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带有皆的古文篇一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带有皆的古文篇二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带有皆的古文篇三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况乎,译为何况呢。
4.其乎,译为难道吗。
5.何哉,译为怎么呢。
6.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带有皆的古文篇四
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带有皆的古文篇五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
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2、刘备,天下枭雄。
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
“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
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
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译:今日被休弃。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
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
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3、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4、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5、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
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
1、沛公军(于)霸上
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你太不聪明了!
b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
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
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
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
介词宾语提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
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
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
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
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