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准备、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6□=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2、想象荷花图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荷花。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激趣,进入课文情境。导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齐读课题《荷花》。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交流,看完后,请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1、看挂图。
2、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二、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范背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1、说说画家是谁?
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你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
3、交流。
五、抒情表达、总结课文。
1、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动人的荷花。可按句式:“荷花!”。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三
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本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因此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理解题意、找出关键条件、确定解题策略、检验解答结果几个步骤,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和探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题策略。
在教学例5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再通过表述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最后结合教材67页“做一做”中的2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演算纸口算卡片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说得数)。
25÷8=34÷7=27÷9=19÷3=。
2.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口算,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以便引出新知识。
(一)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1)(出示课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例题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呢?(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4)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算式)。
然后汇报。
预设生1:22表示一共有22人,4表示每4人坐一条船,5表示可以坐5条船,2表示还多出2人。
生2: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是“条”,2表示多出2人,单位是“人”。
(6)教师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
2.探究解题方法。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说明理由。
预设生1:我认为需要租5条船,因为商是5,表示5条船。
生2:我认为安排5条船不够,多出的2人坐不下。
生3:我认为应该租6条船,5条船能坐20人,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结果,并最终确定答案。
(4)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计算。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四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二、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要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
男耕女织。
痛失老牛。
13.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后记:
很显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从老师教科学课以来,就养成了一个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习惯,下面给大家欣赏几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课件1:杏树开花图)这是老师校园里的一株杏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它于的4月15日已经盛开;4月15日,它虽然没有怒放,但也悄悄地绽开了花蕾;的4月12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将绽放的杏花掩藏在团团的白雪下;今年的4月17日,这株杏花又如期开放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1、对呀,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份开放呢?
每一年都会这样变化吗?
2、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
3、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叫季节【板书:季节】比如说,能让百花盛开的时间段,就被称为春季。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
(二)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6、春季里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8、探究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件4】。
(2)选择你们喜欢的记录方式,把自己手中的“季气候特征记录”完成后,及时交给记录员粘贴在“气候特征展示栏”内。
(3)粘贴后请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新的认识及时补充,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9、请各小组成员商议一下,每个成员都从哪方面去寻找气候特征。
10、发放记录单,学生合作探究,寻找并记录气候特征。
11、小组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创新。
11、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也知道了杏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其他植物也会这样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课件5示柳树的四季变化情况】)。
12、动物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举例说明后,【课件6示青蛙、大雁、熊的四季变化情况】)。
四、课上反思,总结升华。
1、一节课快结束了,在这节课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2、一节课里,有让你感到高兴快乐或不高兴的事吗?
五、作业布置。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气候与季节。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动植物变化人的服装变化。
季节:春夏秋冬。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六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七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已烤的)和(剩下的)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次数)。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八
单元教材分析。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 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
单元设计意图。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提问: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3、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集体交流小结。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思考说说。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后口答列式。学生读题,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学生自己操作(可以用画图等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讲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学生检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算一算总量是否是72毫升;二是算一算两个数量是否是1/3的关系。学生读题后,自己画图分析,解答。集体评讲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试着用替换的策略尝试着计算。集体交流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用“替换”策略来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的能力。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激趣导入。二、新知探究。三、巩固发展。四、课堂总结。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
1.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替换”策略。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编)。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5.感受数学文化。
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进一步感受用“假设”解决问题策略。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说说判断结论。
学生观察,审理问题信息。
学生画图思考,可以把答案先与同桌进行交流,再集体交流。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用假设的策略来分析题意,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第三课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九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
经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系统复习与整理,基本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自主复习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课时。
进一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知识梳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再算()。
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4、中括号和小括号在算式的作用是()。
(二)题型、方法归纳与典例精讲。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例:计算下面各题。
方法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方法归纳: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方法归纳:弄清题意,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四)随堂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赵阿姨从12只河蚌里剖出432颗珍珠。
如果每72颗珍珠穿成一条项链,那么赵阿姨剖出的珍珠能穿成多少条项链?
照这样计算,赵阿姨从26只河蚌里能剖出多少棵珍珠?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作业布置。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预习102页有关内容。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文字贴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贴课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
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过渡语: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也找头大象来称称他的重量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解决一个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难题(课件)。
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固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准备分别在本班举行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瞧,四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五(1)班买了9本笔记本用去36元;五(2)班要买11本笔记本;五(3)班用52元买笔记本。五(4)班要买8支钢笔。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问题)。
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为“五(4)班要买8支钢笔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笔。)。
(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
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张贴:整理信息)。
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你们平时经常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吗?
4.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过渡语:老师今天要教一种新的整理方法,你们想学吗?
(1)图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吗?(张贴:有用信息)。
板书:五(1)、五(2)。
(2)整理的时候把这些信息全部抄下来吗?
先引导学生呈现纯文字的简化整理。
如:五(1) 9本36元。
五(2) 11本 ?元。
问:这样整理怎么样?
师:如果再给他们加上点线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张贴“有条理”)。
5.课件出示列表,并指出这样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张贴:列表)。
读表:你能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较:这张表与上面的情境图相比,哪个更有条理?
6.比较各种整理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下,想看吗?课件依次呈现预设的四种整理:
学生可以边看,边将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种整理方法都比较清楚,但列表更简单些。
过渡语: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答题目吧。
7.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表格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表格我们可以怎么想?
适时的明确学生是“从条件想起”的或“从问题想起”的。并张贴纸片。
(2)完成计算,一生板演。
汇报时,追问: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三、明理内化,初步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你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五(1)和五(3))课件出示。
接下来会填吗?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在训练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学生汇报做法,课件验证。
2.整合、简化。(课件呈现两张表格)。
(1)师:观察比较两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两个表格中都有“五(1)买本子的信息”?
(讨论后汇报,只有通过这个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单价)。
(2)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多麻烦,能不能将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需要设计几列几行?为什么?每一行分别填什么?(课件依次呈现)。
(3)师讲解:如何不考虑班级,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
感觉怎么样?
这里面的数据会填写吗?
观察这个表格,你还想说什么?
3.小结全课: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四、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p66页的第一题。
2.完成书本p67页的第二题。
书本上两题,视时间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题(字典摞起之高)。
3.问题三:五(4)班买8支钢笔一共用去多少元?(有问题,但无条件。)。
(2)学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学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组内四人交流、修正。
4.开放题: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体设计如下:
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
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个问题,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师播放信息。
课件: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
足球:每个56元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粉笔:20盒46元。
排球:每个42元扫帚:3把10元。
篮球:每个48元办公桌:2张300元。
计算器:一个24元黑板擦:10个20元。
学生根据课件中滚动的信息搜集相关信息列表。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3)列表的策略对解决其他问题也同样有效吗?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二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结、揭题: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3、展示学生表格。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荷叶茶莲藕汁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正确率%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正确率%
实验班(40人)3895%3792.5%
对照班(40人)3587.5%30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2、下面每个条件中两个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1)微波炉的容量是洗衣机的1/10。
(2)每个桌面的面积是教室地面面积的1/60。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3、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三个香蕉,天平平衡。)。
提问:现在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菠萝,要使得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些什么?
追问:还可以怎么放?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4、口答准备题: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谈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2、分析探索。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哦!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
谈话:刚才这题同学们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来还有好多题目,等着大家去完成呢!
1、填空: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支()换成()支()。
那么用22元钱相当于买了()支()。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只()换成()只()。
那么全班40人相当于坐在了()只()上。
谈话:同桌先相互说说你的答案。
提问: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关键就在于把两种物体看成一种物体。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7、填空。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五、机动练习。
附:板书设计。
——替换。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换成小杯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换成大杯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五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热门16篇)篇十六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