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赴深圳考察体会篇一
夏日炎炎,海风阵阵。深圳罗湖区渔民村,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我们的采访从这里开始。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这些地方可能还是泥塘呢!”见到渔民村的老渔民邓锦辉,是在村里古色古香的“渔人码头”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闲地喝茶、读报、看书。“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说起文化室,担任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的邓锦辉颇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于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记者找不到一点小渔村的感觉。鳞次栉比的小高楼、清洁宽阔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62岁的邓锦辉肤色黝黑、身体结实,看着显年轻,“你以为我有多老?我比特区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说话间,邓锦辉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渔民村社区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宽敞舒适,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记者试图寻找一些渔民生活的痕迹,一无所获。“现在除了周末钓钓鱼,生活里几乎没有‘渔民’的影子了。”邓锦辉说。
邓锦辉搬过多次家。他回忆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变样。”
改革开放前,邓锦辉与大多数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墙瓦房,过着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个月,吃住都在船上。”邓锦辉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总想,这大概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了。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渔民村的春天来了。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处处是工地,村民们也从中觅得商机,渔民村迅速组建起自己的船队和车队搞运输。“现在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砖瓦、沙石都是我们运过去的,我们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长高。”邓锦辉骄傲地说。
虽然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运输,但市场供不应求。依靠自己的船队,村民们从中山运砖头来深圳卖,一船能装两万多块砖,能挣几千元。
跑运输、做加工……20世纪80年代初,邓锦辉夫妻二人年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著名的“万元户村”。次年,村里统一盖起30多幢二层小洋楼,邓锦辉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样样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绿水绿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台大音响,可以唱卡拉ok,当时村里好多人都跑到我家来唱歌。”邓锦辉觉得,那是祖祖辈辈都没过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1985年,村里集资建成了7层高的工业大楼,制衣厂、表带厂相继入驻;1992年,村集体成立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获得分红;20__年,旧村改造完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取代了老旧的“握手楼”和“拥抱楼”,邓锦辉搬进了现在的房子中。
对渔民村村民来说,20__年12月8日是难忘的一天。
“经济发展了,我们几个居委会干部一合计,想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办了个渔乐节。”邓锦辉说,渔乐节一次大概两小时,跳舞、唱歌等节目都由村民们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练、演出其乐融融。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赞扬改革开放……”渔丰实业公司一间办公室里,传出这样一首悠扬的粤语小调,这首小调就是几位村民为今年渔乐节准备的。如今的渔民村,村集体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800万元增长到4.8亿元。“渔民村正计划对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进行全方位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贡献。”邓锦辉说。
“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蜿蜒350多米的渔民村文化长廊里,一幅幅精美的青铜浮雕记录了今昔变迁。从渔民村向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厦等许多深圳标志性建筑耸入云霄。
赴深圳考察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左右)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特区,一直以来都以其快速发展和创新精神而闻名。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深圳企业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了深圳企业的发展状况。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对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第二段:创新能力(250字左右)
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创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一家新型科技企业,该企业致力于研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该企业拥有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研发团队,在产品创新和技术领域有着强大的实力。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和实地观察,我深刻体会到了深圳企业对创新的追求,以及深圳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段:发展模式(250字左右)
深圳企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令人称赞的。在考察中,我们不仅参观了大型企业,还走访了一些初创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深圳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大型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经验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初创企业则利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思维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会。深圳的企业发展模式注重多元化,不断创新和突破,使得企业从一些传统行业向科技和高端制造转型,这为深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四段:人才引进(250字左右)
深圳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深圳积极吸引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深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深圳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前来发展。而企业也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这种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为深圳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展望未来(250字左右)
通过这次深圳企业考察,我对深圳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相信,深圳企业在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的道路上将会不断崛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也相信,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深圳企业会继续保持其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强大竞争力。未来,深圳将成为更多创新企业和年轻人的天堂,成就更加辉煌的成功故事。
结尾(100字左右)
总之,这次深圳企业考察让我对深圳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深圳企业以其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深圳将成为中国甚至全球的创新高地。
赴深圳考察体会篇三
时光进入8月,深圳迎来高光时刻,无数目光聚焦两件大事: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满1周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到来。
有人说:深圳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最具活力的创新城市。此话颇有意味,40年间,深圳诞生了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恒大集团、招商银行、腾讯、万科、深圳投控8家世界500强企业,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投资。
如果把观察的视野聚焦在世界500强的前50强,保险领域的佼佼者中国平安表现更亮眼——连续12年上榜世界500强,排名从20__年的第462位跃升至20__年的第21位,超越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中国金融类上榜企业榜首。12年间,中国平安以2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成长为万亿营收的巨头,20__年营业收入达11688.67亿元,公司市值超过1.4万亿元。在全部a股中,中国平安是唯一营收、市值双双跨上万亿台阶的企业。
世界级的优秀民营企业在深圳闪耀崛起,映衬了深圳富有活力的经济底色,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巨变、成就辉煌的最好诠释。深圳gdp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__年的2.69万亿元,短短40年间gdp增长超10000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深圳速度”。即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特殊背景下,深圳依然“勇往直前”,成为上半年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gdp总值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0.1%。
深圳何以从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贫困小渔村蜕变成如今熠熠生辉的国际大都市?民营企业为何能在深圳创造如此惊艳的“发展速度”?答案无疑是:“改革+创新”厚植了深圳发展速度的底蕴。
说起改革,1988年平安初创,时任央行行长陈慕华就曾说:“要把平安保险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正是这种对改革的远见和包容,造就了像平安这样一批深圳标志性改革产物。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今天回望,改革产物已成长为金融航母。
说起创新,中国平安的成长故事传说颇具代表性。作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中国平安用32年的时间,从偏居一隅的地方性产险公司成长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其成功发展的“诀窍”是:不畏挑战、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可以看到,此前30年,中国平安先后经历了“探索现代保险、搭建现代化企业机制平台”“专注保险经营、探索综合金融”“强化综合金融实践、探索‘金融+科技’”三个阶段。按照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说法,从20__年开始的第四个10年发展目标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成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领先的个人金融科技生活的服务集团。目前,中国平安将领先科技广泛应用在金融、医疗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全面支撑“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建设。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随着中国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转型的深入推进,科技和生态赋能效应还将推动中国平安继续前行、实现梦想。正是由于不断地转型、进取,才成就了现在的中国平安。也正是由于每个个体的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活力,才创造了如今的“深圳速度”。可以说,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过程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的成功。深圳成功发展的魅力在于,除了中国政府的长期支持和许多特殊政策提供的独特空间外,就是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保持了创新的灵魂,孕育了创新的种子。先行者们凭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的精神,书写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崛起奇迹。来自全球大量的科学家、创业者、知识分子和打工仔,他们在这座包容的城市里,寻找梦想。正是这座城市的移民文化和基因,让深圳迸发出了意想不到的活力。在市场的洗礼中,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通过自主创新培育了企业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深圳产业最亮的底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40年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而深圳正是这一场伟大觉醒、伟大变革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诚如经济学家钱颖一所言,“深圳是创业企业多、企业家精神强的地方,同时也是政府干预少、政府服务意识强的地方。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区,是践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先行者,也是释放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先行者。”美国历史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更是直言:深圳是“打开中国国门的第一把钥匙”。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创新”不仅是深圳过去的经验,更是新时代深圳发展的动力。面对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前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激励全国企业家们要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同时,向外界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力改革信号。下一步,深圳最有条件率先深化改革,担当中国下一轮改革试验的重任,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道路上,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楫扬帆、矢志前行。
赴深圳考察体会篇四
深圳,这座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中国经济的奇迹。在最近的一次考察中,我有幸前往深圳,探寻这座城市的发展奥秘。深圳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让我从中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首先,深圳的发展速度让我感到惊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令人叹为观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深圳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通枢纽和商业街区。深圳的发展速度表明,一个城市只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政策,就能够迅速崛起。
其次,深圳的城市规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考察期间,我参观了深圳市规划展览馆,了解了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蓝图。深圳的城市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注重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深圳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未来发展,公园、绿地和文化设施遍布全市,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深圳的城市规划给我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还要保持生态平衡和人文关怀,才能真正成为宜居的城市。
再次,深圳的创新精神令我钦佩。深圳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考察期间,我参观了深圳的创新产业园区,了解了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圳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和政策扶持。深圳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令人瞩目,让我感到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实力。
最后,深圳的多元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人才。在深圳的街头巷尾,可以听到各种方言和外语。深圳的多元文化不仅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体现在文化活动和建筑特色上。深圳的文化融合给我启发,一个城市的多元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一个城市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长远繁荣。
综上所述,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规划、创新精神和多元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城市,深圳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深圳将会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典范。
赴深圳考察体会篇五
在3月28日,为推进xx乡“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为景区建设积累经验,向阳乡党政班子、各村村主干、两个林场场长及五台管委会主任一行近30人在带领下冒雨前往xx区xx镇xx村及xx乡实地参观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以及考察以展示宣传窗口的建设情况。
一、考察印象
参观考察过程中,大家一路看、一路议,充分利用空隙时间加强互动交流,一天的时间虽短,但兄弟乡镇周到的安排、热情的接待,使整个考察活动行程紧凑,重点突出,收获很大。这次的参观考察,可以说每走一处都有亮点,每看一处都有震动,每听一句都有触动,对我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作用。
二、兄弟乡镇的作法与亮点
一到xx村视觉感很强:
二是村民也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如农民把自己的房前屋后卫生搞得很清楚,还利用有限的空间种花草树木,珍贵树种等。
三是村主干带头创业精神。
xx乡以建设“三美”(视觉美、实用美、自然美)乡村为目标,善于运作政策,整合项目包装,积极筹集资金等措施,以项目为抓手,丛一把扫帚抓起,从自家门口的美做起,创建观山村典型,挖掘观山古大厝群历史渊源,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感悟和思考
通过实地参观和经验介绍,大家亲耳听、亲眼看、亲身体会,美丽乡村建设有共同点,各有优势也存在不足,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态旅游建设,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特别是村主干思想上高度重视、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善拼敢闯,真抓实干,公平正派,有一股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带领群众积极行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村庄环境清洁,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基础工作作起,就象泉州市委黄书记说的从“一把扫帚”开始,推进村庄的净化、绿化美化,我们去参观的两个兄弟乡镇所到之处都无垃圾乱放、杂物乱堆,让人第一感观就很好。这也是我们比较不足的。因此环境整治是当务之急,开展家园清洁活动,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三是群众积极参与,广泛种植珍贵树种。无论是在环境卫生方面,还是在绿化、美化、香化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四旁四地”见缝插绿,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真正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
四是善于运用政策,创新村集体收入。资金保障是搞好“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十分注重用好政策配套措施,如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等政策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村财和农民收入;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产业支撑,灵活统筹整盘资金,推进整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注重公益事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持续性的工程,不是做表面化的建设“新村庄”,而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让生态资源成为经济优势、让“美丽乡村”变成“生产力”!
因此,只要咱们大家共同努力,按照党委政府确立的“一路、二业、三地、四团、五客”工作思路,继续发扬“后窟修路精神”和“山夫残疾人合作社的自力更生创业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精神,科学谋划,合力运作,相信咱向阳的“美丽乡村”会建设得更好更美,率先成为东溪流域“绿色崛起”的示范区指日可待。
赴深圳考察体会篇六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颗明珠。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对深圳的考察活动,并带来一份别样的心得和体会。深圳这座蓬勃发展的城市不仅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更让我领略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多元魅力。
首先,深圳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其都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源地,深圳以其开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创新力量涌入。当我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时,大厦林立、高楼大厦群集的景象令我瞠目结舌。高速发展的交通网络连接了整个城市,地铁、公交和出租车都让人出行更加便利。在深圳的街道上,人们行色匆匆,但又有条不紊,仿佛每个人都奔赴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其次,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参观深圳科技园时,我看到了许多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这些企业不仅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还对创新有着强烈的追求。在华为公司的参观中,我了解到其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对智能手机、云计算等领域的大量投入。深圳科技园内的创新孵化中心更是汇聚了各类初创企业,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实现梦想的舞台。
第三,深圳让我意识到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在参观海上世界、文化村等景点时,我深深感受到深圳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氛围。海上世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同一片土地上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魅力。在文化村,我走进了各民族的村落,了解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在深圳,人们不仅仅关注经济发展,也注重保留和传承各族群的文化。
第四,深圳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尽管深圳是一个工业化城市,但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令人钦佩。广东省深圳市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我参观了深圳湾生态园和大鹏湾区,清新的空气和碧绿的植被让人心旷神怡。这些努力不仅让深圳成为一个宜居城市,也为后代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深圳的成功发展给我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展望。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深圳以其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深圳的成功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个普通大众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总之,在这次对深圳的考察中,我不仅了解到了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方方面面,更增长了见识。深圳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深圳的发展感到骄傲,也对中国的未来感到无比期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深圳将继续以其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