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国摘抄感悟读书笔记篇一
:这段话和上面那段差不多的理解。这两段话体现了格劳孔和苏格拉底对真理始终抱以敬畏态度,对自己不敢肯定的观点绝不轻易传播与他人。但反观现今,某些媒体、个人似乎已经丧失了思考和判断能力,有些是基于利益,有些是一时兴起,有的则是为了引人注目而不顾影响、不问真假,随意传播不加证实的观点、知识、事件。(9)当初我们研究正义与非正义的定义以及绝对正义与绝对非正义的人是什么样的,为的是可以有一个样板。这些样板为的是根据菏泽写标准来判断我们幸福与否,还有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是不指望现实中能出现和样板一样的东西的。
理想国摘抄感悟读书笔记篇二
:物极必反。没有法律约束的自由与民主,都是虚伪的。绝对的自由即野蛮,他们不是追求民主和自由本身,他们追求的是民主、自由所带给他们的利益。(13)“只要选择是明智的,他今后的生活是努力的,即使是最后一个选,问题也不大,他还是有机会选到他满意的的生活模式的。因此,希望第一个选择的人慎重对待,最后一个选择的人也不要灰心。”
(14)无论什么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过错。
理想国摘抄感悟读书笔记篇三
:不完全接受这个观点,我只能说习惯是制度形成的一部分因素。我觉得制度更大程度上源于公民对现状的不满及其对与之相反的状态的向往。(12)苏: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过分的自由只能导致极端的奴役。......极端的奴役源于极端的自由,所以我认为或许只能从民主发展而来。
理想国摘抄感悟读书笔记篇四
4、色拉叙马霍斯:多么智慧的苏格拉底!他拒绝亲自传授,还到处跟人学习,而且从不对那些人说一声“谢谢”。
5、邪恶的心灵肯定有一个邪恶的管理者,而善良的心灵必然有一个善良的管理者。p34
12、强壮的身体不一定会塑造一个好的心灵和品格,相反,一个善良的心灵和品格会使身体更加的强壮。p87(倘若我们对人的心智做了充分的训练,然后再让这成熟的心智管理我们的身体)
24、最坏的人的特点是:清醒的时候都能干出梦中出现的坏事。p264
翻开通行的诸多法理学或者法律思想史教材,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人们都不难阅读到关于柏拉图法哲学思想的或详或略的介绍和评论。在内容介绍方面,无论如何也少不了“哲学王”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法治”;对这两个基本内容的评论则是异口同声地将“哲学王之治”定性为“人治”,又因为其“ 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表达了自认为同样属于高明“智者”的“宽恕”情怀:柏拉图还算“迷途知返”,在实践中遭遇失败后毕竟还是踏上了“法治”的正道。假如柏拉图地下有知,对这样的评论不知是啼笑皆非,还是像打发那位“务实”的青年人那样慷慨地赠予两枚金币,而请其离开自己高贵的思想殿堂?当我们认真领会了柏拉图的思想主题和言说进路之后,或许可以作出符合柏拉图真实立场的判断。
记得有一次我与邓晓芒先生闲聊“圣人”与“智者”的区别。邓先生表达了这样的大意:圣人与智者无疑都是聪明人,都能戳穿那层导致神秘感的窗户纸;他们的区别在于智者在戳穿那层窗户纸之后乍乍呼呼,忙于向众人宣示自己发现了隐藏于窗户纸背后的“真相”,而圣人则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在糊窗户纸上———把那层戳穿了的窗户纸小心翼翼地再次糊上,不是忙于宣示什么,而是决意把看到的“真相”隐藏起来,且精心地准备着一套万难识破的“谎言”。柏拉图没少嘲弄当时那些乍乍呼呼的“智者”,而且郑重其事地编织着“高贵的谎言”,看来柏拉图是以“圣人”自居的,干的也是“圣人”的活计。
那么,柏拉图戳穿的是一层什么样的窗户纸?他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真相”?说柏拉图戳穿的是政治的那层窗户纸大概不会引来歧义,政治意味着共同体的生活,意味着共同体生活的基本秩序,意味着共同体基本生活方式的选择。离开共同体的生活,人将不成其为人,有如先秦大儒荀子所言,人之所以能够无畏于虎豹豺狼的利爪,因为其“能群”;“无序”或者“失序”都不可能有共同体生活,这就意味着对基本生活方式的立法决断和权威维护。由此看来,政治家和立法者是人的生活世界须臾不可或离的,“群龙无首”是有悖人世常理的。
可严格说来,这算不上是一层窗户纸,更无需“圣人”和“智者”来予以戳穿,因为它是透明的。柏拉图戳穿的那层政治的窗户纸的要害在于“同舟”却难以“共济”,由此导致覆舟于汪洋大海的致命危机———那群水手都不再各司其职,都不再听命于船长,都自认为比船长更高明,都各自心怀鬼胎而又将船长当成共同的敌人。柏拉图戳穿这层窗户纸所看到的“真相”是:不是彻底否弃“哲学王”,而是人人皆以为自己才是“哲学王”,人人都在争当“哲学王”;不是彻底否弃“立法”的重要性和“法律”本身的必要性,而是人人皆以为自己才是高明的“立法者”,尤其是人人皆以为惟有自己为王才能更好地坚持“以法为治”,将颠簸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安全地驶向宁静的港湾。
换言之,柏拉图看到的“真相”在于,“法治”被颠覆的最大力量就潜藏于其自身之中。因为有如柏拉图聪颖无比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说,法治要义有两端:一是法律为共同体所有成员一体遵循;二是为所有成员一体遵循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最好的法律。很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最好的法律”,这正是那个始终动荡不安的幽灵,柏拉图戳穿那层窗户纸看到的其实就是这个幽灵的“真相”:为了共同体的生活秩序,法律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对法律的遵守却未必是人人自觉自愿的选择,倒是常常将规避法律,或者诅咒因违法而必定遭受的法律制裁的理由归结为这法律不是“最好的法律”。
柏拉图决意不让这个幽灵公然现身,他要把戳穿了的窗户纸再次糊上。于是乎他不像智者那样高喊:大家看啦,看看别人,也看看自己,谁不想当哲学王?这一声高喊很有可能搞得人人面红耳赤。柏拉图不嘲笑“哲学王”,相反地,他将“哲学王之治”确立为政治共同体第一种近乎神圣的选择,之所以说是“近乎神圣”的,是因为“哲学王”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灵魂上都近乎完美,是集高超的政治技艺和立法智慧于一体的人,准确地说简直就是神人。在那部被视为倡导“人治”的《理想国》中,柏拉图详细地讲述了培养伟大的“哲学王”所必需的“教育大纲”和“必修科目”,包括体育、诗歌、音乐、天文、数学、哲学、神学等等,真所谓“德、智、体、美全面塑造和发展”。对于“哲学王”的这种尽善尽美、至真至纯的金刚之身和不朽灵魂的锻造,即便有人提出异议,其异议的合理性根据也必定在于怀疑作为血肉之躯的有限存在者———人是否有可能达此境界,人毕竟不是神!
其实,柏拉图呼唤的正是人们的这种“异议”,他甚至明确告诉人们自己讲述的是“高贵的谎言”,高贵者在于人心不死,始终鲜活思进,怀想至善的理念,以便能够制定出“最好的法律”;而“异议”难道仅仅是针对“王者”而发,难道不是包括“王者” 在内的人人也不能自免的“反省”和“警戒”?王者非人人能为,而为王者亦非事事能为;人人皆有限,事事应有度。看来为了人世间生活的正常运转,我们必须得有“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当城邦中找不到一个在身体和灵魂上一开始就高于同侪的王者,就像在蜂巢中找不到蜂王一样,那么〔我们〕就必须聚拢来,写点东西,〔以此〕来追寻最真的政制的踪迹”。这决非无奈的退却和下降于平庸,而是基于人的有限性判断所必定作出的正确选择。
人世间的“真理” ———厉行法治———就在这一正确的选择中显现出来了:我们“必须聚拢来,写点东西”———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秩序立法创制,我们自己就是“立法者”;作为立法者,我们不可能制定出完美无缺的法律,而人人皆以为自己乃是“哲学王”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值得人人自省的倒是自己是否真正具有“哲学王”高贵的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的最起码表现正在于遵守自己创立的法律,绝不能因为不是“最好的法律”而自行超脱于法律的规制。
在此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乃是伟大的“法治国”,他所编织的“哲学王之治”的高贵谎言,召唤的其实是伟大而赋有尊严的护法者和守法公民!
理想国摘抄感悟读书笔记篇五
:外界给我们的苦难是无法对抗的,但是它停留多久却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我们把它放大化了,去逃避、不敢面对,躲在角落里埋怨,积压成结。想起自己刚刚大学的时候那些烦恼与痛苦,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杂念太多才是痛苦的根源,心静、心净、心境。
(2)思考,尊重每个人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