知开始;行而不知,则从知而不行开始。”我们要在行动中不断追问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只有不断地行动,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得到真正的转化和成长。
通过对“知行合一”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追求个人价值的方法,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永远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欲望,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陶行知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位领军人物,他的理念“知行合一”不仅仅适用于教育领域,更是适用于每一个崇尚进步的人。通过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不断提升,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知行合一”,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