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友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元宵节的总结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帮助。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一
在元宵节,赏花灯是个传统的习俗,那么,关于赏花灯,有哪些讲究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赏花灯。
作文。
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二,奶奶带我到中山公园去赏灯。中山公园人山人海,一座座花灯流光溢彩,犹如满天的星星洒落在人间,给寒意未尽的公园增添了几丝春意。
中山公园的灯各种各样,而每一座灯展里都会表达一个深刻的内涵,那精致漂亮的花灯是灯展工作人员智慧的结晶,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元宵节到了,人们一直期待着这一天。夜晚,我们全家一起来到白鹭洲赏花灯。
到了白鹭洲,映入的是一片灯的海洋,加上周围绚丽的夜景,此时的白鹭洲仿佛成了一座不夜之城,人们在城里悠闲地走着,观赏着各种各样的花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健壮的老虎,它站在最高的灯架上,似乎要一越冲天,不愧是虎虎生威哪!
接着我们观赏了“宝莲灯”、“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灯,有体现古代人们的生活,有体现现代人们的生活,还有形态活泼的卡通,让人目不暇接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花灯,穿着雪白的衣裳,带着一对翅膀,拿着一根魔棒,好像一位善良的天使。轻轻的飘在这座不夜城上,祝福着人们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过元宵节这一天,也祝全国的小朋友快快乐乐的成长。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花灯,我是在赏花灯呢!
这时,我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美妙的音乐声,我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向传来的声音方向跑去,原来是音乐喷泉,各种各样的水柱随音乐的旋律变化的形状,在各种灯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的画面人们坐在椅子上,享受着动听的歌声。
我爱白鹭洲的花灯啊!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元宵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在那天可以观赏各种各样的花灯。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赏灯呢?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古时候某年的正月十五,一个文人在皇宫的花园散步。突然,他听到走廊传来了抽泣声,便走过去看。原来是一个宫女坐在长椅上哭。文人问她:“你叫什么?为什么要哭呀?”宫女说:“我叫元宵。这几天过年,我想回家看看父母。可是,皇宫中不允许宫女出宫。”听了这话,文人非常同情她,就为她想了一个主意。
文人骑马出宫,来到大街上。他对老百姓们说:“今晚,火神会降临人间,你们都要在门上挂一个红灯笼。谁不挂,谁家就会发生火灾。”文人又给皇上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今天晚上皇宫中要发生火灾。只有宫中所有人都出宫赏灯,才能避免这个灾难。皇上看完了信,立即下令让皇宫中所有的人在今晚出宫赏灯。
这天晚上,宫中的人果然都出去赏灯了。文人让元宵趁此机会回家。元宵来到大街上,发现家家户户都挂着红灯笼,街上灯火通明,非常好看。
从此,正月十五赏灯便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习俗。大家都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二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甚是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时至今日,赏花灯仍然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三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这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了泉州文庙广场赏灯展,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什么样的灯笼都有。那里简直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我继续沿着小道走,来到石拱桥上面,看到了一个和大自然十分相似的“谐园”。里面有用花灯制成的几只公鸡正弯下腰在争夺食物,几只仙鹤在水里捉鱼,还有一对鸳鸯在亲热的“谈话”。孔雀张开美丽的羽毛,正在向游客们炫耀它们的美姿,一条瀑布飞流直下,一片和谐的景象,让人忘却周围的喧闹。
我看了一盏又一盏的灯,看看这盏小兔灯很漂亮,看看那盏小兔灯也很可爱,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看哪一盏,恨不得把自己喜爱的花灯全部搬回家。
欣赏着这美丽的花灯,我在心中默默祝愿着我们的生活要像花灯一样璀灿多姿!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四
清晨,太阳升起,鸟儿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叫着,好似在说:开学啦!开学啦!快起来,快起来!于是,我早早地起了床,心里怀着兴奋和喜悦,向学校走去。
到了学校,我和同学谈了谈,就下去参加开学典礼了。在操场上,我看见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灯笼,那些都是一、二、三年级小朋友做的,一个个可爱的小灯笼,仿佛正冲着我们笑呢。开学典礼结束之后,李老师说:“全班分成男女两队,分别从两边开始观赏。”
这些花灯可真漂亮啊!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彩色的……还有用易拉罐做的,用光盘做的,用纸杯做的,真是五花八门。突然,有一位同学叫到:“啊!这里有一个用水果皮做的灯笼。”什么?还有用水果皮做的灯笼!我吃了一惊,连忙走过去瞧了瞧,只见一个桔子皮被叉了好几个洞,被挂在上面,真像一位犯人。
接下来,我们又去看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虽然有的漂亮,有的丑陋,但是他们都是一、二、三年级用自己的巧手做出来的,这些灯笼寄托着他们童年的一颗纯真的心。而做灯笼的过程一定能成为他们童年的美好的记忆啊!
看着那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灯笼,看着一个个学弟学妹可爱的笑脸,我的心中不禁感叹:这些学弟学妹,他们付出了他们的心血,我们一定不能破坏那些灯笼,要好好地保护它们,不然,他们不仅会伤心,而且付出的心血也会完全被我们毁坏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保护灯笼,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一定不能让孩子伤心。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五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怎能少了花灯这个主角呢?今年,我们学校又举办了观花灯,猜灯谜这个有趣的活动。
花灯展举办在学校东大门的门口,这些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花灯全都是出于同学们的心灵手巧,虽然没有街上卖的花灯精致,但它们构思巧妙、创意新颖、各具特色。
我们是第二节课去观赏花灯的,第一节课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盼星星,盼月亮,第二节课终于到了,我们来到东大门的门口,便再也忍不住了,像小鱼似的散了开来。
瞧!那小巧玲珑的兔子灯,小小的红色眼睛,三角形的嘴巴,短短的尾巴,可爱极了。那威猛高大的老虎灯,正向我们瞪着铜铃般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像真的一样;看!那边一个荷花灯,颜色鲜艳,含苞待放,一片片荷花瓣白里透红;再看,荷叶上还停着什么,哦!原来是一只青蛙,可爱极了。那边的一盏灯最有趣,一个用二十个红包做成的花灯,形状应该是正方形的,四个红包一层一层的,非常有层次感。
可这么多的花灯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是那个汤圆灯了。一个用纸做的碗,里面同样有几个用纸做的汤圆,上面分别贴着父,母,儿,女四个字,这个汤圆的寓意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再看看人群,人山人海,人简直比花灯还要多。同学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人独行。只见一个女同学,站在一个花灯下,看着谜面,一会儿用笔敲敲脑袋,一会儿抓抓头冥思苦想;另一个男同学,站在一个花灯下,愁眉苦脸的,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高兴地一跳三丈高。有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各说各的意见。我看到了一个谜面显微镜,打一成语,我一下就想到了,应该是大眼瞪小眼吧。还有一个谜面双木不成林,打一字,应该是相。有的同学抓不到灯谜纸,一跳一跳;有的同学猜到了,手舞足蹈;有的同学虽然没猜到,有一点灰心,但不服输,继续猜下面的谜面。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欢乐的猜灯谜活动便落下帷幕了。虽然观花灯,猜灯谜的热闹场面已经结束了,但我们还是意犹未尽,希望下次猜灯谜活动更精彩,花灯更美丽。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六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甚是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时至今日,赏花灯仍然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元宵节赏花灯习俗始于何时 闹花灯的“闹”都有哪些讲究#e#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闹花灯,除人们自制灯笼外,还有许多专制灯笼的作坊和出售灯笼的山货铺,其中最热闹的自然是灯市。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各铺户俱张挂纱绢、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当时,最热衷于挂花灯的是店铺,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它们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传统的纱绢、玻璃、羊角灯及西洋灯款式之别。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红楼、水浒、聊斋、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梅、兰、竹、菊等花卉,或龙、凤、鸾、虎、虫、鱼等飞禽走兽,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神。早年间,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铺,还经常搞冰灯展览,惹来大批群众围观。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即屈原所著《九歌·东皇太一》里面的“东皇太一”,也叫“泰皇”。作为楚国人的后裔,汉文帝的时候,正式下令将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此后,元宵节逐渐流行了起来。
老北京人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和吃元宵了。自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将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唐玄宗时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花灯焰火照耀通宵。清代之后,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日期缩短为五天的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七
元宵节有赏花灯的习俗,那么,你知道该习俗的来历吗?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赏花灯习俗来历,欢迎大家阅读。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届时家家挂灯,人人赏灯。关于元宵赏灯的来历,这里有个十分曲折动人的传说。
汉武帝时,有个足智多谋、诙谐滑稽的东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宫门森严,他却可以随便出入,以随时取悦皇上。他外表随便,内心善良,常为宫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这年腊月,一连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武帝折几枝梅花,忽见一个宫女哭着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细细一问,她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妹妹,进宫之后再没见过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近几日风雪交加,愁闷不堪,想与家人见见面,又怕武帝不允。思来想去,还不如一死了之,黄泉之下再与父母相会。
东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他出皇宫,离长安,到元宵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后就回到长安,在大街上卖起卦来。人们久仰东方朔的大名,争着前来求签问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语。众人大惊,纷纷求教解脱的方法。东方朔郑重地说:“正月十三日,火神君会来长安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时(约下午一时到三时),会过来一个骑红色毛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烧长安的火神君。你们前去拦路哭求,或许有救。”
人们听了,互相串联,相约多邀一些人,去十里铺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时,果见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个骑着红色毛驴的红衣女子,众人连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到时候要亲自站在南天门察看的。你们既然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皇上想想办法。”
人们拿了火神君赐给的红贴,回到长安跪在午门前,要把贴子献给皇上。汉武帝接过侍卫们传进来的红贴,见上面写着四句偈语:“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了吓得魂飞魄散,忙请东方朔商量应付的办法。东方朔禀道:“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里的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火神君也会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祭献天神,再传谕全城百姓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火神君,想来她会心软下来不再放火的。同时,您再下旨让京城臣民一齐动手做花灯,于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内屋外院一齐挂上红灯,从天上看起来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便能骗过在南天门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届时进城观灯,皇上与皇后、妃子、宫女,分散在人群中去街上赏灯,驱灾解难。”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阳刚向西天斜挂下去,人们已纷纷张灯结彩准备起来。武帝带了皇后、妃子,皆穿便服,在几个也穿着便服的亲近大臣和侍卫的保护下,混在人群中去街上观灯。宫女、太监们也三三两两上街而去。华灯初上,万灯争辉,各种火伞、火马、转子莲、花筒、炮打四门、火龙摆尾等花灯呈奇争彩,颇为壮观。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这里等候,见父母妹妹果然赶来,忙扑到母亲身上。亲上团聚,互叙衷肠。
十五夜平安过去了,十六夜也平安过去了,元宵与亲人团聚了两个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于东方朔的努力,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们就过灯节,并逐渐流传到各地。这一节日因元宵而起,故称“元宵节”。又因元宵节要吃汤圆,汤圆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称“元宵”。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元宵节灯诗。
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八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赏花灯习俗始于何时 闹花灯的“闹”都有哪些讲究#e#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闹花灯,除人们自制灯笼外,还有许多专制灯笼的作坊和出售灯笼的山货铺,其中最热闹的自然是灯市。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各铺户俱张挂纱绢、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当时,最热衷于挂花灯的是店铺,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它们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传统的纱绢、玻璃、羊角灯及西洋灯款式之别。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红楼、水浒、聊斋、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梅、兰、竹、菊等花卉,或龙、凤、鸾、虎、虫、鱼等飞禽走兽,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神。早年间,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铺,还经常搞冰灯展览,惹来大批群众围观。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即屈原所著《九歌·东皇太一》里面的“东皇太一”,也叫“泰皇”。作为楚国人的后裔,汉文帝的时候,正式下令将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此后,元宵节逐渐流行了起来。
老北京人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和吃元宵了。自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将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唐玄宗时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花灯焰火照耀通宵。清代之后,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日期缩短为五天的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九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这欢庆热闹的日子里,我们都喜欢出去赏花灯,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赏花灯。
作文。
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人民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昨天晚上,我刚完吃汤圆,就到沙埕去看花灯。
夜幕降临时,我和妈妈兴冲冲地来到街上,街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金牛形状的花灯,金牛体格健壮,宛如奔跑的样子,好像在恭祝全国人民鼠年牛气冲天,新春快乐。
牛灯慢慢驶过,随着人流继续往下走,便可以看见几个古代妆扮小的生和姑娘站在空底的轿子中,跳着婀娜多姿的舞蹈,向前跳着,又跳向后边,散开,合拢,跳着舞渐渐到另外一条街。我们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看得眼花缭乱。
人群渐渐散开,我们来到这条街的丁字路口,又有一个新的花灯铁枝。几个小孩被绑在上面,被打扮成孙悟空、观音、古代书生和古装的小姑娘的样子。我真佩服他们,站在那么高的地方,竟然不会害怕,也不会大声哭出来。
最精彩的还是狮灯抢绣球,两头狮子左摇右摆,前跳后窜,看上去非常凶,都想抢到红绣球,却都无能为力。突然,有人举起一把长长的火焰,威武地耍起来。狮子好像生气了,火冒三丈地,一下子跳出了了舞台,乱了神,似乎很想抢到熊熊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了,狮子也失去了威武,在舞台中跳跃。
烟花炮竹声、节目音乐声、呐喊声、敲锣打鼓声、笑声……融成一曲曲美妙动听的交响曲,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今晚的灯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令我流连忘返。我期待着明年的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的晚上,爸爸带着我到中山公园赏花灯。
中山公园里十分拥挤,简直是人和灯的海洋。公园里的人。有的在赏花灯,有的在卖灯笼,还有的在拍照,热闹极了!灯笼有很多种,如:昆虫世界,卡通世界,狮子戏球……栩栩如生,漂亮极了!
最让人喜欢的还是“卡通世界”,他把许多卡通人物制作成花灯,如:蓝猫,淘气……每个卡通人物都活灵活现。菲菲嬉皮笑脸,非常惹人喜爱,淘气正在看书,学习知识,让人觉得淘气是个勤奋好学的人。
中山公园的花灯围绕着和谐厦门,温馨厦门,也将祖国科技文化成就的造型制作成花灯,让我即观赏花灯有能学到很多知识,真是受益非浅。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吃过晚饭,我拉着妈妈和奶奶去赏花灯。
临江路上上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游人把马路挤得水泄不通。几经周折,我终于看到了花灯。哇,各种各样的花灯真多啊!有“鲤鱼跳龙门”、“荷花”、“小猪放鞭炮”、“孙悟空”等,个个栩栩如生,非常好看。你看那荷花粉红色的花瓣像仙女的裙子,荷叶展绿叠翠,浑圆滚珠,洁白无瑕;你看那孙悟空,他举着金箍棒,多神气呀!五彩缤纷的花灯真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我和奶奶妈妈正在赏灯,忽然,看到一盏盏孔明灯承载了大家的愿望飞上了天空,好看极了!我也悄悄地许了个愿。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好好读书,认真上课,取得更好的成绩。
啊,这个元宵节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
刚跨入大门,便看见孔雀花灯早已在迎接我们了。瞧他们那如宝石般晶莹剔透的眼睛,头上那栩栩如生的羽毛,显得格外有神。等到走远了,再回头望去,蓝孔雀像一抹小湖泊,红孔雀则像一轮小太阳。真是色彩明丽,夺人眼球!
赏完孔雀花灯,我们就到了一条小河边,一组充满童趣的花灯——“稚童泛舟”映入眼帘。五彩缤纷的灯船上,挨挨挤挤地坐着五个孩童正卖力地划船呢,船头的两个一边划动船桨,一边交头接耳,似乎藏了什么秘密;而船尾的女童则张大嘴巴,看起来特别惊讶,肯定是在感叹:“居然有那么多游客来看我们呀!”“哦呵,哦呵!”老远就听到了对面的吆喝声。我拉着妈妈的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咦?那五个小家伙不是福娃吗?没想到奥运吉祥物也摇身一变,成了一组别具一格的花灯。他们跳着舞,唱着歌,俏皮的舞步踩着欢快的歌声,一下子就赢了个满堂彩,真是好不热闹!
我不禁深深地陶醉在这灯会里了:京剧脸谱花灯,双目炯炯有神,色彩斑斓古典,传颂着国粹经典;花灯宇航员刚从月亮上归来,笑着向我们挥手庆祝;天使花灯在空中翩翩起舞,和我们欢乐互动;荷花花灯则在水面上悄然绽放,把湖水染成了一片霞红。
这花灯真是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繁星璀璨的银河中!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一
众所周知,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赏花灯便是其中之一。今日亲眼所见,看到元宵节花灯的魅力,着实震憾。
听爷爷说,从前有一位叫元宵的宫女,因为身处深宫,设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自尽。智者东方朔有一个办法,他告诉汉武帝,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人们要挂大红灯,外出赏灯笼分散火神的注意力,皇帝采纳建议,元宵也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聚。因此,赏花灯这个习俗流传下来。
华灯初上,天上黑云弥漫,车盖般的明月悬挂天空,蝉与蛙传来歌声。寂静的夜里,街上却格外热闹。抬眼望去,一个个大红灯笼映入眼帘,一些人见这盛大的情景,不禁拿出相机拍照留念。小巷里,看见了数不胜数的灯笼,有的挂在特定的位置上,有的挂在商店门前,还有的被大孩子、小孩子们拿在手上。一个个灯笼灯光闪烁着,仿佛要把整条街都照亮,这些灯光在白天并不特别起眼,但在晚上,简直就像阳光一样照亮。在这一个个灯笼照射下,大人笑着,小孩玩着,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欢乐。欢声笑语中,仿佛整个人都给深深陶醉,我从未感受过这种愉悦感,烦恼、烦心事都被抛掷脑后。
走着走着,就来到灯谜这里,其中一个题目是“一口吃掉牛尾巴(打一字)”,我思考了一会儿,“牛”这个字去掉尾巴加上口会不会就是“告”呢?”试验几次,果真如此。此时,在我一旁的一个小孩子突然笑道:“太简单了!就是告啊!”那个小孩子得意地向父母说着,父母看答对了,夸赞着说:“真棒,你可真聪明!”看着他们笑着走进商店,我莫名地感到温馨,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啊。
夜深了,我们也准备回家了。那明亮的灯光,欢乐的人们,温馨的一家,相伴的朋友,充满快乐的小街,我将把它藏在心里,回忆它的光彩。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二
在元宵节来临之际,虽然不能观看五颜六色的花灯,但也可以观赏到我们崇真楼同学自己亲自在家糊的灯笼。虽然糊的不是很美观,但毕竟是第一次,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能有这样的成就我们为自己而感到骄傲跟自豪。
星期二的下午,项老师带着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到风雨场上看花灯,当我们走在这小道里,看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就像漫步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老师说解散了,我和谢羽婧手拉着手,一起观看,这时,我看见了一个“摩天轮”灯,我连忙大叫:“谢羽婧,快看,那个灯也太漂亮了吧!”我们走上前去,“你看,这个灯饰用两个呼拉圈和铁丝做为架子,中间是用灯笼伪装的一个个座位,真漂亮!”“是啊!”“走,我们去那边看看!”“咦?这个是用皱纹纸做的,只要把这皱纹纸两边拉紧,一个糖果就出来了!”可我们还没有欣赏个什么名堂,老师就像赶小鸡一样把我们“赶”了回去。唉!
通过这次赏花灯,我明白了“不要不相信自己的双手和一切,只要自己想到了就一定能做到,就拿这次灯笼说吧,大家一开始应该都没有想到自己做的这么好,一切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哪怕失败了,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三
今天是元宵节,我和妈妈、婆婆一起到城隍庙看花灯。
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花灯门,花灯门上到处都是金元宝灯,还有两只紫头红身子的老鼠灯站在金元宝灯上的财神爷两旁。
很快,我们来到一个巨大的花灯塔下面,整个花灯是红色的,有三层楼高,非常漂亮。我再仔细一看,花灯塔里还有会转的小花灯,小花灯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最中心的地方,我看到了让我最喜欢的花灯:一只巨大老鼠穿着古代的衣服拿着金元宝站在一艘金元宝船上,金元宝船下面围着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有的身体会动,有的会摇头摇手。
接下来我们还看了迷语灯阵、星座灯阵、十二生肖灯阵、龙灯阵、猴子捞月灯等等各种奇怪的灯阵和灯。
看了这么多的好玩的灯,我看得眼花乱,真开心呀!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四
元宵节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家中早早地吃好了汤圆,然后一块儿到街上去赏花灯。
刚走到路口,一支庞大的舞龙队伍也恰巧经过,舞龙的叔叔们精神抖擞,挺直了腰板,箭步如飞,好似一棵棵不老的青松,将那原本毫无生气的巨龙舞得活灵活现。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喧天,所见之人,都为之喝彩,拍手叫好。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草坪上,一切事物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浮想联翩,是一盏盏五彩缤纷的花灯打破了这份沉静。看,那边的十二声肖花灯尤其引人注意。
瞧,十二声肖的大哥—老鼠正在骄傲地向大家问好;勤勤恳恳的老牛正在不服气为什么老鼠当老大呢;凶猛的老虎大吼了一声;吓得小兔躲到了一边;勇猛的巨龙正在云海里腾飞;而小蛇则在水里欢快地游;马儿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跑;羊儿则在“咩咩”叫,小猴子淘气地爬到树上摘桃吃;大公鸡正在“喔喔”地报鸣;今年是蛇年,当然少不了小蛇了,你瞧,它正高兴的游来游去呢;而小猪则在窝里睡懒觉呢!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五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广州市白云山云台花园看花灯展。
一进云台花园的大门,就看见有阶梯似的的泉水淙淙而下,一层一层的泉水底下都有五彩闪烁的灯,清清的泉水和明亮的灯交相辉映,格外使人赏心悦目。阶梯最顶层是许多柱泉水一起向中间喷,形成了一个水晶般透明的宝瓶,在灯光的照耀下,这个宝瓶仿佛就是天宫里太白金星的宝葫芦。在喷泉右边,终于看到了我盼望的花灯展中的一组了。两只调皮可爱的小猴子双手捧着一个大大的粉红色的桃子,大桃子上写着一个金光闪闪的“福”字,妈妈告诉我,这叫做“金猴献瑞”。我上前仔细一看,用手一摸,发现这一组花灯是用绸布和竹子、铁丝做成的,里面安装了五颜六色的灯。这两只惟妙惟肖的小猴子双眼还会骨碌骨碌转呢,真是令人忍俊不禁!那只大桃子呢,鲜艳欲滴,我真恨不得上去咬上一口。这一组做工精美、设计独特的花灯为游人送来了吉祥,带来了欢乐。
接着我们又看了花轿灯,可滑稽了!几只小猴抬着一顶古代相亲的轿子,我真想上去坐坐,尝尝坐轿子的滋味。后来我们又观看了龙船花灯、财神花灯、热气球花灯……云台花园真是灯的海洋,花的世界,令游客们目不暇接、啧啧称赞。
这些栩栩如生的花灯数不胜数,工匠们巧妙地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意结合起来。它让我流连忘返,它让我对这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元宵节。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六
看,xxx制作的花灯前聚集了很多人,只见上面是一朵雪白的大棉花,中间是一个红红的大灯笼,两边是堆满了粮食的粮仓。一位老爷爷看着花灯乐呵呵地说:“这个花灯可真有意义呀!”
前面的花灯更有趣了,它是一朵大莲花,花瓣里装满了水果,有圆圆的大西瓜、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黄的菠萝……我看着都要流口水了!莲花下面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我围着它把龙身看了个遍,它的两只眼睛像两盏小灯笼,显得炯炯有神!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两个金鱼灯,跟活的金鱼一样,各自回首对望着,瞧它们那神气的样子,好像在说:“咱俩谁美呀?”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手拉手在灯前又蹦又跳,还有的孩子在灯前拍照呢!
看着看着,忽然发现前面黑压压一大片人,是什么灯把他们吸引过去了呢?我和妈妈挤过去一看,嗬!是两个娃娃抱着一棵摇钱树,在不停地摇呢,我仿佛看见树下落了一大堆的钱币,在闪闪发光,我又仿佛看见这些钱一下子都变成了崭新的书本,被汽车拖往贫困的山区……“艺艺,快看多少猴子呦!”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联想,我一看,好家伙,旁边还有一棵结满桃子的大桃树,树上树下全是猴子。一只大猴子已经摘到了桃子,正大口大口地吃呢!一只懒猴坐在地上就摘到了桃子,还有几只干脆趴在树上一边摘一边吃。人们都在看着猴子,它们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们随着人流往前走,又看见了孔雀开屏灯、凤凰灯、飞船灯、地球灯……真是应有尽有,形状各异。
街边还有许多卖花灯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可有趣了,两只小猴围着中间的玉米棒随着音乐灯爬上爬下。我要让这盏小灯笼照亮我的小房间,就像工人叔叔用美丽的彩灯照亮整个宿城一样!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七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6、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7、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8、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9、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0、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1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3、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4、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15、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6、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8、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20、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八
在元宵佳节之夜,在人潮熙熙攘攘中,我与美丽的花灯相会,感受历史的传承。
灯光迷人,一夜鱼龙舞。夜色渐晚,华灯初上。五彩绚丽的花灯让我感觉应接不暇。瞧,这边的大公鸡,气宇轩昂,头上红冠闪闪发光,两只铜钟般的大眼睛滴溜溜地转着,让人忍俊不禁。尾巴高高翘起,高贵华丽,着实迷人,翅膀轻轻地鼓起,晶莹剔透,红蓝相间,神气极了。看,那边的小灯耀眼迷人,小人儿只有巴掌那么大,却神态各异,穿着黑色衣袍的老爷悠闲地躺在车上,眉舒皱散,手中把一支烟,好不自在。身前拉车的小伙全身向前倾,脚步向前大步流星地迈着,两手紧紧地抓前车把,显出卖力的样子。听,远处的锣鼓阵阵,正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我快步走去,五色的灯光掩映着一座戏台,戏台七彩玲珑,古韵悠悠。台上,赫然屹立着十几个机械人,栩栩如生。敲锣的人穿着金色的服装,熠熠生辉。他们挥舞着衣袖,锣随手一开一合,节奏分明,洋溢出节日的喜悦;打鼓者,腰系红带,身着黄衣,奏出欢快的鼓点,感染了我。元宵夜,赏花灯。
人潮拥挤,熙来攘往。人们在一片灯光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节日的欢快,把节日气氛推上了高潮。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挤闹在花灯周围,你指我点,评论着那些形态各异的偶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低声小语,玩的不亦乐乎。青年们携着伴侣,牵着手,共同享受着良辰美景,穿梭于大小花灯之间。大人们赏赏花灯,吟吟古诗,个个都陶醉其中。人再多,他们也要奋力一搏,挤入前线,把最美的花灯留于心中。拿出手机来“咔嚓”一声,记录下这难得的美好时光。年迈的老人也破例赶了出来,他们穿着厚重的大棉袄,口戴口罩,头顶大帽,“全副武装”地来看花灯。虽然没有了年轻人的活跃,但他们依然觉得趣味盎然,兴奋地四处张望,说说这个,道道那个,活像一个个小孩子,充满好奇与活力。元宵节,人赏花灯月赏人。
在这个盛大的节日,我们且歌且舞,共度此刻,难忘今宵!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十九
元宵节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家中早早地吃好了汤圆,然后一块儿到街上去赏花灯。
刚走到路口,一支庞大的舞龙队伍也恰巧经过,舞龙的叔叔们精神抖擞,挺直了腰板,箭步如飞,好似一棵棵不老的青松,将那原本毫无生气的巨龙舞得活灵活现。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喧天,所见之人,都为之喝彩,拍手叫好。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草坪上,一切事物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浮想联翩,是一盏盏五彩缤纷的花灯打破了这份沉静。看,那边的十二声肖花灯尤其引人注意。
瞧,十二声肖的大哥—老鼠正在骄傲地向大家问好;勤勤恳恳的老牛正在不服气为什么老鼠当老大呢;凶猛的老虎大吼了一声;吓得小兔躲到了一边;勇猛的巨龙正在云海里腾飞;而小蛇则在水里欢快地游;马儿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跑;羊儿则在“咩咩”叫,小猴子淘气地爬到树上摘桃吃;大公鸡正在“喔喔”地报鸣;今年是猪年,当然少不了小蛇了,你瞧,它正高兴的游来游去呢;而小猪则在窝里睡懒觉呢!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实用20篇)篇二十
2、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____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____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6、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____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7、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____蒋捷《女冠子·元夕》。
8、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宫·元宵》。
9、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0、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____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1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____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____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3、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____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4、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宫·元宵》。
15、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____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6、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____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____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8、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____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____元好问《京都元夕》。
20、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____卢照邻《十五夜观灯》。