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圣母读后感篇一
卡西莫多,他从小被大家看做魔鬼,正因为这样,很多很多人不喜欢他,父母也是如此。他一只眼睛看不见,耳朵除了钟声什么也听不见,因为他住在钟楼里,每天敲钟,非常可怜。
爱丝梅拉达,一个快乐而又漂亮的小女孩,她有一只羊做伴,她每天用美妙的舞姿来展现内心的喜悦,当然她也被别人认作是魔鬼。但有三个人却同时喜欢上了爱丝梅拉达。
教堂的副教主大人,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想把爱丝梅拉达杀死,最后没想到伤的是自己。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心灵美才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圣母读后感篇二
一花一木一世界,一生一世一双人。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这本书反映的是以加西莫多想要为爱冲破教条束缚为主线,侧面烘托了底层人民在沉重的黑暗制度中苦苦挣扎、发生冲突的一系列剧情,导致最后以悲剧收场的结局。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加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无悔的爱情。那么令人羡慕。
花季年华的我,也同样避免不了对爱情的憧憬。可现在社会上所谓的爱情,有时候还真让人羡慕不起来。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由古溯今,古代旧制度的男权至上,使很多男人拥有三妻四妾的权利。而如今的一夫一妻制,虽然限制了这种“权利”,但就像陈奕迅的歌词里唱到:“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才让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制度是变了,但现在的交往,会分手啊,现在的婚姻,也会离婚啊。何求一双人呢?!
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xx年为121万对,20xx年为133.1万对,20xx年为161.3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逐年攀升。这种始终会离开的,又怎能让人有所期待呢?!
小说和诗词,固然可以以小见大,但离我们着实还有点距离。而就在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震撼了我的心。
味芳历经重重挫折,在年近半百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她的归宿。但在八十多岁的时候,阿尔茨海默症的到来,使她忘记了几乎所有事情,自己的孩子都已经记不得了,却记得当年她要等的那个人——树峰。我实在很难想象到换上阿尔茨海默症这种全面性痴呆的症状的人,忘记了所有,却还能记得自己的另一半。或许,是大半生的执念?那时候,我相信,爱情的花总会开。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加西莫多的生死相随,是元稹的曾经沧海,是味芳的我只记得你。无一不是让人羡慕的。
如今社会的“爱情”,显得有些物质,显得有些不纯粹,和很多利益有了交集,甚至为达到目的可以口是心非。而我想,看见爱情最美的模样。
我相信,乌云总会散去,彩虹即将到来,我相信,我等的,终究会来。
莫让花开和流年相错。珍惜现在的美好,余生还请多多指教。
圣母读后感篇三
歌剧《巴黎圣母院》以其震撼的舞台效果,绚烂多变的.灯光和演员的实力演出赢得众多的好评,精彩的舞台剧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同时也被剧情深深地吸引,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演员的歌声里饰演的各个角色独特形象,这样精彩的歌剧自然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以下就以里面三个角色,不同的演唱风格,音色,旋律以及表演的角度来浅谈一下。
我想说的第一个角色是——孤儿加西莫多。饰演加西莫多的男演员自带了一把低沉哀切的声音,他扮演的加西莫多实在让我记忆深刻,悲惨的身世早就了加西莫多的形象在歌剧里就是受人怜悯的,他被父母遗弃,从小被主教收养长大,他独眼,容貌丑陋,还驼背,他自卑,长大之后只能在钟楼里谋得一份敲钟的工作,别人都只会嘲笑他,捉弄他,只有爱斯梅达拉愿意靠近他,不怕他的恐怖,歌剧里加西莫多唱的悲伤又苍凉的音乐《愚人教皇》和《danse mon esmeralda》,他卑微地爱着爱斯梅达拉,卑微地等待着爱斯梅达拉的回应,即使爱斯梅达拉不爱他,加西莫多的嗓音很沙哑低落,每唱一句歌词,都带着长长的尾音,旋律缓慢低沉,好像在心底里的不断的呼唤。
第二个角色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孩爱斯梅达拉,扮演爱斯梅达拉的女演员把这个角色风尘化了,给我的感觉,这个爱斯梅达拉更加是沦落了风尘遭受不幸的女子,和原著中,那个纯真善良,对爱情带着美好憧憬的,会带着小羊在街上跳舞的女孩子不太像,她扮演的是女郎而不是女孩,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她的长相很美丽,她的声音也很美,是女中音,她的表演很风尘,但也是性感中带着一点的诱惑,所以导致了主教对她有所执念,爱斯梅达拉唱的《bohienne》音乐是凄凉,流浪,相对是比较轻快的,她和族人一起流浪到了巴黎,无家可归,所以她歌声里似乎还带着自由的风。
第三个角色是代表着封建势力的主教弗罗洛,他的出现,就立刻可以将空气凝滞了一般,他声音严肃无情,吐出来的一词一句都那么的冰冷,音色低沉,属于男低音,他是收养了加西莫多的人,他的本性可能还是善良的,可是爱斯梅达拉就好像是那个能诱惑人犯罪的苹果,于是他对着爱斯梅达拉只有强烈的占有,这个演员把主教的那种阴沉,冷酷,挣扎的感情都表演得淋漓尽致,他的歌声里的旋律也一样随着他内心的挣扎而高低不平,他应该是里面最黑暗的一个角色,每次他的出场都令人十分压抑。
就算没有看过原著《巴黎圣母院》,光是看这个歌剧就能够知道这肯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昏暗的灯光,和一直都十分沉重的音乐,以及演员的脸上似乎始终都带着一种阴郁,这样极致的演技却把世界许多的人都打动了。
圣母读后感篇四
我在周日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巴黎圣母院,里面讲的是18世纪法国一场伟大的悲剧性爱情。它的女主角名叫爱丝梅拉达,在这个可怜的以卖艺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盯上了,而最后却被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相救。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悲惨。还好,弗罗洛最终遭到了报应,被卡莫西亲手推下高楼而死!我真为她感到可怜。看电影时我不禁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部伟大的中世纪爱情悲剧,是由吉卜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引起的,当她在街边卖艺了来维持生活时,正好被有一颗恶毒心肠的教堂副教主弗罗洛给发现了。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爱丝梅拉达错误的爱上了弓手队队长弗比斯。弗罗洛却千方百计地想把爱丝梅拉达占为己有。为了正义,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直信奉入神的副教主。这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当时残暴统治的反抗!
爱丝梅拉达斯死后,卡莫西抱着她的尸体死去,也算是得偿夙愿了。
电影中总是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少女的热情和纯美,残疾的身体和善良的心灵。看完这部电影,我反复回想着那美丽壮观的场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远印在脑海中,以填补我那时对美肤浅的认识。
巴黎,尤其是那时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时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从圣母院的钟楼顶上眺望,景色真是灿烂多彩,绚丽迷人。让我们闭上双眼,默默为卡莫西与爱丝梅拉达祈祷吧!爱情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缕尘土。人的欲望如果永无休止的发展,只会制造悲剧,毁掉美,毁掉一切!
圣母读后感篇五
自从无障碍电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蒋鸿源老师提议下制作成功后,浦东新区图书馆经常组织我们观看,巴黎圣母院观后感。从此,无障碍电影走进了残障人士的生活。在观看了《悠悠风铃声》、《建党伟业》、《雨人》、《巴黎圣母院》等电影后,尤其是《巴黎圣母院》印象尤为深刻。
电影讲述了在1428年“愚人节”,巴黎圣母院门前广场上“奇迹王朝”的穷人们正簇拥者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载歌载舞,气氛欢快。姑娘出众的外貌与优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户后窥视的神甫弗罗洛欲念横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声让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钟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抢来。宫廷卫士菲比斯巡视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达,两人因此相爱。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两人去约会时刺伤了卫队长,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以至于埃斯梅拉达被判绞刑。
卡西莫因劫持埃斯梅拉达被处于鞭苔示众,埃斯梅拉达挺身而出,送水给他解渴,观后感《巴黎圣母院观后感》。埃斯梅拉达临刑时,卡西莫多出于对姑娘感激和爱慕把她抢回圣母院里保护起来,并用他心中最美好的声音-圣母院的钟声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弗罗洛得知埃斯梅拉达来到圣母院以后就一直企图迫害埃斯梅拉达。但被卡西莫多赶走,他因此怀恨在心,煽动国王不顾教堂的“避难权”派兵把埃斯梅拉达抓走。最后被杀害。
卡西莫多四处找不到埃斯梅拉达发现神父躲藏在教堂一个角落,愤怒的他将这个罪魁祸首摔下钟楼。然后他赶赴埃斯梅拉达的墓地,静静地躺在她的身边守护她到永远。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地将“美与丑”这两件人类始终关注的事情放在一个充满戏剧化的故事里进行强烈对比,让观众从新的角度审视究竟何为“美与丑”,在震撼人的同时使审美观得到一次提升。巴黎圣母院神甫弗罗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爱生恨,迫害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电影描绘出了巴黎圣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几只鸽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电影从视听语言上来说,色调灰暗无光、声音微弱,营造出一种由死亡带来的恐惧与悲凉,震人心魄,久久难忘。从中揭露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的虚伪,宣告笼罩人类已久的“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电影的音乐对观众具有最佳的心里穿透力,令人难以忘怀。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圣母读后感篇六
在不久之前,一座举世无双的建筑艺术瑰宝,在无情的熊熊烈火中吞没了,而这座建筑便是巴黎圣母院,我也阅读了《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它有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著。本书采用了插叙与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五世纪巴黎社会风貌。
巴黎圣母院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巴黎副主教克罗德指使卡西莫多劫持爱斯达梅拉,卡西莫多因此被判刑,在行刑之时爱斯达梅拉不计前嫌给卡西莫多喂水,后来爱斯梅拉达受到嫁祸而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从刑场救出她藏于圣母院之中,却被克罗德抓住,在行刑当日,卡西莫多将克罗德从楼顶推下坠死,自己则在爱斯达梅拉的遗体旁自尽。
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问题,美与丑是相互共存的,没有美就无丑,有了丑才会显现出美的存在,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心灵上美,外表丑的人或者他的内心才是最美的,而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只会表面功夫,内心却很险恶,而真正美好的人却只在人海之中,不管再美好的心灵还是在富丽堂皇的建筑,都有终结的那一天。
让我们为卡西莫多与爱斯达梅拉,默默祈祷吧,也为流传千年的巴黎圣母院所祝福吧。
圣母读后感篇七
自从无障碍电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蒋鸿源老师提议下制作成功后,浦东新区图书馆经常组织我们观看,巴黎圣母院观后感。从此,无障碍电影走进了残障人士的生活。在观看了《悠悠风铃声》、《建党伟业》、《雨人》、《巴黎圣母院》等电影后,尤其是《巴黎圣母院》印象尤为深刻。
电影讲述了在1428年“愚人节”,巴黎圣母院门前广场上“奇迹王朝”的穷人们正簇拥者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载歌载舞,气氛欢快。姑娘出众的外貌与优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户后窥视的神甫弗罗洛欲念横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声让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钟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抢来。宫廷卫士菲比斯巡视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达,两人因此相爱。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两人去约会时刺伤了卫队长,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以至于埃斯梅拉达被判绞刑。
卡西莫因劫持埃斯梅拉达被处于鞭苔示众,埃斯梅拉达挺身而出,送水给他解渴,观后感《巴黎圣母院观后感》。埃斯梅拉达临刑时,卡西莫多出于对姑娘感激和爱慕把她抢回圣母院里保护起来,并用他心中最美好的声音-圣母院的钟声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弗罗洛得知埃斯梅拉达来到圣母院以后就一直企图迫害埃斯梅拉达。但被卡西莫多赶走,他因此怀恨在心,煽动国王不顾教堂的“避难权”派兵把埃斯梅拉达抓走。最后被杀害。
卡西莫多四处找不到埃斯梅拉达发现神父躲藏在教堂一个角落,愤怒的他将这个罪魁祸首摔下钟楼。然后他赶赴埃斯梅拉达的墓地,静静地躺在她的身边守护她到永远。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地将“美与丑”这两件人类始终关注的事情放在一个充满戏剧化的故事里进行强烈对比,让观众从新的角度审视究竟何为“美与丑”,在震撼人的同时使审美观得到一次提升。巴黎圣母院神甫弗罗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爱生恨,迫害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电影描绘出了巴黎圣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几只鸽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电影从视听语言上来说,色调灰暗无光、声音微弱,营造出一种由死亡带来的恐惧与悲凉,震人心魄,久久难忘。从中揭露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的虚伪,宣告笼罩人类已久的“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电影的音乐对观众具有最佳的心里穿透力,令人难以忘怀。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圣母读后感篇八
话剧改编自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历时100分钟。
话剧开始,一群现代人在圣母院游玩拍照,然后电闪雷鸣,时光回到15世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母亲将自己的孩子遗弃在圣母院门口,院长弗洛罗发现了婴孩,并收养了他,取名卡西莫多。转眼25年过去,卡西莫多已长大成人,独眼、驼背、跛足,容貌异常丑陋,作为圣母院的敲钟人,对院长弗洛罗惟命是从。
有一天,吉普赛人来到了巴黎,在圣母院广场表演歌舞,其中有个叫爱斯梅拉达的姑娘,舞姿优美、活泼可爱,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也在院长弗洛罗内心深处激起涟漪、生起欲望。于是,弗洛罗派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抢回圣母院,但被骑兵卫队队长弗比斯救了下来,并俘获美人芳心。卡西莫多被捕,接受鞭笞,人们在呐喊、批判他的罪行,唯有爱斯梅拉达于心不忍,喂他喝水,无意中走进了卡西莫多的心。然而,弗洛罗贼心不死,趁着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在约会之际,用刀重伤了弗比斯,嫁祸给了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遭受不白之冤,接受了审判,而此时弗比斯却在与公主约会。关键时刻,爱斯梅拉达被卡西莫多救走,但却没能逃脱弗洛罗的魔掌。在发现真相后,卡西莫多将弗洛罗从楼顶推下摔死,然后在爱斯梅拉达尸体旁自尽。剧目完结。
整个剧情故事紧凑,扣人心弦,也很压抑。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心地善良,自由的灵魂,因意外而与英俊勇猛的骑兵卫队队长弗比斯相遇、相爱。英雄救美,本是世间最美好的相遇,也是万千少女、少男梦寐以求的浪漫,却成了悲剧的开始。在自己身陷囹圄之时,倾心相恋的对象不仅没有挺身而出,却在别处与情人相会,爱情的悲剧莫过于此。或许一见钟情本是想象中的美好,日久生情才是现实中的浪漫。
弗洛罗是圣母院的院长,也是宗教精神在世间的化身。圣洁的象征下,却无法掩盖世俗中人难以遏止的欲望。作为宗教世界丰碑似的建筑巴黎圣母院的院长,必定也是通过层层筛选、重重考验,曾为万千迷茫的世人带来宗教神性的光芒和心灵的救赎。但是面对活泼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内心占有欲顿起。强占不成,就要毁掉。几十年的虔诚,虽有内心的挣扎,但终被一线恶欲蒙蔽,个人生命的终结,圣母院声名的玷污,宗教神性的倒塌,在瞬间发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卡西莫多,生下被弃,在圣母院长大,独眼、驼背、跛足,容貌异常丑陋,遭无数人另眼相看,内心孤僻,差不多承受了世间大部分的不幸。然,可怜,却未必善良。遵从弗洛罗的命令,劫走爱斯梅拉达,是不幸的开始,却也是重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惟命是从,只在生物学意义上称之为人,在精神上还是奴隶。但因受到了爱斯梅拉达的恩惠,内心萌生了爱的火苗,自我意识崛起,那一刻,才是真正的人。虽,心智不全的人,未必真正懂爱;然,为之生为之死,确有信念。
圣母院之内,未必圣洁;丑陋之下,未必无善。世人大都披着一层面具在俗世中游走,号称是为保护自己,可有几人能真正坦然相见?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人性的复杂,并不在于人的嬗变,性格的矛盾,而在于无知与信念的缺失。大道至简,而我们却一直在强调复杂。
爱是世间最伟大的感情,也是真善美的化身。然而,世间多少事,以爱的名义,圣洁或卑劣;世间多少人,苦苦寻找爱,得到或失去。喜欢一朵花,会摘下它,放到手里;爱一朵花,会给它浇水,呵护它,让它自由生长、绚烂开放。父母之爱,可见一斑。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曾经让无数人敬畏向往的圣洁之地,如今除了虔诚的信徒,更多了世界各地万千来来往往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