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学习目标:
2.能用“一……就……”写句子。
3.能理解更羸的话,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惊弓之鸟”的内容,并能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一、收集有关大雁的资料。
二、我会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命拉
三、我会理解:
1、查字典理解射箭能手()信不过()悲惨( )愈合孤单失群( )大吃一惊()。
2、找近义词理解本事()孤单()
四、我会读(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能跟同学分角色朗读就更好了)
五、我会了解大意并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提示)什么人什么时候干什么?先写、再写、
一、小组汇报课前导学情况,提出、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全班互动解决。
二、品读探究:
1.释词解句。
认真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div
我会画也会填空:同样是一个“直”字,描绘的确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一个“直”字是写大雁();后一个“直”字是写大雁()。
2.比较朗读。
3.句段练习。
(1)“它”指的是。
(2)因为它,所以飞得慢;因为它,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听到弦响,心里害怕,所以就;因为它使劲往高处飞,伤口又裂开了,所以。
(3)从更羸说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4.读一读,照样子填空。
大雁
一
一
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
就
就
拼命往高处飞。
妈妈
有空,
5.再读课文,我知道
(1)“惊弓之鸟”的意思。
(2)更羸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且能对观察到的事物作出果断判断的人。
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1我会用形近词组词
惨()愈()拼()魏()箭()
渗()愉()瓶()巍()煎()
2、快乐连一连。
形容非常吃惊的样子。能手
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大吃一惊
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惊弓之鸟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孤单失群
1、成语接龙
大吃一惊——惊弓之鸟-----鸟语花香----()-----()
2、课外读读感兴趣的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张弓、一支箭。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吗?谁能说一说弓箭的用处?
生:弓箭可以用来打仗。
生:弓箭可以用来打猎。
师:如果只给你一张弓,让你射下天空中正在飞翔的大雁,你能办到吗?
生:不能。
师:可是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只用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是怎么回事 ?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惊弓之鸟》请看老师板书课题,可以和我一起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就得以调动,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的声音非常响亮。怎样才能知道故事的内容呢?
生:读课文。
师:大家愿意自己读还是听我读?
生:自己读。
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到讲台前教读生词。强调:羸、弦、愈
(互动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师生、生生之间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过程。商讨的语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自读自得,合作交流。
1、自读,标画重点句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边读边标画,看哪些句子表现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轻声读,标画重点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生:小组讨论,组长负责归结小组意见,其他同学负责补充。
3、分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我画的是“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因为,如果更羸的射箭技术不高的话,魏王根本不可能让他陪同。
师:你把课文读懂了。
生:我画的是“更羸并不取箭……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因为更羸不用箭就能将大雁射下来,确实很神奇。
师:你理解得很好。
生:我画的是“更羸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个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因为我从更羸的自信看出他的射箭技术很高。
师:你能用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更羸的自信吗?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样?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能说得详细些吗?
生:听了他的读,我仿佛看到了更羸自信的神情。
师:你能展开想象,在脑中形成画面。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大家学着他的读法读一读。
生:学着读。
师:谁还画了其他地方?
生:我画的是“你有这样的本事?”和“真有这样的本事!”我从魏王态度的变化看出更羸射术神奇。
生:看到更羸射下大雁时魏王可能这么想:更羸果真厉害,真了不起!我从魏王“大吃一惊”看出来的。
师:说的真好。谁能有自己的声音和表情表现出魏王当时的心理?
生:读,互相评价。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很想表现一下,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第一原则。)
师:读两句话。我读的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好。
生:老师读出了魏王先是疑惑又大吃一惊的心理活动。
师:那我们练习读他俩的对话,好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学时,我注意从“读”为本,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入情入境。)
师:谁还画了其他地方?
师: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很会提问题。(课件出示本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看更羸是怎样观察,怎样思考的。
生:齐读。
师:更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更羸看到一只大雁,慢慢飞来,想到它受过箭伤。
生:更羸听到大雁叫声悲惨,想到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生:从受过箭伤想到它害怕弓弦的响声。
生:大雁听到弦声就会拼命挣扎,一挣扎伤口就一定会裂开,从天上掉下来。
师:说的真棒。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
生:我知道。我从课外书上学过大雁的知识。因为更羸经常打猎,对大雁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他知道大雁都是成群活动的,并且将听到的雁鸣跟以往听到的雁鸣进行了对比。
师:你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不简单!
(突出重点,以学为主,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势互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趋向全面,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感受到合作共事与分享成果的愉快。)
师:从这一段我们看出更羸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生:还善于动脑,善于分析。师:是啊,更羸能根据所观察到的进行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下面老师也来考考你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好吗?(出示填空: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因为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所以——————。因为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所以——————。)生口头填空师:你们和更羸一样,很了不起。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以为又有箭来,就想往高处逃命,结果掉了下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你明白它的意思了吗?生:“惊”是害怕的意思,“惊弓之鸟”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四、畅谈收获,拓展思维。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应学习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
生:我认为更羸不爱护环境。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啊。
师:你们的说法很独特,说明你们很善于动脑子。
生:我认为应学习更羸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品质。
师:观察与思考确实很重要。
(解放学生的头脑与嘴巴,使全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疑问。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五、课题延展,走向生活。
1、“惊弓之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风吃吹草动就非常害怕。
2、生活中与鸟有关的成语还有很多。课下,请大家进行搜集比赛,看哪个同学
搜集的最多。(加强体验学习与发现学习,但接受学习仍是重要的和特有的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教师只有给予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学生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内撷取属于自我的东西,即学生的独特体验。虽然这些独特的体验有时略显稚嫩抑或稍嫌偏颇,但这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幼芽。教师地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管其感悟是清晰还是模糊,肤浅还是深刻,片面还是全面,谬误还是正确,都要小心地呵护之,激励之,保护好学生这种独立感悟的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案点评:
使每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卡耐基语)。本教学设计从“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辅射开去,抓住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作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更羸()拉弦()愈合()
输赢()悲惨()更羸()
二、想一想,“果然”和“居然”有什么不同?用这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三、选择词语填空
装饰装扮
新年到了,孩子们把教室()得十分漂亮。
继续连续陆续
早晨,学生们()地走进了校园。
珍贵宝贵
老师把这一条意见当作最()的礼物。
【能力迁移】
一、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因为这只大雁受过箭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_______________所以叫得悲惨。
3、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掉了下来。
二、我会填
1、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_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
2、更羸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奥赛】
收集成语故事,组织召开成语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成语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碰到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返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实录一:
师:“惊弓之鸟”案谁会破?要破案先得怎样啊?
生1:先要找到案子的线索。
生2:破案的第一步是先寻找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一举侦破。
师:说得真好,不愧是我们班的“福尔摩斯”。“惊弓之鸟”的线索是什么?
生1:线索是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
生2:有了弓和箭,才能射到鸟,为什么更羸不放箭,就射下了大雁呢?
师:对,这就是“惊弓之鸟”案的第一条线索。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研究研究。
[反思]
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善于质疑在于教师的引导得法。教师通过创设“破案”的情境,启发思维,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实录二:
师:(微笑着)“惊弓之鸟”案可以结案了吗?
生:(齐)可以结案了。
师:真的可以结了吗?
生:(一部分迟疑地)可以结了。
师:(语重心长地)同学们,一个有高度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警官,在结案之前会叮嘱自己:“这案没有疑点了吗?事实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了吗?”于是,他会重新审视案件,努力寻找新的疑点,使案子水落石出。
(众生默然,有的低头思索)
生:老师,这个案子还有一个疑点:为什么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心里很害怕?
生:(齐)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思]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教师籍着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富于启发、诱导的语言,再次创设情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深处,掀起思维的波澜,由表及里,由过溯因,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拓展课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实录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它以前曾听到过弦响。
生2:因为它以前被箭射伤过。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雁以前被箭射伤时的情景。
生1:秋天到,天气凉,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队伍往南飞。忽然,一枝箭从下面飞速射来,领头雁来不及躲避,箭擦破肚皮而过,大雁负了伤,落在了雁群后头。
生2:一天,两位将军比赛箭术。这时,一群大雁从远处飞来,他们商量一同射雁来决定输赢。比赛开始了,只听得“嘣”的一声,两枝离弦之箭飞速射出一枝射中了最后的一只大雁,另一枝穿透了领头雁的翅膀。领头雁跟不上雁群,只能孤单飞行。
[反思]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实录四:
生1:因为这只大雁没有受过箭伤。
生2:这只大雁虽然是单飞,单它飞得比较快,叫得声音不悲惨。
师:大雁为什么单飞呢?
生1:这只大雁可能是偷偷跑出来游玩的。
生2:它是帮助同伴寻找食物的。
生3:这只单飞雁出来寻找自己的儿女。
[反思]
正理反推,激活思维。通过创设“第二次打猎”的情景,让学生依托课文提供的事实从反面展开丰富想象,进一步弄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实行思维变通,全面、准确、深入地领悟更羸推理之缜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教学实录五:
师:(出示词语卡片:弦响、伤裂、掉下、害怕、高飞)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愿意上台的同学,请把这五个词语按照更羸分析推理的思路排列顺序,贴到黑板上的方框里。
(五名学生上台排列词语:弦响 害怕 高飞 伤裂 掉下)
师:谁能用上“因为……所以……”将更羸的推理分四个过程说一说?
(指定多名学生说)
师:谁能再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更羸的推理过程说一说?
(指定多名学生说)
[反思]
这项训练突出了句群的因果结构,旨在探求事物的内在因果,由因导出果,由果上溯因。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实录六:
师: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被弓弦吓怕了的鸟。
师:课文中指——
生: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大雁。
师:这是惊弓之鸟的本义。这个成语还有更深的意思。请大家来做填空题(出示课件):
1.受过箭伤的大雁 ,心里很害怕。
2.被蛇咬过的人 ,心里很害怕。
3.被解放军打败过的敌人 ,心里很害怕。
4.以上这些受过惊吓的人或物, 心里很害怕,都可以说是“惊弓之鸟”。
5.“惊弓之鸟”用来比喻 的人或物。
(学生交流)
师:我们生活中有类似“惊弓之鸟”的情形吗?
生1:一次上体育课,我跳“山羊”,不小心摔了下来,后来,老师让我们跳箱,我害怕了,就假装肚子疼,成了“惊弓之鸟”。
生2:我爸爸学骑摩托车,将围墙撞了个洞,以后他再也不敢学骑摩托车了。现在,他仍旧骑自行车上班。我爸也是“惊弓之鸟”。
生1:大雁哪大雁,只要你听到“嘣”的弦响时,不忙往上飞,就不会命丧黄泉了。
生2:可怜的大雁,要是你沉着冷静,就会平安无事的,其实,箭并没有射来。
师:(对前面发言的学生)你们又有什么话对自己或爸爸说?
生1:以后,体育老师再让我们跳山羊、跳箱,我一定要掌握动作要领,沉着冷静地想法跳过去,更不会做“惊弓之鸟”,假装生病了。
生2:我要把“惊弓之鸟”的故事讲给爸爸听,告诉他,摔了一跤不要紧,只要以后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就一定能学会骑摩托车的。
[反思]
结课前的“点睛之笔”,这一训练的设计体现了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以练导学的特色。它既是对学生遣词造句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启迪,通过个别、一般等关系的变换,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严密性。“惊弓之鸟”一词的理解、运用和寓意的把握可谓水到渠成,同时又联系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色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究,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和谐发展。1、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风,对于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特点,不断创设破案的情境,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景,结合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对“大雁被箭射伤”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设想“第二次打猎”的情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3、“想”是用无声语言进行思考,“说”是用有声语言表达思维。本课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体现了“想了要说”和“要说就得想”的双重训练,达到了以练导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