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往往富有个人特色,能够打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一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节!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节,正是那一年最快乐,也是凉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劳动结出的果实,最后终于可以品尝果实的甜美,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中秋佳节吃月饼,”这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每当风清月朗,桂花钻入人心之际,家家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别有一番滋味。我记得苏东坡的诗句中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美味糕点。有的地方过中秋节,比如江南过中秋就有点与众不同,比如有钱人家吃月饼,贫苦人家吃南瓜的风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黄花,黄花美丽,善良,聪明。由于那年大旱,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经常躺在床上,后来,黄花在南山的草丛里发现了两个扁圆的野瓜,于是就把他带回家,煮给父母吃,没想到这瓜香喷喷,甜津津的,两位老人吃了后食欲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黄花把瓜种子种在地里,后来长出许多瓜来,因为他是从南山采来的,所以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传着吃南瓜的习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看着月中桂花,闻着一阵阵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欢聚一堂,以成为节日的一种享受。中秋节可是我国传统节日呢!我要好好地过这个象征着团圆的佳节。
夜幕降临,在黑幕中一轮玉盘渐渐升起。啊!多么明亮的月亮,月亮映着一家团圆。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在中秋节里吃着月饼是多么甜蜜,滋润人的心田,月饼也像月亮一样,在中秋节里,是象征团圆。我们坐在桌边上吃着饭,这样真得很高兴,平时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吃一顿饭要吃得很快,没有能一起说说话,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样,平时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开起了玩笑,还说笑话。吃完饭,我本想去赏月,但是妈妈说;“你还是先待会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独,你去打个电话,和姥姥说说话。”我和姥姥在聊天中,我听到姥姥笑得很高兴,如收到最好的礼物。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出国的满月更亮更圆。许多诗人给这明月作诗,里面都含有对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啊,每次见到这圆圆的月亮,都会想起亲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独,一种缺少爱的滋味,多么不好受。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许多人因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怜的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秋节我就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个团圆的中秋,给多少人带来幸福、美满的回忆,我真想把时间永远地停在那一刻。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二
中秋节起源于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学玩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吃月饼有很大的意义,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三
家乡的中秋节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家乡的中秋节,不会忘记那些在家里的亲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家乡中秋节的习俗。
作文。
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既叫“仲秋”也叫“团圆节”。
在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让四川灾民早日重建家园,让地球的生命都远离灾难。
苏东坡曾在中秋时为思念他的弟弟写下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圆。我们沿袭着古人的习惯,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外婆在这天也会特地去买一些碧绿饱满地毛豆和雪白滚圆的芋艿放在锅里煮。到了月亮露出她那银色的圆脸时,我们就会搬一张椅子坐在阳台上,一边听外婆讲美丽动人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往着月宫里住着的月兔,长着桂花树。听外婆告诉我,月宫里还有追求嫦娥的吴刚哥哥。据说月亮姐姐给吴刚哥哥一个考验,要他砍下桂花树枝作为求婚的礼物。吴刚便去砍树枝,谁知桂花树是越砍越长,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但是为了心中的女神,他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哪怕看上去很难办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爷爷在中秋佳节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代代传递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皎洁的明月下,我也涌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的思念。
海峡那边是中国台湾。他们肯定也在思念我们大陆的小朋友吧!在这里,我想拜托月亮姐姐带去我的思念,带去我的祝福,祝她们中秋节快乐!
我盼望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到了那一天,我要和天下的小朋友一起,愉快地吟诗赏月,度过这花好月圆的时刻。
中秋节,我喜欢。
中秋节前几天时,家家户户都要买好月饼、水果等东西,准备中秋节时“拜月亮”。凡是认识的人都会互相送几盒月饼,说上一句“中秋节快乐”的祝福。
当中秋节晚上到时,家家户户都拿一张桌子放在能看见月亮的地方,把月饼和水果等食物放桌子里,再拿几支香点起来,插在桌子前头,然后,一家人轮流的站在桌子后面,抬头看着皎洁的圆月,就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并拜几拜。拜完了月亮,就到吃东西了,把桌上的东西搬到屋子客厅里,津津有味的吃着月饼水果。
吃完吃饱了!就到了小孩子的天堂了!小孩个个都提着闪闪发光的灯笼,成群结队的走在一起,互相比比谁的灯笼最亮。有时,还三五成群提着灯笼走夜路,像冒险似的,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那些比较胆小的马上跑出来,只有比较胆大的小孩继续“冒险”,真是有趣极了!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中秋节!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四
家乡的中秋节给我们特别的回忆,家乡的中秋节习俗各不相同,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家乡中秋节的习俗。
作文。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
记得小时侯最喜欢过中秋,在我心目中,中秋比春节还好玩,因为可以玩火球!从我记事开始这样的习俗就存在了,每到夜色开开来临,就会有很多的小伙伴出门了,在家门前的马路上把几天前就准备好的火球点着了,然后沿着马路,成群接队的出去玩,胆子大点的会去田野里!
不知道是现在已经是大人了,还是怎么了发现中秋没有小时侯好玩了,街上也没以前热闹,可能是现在孩子少了,马路宽了,玩火球的小孩也只是星星点点,记的小时侯,我家门前的马路一眼望去,是长长的火龙,排成”一“字行,依稀记得,我把中秋节的场景写成作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作文写的好。
我做过调查,只有我家的镇上有这个风俗哦!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因为老爸老妈小时侯就经常玩!不过他们那时穷,只是用干芦苇还是什么的扎成捆,点着了烧的,从我小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火球了,因为火球轻巧。火球是用布包裹着棉花,在用铅丝把它扎起来,要裹的紧些,扎成球状,可大可小,然后把扎好的火球放在煤油或汽油里泡制,泡的久点,当然点着了火团也是最旺的,在用竹竿挑着铅丝,拿着竹竿火就烧不到人了。昨天晚上我还看见有的小孩拿的不是火球,像是装酒瓶的盒子,四面剪了,用透明的塑料的硬壳把剪掉的地方封上,在里面点上一支蜡烛,也用竹竿挑着,一般都是女孩子拿,因为她们胆子小而且也安全。
晚上家里还要祭拜月亮,在院中放一个桌子,对准月亮的方向。桌上放有水果,两到三样,月饼,还有家里做的饼,也要是圆行的,在放上酒,并倒在酒杯里。还要点上一束香。家里的每个成员依次的要对着月亮磕三个头,还要许愿哦!向月亮诉说美好的心愿!
小时侯为了玩火球都是没吃饭就出去了,玩了一圈回来草草的急冲冲的吃点,给月亮磕头(对于这个还是很慎重的),祭拜完就又拿了一个火球出去了,通常在那天晚上我们都会疯到十点才回家,而且不可以空手而归,即使在外面拿根稻草回来也可以,还有就是如果火球还是亮的也是不可以把它带回家的,好象这样不吉利,反正长辈让这么做,我们就听着,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也许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分俗吧!
可能这也是我们这里最具有特色的节日了,其他的节日都和别的地方差不多!希望这种习俗能够长久的存在!好怀恋小时侯的中秋!
中秋节到了,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耐人寻味,唯一不变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中秋节这天的月亮是最美的,它的月光能够照亮整片天空,为每一个想家的人指明方向。
我们福州的习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中秋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五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
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镇压了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六
在广东东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贵子,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燃烧蜡烛;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习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浙江东部:此地风俗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七
中秋节,爸爸的同事寄来一盒月饼。精致的木盒子中几块月饼静静地卧在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伴着。
母亲特意拿出珍藏的水晶盘子,月饼切成细细小块,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洗净手笑咪咪地放进嘴中品味:燕窝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通常碰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强迫自己吃了两块,肚中一阵排山倒海。最后狠狠心,丢进了垃圾桶。
我不禁对母亲小时候的中秋节月饼感了兴趣。
听母亲说,她们小的时候物资贫乏,一年只有几块月饼,用牛皮纸包着,多是桂花和红豆馅的。拆开包装,金黄的饼皮渗出鲜香的油,令人垂涎三尺。豆沙馅软,面,入口即化;桂花馅甜,清鲜,拌上蜜糖后鲜美可口。面皮更是层层起酥,咬一口满嘴留香,回味无穷。
孩子们拿到月饼,通常不急着先吃,而是掰成一点点的碎渣,慢慢品味。大人们则是不舍得吃,用几层纸包着拿回屋中。等孩子们都吃完后又从屋中拿出平分,引得一阵欢呼。有一次,外祖母将月饼放入柜子,便忘了这事,等找到时已经发霉。全家人因此懊恼了好几天。
饥饿是食品最好的调味剂,在物资丰富的今天,我能品尝到高端、昂贵的月饼,却再也买不到母亲小时候对中秋节的盼望和对吃到月饼的欢喜了。
少了这些,月饼索然无味……。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八
树叶像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带着秋的清冷,飘向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家乡的中秋到了。
家乡中秋的枫叶是美丽的。
凤凰广场那像火把一样红的枫叶,把广场衬托的红盈盈的。放眼望去,一片火红的海洋。一阵秋风吹过,平静的“火海”也翻滚起来,甚是壮观。一颗绿树嵌在一片火红中,显得格外耀眼。漫步在树林下,飘落的红叶在脚下发出咯吱的响声,为那寂寞的树林伴奏。秋天的雾也格外大!一大-片雾迷迷蒙蒙,环绕在城市中间,朦朦胧胧的,仿佛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跳舞。要是幸运,还可遇见一条清澈得宛如一条明亮的带子回荡在城市中间。平静的水面偶尔有一条顽皮的小鱼游过,使平静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像打破了一面镜子。 家乡中秋的田野是美丽的。
这时,满山遍野是金灿灿的稻子,微风吹过,稻海里荡起金色的波浪。家乡中秋的花,是美丽的。
中秋时节,校园里,婀娜多姿的菊花,香飘万里的桂花,绚丽多彩的月季花等相继开放。在中秋的花卉会上,总能看见许多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一阵阵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花开季节,人们都去观赏。秋天的花儿没有春天的艳丽夺目。也没有夏天的繁琐,更没有冬天的冰冷。秋天的花儿是恰当好处的。
家乡中秋的果实,是美丽的。
金色的阳光洒在奶奶家的院子里映红了那枣树上的“玛瑙”。那一串串的大红枣给中秋节带来了喜悦。
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橙橙的梨,紫莹莹的葡萄,果园里到处充满着瓜果飘香的气息。
家乡的中秋节,总是那么迷人,那么美!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实验二校二年级:宋雨洁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心校 三(1)班 杨佳钰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汩罗市城郊乡百丈村。戊寅的八月十五是万家欢腾的中秋佳节,我、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回到了奶奶家过节。奶奶家里十分热闹,表哥、堂弟、堂妹、外公、外婆、婶婶、叔叔······我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大地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自然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图画。月儿,宛如含笑芙容,却不娇柔;似洁白百合,却不傲慢。这么清高的月亮能不让人动心吗?我们一家坐在阳台上仰望天空,尽情地欣赏着这一年一度的圆圆明月。渐渐地,月亮被云层遮住了一些。朦胧的夜空给人几分神秘,几分美丽,几分忧伤。
妈妈端出一盘香喷喷的月饼,拿起一块月饼对我们说:“味道咸咸的,馅儿黄黄的,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月饼吗?”“是椰容的,椰容馅儿黄黄的。”我不加思索地答道,说完之后还朝弟弟做了个鬼脸。
“不,椰容馅儿虽然是黄色的,但味道却是甜的。而咸蛋黄馅既味道咸又是黄色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咸蛋黄的。”弟弟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妈妈又问:“五彩缤纷味道多,是什么月饼?”这一问大家便陷入了沉思。 忽然弟弟说:“是不是绿豆沙和红豆沙混合呀?” “有点对,但不完全正确。”妈妈神秘地说道。
“妈妈,会不会是果酱呀?五彩缤纷代表很多果酱混合,味道多是因为有甜的,有酸的,有奶油的······”我语出惊人,异想天开。
“很有想象力,你的答案是对的” 说完就向我竖起大拇指。“这个月饼就奖给你吃吧!”
看见弟弟口水垂涎三千尺,我便哈哈大笑。“哼!你就不是书看得多嘛,也会动脑筋。”弟弟说,“我告诉你下次我绝不会输给你的!”说着就拿起桌子上的一个椰蓉月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是我和弟弟回答妈妈提出的关于月饼的问题。说明了我和弟弟都是个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也突现了我们姐弟俩的聪明才智。赏月一段的描述也别有一格,读来诱人。
指导老师:陆坤明
我们当地有一个特有的民俗,那就是每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那一天到步月桥去赏月。
那天,我和爸爸来到步月桥,步月桥上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人们提着红灯笼、白灯笼在桥上走着,步月桥头有许多摆摊的,卖着各式各样好看的玩具,有莹光棒、闪光棒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我和爸爸走进步月桥,步月桥上的红灯笼、白灯笼像两条长龙。爸爸说:“这挂灯笼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如果有人拿一盏红灯笼,就是希望生意红火,若拿的是白灯笼,就表示希望生个男孩。而且你今年拿走了一个灯笼,来年就得还上十个这样的灯笼挂在这里。”
这时,我看见天上多了几个红亮点,而且会移动。我问爸爸:“爸爸,今天的飞机怎么这么多啊?”“这不是飞机,是一盏盏的孔明灯,只要把愿望写在上面,点燃下面的燃料,孔明灯就会借着热气飞向天空。”爸爸说。
“这是孔明灯啊,我们也买一盏回去放吧!”爸爸答应了,于是买了一盏孔明灯,让我回家放。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了!在那一天,月亮又大又圆,明晃晃地挂在天空,散发着皎洁的月光,家家户户都要赏月、吃月饼。中秋节以月之圆为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之意。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从“白玉盘”中可以体会到月亮洁白如玉,一尘不染。这么美的圆月,引得多少人驻足痴望?圆月不仅“貌美如花”,而且还具有无私的精神。在晚上,她为大家照亮道路,她可贵品质也是令人赞叹不已啊!这样的月亮怎么不能认人喜爱呢?所以,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然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呢!
在赏月的同时,吃上几个美味月饼也是不可缺少的!
谷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的'。同时,月饼也是中秋佳节朋友亲人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月饼寓意着团圆,因为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又是全家人一起围在桌边分着吃,所以,我认为多吃月饼就象征着多和家人团圆,在一起幸福、美好的生活。
奶奶说,在中秋节那天,不可以说分离,这是不吉利的,叫我多
吃一些月饼。我欣然同意。
月饼的馅品种很多,有蛋黄的,有莲蓉的,有火腿的,有百果的,有······馅有甜有咸,特好吃。在中秋节前后的几天里,路上总能看见有人在吃月饼,边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态。
家乡的中秋节主是这样,美味的月饼,皎洁、无瑕的圆月,无一不让人向往!
602班 陈杜月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次的作文题目,就问:“你们知道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吗?”我们鸦雀无声。“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老师说。我们都快乐的过着中秋节,但不知道具体的日子,我们惭愧的低下了头。
今年中秋节的前一天,爸爸就准备做中秋的月饼了,红糖、花生、葡萄、香料都买好了,发面也好了。妈妈开始做月饼了,月饼有大的,也有小的,大的一个占一个蒸笼,小的也就核桃大小。里面一层一层放了糖、花生、香料,外面塑上月季、牡丹等图案的花纹,真是非常漂亮。月饼还没有出笼,早有阵阵香味,溢满我家的庭院。
“接月亮了”,随着爸爸一声洪亮的声音,妈妈端着盛有月饼、西瓜、葡萄和枣的盘子,来到院子中央,摆放得整整齐齐。天空中眨着眼睛的小星星,高挂在天空中晶莹的月亮,也好像等待什么?是不是用这些好吃的东西,诱惑月亮下来呢?这样就用不着登月了。
亲爱的小朋友,能告诉我你们那里过中秋节的习俗吗?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九
韩语称“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节)”“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thanksgivingday)。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广东、香港有些人会以月光饼代替月饼;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分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
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吹上饼。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
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
柬埔寨人“拜月节”: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举行传统的“拜月节”。这天清晨,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十
中秋节起源于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学玩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吃月饼有很大的意义,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十一
月圆之时,团圆之日。清辉月光洒向庭院,映出的是人们团圆时幸福的笑容。
碧空如洗,窗外骄阳似火,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荡晃,个个面带红晕,嘴带笑容。街上人潮涌动,或买桂花酒,或买月饼。印有各种花色的月饼,在橱窗中展示着,光是看看就能令人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何况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入口香甜,美味可口,浅尝一口,粉碎的感觉卷入舌尖,妙不可言。
再摆上月饼,一家人围坐石桌,谈笑风生,或饮酒作乐,或佳话共谈。离乡背景的游子在今日归家,不得好生嘘寒问暖一番?只是不知几家欢喜几家愁,若游子未归,只得望月怀远,仿佛那千丝万缕的月光,便是牵连你我感情的桥梁。
传说后羿与嫦娥是一对恋人,后羿因射日有功,获王母娘娘赠送仙丹一枚,吃后便可升仙,长生不老。后羿并没有吃,而是交给了嫦娥保管。一日,一贼想偷窃仙丹,嫦娥无奈吞下仙丹,飞升成仙,自此与后羿天人永隔。
夜,静得深邃,月,洒下点点光辉,月光透过层层清云,透过心田,略带暖意。那是嫦娥对后羿的思念,亦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中秋节的习俗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优质12篇)篇十二
每个地方都有其当地的习俗,那么,在你们家乡,有哪些中秋节的习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节都要举行印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西瓜,月饼,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这些东西中,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必须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都要一样。
在古代齐国,有一位丑女无盐女,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在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玩月。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在南宋,明间从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活动。
在中秋的活动可真丰富啊!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更享受到亲人给的爱是那样的温暖。
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嫦娥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总向往着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过去,就会教育那时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没什么嫦娥,月球上没有水,温差很大,根本无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挺可爱的。我还是给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间吧!
在这圆月之夜,我们送给每一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人变得更亲。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